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想對不被愛的孩子說:你真的已經很努力了
從懂事以來,你就努力想要解決家裡的問題,想要改變自己讓爸媽高興,努力想要變得更懂事、更孝順、或者更成功來讓爸爸媽媽開心,想要變得更成熟去調停他們的衝突……你希望自己這麼努力,有一天能聽見他們說,覺得生下你是好的。有你在是好的。
但你沒有成功,那不是你的錯,只是你給自己的任務太多也太困難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不是嗎?不管是他們的婚姻、生活、對成就和提升自尊的渴望,都是他們自己的責任。
你像在不屬於你的賽道上拼命奔跑、跌倒,跌倒又爬起來,這份努力如果是在你自己真心想要做的事情上,你絕對已經成功了。
就算不成功你也會有一份踏實,因為你為自己的人生拼命奮鬥,但你現在只記得不斷努力又不斷受挫,像在外面拼命敲門,希望你的父母打開心門讓你進去,看看你付出的努力和感情,最後才發現那根本是一面牆,你連那後面究竟有沒有你想見的人都不能確定。
深愛父母而一直被父母否定的人,就算到最後變得一開口就憤世嫉俗、自暴自棄,說著父母的愛是什麼我才不需要,最初那顆溫柔的心還是在的,因為就是那份溫柔讓他們傷痕累累,變成是如果不貶低自己的溫柔、嘲笑自己笨,這個坎就過不去。
愛錯父母的人,自信心比愛錯戀人的人還要低,而且難以治癒這樣的情傷、重新得到自信,因為那份愛有一大部分是內建的,就是無法剝除,除非連自己的心都剝成兩半,一半拿去丟掉的感覺。
但我想說:請溫柔對待那一顆受傷的心吧。
你的付出無論有沒有人相信,你都要相信你自己。
你受傷是因為你有一顆非常溫柔的心。
***
從以前我寫心靈創傷時,時常被以為是在寫情傷,但說情傷也沒有錯,只是比起愛情,我更常寫親情。
因為愛情失落時你未必無家可回,但親情失落的人是沒有家的。
精神上的,可以放心哭泣、有人關懷的家。
親情失落的孩子是沒有人看見的孤兒,而他們很多都笑笑的。
因為怕露出不愉快的表情,隱藏不好寂寞悲傷的真實心情,做不成那個「討喜的孩子」,會連物理上的家都回不去了。
能幹的孩子、優秀的孩子、不讓爸媽操心的孩子、安靜的孩子、有意見也總是「恰好」跟爸媽同樣的孩子??無論他們的父母或其他人的看法是什麼,他們如果相遇,有時甚至不用說明,只是一種感覺,就知道彼此的共同點是「不被愛的孩子」。
孩子很會隱藏不被愛的傷痛,因為他們不願相信自己不被愛,所以連自己的痛都會努力否定。
很寂寞,又很難向別人說明。
畢竟你要怎麼解釋才能讓別人懂──「我覺得自己有一種不該有的感受、不存在的傷」?想說出其實自己是不被父母所愛的孩子,但同時又想說,「我相信自己不是」。
太矛盾,又太複雜了。連自己都想說不對,不是這樣的,一會兒又「我好像好一點了」、「今天很快樂」、「好像沒有什麼事」,而那多半都是因為今天爸爸媽媽笑了、沒有對自己莫名其妙地亂發脾氣。
不被愛的孩子,不知道「沒有人在對自己生氣的生活」,其實是多數人的正常生活,而且是理所當然的。
他們一直在承受父母的怒氣和抱怨,還以為這就是自己的人生角色,想要被愛又害怕被愛,因為覺得被愛就是「欠債」,就是要「還」。別人對自己好時,就害怕自己不能夠回報什麼。對方今天很溫柔,覺得很幸福的同時又深感不安,因為自己「不夠好」,對方明天會不會就翻臉不認人……
人活著就需要能肯定自己的真實存在,但不被愛的孩子,一直都像在水面上漂浮,他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樣子,只知道在爸媽眼中的自己並不可愛。
我想抱一抱這些不被愛的孩子,心裡有傷,又不知道如何說的大人。用我的文字。
當我越來越了解並且能說清楚我自己,我就知道這是我想做的事。
