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法國最古老的城市:馬賽

◎馬賽魚湯
我還未開始遍遊大仲馬筆下《基度山恩仇記》(Le Comte de Monte-Cristo)中的馬賽(Marseille),先來嚐嚐這裡的珍饈百味,與大家分享我旅遊法國馬賽港期間,品嚐馬賽魚湯(Bouillabaisse)的經驗。
馬賽是法國南部的海濱城市,臨地中海的天然港口,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漁產非常豐富,每到假日,舊馬賽漁港的碼頭旁,擺滿售賣海鮮的攤檔,是當地的一大特色。
馬賽魚湯這道法國菜,據說是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人來到當地建立馬賽古城時,這些靠海維生的漁民們為了解決當日捕撈但未賣掉或不適合出售的漁獲而熬煮成的家常菜,現在已登上國際美食之列,是旅遊人士來到馬賽必嚐的菜餚。
這天,我順著馬賽的甘迺迪大道(Corniche Président John Fitzgerald Kennedy)走下去,來到了一個名為奧弗山谷(Vallon des Auffes)的小漁港,是典型的南法地中海漁村。此處在二戰時遭到嚴重破壞,岸邊色彩繽紛多樣的平房是戰後重建的。港口停泊許多遊艇船隻,當地也可以找到多家提供馬賽魚湯的餐館。
導遊早已安排好讓我有機會一試魚湯,不致「空嘴」而回。他特地預訂了一間當地有名的餐館Chez Fonfon,據說是最正宗的一家,通常會來用餐的都是眞正懂門道的饕客。大多數來到馬賽的外地遊客,則只知道Le Miramar餐館,有被旅遊指南誤導之嫌。
Chez Fonfon餐館只有兩層樓,擺放許多來自各地的名人照片,增添了一份宣傳的意味。據說它經常爆滿,一位難求。當我前來用餐時,各桌老早就被預訂一空,門外還有不少人在排隊等待。
餐館提供獨一無二的馬賽魚湯,菜單上只列出配菜和酒單可供選擇。侍應生先向我說明魚湯的烹調方法,原來材料基本上用的是來自地中海的海產,魚類至少有六種,包括鱈魚、海鰻、鯡魚等,加上小蝦和螃蟹,再搭配洋蔥、番茄、大蒜、百里香、月桂葉、番紅花和橄欖油等一同放入鍋裡烹煮,眞是名符其實的「大雜燴」,我感覺烹製法頗為接近中國東北的「大鍋亂燉魚」。
魚湯很快就端上桌,熬煮好的湯色呈褐紅色,還有一盤過濾湯汁之後的大雜燴海鮮、大蒜蛋黃醬(rouille)和一籃烤麵包。吃法很簡單,就是先喝魚湯,再取麵包蘸湯食用,配上蛋黃醬佐料,接著吃盤裡的海鮮。
湯品尙未入口,迎面撲來一陣海鮮的葷腥,幾乎要令我退避三舍,然而情況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我沒有選擇餘地,只好勉為其難舀起湯來,腥味很重,而且鹹得不得了,海鮮也烹煮得很「老」,毫無味道,感覺有如嚼蠟。
其實說穿了,馬賽魚湯不過是從前漁民把剩餘的漁獲加上菜料放在鍋裡大雜燴烹煮,做為漁民糊口的簡單飯菜罷了,結果經法國人的宣傳渲染,使它登堂入室,變成一味國際美食。
事後,我得知余秋雨先生在著作《行者無彊》內有篇文章,將這道名菜批評得體無完膚:「魚湯上得很快,先是一桌一大海碗,由服務員一勺勺分到每人的淺盆上。馬賽魚湯搭配麵包及蛋黃醬湯呈渾褐色,趁著熱氣先進一口,便立即皺起了眉。不能說難吃,但又腥又鹹,是一種平庸的口味,以前在海邊一些貧困的農家可以喝到。我喜歡吃魚,不怕腥,但對這種完全不作調理的腥,還是不敢恭維。」
若我事前下了準備工夫,先閱讀過大師的評語,肯定連一口都不願品嚐。

