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蘇格拉底和概念的定義:什麼是勇敢?
蘇格拉底自己沒有留下任何文稿,在當代,我們必須藉由一些人的著作來間接了解他,例如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色諾芬(Xenophon)和柏拉圖(Plato)。然而,這些著作對蘇格拉底的描述往往有矛盾。「蘇格拉底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啊?」即便在現代哲學學者的心裡,也不時出現這樣的問題。
然而,大家普遍可以接受的蘇格拉底形象,大致上是這樣:
1.長得不好看。
2.愛問問題。
蘇格拉底喜歡問問題,有些歷史學家認為這是他最後被處死的原因之一,然而,蘇格拉底被記載下來的這些發問方式,可以說是代表了哲學主要的思考方式。
在柏拉圖《對話錄》的〈拉凱斯篇〉,蘇格拉底和雅典將軍拉凱斯(Laches)討論什麼是「勇敢」。他們認為這個議題很重要,因為在雅典那種性別歧視的時代,他們必須讓小男孩學會「勇敢」這種美德。若要有效地訓練勇敢的小男孩,他們相信,自己必須先了解「勇敢」的本質。
■「勇敢」是什麼?
身為高階軍官,拉凱斯信心滿滿地說,這很簡單,勇敢就是「不逃跑,並且固守崗位對抗敵人」。
蘇格拉底不同意拉凱斯的說法,他指出,即便「不逃跑,並且固守崗位對抗敵人」算是勇敢,我們也不能說勇敢就是「不逃跑,並且固守崗位對抗敵人」,因為,一個人要發揮出勇敢這種美德,並不見得要等到作戰的時候呀。如果只有「不逃跑,並且固守崗位對抗敵人」才算是勇敢,那「長年抵抗病痛折磨」的人,又該怎麼說呢?
拉凱斯聽了,覺得滿有道理的:如果我們要討論什麼是「勇敢」,我們應該思考「勇敢」在生活各種面向上的使用,而不只是只有在戰場上。
於是拉凱斯提出他的第二個說法:勇敢就是「貫徹始終」。拉凱斯說,「貫徹始終」就可以適用在生活各方面了,對吧!戰爭時固守崗位是「貫徹始終」,長期抵抗病魔折磨也是!
蘇格拉底依然覺得怪怪的:「親愛的拉凱斯,如果我們討論的是『貫徹始終』,那我們應該會同意,有一些『貫徹始終』是高尚的、值得追求的;而有一些『貫徹始終』,則是不好的、不值得追求的,對吧?」
「是的,如果本來做的就是不好的事情,那麼就算再『貫徹始終』,也依然不好、不值得追求。」
「但是,我們今天止所以討論『勇敢』,就是因為『勇敢』是高尚且值得追求的美德,你同意嗎?」
「是這樣沒錯!」
「但是如此一來,我們不就不能說『貫徹始終』就是『勇敢』了嗎?」( 為了容易理解及通順,這些對話都經過調整。)
■概念的定義不是誰說了算
蘇格拉底和拉凱斯的對話,呈現的是對於「勇敢」定義的追求。拉凱斯提出了兩個可能的嘗試,都被蘇格拉底友善地打槍。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看得懂前文當中對於他們兩人辯論的描述,並可以認同辯論的進展有其道理,就代表你在某程度上認為「勇敢」的定義並非因人而異,而是有某種客觀標準。
這也是許多致力於釐清概念定義的哲學家相信的事情,在這本書的後續,我們會看到許多這種人,懷著蘇格拉底的熱情持續思考抽象且有趣的哲學問題。
所以,你覺得呢?如果「勇敢」不只是「戰鬥時不逃跑」,又無法被「貫徹始終」合理掌握,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勇敢」?
02. 柏拉圖和他的觀念論:你看到的黃色就是黃色本身嗎?
