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小女生一出生就是長頭髮嗎?
  「喔?女生也來啦?」
  那是我送就讀幼兒園的五歲孩子去足球教室的第一天,這是看到一個頭髮剪到耳下,飄著一頭短髮正在跑來跑去的孩子時,出自於幾個大人口中的話。
此時,短髮孩子的媽媽說,「他不是女生,是男孩子。」
  也曾經出現過這種狀況。
  有一次看到朋友養的貓咪,貓咪的臉部線條鮮明,外型十分出眾。
  我也不自覺讚嘆地說:「貓咪真的長得好帥喔,是公的吧?」
  然後聽到了這樣的回答,  「牠是母的,但真的很帥吧?只看臉很難判斷貓咪的性別,但我想不只是貓,人應該也差不多吧?」
  我真是扼腕,單憑一張臉判斷性別這件事發生得過於自然,也才讓我發現自己連在動物身上都套入了相同的先入為主。
  假設有人給我們以下任務:「請在上學路看著前往學校的同學們,區分女學生及男學生。」
  我們應該會用頭髮長度、衣服款式、書包顏色、制服是裙子還是褲子等標準來判斷性別吧?因為短髮、長髮、綁髮等是一般女學生的樣子,頭髮剪到看得到耳朵則大都是男學生的樣子。
  那我們來想像甫出生的新生兒,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吧。皺巴巴的皮膚、很難被稱做頭髮的胎毛緊黏著頭皮,頭型一覽無遺。有的寶寶甚至也沒幾根毛,不管是男嬰還是女嬰都是如此。
  這種稀疏造型大概會維持到兩歲前,這時如果有要外出,家長也會替女孩戴上粉紅色或蕾絲髮箍,這個做法是為了避免聽到路過的大人說出「哇!很大將軍喔!很帥!」這類並不想聽到的評價。但男孩卻不用為了凸顯性別特徵,特別戴上藍色髮箍或有足球的髮夾,除了不用特別做任何事,在聽到「真漂亮,是女兒嗎?」問題時,也只要笑著回答是兒子就好了。
  在女孩子覺得戴髮箍不自在,會開始試圖拆下來或用語言表達抗拒時,就會開始讓孩子把頭髮留長,因為這是我們印象中女孩子的基本形象。相反地,男孩子都會定期去髮廊修剪頭髮,即使是在同一天出生的雙胞胎兄妹或姊弟身上,也可以看到同前面所言的性別刻板印象。
  網路育兒論壇會上傳的問題也大部分是類似狀況。
  「是女兒,但眼睛不漂亮,長大應該要帶她去割雙眼皮吧?為了準備整形手術費,該開個定存了。」
  然後就會出現很多這種留言。
  「我們家也是,嗚嗚,怎麼偏偏眼睛像爸爸。」
  「我們家孩子的臉型不好看。」
  「長大後可能會長出雙眼皮,先等等吧。」
  「最近很流行單眼皮啊,單眼皮也很美!」
  「聽說很多都會趁國中放假時帶去割,我也這麼打算。」
  但卻找不到半則「居然在評價小孩子的外貌嗎?別評了吧!」這類發言。
  畢竟身處於會對眼前所見事物賦予重要價值的社會,也可能會自然出現這種煩惱。但怪的是卻不會看到「兒子鼻樑好像太塌了,長大後應該要帶他去手術吧?男人的鼻子就是生命啊。」這種對比的煩惱。
  看著兒童及青少年的外貌,判斷哪個特定部位再改善會更好是件危險的事,因為孩子還在持續長大,外貌也不是能用來做絕對評價的特質。特別是大人們對孩子做出「你眼睛再大一點會更漂亮」的評價時,呈現的語意是對孩子的存在表示遺憾,只會破壞孩子的自尊感,而最大的問題在於,評價外貌通常是在女孩子身上更明顯。

  在我們的社會中,最明顯展現出缺乏性別意識敏感的部分就是對女性的外貌評價。
  請看以下命題,選出你覺得尷尬的句子:
 既然是女生,長得漂亮會更好。
 既然是人,長得漂亮會更好。

  當主詞是「女生」的時候,看起來還挺像樣的,但在替換成「人」的時候,是不是覺得哪裡怪怪的呢?如果想檢查某句話是否正確,把「人」或「人類」替換「女生」、「男生」後是否還能成立,是一個很好用的判別標準。
  那下面這句話呢?
 身高矮的男生沒用。
 身高矮的人沒用。

