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空虛,寧願受傷
「我就是太低自尊了!」我曾遇過患者一進診療室,劈頭直接說這句話。我偶爾也會感到不可思議,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尊」變成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從入口網站公布新世代年輕人熱搜關鍵字來看,「自尊」是唯一榜上有名的心理學名詞。看到自尊感這三個字,居然和「歐洲旅行、單身友善餐廳」並列為網路熱搜關鍵字,內心有一股說不上來的微妙感。
自尊感似乎不再是少數人的困擾,而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課題。不久前,市面上出版了一本新書,金燦浩教授所寫的《羞恥感:關於羞恥和自尊的情感社會學》。看到這本書的問世,不禁感嘆有多少人因為自尊感瓦解,內心飽受煎熬。最近青少年自殘事件層出不窮,也大多與自尊感課題相關。他們內心對世界充滿憤怒,對自己的人生感到無力,導致自尊感嚴重低落,才會走上自殘這條路。
一個人好空虛,但自殘後血淋淋的疼痛感,會讓我覺得自己還活著。
我氣到整個人失控,熊熊怒火在心中燃燒,不自覺地拿起美工刀朝手腕劃下。奇怪的是,在那一刻,我一點也不覺得痛。結果,幾天前卻因為新買的皮鞋不合腳,腳後跟磨破皮,痛到很想死。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實在很好笑。明明手腕動脈都被割破了,居然沒有任何疼痛的感覺。那時的我應該是瘋了,才會做出那樣的舉動。
對這些人而言,自殘是為了擺脫內心的空虛和無力感。雖然很痛苦,但這是他們唯一可以透過自由意志決定的事情。採取極端的手段,會讓自尊感跌入看不見的谷底深淵。成癮和暴食症也是自殘的一種,許多患者們會無意識地瘋狂滑手機,一滑就是好幾個小時,或是每天酗酒、不停狂吃。他們這些行為是不自覺的,自己本身並沒有意識到。自尊感低落的人,經常會出現同樣的症狀。
自尊感儼然已是現代社會備受關注的議題,但不同派系的學者們針對「自尊感」這個名詞,也都有各自的定義和解讀方式。深入理解這些不同的觀念,有助於提升我們的自尊感。因為這些觀念是來自合理且正確的資訊,具有正向影響力。在心理學界,自尊感是比過去更廣泛被使用的術語,但在精神醫學界仍是相當陌生的觀念。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精神醫學領域裡,處理的議題均是負面問題,但自尊感、勇氣、幸福……這些都是正面觀點。就好比健康的人不太會去思考健康的事情,是同樣的道理。
引進並注重自尊感觀念的心理學先驅,主要以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為大宗。其原因與心理學發展的過程有關。由佛洛伊德開創,強調潛意識世界的精神分析學派,是心理學第一大勢力;另一派則是類似像巴夫洛夫(Ivan Pavlov)的狗實驗,通過研究外在行為探究人類心理的行為學派,是心理學第二大勢力。後來出現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與上述兩種理論完全背道而馳。比起分析潛意識與外在行為,人本主義心理學更重視人類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實現,被稱作是心理學第三大勢力。
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類最終的目標,是成為「完全發揮功能的人」(fully functioning person)。一個充分發揮自我功能的人,會全然地活在當下的每一刻,並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因為內在對自己充滿信心與信任,不會受到別人的判斷或評價干擾,而能持續朝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
卡爾‧羅傑斯提出人類具有「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觀點。自我概念是什麼?從自我概念的形成要素來看,很容易可以理解。自我概念主要由三項要素組成。首先,第一是自我價值(self worth),又稱自尊感(self esteem),指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或評價」。
