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專案為何這麼難管?
在討論「專案為何這麼難管」、「專案經理為什麼這麼難做」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叫做「專案」?
很多人對「專案」有認知上的誤解,認為所謂的專案,就是非日常具有重複性質的工作或作業,但是這樣的定義,其實無法顯示出專案的特性。我個人認為「專案」就是:
在有限的時間內,
透過一群人共同合作,創造出獨特的產品、服務或成果,
來解決重要的問題,或者做到使命必達。
從上述定義來看,可以看到管理專案很困難的痛點。
痛點1 有限的時間
企業以「獲利」為主,企業要賺錢,才有辦法養活員工,所以對企業而言,利潤最為重要。因此,企業成立專案,大多是要解決重要且急迫的問題,要嘛就是想辦法提高營業額,要不然就是降低成本。
由於專案通常「誕生」在公司的利潤出狀況、營業額無法成長,或者是庫存或成本降不下來的時候。請各位想一想,當老闆想用「專案」的方式來解決上述問題時,你覺得 老闆給的專案期限是長是短?他真的希望負責執行專案的專 案經理做到期滿嗎?
當然不是,「有限的時間」其實在老闆的心裡面就叫做 「越快越好」!當現有產品賣得不好,營業額開始出現危機,你覺得老闆會期待你的新產品研發專案多久能完成?當然最好是馬上就把新產品變出來,尤其現在環境變化得太厲害, 客戶需求變得更頻繁的壓力下,老闆對專案成果的等待會更 加地沒耐心。
所以,當老闆跟你說專案最多做六個月,而你真的搞了六個月才做出來,對老闆來說,這個專案經理雖不算「失職」,卻也談不上「稱職」,更遑論「優秀」或「高效」了。所以擔任企業的專案經理往往是一個非常高壓的工作,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當了專案經理,做沒幾年就受不了的主因,當然也有很多人根本是想盡辦法來逃避當專案經理。
痛點2 透過一群人共同合作
一般企業組織都是以「部門」型態運作,例如採購部 門、生產部門、研發部門、業務部門等等。但公司內卻很少會有「專案部門」,那是因為專案具有臨時性,常常是突然成立的,所以專案團隊也並非一個穩定的組織。
通常,當專案成立之後,專案團隊成員會是各部門派人 來支援的臨時性組織,也就是說,專案經理要管理的是來支援的各部門同仁。如果經理人連自己部門的同仁都管不好, 為了做專案還要去管不熟的其他部門同仁,那可真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不同部門之間因為功能性不同,做事的思維模式與習慣也會很不一樣。例如會計部門的同仁總想省錢, 以利公司降低成本;業務部門的同仁總想花錢,以便讓公司擴大營收。光這兩個部門都來支援,專案經費該如何妥善運用的討論,可能就已經吵翻天了。
請記得,專案時程是有限的,當專案經理花太多時間處理跨部門的溝通協調問題,執行專案的時間就會縮短。何況很多大公司的專案還是跨國合作,跨國合作之間又存在著文化與環境差異的問題。比方說,專案團隊裡有外國人,光是專案會議要在早上開,還是在晚上開?就得傷腦筋協調。
此外,「共同合作」就像是夥伴關係、一起打拚的感覺。 任何一位團隊成員的工作出問題,或是不太會做時,夥伴們理應主動協助他克服難關,不會讓任何一位團隊成員孤軍奮戰;而且專案時間有限,為了不浪費時間在「卡關」上,彼此共同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在實際執行時,每一個人手頭上都負責了其他的工 作,經手的可能也不只有一項專案,所以就算是部門內專案,都不見得每一位同仁會相互協助了,更何況是具有跨部門性質的大型專案,彼此共同合作的難度肯定更高。
痛點3 解決重要的問題,或使命必達
由於專案的目的往往是要解決公司「重要」且「迫切」 的問題,而且通常都跟「利潤」有關。所以擔任專案經理之前,你要有所認知:專案一旦能搞定,你將成為公司的救世主;同樣地,一旦搞砸了,你也將成為公司的罪人。這種不是進天堂、就是入地獄的結果,導致擔任專案經理需要很強的抗壓力。
此外,「使命必達」的真正含意,很可能是老闆希望你所管理的專案完成速度更快、成本降得更低、成果品質更高。這種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情況,就是專案經理的真實處境,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對擔任專案經理避之唯恐不及的主因。

專案難管的解方:換個系統腦
在了解「專案」是什麼,以及管理專案的痛點又是什麼 之後,面對問題,當然要尋求解方。
在《專案管理基礎知識與應用實務》書中提及,專案管理源自「系統管理」的概念,專案管理被視為是系統管理的 應用。可見專案的本質是系統,管專案,其實就是管系統。
什麼是系統?「呼吸系統」就是解讀系統的最佳案例。
呼吸系統是:
「在一段時間內,藉由身體中相關連的器官,彼此進行因 果互動,才能順利完成通氣和換氣的呼吸功能。」
我們把這段話跟「專案」的定義連在一起比較: 「在有限的時間,透過一群人共同合作,創造出獨特的產 品、服務或成果,來解決重要的問題,或者是做到使命必達。」
呼吸系統是在「一段時間內」進行,而專案也是在「有限時間內」進行;呼吸系統是藉由「身體內相關連的器官, 彼此進行因果互動」來運作,而專案是藉由「一群人共同合 作」來運作;呼吸系統要完成「通氣和換氣的呼吸功能」,而 專案則是要完成「解決重要的問題,或做到使命必達」。
有沒有發覺,這兩者簡直就像是雙胞胎?
