歡迎來到地理定位的世界:我們身處公開情報(OSINT)的時代(節選)
當代社群媒體,時常可見某明星被拍到或自行公布了某張影像。而後很快就會有網友整理出其穿著、配戴服飾的品牌與價格;或是從其曬出的食物照,找出用餐地點在哪一間餐廳,甚至有人從影像中的參照物判斷出該員可能身處何方。
無論是上述網民的行為或是本人花費數年製作的「解放軍基地與設施地圖」,都可歸類至OSINT(Open Source Intelligence),即「公開來源情報」之範疇。「公開來源情報」目前在學術上並無統一的定義與共識。可以說,但凡從公開可取得的資訊來源,系統性地收集、整理與分析資料,進而轉化為有用的數據、知識,來幫助針對某個領域的調查與研究的舉動,都可稱為「公開來源情報」。
不同於大眾在傳統上對「情報」二字的想像,「公開來源情報」的資訊來源與駭客入侵等非法手段無關,乃是從日常可見、合法公開並免費的內容著手,如新聞媒體、社群媒體貼文、公部門網站公告、企業年報、學術論文、線上論壇討論串、地圖與衛星影像……等等。這些公開的資訊流如同散落在各處的拼圖,玩家需善用工具與自身的推理能力,從海量的零碎線索拼湊出完整且有用的資料。
OSINT的應用與發展並不限於軍事,而是多種多樣。上述提到粉絲對公眾人物穿搭品牌的挖掘是一例,台灣網路生態常提到的「肉搜」也是一例。它的應用是如此地廣闊且無邊際,所以也無人能真正的被稱為百分之百的公開情報專家。隨著領域的改變,公開情報的研究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如同我熟知解放軍編制與各單位的番號、代號、榮譽稱號,但這並不意味著我有資質成為一位熟悉名表、時裝與化妝品行情的人;也就是說,溫約瑟雖是一位解放軍的公開情報研究者,但未必有辦法成為一位分析各路明星穿搭愛好的公開情報研究者。
雖無緣與廣大追星族與影視版記者一樣,成為分析明星愛好的專家,但我仍有幸在「公開來源情報」這畝田中有塊名為「解放軍公開情報」的一寸土。這也是本章節主題與本書要回答的問題:「如何使用公開來源情報研究解放軍?」
說到此,我們已經將討論的話題自「公開來源情報」限縮至其在解放軍研究上的應用。但這樣的開場還遠遠不夠,雖說解放軍研究為小眾的「一寸土」,但它仍舊是一塊不小的餅。以學界而言,解放軍研究最常見的研究材料就是中國官媒文稿與官方刊物,此為靜態分析,如我每逢聽見學者張五岳教授講述中共官媒文稿,心中都會不由自主地發出讚嘆。不過相比於此,本人更擅長的是使用中國官媒影像分析,即地理定位巨量的中國官媒影像報導拍攝位置,且從中尋找、歸納出實用的資訊。本章節也會舉出許多實例和經驗,以告訴讀者該如何著手。
首先,我們先整理出研究解放軍所需的資訊來源媒介,主要有以下若干:
搜尋引擎:這是普羅大眾每日都會使用的工具,亦為最簡單粗暴的查找媒介,但在使用上可依研究對象的不同而善用不同的搜尋引擎。如我若要查找解放軍的中國國內相關報導,百度肯定勝於Google,微信亦勝於百度。搜尋引擎同時也是研究無方向時「撒網」捕捉資訊之處。
而透過時間的累積,亦可以培養使用搜尋引擎時對於關鍵字的敏感度。如您今日的查找對象是某省武警總隊訓練基地所在地,剛開始的習慣可能為直接在搜尋引擎鍵入「××(地名)武警總隊 訓練基地」,但經時間的累積,您會從搜尋到的報導中了解到鍵入「××(地名)武警總隊 教導隊」會是更好的選擇。因「訓練基地」只能算為通俗名稱,而因其訓練性質,故在招標文件上較常顯示的會是正式編制名稱「教導隊」。同時您也會了解到「基地」一詞在解放軍編制中基本上是指軍級單位,主官為少將;但地方總隊的「訓練基地」不可能層級如此高,因「總隊」一詞在解放軍編制中為師級單位,主官為大校,所以鍵入「教導隊」會是更正式且更能查到有用資訊的詞彙,而用「訓練基地」稱之只能算中國民眾對軍營形象所衍生的通俗詞彙,屬於非正式稱呼。