再來,第二是自我形象(self image),意謂著我們「認為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自我形象的塑造,會影響性格的形成。簡單來說,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外貌沒有自信,覺得自己不好看,個性會更趨於內向。
最後,第三是理想自我(ideal self),是指我們「期待自己成為的樣子」。羅傑斯認為,當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差距愈大,自尊感會愈低落。此外,因為希望自己的存在被肯定,心裡會極度渴望獲得別人的認同。
納撒尼爾‧布蘭登(Nathniel Branden)更進一步深入探究自尊感問題,他認為建立自尊感的兩大關鍵在於「價值與能力」。此論點後來影響了許多學者,直至今日,自尊感的定義仍以這兩項要素為基礎。布蘭登將價值解釋為自我尊重(self-respect),能力解釋為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所謂的自我尊重,用一句話概括定義,就是「我愛我自己,並認同自己享有幸福的權利」。這項自我尊重的價值觀點也擴展至社會,間接促成了普世人權的理念。自我效能則意謂著「我有能力解決生活中迎面而來的所有問題」。這表示具備足夠的社會競爭力,也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
以現今各種心理學療法來看,普遍均肯定自尊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並把自尊感的概念運用在心理治療上。像是最近很流行的正念(mindfullness),或是接受與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簡稱ACT)等,皆運用了修復自尊感的作法。
為什麼修復自尊感的治療方式,會受到廣大迴響?我想,是因為多數人都渴望擁有「靠自己的力量擺脫痛苦」的勇氣吧。
渴望認同型
──獲得認同 v.s. 單純喜悅
大多數人對自尊感的另一項誤解,是認為獲得認同和稱讚就能提升自尊感。在成長過程中,被父母肯定讚美的孩子,自尊感確實會比較高。然而,擁有高自尊的他們,其實也會受到父母適當的批評和指正,但我們往往會忽略後者。事實上,比起父母的肯定讚美或是批評指正,更重要的是,父母是否能把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看待,對孩子的自尊感影響更大。
許多父母帶孩子一起來就醫時,我有時候會看到他們互相爭執的畫面,不難發現這些父母和孩子們,無論是個性或態度都很像。在控制慾旺盛的父母下長大的孩子,也會不由自主地想要控制別人。因為在他們的認知裡,唯有這種方式才能影響別人。
那麼,在家裡、學校或職場上獲得認同和讚美的人,也一樣會肯定和稱讚別人,這樣不是很好嗎?在這裡,有一個觀念必須澄清,那就是認同和讚美,本質上是從別人身上獲取回報和獎勵的行為。
事實上,認同和讚美反而是導致自己和自尊感拉開距離的因素。雖然獲得認同是人類重要的需求之一,但令人訝異的是,它與自尊感並無直接關聯。原因很簡單,自尊感是源自於內在,而認同和讚美則來自於外在。因此,假如過度追求認同和讚美,很容易形成「假自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上幼稚園的孩子不管做任何事,都希望獲得母親的讚美。孩子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一切生活起居都還離不開媽媽。就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必須仰賴父母。因此,有所覺察的父母不會利用稱讚和嘉許,做為控制孩子的手段。而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也會適時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唯有如此,才能幫助孩子提升自尊感。
在某些成年人身上,也能看見他們做出宛如幼稚園孩子般的舉動,像是明明不必特地報告,卻刻意在假日傳訊息,告訴老闆自己完成了哪些「豐功偉業」的主管。他們這麼做是希望獲得上位者的肯定,以鞏固自己在公司的地位。這類型的主管通常會採取高壓手段管理部屬,因為他們認為部屬的表現,會影響老闆對自己的評價。他們也同樣渴望獲得部屬的崇拜,但像這樣的人不懂得帶人帶心,很難帶出優秀的團隊。因此,身為一個好的領導者,不會以上對下的方式誇獎員工,而是會把這項成果視為整個團隊的成就,藉此激勵團隊士氣。這樣一來,大家就會把這件事當成是自己的事看待,反而能提升團隊的向心力。