對於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狀態,古希臘哲學家都有所不滿。例如:
「這個香蕉昨天還是『綠色』的,今天就變成『黃色』了,天哪,香蕉到底是什麼顏色呢?」
「將軍在戰場上很『勇敢』,但是對於愛情則很『不勇敢』(>///<),那他到底算不算是『勇敢』啊?而且,人為什麼會既『勇敢』又『不勇敢』呢?這不是矛盾嗎?」「『圓形』也是一樣麻煩啊!雖然它的定義很清楚(與某一點同樣距離的所有點形成的形狀),但是我從來沒有看過真正的完美的圓形,在這種情況下,我是怎麼掌握『圓形』這種概念的呢?」
為了解決這些困惑,柏拉圖發展了一個巨大的形上學理論,讓學者們纏鬥至今。
柏拉圖認為世界上存在有一種很特別的東西,叫做「觀念」(ideas)。這個觀念可不是「是你的觀念有問題啦年輕人加班本來就是應該的!」或者「為什麼你咬字那麼不清楚咧?看看阿觀念得就很好!」那種東西。柏拉圖的「觀念」指的是「性質本身」。
■性質可以獨立存在嗎?
什麼是「性質本身」?一般來說,當我們觀察到性質,它們總是依附在具體的東西上面。例如「黃色」依附在香蕉上面;「活力」則依附在大汗淋漓的運動員身上。我們很難想像那種「自己獨立存在的性質」。
或許你會說,哪裡是這樣!我現在就有辦法想像獨立存在的「黃色」啊,而且是一大片黃色喔!然而,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你也很難分辨,你想像的是「黃色本身」,還是「依附在一大片不明物體上的黃色」吧!而且,若我們把挑戰從「黃色」換成「活力」,困難就更明顯了,我們要怎麼想像不倚賴運動員、不倚賴貓狗、不倚賴小屁孩,單憑自己的本事存在的「活力」呢?
我們難以想像和思考「性質本身」,為什麼?柏拉圖認為這是因為「性質本身」其實不存在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而是以「觀念」的形式存在於「觀念界」。在「觀念界」,不但存在著「黃色本身」,也有「活力本身」、「勇敢本身」的觀念。
對柏拉圖來說,雖然還在世的人無法直接接觸到觀念們,但是那些觀念依然重要。我們觀察到的世界萬物,之所以具備它們身上那些性質,都是因為它們「分有」(partake)了某些觀念:為什麼作戰的將軍很勇敢?因為他「分有」了「勇敢」的觀念。
■為什麼具體事物很難完美?
這個說法讓柏拉圖可以進一步說明:為什麼具體的事物總是很難完美地呈現某個性質?很簡單,因為性質其實是存在於觀念界的觀念,而人世間的事物並不是觀念本身,只是「分有」觀念而已。為什麼將軍並不是在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很勇敢?因為將軍只是「分有」勇敢的觀念,他並不是那個觀念本身。
這個說法聰明的地方,在於它可以說明為什麼世界上有那麼多東西,彼此相似但卻又不盡相同:馬群裡每匹馬的型態都不太一樣,但是牠們確實都是馬。會什麼會這樣?柏拉圖會說,這是因為每匹馬都分有「馬」的觀念,但這些馬都不是「馬」的觀念本身,而只是模仿品,模仿品難免有瑕疵,因此彼此之間並不全然相同,也無可厚非。
對柏拉圖來說,觀念本身是觀念本身最完美無瑕的呈現:你要找一個最純粹勇敢的存在嗎?若你成功了,你會發現自己找到的不是人也不是其他具體物品,而是「勇敢」本身:「勇敢」的觀念。
■沒有學習,只有回憶
當然,根據柏拉圖,你在有生之年是找不到的,因為所有的觀念都只存在於「觀念界」。「觀念界」是你的靈魂在死亡後、出生前逗留的地方。
柏拉圖認為,在我們出生前,我們的靈魂已經看過了許許多多的觀念,雖然這些出生前的記憶大部分會在進入肉體(在東方傳統裡,這叫「投胎」)時遺忘,但藉由學習,還是有機會「回憶」起來。
這種「回憶」的學習觀點,大概不會被現代科學家接受,但對於柏拉圖來說,足以解釋一件令他在意的事情:為什麼我們明明沒看過真正完美的圓形,但卻可以理解「圓形」的概念呢?
那是因為我們的靈魂曾經在觀念界看過「圓形」的觀念喔!
不過,要預設一整個類似「天堂」或「靈界」的「觀念界」,才能說明人如何可能擁有某些完整的完美的觀念,這不會有點小題大作嗎?