◎馬賽進行曲
說到馬賽,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必然是那首激昂澎湃、振奮人心的《馬賽進行曲》(La Marseillaise,或稱《馬賽曲》),這首樂曲不僅影響了一個國家的歷史,更改變了它的命運。這首樂曲加上熱血沸騰的歌詞,成為我最喜愛的進行曲之一。《馬賽曲》的出現要比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戰歌《國際歌》(L'Internationale)早了將近一個世紀,自此,世界各地戰鬥進行曲的樂章旋律相繼出現,就如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一樣,傳遞著激勵人民士氣、奮發向前的精神力量。
《馬賽曲》的出現恰巧在法國大革命戰爭(Guerres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進行得如火如荼的一七九二年,這是一場關乎法國人民命運的戰爭,新建立的法蘭西共和國對抗歐洲各國組成的反法同盟。處在這危急的關頭,在眾多戰鬥歌曲中,最受到人民喜愛,且流行最廣的,就是為鼓舞戰士們的鬥志,激發民族大義而完成《馬賽曲》,原名為《萊茵軍團戰歌》(Chant de guerre pour l'armée du Rhin)。這首歌曲的創作者並非專業音樂工作者,而是法國大革命時在斯特拉斯堡任職市衛部隊的上尉魯熱.德.利爾(Claude Joseph Rouget de Lisle)。一七九二年四月一個夜晚,他在熱情高漲中徹夜譜寫出這首讓人心潮澎湃的《萊茵軍團戰歌》,第二天他急不及待地分享給幾位喜愛音樂的朋友,大家深受這激昂的旋律和愛國的詞句所打動,流著熱淚歡呼起來:「祖國的國歌找到了。」正是「一曲成名天下知」,這首進行曲迅速地傳遍全國。
不久後,這首戰歌傳入馬賽,受到當地革命者的熱烈歡迎。馬賽市民舉行集會並通過決議,組成了一支約五百人的義勇軍隊伍,為支持巴黎的革命力量而啟程。他們一路高唱這首戰歌,浩浩蕩蕩地進軍巴黎,帶動了革命的進一步發展。巴黎人被這首歌的感染力所震撼,將其稱為《馬賽贊歌》,後來稱為《馬賽曲》。
一七九五年七月十四日,《馬賽曲》被正式確定為法國國歌。雖然其後的歷史中曾幾次被取消,但在一八七九年最終恢復並確定為國歌。在戰爭時期,這首歌曲能夠鼓舞士氣,充滿激情的旋律和文字使其成為法國精神的象徵;在和平年代,它依然激勵著國民對自由和平等的追求。正如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與《馬賽曲》的創作一樣,都誕生於民族危難之際。兩首歌曲雖然背景不同,但都在關鍵時刻喚起了人民對國家的熱愛和對自由的堅持,以慷慨激昂的旋律鼓勵一代代的國民在保衛祖國領土、維護民族尊嚴的堅定信念中「前進!前進!」

◎「基度山伯爵」的伊夫堡
到目前為止,我總共四度來訪馬賽,第一次甚至已經是十五年前的事,當時不過走馬觀花,目的是慕名嘗鮮「馬賽魚湯」,結果魚湯鹹到苦澀,失望而回;二○一二年再訪時,決定深度旅遊,好好地探索這個城市;二○一六年第三次則是為歐洲盃(歐洲足球錦標賽)準決賽而來,在馬賽的韋洛德羅姆球場觀看法、德對決,結果法國以二比零淘汰德國;最近的一次就是在疫情之後舊地重遊,當然,印象是最為深刻的了。
馬賽是法國第二大城市,僅次於巴黎,整個都會區人口約一百九十萬。她約於公元前六百年由希臘殖民者創建,不僅是法國最古老的城市,亦是南部的行政、經濟、文化和海運貿易中心。馬賽擁有地中海沿岸最大的深水港口,又是歐洲主要港口之一,能容納萬噸級巨型貨輪,是該國重要的運輸交通樞紐。
地理上,馬賽位於法國東南部,三面被岩石山丘環繞,南面濱臨地中海,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它向西連接隆河流域和平坦的河谷地帶,通過現代交通網絡與法國中部、北部以及歐洲其他地區緊密相連。此外,馬賽以其溫暖的地中海氣候和壯麗的自然風光而聞名,是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大區的主要旅遊城市之一,藍天碧海與多元文化吸引無數遊人來此探索南法的魅力。
大家對這座港口城市大多不會感到陌生,法國大文豪大仲馬的經典小說《基度山恩仇記》正是以馬賽為故事的起點。我不僅閱讀過翻譯小說,還欣賞過改編的電影、電視劇和舞臺劇等,對於故事情節熟稔於心。主人翁「法老號」大副愛德蒙•唐泰斯遭人陷害入獄,被囚禁在孤島上的一座監獄,據說作者就是以馬賽外海的伊夫島(Île d'If)作藍本。主人翁逃獄後搖身一變成為基度山伯爵,全書圍繞著他揚善懲惡、報恩復仇的故事展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我少年時代最喜愛的讀物之一。所以我非常期待來到馬賽追尋「伯爵」的足跡,尤其是探訪他被囚禁的伊夫島監獄。
離港口約三公里半的伊夫島隸屬弗里烏爾群島(Îles du Frioul),群島由四個小島組成。伊夫島上矗立著十六世紀修建的伊夫堡(Château d'If),堡壘原來是軍事防禦的前哨站,後來改建為監獄。歷史上,許多王室貴族、異教徒、政治犯等都曾被囚禁於此。不過《基度山恩仇記》讓城堡聲名大噪,變成全球書迷嚮往的經典旅遊地點。
這一天,我從馬賽舊港搭乘渡輪前往伊夫島。船離開港口約半小時,一座屹立於懸崖上的白石灰岩城堡映入眼簾,小說中的場景頓時浮現在腦海。我登上小島,馬上走進城堡,尋找「伯爵」的囚房,如今每間囚室標註了假想或歷史囚犯的身分,有些牆壁上還刻有被關押者的名字或圖案。我靠近囚室的鐵窗,聽到呼嘯的風聲和海浪拍岸聲,小說中主人翁蒙冤被囚而痛苦無奈的場景彷彿重現眼前。城堡裡還有個房間,提供大家觀看相關電影,重溫經典的片段。


以上內容節錄自《老玩童遊法國II:徜徉南法》鄧予立◎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6704.pdf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