系統就是藉由「組成元素」(如鼻子、咽喉和肺等器官) 彼此之間的緊密連動,以達成整體的功能或目的(呼吸);而 專案則是藉由具備各種技能與專長的成員組成團隊,每一位 專案成員就像是一種器官,需要一位專案經理驅使各個「組 成元素」彼此互動、共同合作。
所以,專案經理首先要分派誰適合當鼻子、誰適合當咽 喉、誰適合當肺⋯⋯接著想辦法讓成員互動,達到共同合作 的境界,才能「如期」、「如質」、「如預算」地完成專案的交付標的(獨特的產品、服務或成果),讓專案贊助者可以使 用交付標的來解決重要問題或順利達標。
另一方面,當呼吸功能發生問題時,我們也不會只關心 鼻、咽喉或肺等單一器官,而是會去想:喉嚨裡有痰,這是 喉嚨造成的嗎?還是鼻涕倒流所致?如果是喉嚨的問題,解 決策略是吃喉糖或喝水來紓解;然而吃了喉糖、喝了水,喉 嚨卻仍然有痰,而且還因為喉嚨不舒服而想咳嗽,咳久了, 肺又受到影響⋯⋯這就是系統「牽一髮動全身」,以及「見山非山」的特性。
然而,「牽一髮動全身」與「見山非山」的問題,在專案 管理經常發生。最明顯的就是專案經理在管理專案時,很容 易把「如期」、「如質」、「如預算」當作獨立目標來追求,而陷入「治標不治本」的錯誤:
進度出問題而無法「如期」時,就直接加班;
品質不良而無法「如質」時,就重作;
成本超支而無法「如預算」時,就設計變更。
這種「見山就是山」的管理行為,就是專案陷入「治標 不治本」惡性循環的開始。
換個系統腦,進行系統思考
時間、品質、成本就類似於器官,彼此之間互相連動, 如果為了解決「如期」的問題,以致過度加班,有可能發生 成員因疲勞而容易做錯,造成品質不良的現象而無法「如質」;還有,加班要發放加班費,重作也是要花成本的,這些 都會侵蝕專案的利潤,讓專案後續進行無法「如預算」。
這種會互相影響的因果關係,就是系統的必然性。 當專案經理沒有把專案當成系統,或是在解決專案管理 相關問題時,忽略了前述「牽一髮動全身」與「見山非山」的特性,很容易會想出火上澆油的對策,衍生出後遺症或反效果。可是,面對問題時要能「見山非山」、分析問題時要仔 細考慮「牽一髮將會如何動全身」,恰恰不是我們台灣人思考問題的 DNA,有時候反而會被冠上「想太多」、「腦迴路太 複雜」的大帽子。難怪專案對很多人來說,是越管越難管,問題越管越多。
無論你現在管的是三人小專案,還是跨國大專案,唯有 換個系統腦,開始進行系統思考,才能徹底擺脫專案難管的 困境。接下來,我將在各章介紹系統思考如何具體有效地應 用在專案管理的各階修練上。

搞懂投入/產出的因果關係
我們要介紹另一個更好用的工具:ITTO圖,它可以明確地展現所有工作包,相互之間投入/產出的 因果關係,幫助專案經理找出源頭,對症下藥。
ITTO 圖主要包含四大部分:
1. Input 投入
2. Tool 工具
3. Technique 技術
4. Output 產出
因此,在 ITTO 圖中我們會把工作包視為「處理單元」,運作概念為:
1. 投入項目(Input)
2. 經由處理單元內的工具(Tool)
3. 或是技術(Technique)
4. 處理成產出項目(Output)
接下來,我們以「咖哩飯」作為交付標的,製作其工作分解結構,分解後會有三個處理單元(工作包),分別是:
1.1「燉煮」處理單元
1.2「電鍋煮飯」處理單元
1.3「盛盤」處理單元
我以 1.1「燉煮」處理單元,示範說明 ITTO 圖的邏輯:在 1.1「燉煮」處理單元內,「投入」馬鈴薯、洋蔥、肉、咖 哩粉等食材,經由單元內的燉煮「工具」和燉煮「技術」進 行處理,「產出」了咖哩。