蘇格拉底自己沒有留下任何文稿,在當代,我們必須藉由一些人的著作來間接了解他,例如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色諾芬(Xenophon)和柏拉圖(Plato)。然而,這些著作對蘇格拉底的描述往往有矛盾。「蘇格拉底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啊?」即便在現代哲學學者的心裡,也不時出現這樣的問題。
然而,大家普遍可以接受的蘇格拉底形象,大致上是這樣:
1.長得不好看。
2.愛問問題。
蘇格拉底喜歡問問題,有些歷史學家認為這是他最後被處死的原因之一,然而,蘇格拉底被記載下來的這些發問方式,可以說是代表了哲學主要的思考方式。
在柏拉圖《對話錄》的〈拉凱斯篇〉,蘇格拉底和雅典將軍拉凱斯(Laches)討論什麼是「勇敢」。他們認為這個議題很重要,因為在雅典那種性別歧視的時代,他們必須讓小男孩學會「勇敢」這種美德。若要有效地訓練勇敢的小男孩,他們相信,自己必須先了解「勇敢」的本質。
■「勇敢」是什麼?
身為高階軍官,拉凱斯信心滿滿地說,這很簡單,勇敢就是「不逃跑,並且固守崗位對抗敵人」。
蘇格拉底不同意拉凱斯的說法,他指出,即便「不逃跑,並且固守崗位對抗敵人」算是勇敢,我們也不能說勇敢就是「不逃跑,並且固守崗位對抗敵人」,因為,一個人要發揮出勇敢這種美德,並不見得要等到作戰的時候呀。如果只有「不逃跑,並且固守崗位對抗敵人」才算是勇敢,那「長年抵抗病痛折磨」的人,又該怎麼說呢?
拉凱斯聽了,覺得滿有道理的:如果我們要討論什麼是「勇敢」,我們應該思考「勇敢」在生活各種面向上的使用,而不只是只有在戰場上。
於是拉凱斯提出他的第二個說法:勇敢就是「貫徹始終」。拉凱斯說,「貫徹始終」就可以適用在生活各方面了,對吧!戰爭時固守崗位是「貫徹始終」,長期抵抗病魔折磨也是!
蘇格拉底依然覺得怪怪的:「親愛的拉凱斯,如果我們討論的是『貫徹始終』,那我們應該會同意,有一些『貫徹始終』是高尚的、值得追求的;而有一些『貫徹始終』,則是不好的、不值得追求的,對吧?」
「是的,如果本來做的就是不好的事情,那麼就算再『貫徹始終』,也依然不好、不值得追求。」
「但是,我們今天止所以討論『勇敢』,就是因為『勇敢』是高尚且值得追求的美德,你同意嗎?」
「是這樣沒錯!」
「但是如此一來,我們不就不能說『貫徹始終』就是『勇敢』了嗎?」( 為了容易理解及通順,這些對話都經過調整。)
■概念的定義不是誰說了算
蘇格拉底和拉凱斯的對話,呈現的是對於「勇敢」定義的追求。拉凱斯提出了兩個可能的嘗試,都被蘇格拉底友善地打槍。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看得懂前文當中對於他們兩人辯論的描述,並可以認同辯論的進展有其道理,就代表你在某程度上認為「勇敢」的定義並非因人而異,而是有某種客觀標準。
這也是許多致力於釐清概念定義的哲學家相信的事情,在這本書的後續,我們會看到許多這種人,懷著蘇格拉底的熱情持續思考抽象且有趣的哲學問題。
所以,你覺得呢?如果「勇敢」不只是「戰鬥時不逃跑」,又無法被「貫徹始終」合理掌握,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勇敢」?
02. 柏拉圖和他的觀念論:你看到的黃色就是黃色本身嗎?