此即使用搜尋引擎並檢視巨量搜尋結果後產生的「隱性知識」,但解放軍研究仰賴軍事先備知識,讀者若要查找可能會不知從何下手,我的建議是可以從搜尋自己的名字開始,可以順便檢視自己曾在網路上留下的足跡。若是第一次搜尋,很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其實這與搜尋解放軍單位的作法是差不多的,只是研究對象有所不同。
社群媒體:可分「牆內」與「牆外」兩面,前者主要有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知乎、抖音、百度貼吧;後者主要有X(前Twitter)與Threads。以研究解放軍而言,有牆內社群媒體其實就已足夠,X與Threads雖中國網民相對其他牆外平台多,但其終究是翻牆的「客人」,在對境外社群缺乏歸屬感與近年中國國內輿論管控收緊的狀況下,大部分中國網民在外網行事往往會顯得格外謹慎,進而鮮少透露出實用的資訊。
文件與刊物:與社群同樣可分「牆內」與「牆外」兩面,即中國國內與中國境外解放軍相關文件與刊物。
● 中國國內一面:中國各軍校發行刊物為數眾多,如《系統仿真學報》等,但若研究者以分析影像為主,則此類刊物參考性極其有限,至多只能幫助確認文獻作者姓名與其所屬部隊之代號。
● 中國境外一面:近年歐美國家在解放軍公開情報上之相關文獻愈來愈多,其中不乏使用大量篇幅提及解放軍單位之座標與地址。查找此類文獻可幫助研究者少走彎路,避免重複查找前人已挖掘出的資訊。
● 官媒報導:官媒報導可分為文字與影像兩面,當前的解放軍研究多是以文字為主。文字一面主要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為來源,中國國內關於解放軍的所社群媒體:可分「牆內」與「牆外」兩面,前者主要有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知乎、抖音、百度貼吧;後者主要有X(前Twitter)與Threads。以研究解放軍而言,有牆內社群媒體其實就已足夠,X與Threads雖中國網民相對其他牆外平台多,但其終究是翻牆的「客人」,在對境外社群缺乏歸屬感與近年中國國內輿論管控收緊的狀況下,大部分中國網民在外網行事往往會顯得格外謹慎,進而鮮少透露出實用的資訊。
文件與刊物:與社群同樣可分「牆內」與「牆外」兩面,即中國國內與中國境外解放軍相關文件與刊物。
● 中國國內一面:中國各軍校發行刊物為數眾多,如《系統仿真學報》等,但若研究者以分析影像為主,則此類刊物參考性極其有限,至多只能幫助確認文獻作者姓名與其所屬部隊之代號。
● 中國境外一面:近年歐美國家在解放軍公開情報上之相關文獻愈來愈多,其中不乏使用大量篇幅提及解放軍單位之座標與地址。查找此類文獻可幫助研究者少走彎路,避免重複查找前人已挖掘出的資訊。
● 官媒報導:官媒報導可分為文字與影像兩面,當前的解放軍研究多是以文字為主。文字一面主要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為來源,中國國內關於解放軍的所有官方文字通稿亦可參考。中國官媒用詞向來高度制式,故文字上可留意用詞變化。而在影像報導一面,央視第七台每日分別於北京時間早晨八點、中午一點與晚間八點三時段發布軍事影像報導,可作為穩定的影像分析來源。解放軍部分基層單位亦會經營微博或微信公眾號,可作為官媒文字與影像報導的次要來源。