由於「投入」與「產出」,具有流進/流出處理單元的 「流量」特性,若是只用箭頭符號(→)難以表達「流量」的 概念,所以引入系統動態學(System Dynamics)裡的流量符號來替代箭頭符號。
系統動態學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的 J.W. Forrester 教授所發展的一門科學,結合了控制、系統論、資 訊理論、決策論、電腦模擬等理論成為一體的管理新方法、 新工具和新概念。系統思考可以視為系統動態學在解決動態 複雜問題時的理解基礎,系統動態學則是把解題的系統思考 圖轉化為具體的數學模型,並進行電腦模擬來協助決策的制 定。由於專案的本質是系統,管專案就是管系統,而且系統動態學與系統思考的關係密切,此為我們引入系統動態學的原因。讀者若對學習系統動態學有興趣,請參考相關書籍, 本書只是借用其流量符號來重新演繹 ITTO 圖。
咖哩醬產出之後,接著在 1.2「電鍋煮飯」處理單元內, 「投入」白米、水,經由單元內的煮飯「工具」和「技術」進 行處理,「產出」白飯。最後,在 1.3「盛盤」處理單元內, 「投入」咖哩醬、白飯,經由單元內的盛盤「工具」和「技 術」進行處理,「產出」交付標的—咖哩飯。
從咖哩飯的 ITTO 圖中,可以具體呈現各個處理單元(工作包),投入/產出相互之間因果關係的全貌。
當交付標的出現問題時,運用 ITTO 圖可以很迅速地找出 根本原因。例如:餐廳的咖哩飯出現負評,透過 ITTO 圖看到 咖哩飯是 1.3「盛盤」處理單元的產出,所以可以先追蹤是不 是 1.3 裡的盛盤「工具」或盛盤「技術」出了問題?
如果並非 1.3「盛盤」處理單元的問題,接著可繼續追蹤 1.3「盛盤」處理單元的投入:咖哩醬、白飯。
由於咖哩醬嚐起來很正常,因此就停止追蹤 1.1「燉煮」 處理單元。然而,白飯吃起來口感不佳,所以繼續追蹤 1.2 「電鍋煮飯」處理單元內的電鍋(工具),是不是出了問題?
由於電鍋在檢查之後沒有發現任何問題,接著就繼續追蹤 1.2「電鍋煮飯」處理單元內的投入:白米、水。最後,發現白飯口感不佳的原因就是水加太多,所以 煮飯時少加點水,負評的問題就此消失。
將「ITTO 圖」轉換「甘特圖」
接下來,我們採用第三章「量身訂做個人化售後服務教 育訓練課程」專案為例,藉由五步驟把 ITTO 圖,轉換成大家 熟知的甘特圖。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專案經理掌握專案的工作 流程與執行進度,也能知道工作包相互之間的「因果關係」。
甘特圖(Gantt Chart),也稱為條狀圖(Bar Chart),其 設計原則很簡單,基本上就是一個個長條的排列組合,圖形 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工作包」或「活動」。 其中,每一項長條,就代表一個工作包,長條的起點與 終點就是工作包開始與結束的時間,主要呈現的就是工作包 的「流程」與「進度」資訊,以確保專案能如期完成。
但是如果發生無法如期、如質、如預算的問題時,甘特圖無法顯示工作包之間的「因果關係」,所以我們很難從中找到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將 ITTO 圖轉換甘特圖,對於專案經理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