  「漂亮」、「帥氣」是客觀且絕對的價值嗎?不是的,因為漂亮或帥氣只是一種感覺,並不是評價某種項目的結果值。「漂亮」的評語也會延伸為對女性或弱者的性客體化。所謂「性客體化」是指為了滿足特定主體的性欲望,將對方的人性化剔除,以事物或物品的型態再現。
  「媽媽,那個姊姊為什麼讓人家看到她的胸部?」這是孩子看到掛在地鐵螢幕門上的遊戲廣告裡的女性所說的話,那位女性的衣著也是相當奇怪,看她手中拿著武器,應該是外出打仗的戰士,但盔甲卻只擋了胸部以外的部位。那個坦然露出的胸部還畫得比臉還大,搭配要展現曲線美的清涼下著,成套登場。
  要是廣告中登場的人物真的是必須善於打仗的角色,那她肯定要穿著能保護身體所有部位的服裝,不可能會發生把女性最脆弱的地方之一的胸部露出來這種事,而且脫離現實的尺寸呈現,以及光滑的大、小腿,更容易讓看到這張圖的人產生以下偏見:
  「女人的豐滿胸部就是她的魅力點。」
  「不管從事何種職業,乳溝和美腿最重要。」
  「女人的小腿就是應該沒有肌肉突起,腿就是要又瘦又光滑。」
  「纖細的腰身就是女性化的象徵。」

  廣告登場的角色是將女性形象理想化的極端範例,並沒有實際擁有這種身材的人類,不只是廣告,在各種媒體中也常能看到過度凸顯女性身體的例子。
  基於相同脈絡,曾有位身為運動品牌廣告代言人的知名運動員,他拍攝的畫報也蔚為話題。那位選手因為多年訓練,擁有一副全身肌肉都非常結實的身體,經常使用腿部的運動項目特性也讓選手的小腿肌肉十分突出,但妙的是,穿著短褲拍的畫報照片原檔和實際採用的宣傳照片有很大差異。只要有腿部彎曲的照片,他的小腿肌都被用修圖軟體修掉了。世界第一的運動明星拍攝的夏季畫報,所留下的不是猶如勳章一般的小腿肌,而是人為製成的光滑曲線美,當然,這位選手是位女性。
 性客體化會讓視線變得如此扭曲,並非聚焦於個人身上所擁有的特性,反而投映出想怎麼被看待就怎麼做、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的意圖。我們期待看到的運動明星形象,應該是他在賽場上努力的帥氣面貌,而不是因為性別而有不同描繪與想像的典型形象,不是嗎?

☆沒有人能從外貌評價解脫
這種允許性客體化的世界大部分都對女性有害,但也會對男性產生負面影響,因為男性在看待女性時,可能也會不自覺用理想外貌作為標準去評價他人。此外,即便不是所有男性都會物化女性身材,但也可能被當成是間接同意媒體呈現方式的人。
  「我覺得你削個下巴會比較好,去查一下醫院吧。」
  「只要小腿再細一點,穿裙子會很漂亮。」
  這不是在職場的性騷擾諮詢中心所收到的言論,而是我在讀教育大學時,親耳聽到男同學所說的話。雖然可能會有人想說「以後要當老師的人怎麼會這樣?」但當時的趨勢確實就是如此。
  光看在幾年前蔚為話題的知名大學群組性騷擾事件或性暴力事件就能知道,並不是很會讀書的大學生,或擁有高度社經地位的團體就擁有高度性別意識敏感,教育大學也是如此。
  對女學生的外貌評價早在進大學前的社群平台照片就開始了,接著在上課時間、社團活動、小組報告等,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就連女學生之間也自然會替對方打分數。
  「妳只要再減個五公斤就很美了吧?」
  沒有任何人可以從評價解脫,就連被選為每個科系最漂亮的女同學也是如此,但會分享這類評價的學生,也不是因為他們人品比較差,只是當時的氛圍是可以這麼做,也必須這麼做的緣故,因此才會出現毫無問題意識,對他人外貌品頭論足的發言。
  那聽過無數外貌評價的女學生該往何處去呢?為了取得飲食調節藥,去知名診所看診;為了減肥,去健身房運動;時時刻刻都執行著對身體有害的極端節食,有時還會在放假回來的開學時,發現有些人好像哪裡變不一樣了。這些嘗試也不是對成為好老師會形成正面影響的自我開發,因為這如果是要成為「真正老師」的修練,那男學生就會一起參與了。女學生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在被過度要求的外貌壓力下所無法避免的消極行為罷了。
  我也很喜歡美麗的人事物,但我覺得這個要求對象並不能是人類,特別是孩子們,因為孩子並不是為了讓誰開心而出生,不是為了在誰眼中看起來好看的存在。
  如果你也同意不管人類怎麼出生都該獲得尊重,那從現在起,請別再說出評價外貌的話,因為外貌並不是我們出生時可以自己選擇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