從懂事以來,你就努力想要解決家裡的問題,想要改變自己讓爸媽高興,努力想要變得更懂事、更孝順、或者更成功來讓爸爸媽媽開心,想要變得更成熟去調停他們的衝突……你希望自己這麼努力,有一天能聽見他們說,覺得生下你是好的。有你在是好的。
但你沒有成功,那不是你的錯,只是你給自己的任務太多也太困難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不是嗎?不管是他們的婚姻、生活、對成就和提升自尊的渴望,都是他們自己的責任。
你像在不屬於你的賽道上拼命奔跑、跌倒,跌倒又爬起來,這份努力如果是在你自己真心想要做的事情上,你絕對已經成功了。
就算不成功你也會有一份踏實,因為你為自己的人生拼命奮鬥,但你現在只記得不斷努力又不斷受挫,像在外面拼命敲門,希望你的父母打開心門讓你進去,看看你付出的努力和感情,最後才發現那根本是一面牆,你連那後面究竟有沒有你想見的人都不能確定。
深愛父母而一直被父母否定的人,就算到最後變得一開口就憤世嫉俗、自暴自棄,說著父母的愛是什麼我才不需要,最初那顆溫柔的心還是在的,因為就是那份溫柔讓他們傷痕累累,變成是如果不貶低自己的溫柔、嘲笑自己笨,這個坎就過不去。
愛錯父母的人,自信心比愛錯戀人的人還要低,而且難以治癒這樣的情傷、重新得到自信,因為那份愛有一大部分是內建的,就是無法剝除,除非連自己的心都剝成兩半,一半拿去丟掉的感覺。
但我想說:請溫柔對待那一顆受傷的心吧。
你的付出無論有沒有人相信,你都要相信你自己。
你受傷是因為你有一顆非常溫柔的心。
***
從以前我寫心靈創傷時,時常被以為是在寫情傷,但說情傷也沒有錯,只是比起愛情,我更常寫親情。
因為愛情失落時你未必無家可回,但親情失落的人是沒有家的。
精神上的,可以放心哭泣、有人關懷的家。
親情失落的孩子是沒有人看見的孤兒,而他們很多都笑笑的。
因為怕露出不愉快的表情,隱藏不好寂寞悲傷的真實心情,做不成那個「討喜的孩子」,會連物理上的家都回不去了。
能幹的孩子、優秀的孩子、不讓爸媽操心的孩子、安靜的孩子、有意見也總是「恰好」跟爸媽同樣的孩子??無論他們的父母或其他人的看法是什麼,他們如果相遇,有時甚至不用說明,只是一種感覺,就知道彼此的共同點是「不被愛的孩子」。
孩子很會隱藏不被愛的傷痛,因為他們不願相信自己不被愛,所以連自己的痛都會努力否定。
很寂寞,又很難向別人說明。
畢竟你要怎麼解釋才能讓別人懂──「我覺得自己有一種不該有的感受、不存在的傷」?想說出其實自己是不被父母所愛的孩子,但同時又想說,「我相信自己不是」。
太矛盾,又太複雜了。連自己都想說不對,不是這樣的,一會兒又「我好像好一點了」、「今天很快樂」、「好像沒有什麼事」,而那多半都是因為今天爸爸媽媽笑了、沒有對自己莫名其妙地亂發脾氣。
不被愛的孩子,不知道「沒有人在對自己生氣的生活」,其實是多數人的正常生活,而且是理所當然的。
他們一直在承受父母的怒氣和抱怨,還以為這就是自己的人生角色,想要被愛又害怕被愛,因為覺得被愛就是「欠債」,就是要「還」。別人對自己好時,就害怕自己不能夠回報什麼。對方今天很溫柔,覺得很幸福的同時又深感不安,因為自己「不夠好」,對方明天會不會就翻臉不認人……
人活著就需要能肯定自己的真實存在,但不被愛的孩子,一直都像在水面上漂浮,他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樣子,只知道在爸媽眼中的自己並不可愛。
我想抱一抱這些不被愛的孩子,心裡有傷,又不知道如何說的大人。用我的文字。
當我越來越了解並且能說清楚我自己,我就知道這是我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