最近有種說法是:和千禧時代的年輕人溝通,不管怎樣先誇獎就對了。要先稱讚他們「好棒棒」,接下來的批評指教才會聽得進去。這世代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特徵,是因為在評價項目細分化的系統機制下,他們每天能接收到各式各樣的評價,由於人們會傾向於傾聽讚美與認同,因此相對較聽不進去指責性的評價。事實上,個人自尊感與社會自尊感有著密切的關連性。在這個時代裡,每個人都渴望贏得讚美和認同,但如果想拿回人生的主導權,必須學會與這樣的欲望保持距離。
想要獲得肯定、被人稱讚的欲望,有時也是一種生活的動力。如果這種欲望只是暫時讓心情為之振奮,那倒無妨。不過,倘若將追求認同和讚美當成目標,會讓自己一直活在他人設定的框架裡。成功贏得他人的認同和讚美時,雖然會增強自信心,卻無法提升自尊感。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因為自信心與自尊感並不能劃上等號。阿德勒(Alfred Adler)心理學代表作《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也曾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的概念。這句話並非表示「因為我是對的,所以不必害怕別人討厭」,而是在說假如我們為了獲得別人的肯定、不想被別人討厭,就會失去自主權。而失去自主權的人,就會受到他人擺佈。
即使是出於善意幫助別人的行為,也是同樣的道理。當我們做了某件事,對家人、公司或社會有幫助時,會感到滿足喜悅。這種體驗有助於提升自尊感,但如果做這件事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肯定,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
我偶爾和患者們聊天時,他們會希望從我這裡聽到讚美的話。通常,我不會因此讚美他們。因為讚美涵蓋了評判在內,而我並不是「評審」。我所能做的是打從心底替他們感到開心。當他們對我說:「我這次考試上榜了!」「我取得資格證了!」我不會回應他們:「你真是太棒了!」「辛苦你了!」像這種帶有評價意味的話語,而是會真誠地對他們說:「實在是太令人開心了!」「這真的是件值得祝賀的喜事,恭喜你!」。
評價,基本上是把一個人綁在「過去」。我雖然會看見患者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但我的工作是不讓他們被過去侷限住。無論過去是好、是壞,其實對人生並沒有太大意義,更重要的是「活在當下」,為今天值得開心的事喝采。
許多人經常感受不到「有人陪你一起開心」這類小小的善意。自尊感低落的患者們,往往不是曾經遭遇過嚴重的創傷,而是缺乏溫暖的關懷經驗。
我總算發行了我獨立製作的單曲,光是聯繫歌手、找唱片公司洽談,直到通過審查,我花了好幾個月,好不容易才完成這首曲子。結果,我寫E-mail告訴媽媽這個消息,她卻連信都沒有點開。
這位患者的話裡夾雜了想要向父母炫耀的心情,以及和父母錯綜複雜的情感關係。聽到這番話,我的內心其實很難過。很想代替沒有點開信來看的母親,大力稱讚他一番。但我並沒有這麼做,而是真誠地恭喜他。因為唯有如此,他才能脫離父母親,成為獨立的自我,同時也能因為工作上的成就,進而提升自尊感。況且,光是像這樣恭喜他,替他感到開心,就能帶來許多正向效果。當一個人缺乏對「自我存在價值」的肯定,會不斷想依附別人,從別人身上獲得讚美,不自覺活在別人的嘴裡。婆婆送我一枚鑽戒,說是感謝我即便在這麼辛苦的狀況下,依舊對先生這麼好。但我因為帶孩子的關係,其實平常根本不大戴戒指,我很想賣掉鑽戒,把錢用在別的地方,但又擔心之後如果婆婆問起鑽戒會難以啟齒,想賣也賣不了。
這位太太和經營中小企業公司的先生結婚後,便在家當家庭主婦,全心照顧剛滿週歲的孩子。但事實上,因為先生的事業不穩定,經常無法按時拿生活費回家,每天都過著捉襟見肘的日子。結果,婆婆卻在這時買了一枚鑽戒送她。其實,這位婆婆如果是真心想幫兒子一家人的忙,就不會花錢買鑽戒送媳婦。她只是想藉由送大禮的方式,做為收買、控制媳婦的手段,背後所要傳達的意思是:「以後可要繼續對我兒子好一點!」這位太太雖然清楚知道擺脫婆婆控制的方法,但像這樣經常被迫收下以控制為目的的獎勵,無形中也會降低自尊感。
有些人的行為作風跟上述案例中的婆婆很像,他們總是希望凡事能順著自己的意思進行,這類型的人被稱為控制狂(control freak)。而渴望獲得認同和讚美的人,很容易淪為控制狂的目標對象。
那些習慣處於認同和讚美的縱向關係的人,反而會對平等的橫向關係感到不自在。反之,擁有穩健高自尊的人,與任何人都能輕鬆建立橫向關係。即使遇到年紀比自己小的人,對自己說話的口氣像朋友一樣,不會認為他們沒大沒小,也不會因此感到自尊心受創。因為無論在任何關係裡,他們都把自己視為獨立的個體看待。