開源工具:有了來源與媒介後,還需有好工具。在開源工具方面,常用的免費工具如下:
● Google My Maps:建立地圖資料庫的便利工具,其底圖為Google Maps,「解放軍基地與設施地圖」即是使用此工具做成。
● Google Earth:為當前免費商用衛星圖中最為實用者,雖為Google所有,但在開發上屬於不同團隊,與Google Maps相比,其可觀看不同時間軸拍攝之影像,而拍攝時間不同,拍攝角度亦會不同,這使研究者在確認參照物(如建築的窗型)和山體形狀上有更多樣本可參照比對。
● Bing maps:實用性與前兩者類似,在使用上可互相搭配,尤其是在面臨報導影像與前兩者拍攝時間明顯不一致時,可扮演輔助角色。
● Apple Maps:在查找中國地名與街道名稱上較為不便,但其影像品質為免費商用衛星圖中最佳,適合確認影像比對上有爭議之細節。
● Copernicus Browser:可提供一周內拍攝之衛星影像,雖影像品質不佳,但在即時性上無可取代。一般來說多用來確認較龐大或特徵清晰之物件,如確認解放軍航母是否已出港或回港、兩棲訓場是否有兩棲裝甲車輛泛水演訓產生的浪跡等。
● 百度地圖、高德地圖:中國國內的商用地圖,不具有以座標搜尋之功能,解析度也遠不及境外商用地圖,但在確認偏移街道實際位置與查找中國商家(如畫面中之招牌)時可發揮作用。
● Flightradar24、ADS-B Exchange:軍機理論上並不會開啟,故多用於確認民用飛機狀態(包含領導人專機),解放軍無人機與反潛機有時亦會開啟ADS-B,但並不常見。
● Marine Traffic:軍艦理論上並不會開啟,故多用於確認民用船隻AIS定位,中國海警有時會開啟AIS,但並不常見。
● SunCalc:可從太陽光照射陰影確認拍攝時間,亦可從時間反推某地點於該時間的太陽光照射方位。
當代社群媒體,時常可見某明星被拍到或自行公布了某張影像。而後很快就會有網友整理出其穿著、配戴服飾的品牌與價格;或是從其曬出的食物照,找出用餐地點在哪一間餐廳,甚至有人從影像中的參照物判斷出該員可能身處何方。
無論是上述網民的行為或是本人花費數年製作的「解放軍基地與設施地圖」,都可歸類至OSINT(Open Source Intelligence),即「公開來源情報」之範疇。「公開來源情報」目前在學術上並無統一的定義與共識。可以說,但凡從公開可取得的資訊來源,系統性地收集、整理與分析資料,進而轉化為有用的數據、知識,來幫助針對某個領域的調查與研究的舉動,都可稱為「公開來源情報」。
不同於大眾在傳統上對「情報」二字的想像,「公開來源情報」的資訊來源與駭客入侵等非法手段無關,乃是從日常可見、合法公開並免費的內容著手,如新聞媒體、社群媒體貼文、公部門網站公告、企業年報、學術論文、線上論壇討論串、地圖與衛星影像……等等。這些公開的資訊流如同散落在各處的拼圖,玩家需善用工具與自身的推理能力,從海量的零碎線索拼湊出完整且有用的資料。
OSINT的應用與發展並不限於軍事,而是多種多樣。上述提到粉絲對公眾人物穿搭品牌的挖掘是一例,台灣網路生態常提到的「肉搜」也是一例。它的應用是如此地廣闊且無邊際,所以也無人能真正的被稱為百分之百的公開情報專家。隨著領域的改變,公開情報的研究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如同我熟知解放軍編制與各單位的番號、代號、榮譽稱號,但這並不意味著我有資質成為一位熟悉名表、時裝與化妝品行情的人;也就是說,溫約瑟雖是一位解放軍的公開情報研究者,但未必有辦法成為一位分析各路明星穿搭愛好的公開情報研究者。
