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試閱文01:非認知能力是什麼?】(摘錄)
大家小時候是否曾聽大人說過:「有比學習更重要的事。」「人生中,學習之外的事情也很重要」這類的話語呢?

這種對話也常出現在電視劇或漫畫中。

對孩子來說,學習確實很重要。畢竟一旦落後了,就無法考到好成績,也會聽不懂老師上課的內容。在最糟糕的情況下,甚至可能會影響升學,進而打亂人生規劃。

如果學得好,就能考上好高中或大學,有機會進入人人稱羨的企業或政府機關工作,一路做到退休,享受安心、安全、安定的人生。這就是所謂的「學力至上社會」。

在一九七〇年代,為了提升學力而出現的填鴨式教育十分盛行,導致能適應的人與無法適應的人之間產生巨大的鴻溝,甚至爆發所謂的「校園暴力潮」。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人進入社會後,發現光是解決被交付的問題,並不足以應對更多的挑戰。因此,「光靠學習(學力)還不夠」的聲音開始出現。

這種情況並非我們獨有。美國等其他國家也出現類似的問題,於是人們開始思考:「該怎麼稱呼學力以外的能力呢?」

在美國稱之為EQ(情緒智商),或者是軟實力、生活技能、人際技能等,在日本則稱為「人類力」,一直以來人們不斷對其探索與命名,每次都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但遺憾的是,這類風潮總是起起落落,最終往往只成為當時的「流行語」,隨後就不了了之。
在這樣的脈絡下,最近「非認知能力」一詞再次受到廣泛關注,彷彿迎來新一波的熱潮(?)。


在日本,我們將不是常識的事物稱為「非常識」,將不屬於日常的事物稱為「非日常」。同理,不屬於「認知能力」的能力,就稱為「非認知能力」。

我將非認知能力分為三個主要類別:
●「內在調適力」:包含自制心、忍耐力、心理韌性(復原力)等屬於堅韌抗壓的類別。
●「自我提升力」:包含動機、向上心、自信、自尊感、樂觀等偏向主動積極的類型。
●「社交連結力」:包含溝通力、同理心、社交性、協調性等與人際互動相關的領域。

認知能力,是指可以用分數來衡量(認知)的能力,典型例子就是前面提到的學力。
在認知能力前加上了「非」,就是指無法透過分數來衡量(認知)的能力,亦即本文開頭提到「比學習更重要的事」的總稱。


【試閱文02:在對等的關係中建立共識!】(摘錄)
你知道嗎?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十二條中,寫到「孩子有表達意見的權利」。
孩子有權利擁有自己的意見,並且可以清楚的表達出來。
而大人們正是透過接納孩子的意見,以此實踐並守護孩子「表達意見的權利」。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種情況:
有些人會把「接納孩子的意見」誤解為「完全順從孩子的要求」。
這種情況正好與前面提到「用高姿態壓制孩子」的家長完全相反,
但是這也同樣會造成困擾。

舉例來說,如果孩子說想玩遊戲,就讓他玩到過癮;
或者孩子在商店裡想大聲說話,就讓他說個夠等,
像這樣的行為如果對孩子的健康或生活習慣有害,或是會造成他人困擾,
即使是孩子的請求,大人也有必要堅定的加以制止。

接納孩子的意見,並不等同於對孩子言聽計從,
換句話說,我們並不是要對孩子的主張照單全收。
所謂的「接納」是:為了理解孩子的心情與想法而傾聽他們。

舉例來說,如果孩子說:「那傢伙一直說惹我生氣的話,超煩的啦!」
我們會明白他有多生氣。
這時我們可以說:「原來是這樣啊。」「那真的讓你很不舒服呢。」
透過這樣的回應,讓孩子知道自己被理解了。

但如果孩子說:「所以我現在要去揍那傢伙一頓!」你會怎麼做呢?
這時父母若說:「既然那是你的願望,那就去打個夠吧!」
那這位家長就真的有點問題了(汗)。
我們可以理解(並接納)孩子的憤怒,但不能認同(接受)孩子「想打人」的要求。
這就是「接納」與「接受」之間的明確區別。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與立場,有時彼此的意見也會產生衝突,
但正因如此,我們才更希望建立大家都能接受的共識。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