「我就是太低自尊了!」我曾遇過患者一進診療室,劈頭直接說這句話。我偶爾也會感到不可思議,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尊」變成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從入口網站公布新世代年輕人熱搜關鍵字來看,「自尊」是唯一榜上有名的心理學名詞。看到自尊感這三個字,居然和「歐洲旅行、單身友善餐廳」並列為網路熱搜關鍵字,內心有一股說不上來的微妙感。
自尊感似乎不再是少數人的困擾,而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課題。不久前,市面上出版了一本新書,金燦浩教授所寫的《羞恥感:關於羞恥和自尊的情感社會學》。看到這本書的問世,不禁感嘆有多少人因為自尊感瓦解,內心飽受煎熬。最近青少年自殘事件層出不窮,也大多與自尊感課題相關。他們內心對世界充滿憤怒,對自己的人生感到無力,導致自尊感嚴重低落,才會走上自殘這條路。
一個人好空虛,但自殘後血淋淋的疼痛感,會讓我覺得自己還活著。
我氣到整個人失控,熊熊怒火在心中燃燒,不自覺地拿起美工刀朝手腕劃下。奇怪的是,在那一刻,我一點也不覺得痛。結果,幾天前卻因為新買的皮鞋不合腳,腳後跟磨破皮,痛到很想死。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實在很好笑。明明手腕動脈都被割破了,居然沒有任何疼痛的感覺。那時的我應該是瘋了,才會做出那樣的舉動。
對這些人而言,自殘是為了擺脫內心的空虛和無力感。雖然很痛苦,但這是他們唯一可以透過自由意志決定的事情。採取極端的手段,會讓自尊感跌入看不見的谷底深淵。成癮和暴食症也是自殘的一種,許多患者們會無意識地瘋狂滑手機,一滑就是好幾個小時,或是每天酗酒、不停狂吃。他們這些行為是不自覺的,自己本身並沒有意識到。自尊感低落的人,經常會出現同樣的症狀。
自尊感儼然已是現代社會備受關注的議題,但不同派系的學者們針對「自尊感」這個名詞,也都有各自的定義和解讀方式。深入理解這些不同的觀念,有助於提升我們的自尊感。因為這些觀念是來自合理且正確的資訊,具有正向影響力。在心理學界,自尊感是比過去更廣泛被使用的術語,但在精神醫學界仍是相當陌生的觀念。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精神醫學領域裡,處理的議題均是負面問題,但自尊感、勇氣、幸福……這些都是正面觀點。就好比健康的人不太會去思考健康的事情,是同樣的道理。
引進並注重自尊感觀念的心理學先驅,主要以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為大宗。其原因與心理學發展的過程有關。由佛洛伊德開創,強調潛意識世界的精神分析學派,是心理學第一大勢力;另一派則是類似像巴夫洛夫(Ivan Pavlov)的狗實驗,通過研究外在行為探究人類心理的行為學派,是心理學第二大勢力。後來出現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與上述兩種理論完全背道而馳。比起分析潛意識與外在行為,人本主義心理學更重視人類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實現,被稱作是心理學第三大勢力。
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類最終的目標,是成為「完全發揮功能的人」(fully functioning person)。一個充分發揮自我功能的人,會全然地活在當下的每一刻,並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因為內在對自己充滿信心與信任,不會受到別人的判斷或評價干擾,而能持續朝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
卡爾‧羅傑斯提出人類具有「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觀點。自我概念是什麼?從自我概念的形成要素來看,很容易可以理解。自我概念主要由三項要素組成。首先,第一是自我價值(self worth),又稱自尊感(self esteem),指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或評價」。
再來,第二是自我形象(self image),意謂著我們「認為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自我形象的塑造,會影響性格的形成。簡單來說,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外貌沒有自信,覺得自己不好看,個性會更趨於內向。