雖無緣與廣大追星族與影視版記者一樣,成為分析明星愛好的專家,但我仍有幸在「公開來源情報」這畝田中有塊名為「解放軍公開情報」的一寸土。這也是本章節主題與本書要回答的問題:「如何使用公開來源情報研究解放軍?」
說到此,我們已經將討論的話題自「公開來源情報」限縮至其在解放軍研究上的應用。但這樣的開場還遠遠不夠,雖說解放軍研究為小眾的「一寸土」,但它仍舊是一塊不小的餅。以學界而言,解放軍研究最常見的研究材料就是中國官媒文稿與官方刊物,此為靜態分析,如我每逢聽見學者張五岳教授講述中共官媒文稿,心中都會不由自主地發出讚嘆。不過相比於此,本人更擅長的是使用中國官媒影像分析,即地理定位巨量的中國官媒影像報導拍攝位置,且從中尋找、歸納出實用的資訊。本章節也會舉出許多實例和經驗,以告訴讀者該如何著手。
首先,我們先整理出研究解放軍所需的資訊來源媒介,主要有以下若干:
搜尋引擎:這是普羅大眾每日都會使用的工具,亦為最簡單粗暴的查找媒介,但在使用上可依研究對象的不同而善用不同的搜尋引擎。如我若要查找解放軍的中國國內相關報導,百度肯定勝於Google,微信亦勝於百度。搜尋引擎同時也是研究無方向時「撒網」捕捉資訊之處。
而透過時間的累積,亦可以培養使用搜尋引擎時對於關鍵字的敏感度。如您今日的查找對象是某省武警總隊訓練基地所在地,剛開始的習慣可能為直接在搜尋引擎鍵入「××(地名)武警總隊 訓練基地」,但經時間的累積,您會從搜尋到的報導中了解到鍵入「××(地名)武警總隊 教導隊」會是更好的選擇。因「訓練基地」只能算為通俗名稱,而因其訓練性質,故在招標文件上較常顯示的會是正式編制名稱「教導隊」。同時您也會了解到「基地」一詞在解放軍編制中基本上是指軍級單位,主官為少將;但地方總隊的「訓練基地」不可能層級如此高,因「總隊」一詞在解放軍編制中為師級單位,主官為大校,所以鍵入「教導隊」會是更正式且更能查到有用資訊的詞彙,而用「訓練基地」稱之只能算中國民眾對軍營形象所衍生的通俗詞彙,屬於非正式稱呼。
此即使用搜尋引擎並檢視巨量搜尋結果後產生的「隱性知識」,但解放軍研究仰賴軍事先備知識,讀者若要查找可能會不知從何下手,我的建議是可以從搜尋自己的名字開始,可以順便檢視自己曾在網路上留下的足跡。若是第一次搜尋,很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其實這與搜尋解放軍單位的作法是差不多的,只是研究對象有所不同。
社群媒體:可分「牆內」與「牆外」兩面,前者主要有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知乎、抖音、百度貼吧;後者主要有X(前Twitter)與Threads。以研究解放軍而言,有牆內社群媒體其實就已足夠,X與Threads雖中國網民相對其他牆外平台多,但其終究是翻牆的「客人」,在對境外社群缺乏歸屬感與近年中國國內輿論管控收緊的狀況下,大部分中國網民在外網行事往往會顯得格外謹慎,進而鮮少透露出實用的資訊。
文件與刊物:與社群同樣可分「牆內」與「牆外」兩面,即中國國內與中國境外解放軍相關文件與刊物。
● 中國國內一面:中國各軍校發行刊物為數眾多,如《系統仿真學報》等,但若研究者以分析影像為主,則此類刊物參考性極其有限,至多只能幫助確認文獻作者姓名與其所屬部隊之代號。
● 中國境外一面:近年歐美國家在解放軍公開情報上之相關文獻愈來愈多,其中不乏使用大量篇幅提及解放軍單位之座標與地址。查找此類文獻可幫助研究者少走彎路,避免重複查找前人已挖掘出的資訊。