對於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狀態,古希臘哲學家都有所不滿。例如:
「這個香蕉昨天還是『綠色』的,今天就變成『黃色』了,天哪,香蕉到底是什麼顏色呢?」
「將軍在戰場上很『勇敢』,但是對於愛情則很『不勇敢』(>///<),那他到底算不算是『勇敢』啊?而且,人為什麼會既『勇敢』又『不勇敢』呢?這不是矛盾嗎?」「『圓形』也是一樣麻煩啊!雖然它的定義很清楚(與某一點同樣距離的所有點形成的形狀),但是我從來沒有看過真正的完美的圓形,在這種情況下,我是怎麼掌握『圓形』這種概念的呢?」
為了解決這些困惑,柏拉圖發展了一個巨大的形上學理論,讓學者們纏鬥至今。
柏拉圖認為世界上存在有一種很特別的東西,叫做「觀念」(ideas)。這個觀念可不是「是你的觀念有問題啦年輕人加班本來就是應該的!」或者「為什麼你咬字那麼不清楚咧?看看阿觀念得就很好!」那種東西。柏拉圖的「觀念」指的是「性質本身」。
■性質可以獨立存在嗎?
什麼是「性質本身」?一般來說,當我們觀察到性質,它們總是依附在具體的東西上面。例如「黃色」依附在香蕉上面;「活力」則依附在大汗淋漓的運動員身上。我們很難想像那種「自己獨立存在的性質」。
或許你會說,哪裡是這樣!我現在就有辦法想像獨立存在的「黃色」啊,而且是一大片黃色喔!然而,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你也很難分辨,你想像的是「黃色本身」,還是「依附在一大片不明物體上的黃色」吧!而且,若我們把挑戰從「黃色」換成「活力」,困難就更明顯了,我們要怎麼想像不倚賴運動員、不倚賴貓狗、不倚賴小屁孩,單憑自己的本事存在的「活力」呢?
我們難以想像和思考「性質本身」,為什麼?柏拉圖認為這是因為「性質本身」其實不存在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而是以「觀念」的形式存在於「觀念界」。在「觀念界」,不但存在著「黃色本身」,也有「活力本身」、「勇敢本身」的觀念。
對柏拉圖來說,雖然還在世的人無法直接接觸到觀念們,但是那些觀念依然重要。我們觀察到的世界萬物,之所以具備它們身上那些性質,都是因為它們「分有」(partake)了某些觀念:為什麼作戰的將軍很勇敢?因為他「分有」了「勇敢」的觀念。
■為什麼具體事物很難完美?
這個說法讓柏拉圖可以進一步說明:為什麼具體的事物總是很難完美地呈現某個性質?很簡單,因為性質其實是存在於觀念界的觀念,而人世間的事物並不是觀念本身,只是「分有」觀念而已。為什麼將軍並不是在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很勇敢?因為將軍只是「分有」勇敢的觀念,他並不是那個觀念本身。
這個說法聰明的地方,在於它可以說明為什麼世界上有那麼多東西,彼此相似但卻又不盡相同:馬群裡每匹馬的型態都不太一樣,但是牠們確實都是馬。會什麼會這樣?柏拉圖會說,這是因為每匹馬都分有「馬」的觀念,但這些馬都不是「馬」的觀念本身,而只是模仿品,模仿品難免有瑕疵,因此彼此之間並不全然相同,也無可厚非。
對柏拉圖來說,觀念本身是觀念本身最完美無瑕的呈現:你要找一個最純粹勇敢的存在嗎?若你成功了,你會發現自己找到的不是人也不是其他具體物品,而是「勇敢」本身:「勇敢」的觀念。
■沒有學習,只有回憶
當然,根據柏拉圖,你在有生之年是找不到的,因為所有的觀念都只存在於「觀念界」。「觀念界」是你的靈魂在死亡後、出生前逗留的地方。
柏拉圖認為,在我們出生前,我們的靈魂已經看過了許許多多的觀念,雖然這些出生前的記憶大部分會在進入肉體(在東方傳統裡,這叫「投胎」)時遺忘,但藉由學習,還是有機會「回憶」起來。
這種「回憶」的學習觀點,大概不會被現代科學家接受,但對於柏拉圖來說,足以解釋一件令他在意的事情:為什麼我們明明沒看過真正完美的圓形,但卻可以理解「圓形」的概念呢?
那是因為我們的靈魂曾經在觀念界看過「圓形」的觀念喔!
不過,要預設一整個類似「天堂」或「靈界」的「觀念界」,才能說明人如何可能擁有某些完整的完美的觀念,這不會有點小題大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