最後,第三是理想自我(ideal self),是指我們「期待自己成為的樣子」。羅傑斯認為,當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差距愈大,自尊感會愈低落。此外,因為希望自己的存在被肯定,心裡會極度渴望獲得別人的認同。
納撒尼爾‧布蘭登(Nathniel Branden)更進一步深入探究自尊感問題,他認為建立自尊感的兩大關鍵在於「價值與能力」。此論點後來影響了許多學者,直至今日,自尊感的定義仍以這兩項要素為基礎。布蘭登將價值解釋為自我尊重(self-respect),能力解釋為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所謂的自我尊重,用一句話概括定義,就是「我愛我自己,並認同自己享有幸福的權利」。這項自我尊重的價值觀點也擴展至社會,間接促成了普世人權的理念。自我效能則意謂著「我有能力解決生活中迎面而來的所有問題」。這表示具備足夠的社會競爭力,也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
以現今各種心理學療法來看,普遍均肯定自尊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並把自尊感的概念運用在心理治療上。像是最近很流行的正念(mindfullness),或是接受與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簡稱ACT)等,皆運用了修復自尊感的作法。
為什麼修復自尊感的治療方式,會受到廣大迴響?我想,是因為多數人都渴望擁有「靠自己的力量擺脫痛苦」的勇氣吧。
渴望認同型
──獲得認同 v.s. 單純喜悅
大多數人對自尊感的另一項誤解,是認為獲得認同和稱讚就能提升自尊感。在成長過程中,被父母肯定讚美的孩子,自尊感確實會比較高。然而,擁有高自尊的他們,其實也會受到父母適當的批評和指正,但我們往往會忽略後者。事實上,比起父母的肯定讚美或是批評指正,更重要的是,父母是否能把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看待,對孩子的自尊感影響更大。
許多父母帶孩子一起來就醫時,我有時候會看到他們互相爭執的畫面,不難發現這些父母和孩子們,無論是個性或態度都很像。在控制慾旺盛的父母下長大的孩子,也會不由自主地想要控制別人。因為在他們的認知裡,唯有這種方式才能影響別人。
那麼,在家裡、學校或職場上獲得認同和讚美的人,也一樣會肯定和稱讚別人,這樣不是很好嗎?在這裡,有一個觀念必須澄清,那就是認同和讚美,本質上是從別人身上獲取回報和獎勵的行為。
事實上,認同和讚美反而是導致自己和自尊感拉開距離的因素。雖然獲得認同是人類重要的需求之一,但令人訝異的是,它與自尊感並無直接關聯。原因很簡單,自尊感是源自於內在,而認同和讚美則來自於外在。因此,假如過度追求認同和讚美,很容易形成「假自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上幼稚園的孩子不管做任何事,都希望獲得母親的讚美。孩子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一切生活起居都還離不開媽媽。就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必須仰賴父母。因此,有所覺察的父母不會利用稱讚和嘉許,做為控制孩子的手段。而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也會適時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唯有如此,才能幫助孩子提升自尊感。
在某些成年人身上,也能看見他們做出宛如幼稚園孩子般的舉動,像是明明不必特地報告,卻刻意在假日傳訊息,告訴老闆自己完成了哪些「豐功偉業」的主管。他們這麼做是希望獲得上位者的肯定,以鞏固自己在公司的地位。這類型的主管通常會採取高壓手段管理部屬,因為他們認為部屬的表現,會影響老闆對自己的評價。他們也同樣渴望獲得部屬的崇拜,但像這樣的人不懂得帶人帶心,很難帶出優秀的團隊。因此,身為一個好的領導者,不會以上對下的方式誇獎員工,而是會把這項成果視為整個團隊的成就,藉此激勵團隊士氣。這樣一來,大家就會把這件事當成是自己的事看待,反而能提升團隊的向心力。