● 官媒報導:官媒報導可分為文字與影像兩面,當前的解放軍研究多是以文字為主。文字一面主要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為來源,中國國內關於解放軍的所社群媒體:可分「牆內」與「牆外」兩面,前者主要有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知乎、抖音、百度貼吧;後者主要有X(前Twitter)與Threads。以研究解放軍而言,有牆內社群媒體其實就已足夠,X與Threads雖中國網民相對其他牆外平台多,但其終究是翻牆的「客人」,在對境外社群缺乏歸屬感與近年中國國內輿論管控收緊的狀況下,大部分中國網民在外網行事往往會顯得格外謹慎,進而鮮少透露出實用的資訊。
文件與刊物:與社群同樣可分「牆內」與「牆外」兩面,即中國國內與中國境外解放軍相關文件與刊物。
● 中國國內一面:中國各軍校發行刊物為數眾多,如《系統仿真學報》等,但若研究者以分析影像為主,則此類刊物參考性極其有限,至多只能幫助確認文獻作者姓名與其所屬部隊之代號。
● 中國境外一面:近年歐美國家在解放軍公開情報上之相關文獻愈來愈多,其中不乏使用大量篇幅提及解放軍單位之座標與地址。查找此類文獻可幫助研究者少走彎路,避免重複查找前人已挖掘出的資訊。
● 官媒報導:官媒報導可分為文字與影像兩面,當前的解放軍研究多是以文字為主。文字一面主要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為來源,中國國內關於解放軍的所有官方文字通稿亦可參考。中國官媒用詞向來高度制式,故文字上可留意用詞變化。而在影像報導一面,央視第七台每日分別於北京時間早晨八點、中午一點與晚間八點三時段發布軍事影像報導,可作為穩定的影像分析來源。解放軍部分基層單位亦會經營微博或微信公眾號,可作為官媒文字與影像報導的次要來源。
開源工具:有了來源與媒介後,還需有好工具。在開源工具方面,常用的免費工具如下:
● Google My Maps:建立地圖資料庫的便利工具,其底圖為Google Maps,「解放軍基地與設施地圖」即是使用此工具做成。
● Google Earth:為當前免費商用衛星圖中最為實用者,雖為Google所有,但在開發上屬於不同團隊,與Google Maps相比,其可觀看不同時間軸拍攝之影像,而拍攝時間不同,拍攝角度亦會不同,這使研究者在確認參照物(如建築的窗型)和山體形狀上有更多樣本可參照比對。
● Bing maps:實用性與前兩者類似,在使用上可互相搭配,尤其是在面臨報導影像與前兩者拍攝時間明顯不一致時,可扮演輔助角色。
● Apple Maps:在查找中國地名與街道名稱上較為不便,但其影像品質為免費商用衛星圖中最佳,適合確認影像比對上有爭議之細節。
● Copernicus Browser:可提供一周內拍攝之衛星影像,雖影像品質不佳,但在即時性上無可取代。一般來說多用來確認較龐大或特徵清晰之物件,如確認解放軍航母是否已出港或回港、兩棲訓場是否有兩棲裝甲車輛泛水演訓產生的浪跡等。
● 百度地圖、高德地圖:中國國內的商用地圖,不具有以座標搜尋之功能,解析度也遠不及境外商用地圖,但在確認偏移街道實際位置與查找中國商家(如畫面中之招牌)時可發揮作用。
● Flightradar24、ADS-B Exchange:軍機理論上並不會開啟,故多用於確認民用飛機狀態(包含領導人專機),解放軍無人機與反潛機有時亦會開啟ADS-B,但並不常見。
● Marine Traffic:軍艦理論上並不會開啟,故多用於確認民用船隻AIS定位,中國海警有時會開啟AIS,但並不常見。
● SunCalc:可從太陽光照射陰影確認拍攝時間,亦可從時間反推某地點於該時間的太陽光照射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