最近有種說法是:和千禧時代的年輕人溝通,不管怎樣先誇獎就對了。要先稱讚他們「好棒棒」,接下來的批評指教才會聽得進去。這世代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特徵,是因為在評價項目細分化的系統機制下,他們每天能接收到各式各樣的評價,由於人們會傾向於傾聽讚美與認同,因此相對較聽不進去指責性的評價。事實上,個人自尊感與社會自尊感有著密切的關連性。在這個時代裡,每個人都渴望贏得讚美和認同,但如果想拿回人生的主導權,必須學會與這樣的欲望保持距離。
想要獲得肯定、被人稱讚的欲望,有時也是一種生活的動力。如果這種欲望只是暫時讓心情為之振奮,那倒無妨。不過,倘若將追求認同和讚美當成目標,會讓自己一直活在他人設定的框架裡。成功贏得他人的認同和讚美時,雖然會增強自信心,卻無法提升自尊感。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因為自信心與自尊感並不能劃上等號。阿德勒(Alfred Adler)心理學代表作《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也曾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的概念。這句話並非表示「因為我是對的,所以不必害怕別人討厭」,而是在說假如我們為了獲得別人的肯定、不想被別人討厭,就會失去自主權。而失去自主權的人,就會受到他人擺佈。
即使是出於善意幫助別人的行為,也是同樣的道理。當我們做了某件事,對家人、公司或社會有幫助時,會感到滿足喜悅。這種體驗有助於提升自尊感,但如果做這件事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肯定,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
我偶爾和患者們聊天時,他們會希望從我這裡聽到讚美的話。通常,我不會因此讚美他們。因為讚美涵蓋了評判在內,而我並不是「評審」。我所能做的是打從心底替他們感到開心。當他們對我說:「我這次考試上榜了!」「我取得資格證了!」我不會回應他們:「你真是太棒了!」「辛苦你了!」像這種帶有評價意味的話語,而是會真誠地對他們說:「實在是太令人開心了!」「這真的是件值得祝賀的喜事,恭喜你!」。
評價,基本上是把一個人綁在「過去」。我雖然會看見患者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但我的工作是不讓他們被過去侷限住。無論過去是好、是壞,其實對人生並沒有太大意義,更重要的是「活在當下」,為今天值得開心的事喝采。
許多人經常感受不到「有人陪你一起開心」這類小小的善意。自尊感低落的患者們,往往不是曾經遭遇過嚴重的創傷,而是缺乏溫暖的關懷經驗。
我總算發行了我獨立製作的單曲,光是聯繫歌手、找唱片公司洽談,直到通過審查,我花了好幾個月,好不容易才完成這首曲子。結果,我寫E-mail告訴媽媽這個消息,她卻連信都沒有點開。
這位患者的話裡夾雜了想要向父母炫耀的心情,以及和父母錯綜複雜的情感關係。聽到這番話,我的內心其實很難過。很想代替沒有點開信來看的母親,大力稱讚他一番。但我並沒有這麼做,而是真誠地恭喜他。因為唯有如此,他才能脫離父母親,成為獨立的自我,同時也能因為工作上的成就,進而提升自尊感。況且,光是像這樣恭喜他,替他感到開心,就能帶來許多正向效果。當一個人缺乏對「自我存在價值」的肯定,會不斷想依附別人,從別人身上獲得讚美,不自覺活在別人的嘴裡。婆婆送我一枚鑽戒,說是感謝我即便在這麼辛苦的狀況下,依舊對先生這麼好。但我因為帶孩子的關係,其實平常根本不大戴戒指,我很想賣掉鑽戒,把錢用在別的地方,但又擔心之後如果婆婆問起鑽戒會難以啟齒,想賣也賣不了。
這位太太和經營中小企業公司的先生結婚後,便在家當家庭主婦,全心照顧剛滿週歲的孩子。但事實上,因為先生的事業不穩定,經常無法按時拿生活費回家,每天都過著捉襟見肘的日子。結果,婆婆卻在這時買了一枚鑽戒送她。其實,這位婆婆如果是真心想幫兒子一家人的忙,就不會花錢買鑽戒送媳婦。她只是想藉由送大禮的方式,做為收買、控制媳婦的手段,背後所要傳達的意思是:「以後可要繼續對我兒子好一點!」這位太太雖然清楚知道擺脫婆婆控制的方法,但像這樣經常被迫收下以控制為目的的獎勵,無形中也會降低自尊感。
有些人的行為作風跟上述案例中的婆婆很像,他們總是希望凡事能順著自己的意思進行,這類型的人被稱為控制狂(control freak)。而渴望獲得認同和讚美的人,很容易淪為控制狂的目標對象。
那些習慣處於認同和讚美的縱向關係的人,反而會對平等的橫向關係感到不自在。反之,擁有穩健高自尊的人,與任何人都能輕鬆建立橫向關係。即使遇到年紀比自己小的人,對自己說話的口氣像朋友一樣,不會認為他們沒大沒小,也不會因此感到自尊心受創。因為無論在任何關係裡,他們都把自己視為獨立的個體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