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什麼是情緒?

  法文的情緒émotion字源出自於拉丁文。é有從某處產生的意思,motion則有移動、運動的意思。因此,情緒就是一種向外的移動,是對外在刺激或環境變化所產生的生理反應。
  原生情緒(émotions primaires)也稱作基本情緒,是兒童最初體驗到的情緒。原生情緒在出生的第1年開始出現,例如:憤怒、快樂、悲傷、恐懼、厭惡和驚訝。

憤怒
  憤怒來自於挫折、不公平、不安或無力感。憤怒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感覺不受尊重,要捍衛自己個人界線,或有某項需求沒有被滿足,也可能是缺乏個體需要的完整性。
  孩子可能會以大叫、變得激動或是緊握拳頭等方式調解這種情緒。他們覺得自己的情緒需要被認可,需要宣洩情緒,讓自己被接受與理解。

快樂
  快樂來自於分享、認識新朋友或成功做到某件事等。快樂能強化我們的幸福感和社交聯繫能力,更能讓我們給予他人支持。孩子會以大笑、微笑或是活蹦亂跳等方式表現出來,以自由、無拘束的發揮想像力。
  在這種情緒狀態下,孩子會需要和身邊的人分享他們的情緒,和這些人共享當下的感受。
  快樂的情緒會教導孩子生命的意義,並激勵他學習。

悲傷
  悲傷是有助於孩子接受失落、離別等狀況的情緒,常以大哭、啜泣或是想要獨處等方式展現,表達自己的痛苦及想被安慰的需求。因此,遇到悲傷的情緒時,孩子會特別需要支持與安慰,可以是自己獨處或是由大人陪伴,讓他充電、平復情緒。

恐懼
  恐懼情緒來源感受到危險,這種情緒之所以產生,是用來保護自己的防衛機制。在這種情緒狀態下,求生本能會被啟動,孩子會尖叫、顫抖或身體緊繃。恐懼的情緒出現時,需要被安撫或保護。

厭惡
  人類之所以會有厭惡的情緒,本意是用以避免吃下有毒的食物,以及避免受到某些威脅。厭惡通常也和不公平有關。
  厭惡是一種反射性的疏遠,孩子可能會有反胃、嘔吐等反應。若孩子出現厭惡、噁心的情緒,需要的是大人尊重他們的口味,趕快停止這種不愉快經驗。
  例如,小孩可能不喜歡吃某種食物,這時就沒有必要強迫他們吃下去。不過,換種方式準備食物會是一種測試反應的好方法,也能觀察他們對食物的接受度。

驚訝
  驚訝情緒的產生,是由意想不到的事突然發生所引起的。孩子會以嚇到跳起來或身體僵住動也不動等方式展現這種情緒。
  驚訝能幫助孩子迅速脫離某種困境,也會刺激孩子,使他們產生好奇心、創造力及注意力。

  其他較複雜的情緒如:羞愧、尷尬、輕蔑、驕傲、罪惡感,多半會在幼兒出生的第2年漸漸出現,且會慢慢開始產生感覺。在這個階段裡,孩子會開始擁有「自己是完整的個體,和他人不同」的意識。這些情緒會在孩子的成長變化,以及與他人互動過程中產生,並與不同的情緒混合出現,因此較難以辨認。

處理孩子的情緒怪獸

認識憤怒

  將生氣的情緒比喻為火山,可以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情緒累積和升高,最終爆發。在孩子的憤怒爆發之前,通常會經歷一些讓他們感到挫折、不滿或是不安的情境,而這些都是即將來臨的「火山爆發」前兆,通常會出現一些警訊。
  當孩子出現生氣、憤怒的情緒,家長可以做以下的事:

  .仔細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
  .耐心聽他講述生氣的理由。
  .幫助他表達他受挫的心情。
  .等情緒過後,再一起好好談談。

  此外,你也可以使用以下幫助孩子管理、發洩憤怒情緒的小道具:

  .憤怒抱枕:讓他將情緒發洩在一個特定的抱枕上。
  .減壓球:揉捏減壓球以釋放壓力。
  .有重量的絨毛玩具:放在肚子上,能創造安心感。
  .情緒小屋:為孩子打造一個他感到安全的空間,他在裡面可以獨處、冷靜。
  .當憤怒的情緒開始慢慢上升,請孩子說出能使他冷靜下來的句子,例如:「暫停一下,深呼吸――吸氣――吐氣――。」

活動:理解生氣的火山爆發體操

  身體打直,雙腿併攏,將雙手放在胸前。
  從鼻子深吸一口氣,同時慢慢將雙手舉向空中。想像火山的岩漿開始往火山口上升,直到山頂(頭頂)。
  當手舉到最高的時候,腳打開跳起來,然後把雙手貼到大腿上。跳起來時從鼻子吐氣,氣要吐到底。若有需要,可以再多做幾次。

  如果能夠花點時間觀察和辨別憤怒情緒累積的過程,能幫助孩子懂得在情緒失控前管理與控制。

認識恐懼

  孩子的害怕情緒,一般來說有以下3種:

1.發展性恐懼
  「媽媽,可以不要關燈嗎?我怕黑。」
  對大多數的孩子而言,想像和現實並沒有區別。有些孩子會以為怪物與女巫真的存在。

2.模仿恐懼
  孩子像海綿一樣,會大量吸收情緒、模仿父母的態度和行為。比方說,當父母看到昆蟲,表現出極度恐慌時,孩子看到了也會對昆蟲產生相同的恐懼。這種情緒具高度傳染力,也就是說,孩子會將父母的恐懼內化為自己的恐懼。因此,身為父母需要留意,盡量避免將自己的焦慮傳遞到孩子身上,像是害怕他人的看法、分離的焦慮、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等。

3.其他後天產生的恐懼
  「你尖叫時會讓我很害怕。」
  「我害怕動物,因為牠們很凶猛。」
  請接納孩子的想法、試著和他交流,以了解這些恐懼的來源。
  孩子的某些焦慮可能源自缺乏自信和自我評價低落。這時,請讚賞和鼓勵孩子的努力,這可以增加他的自信心,幫助他克服恐懼。

  不過,無論是哪一種恐懼,最好的方法都是陪在孩子身邊,找出適當的對策,幫助他戰勝恐懼。

活動:魔法石頭

  準備一塊石頭(可以是在海灘或是樹林裡撿的石頭,也可以準備一顆粉水晶),在使用之前,讓孩子自己清洗這塊石頭。
  接著,讓他拿著這顆石頭。請你以口頭指令,帶領孩子完成練習:

  「輕輕閉上眼睛。」
  「輕輕的吸氣――吐氣――,把這塊魔法石頭放在任何你感覺害怕的地方。繼續慢慢的吸氣――。」
  「很好,你的害怕正慢慢的跑到石頭那裡。」
  「手心有暖暖的感覺,就表示這塊石頭正在保護你。」
  「繼續吸氣――吐氣――,多做幾次,讓這塊魔法石頭慢慢吸收你害怕的情緒。」
  「繼續吸氣、吐氣,覺得好多了的時候,再來找我。」

  當孩子平復情緒後,問他:「現在你感覺怎麼樣了呢?」
  接著,你可以提議孩子把這塊石頭拿去沖水洗乾淨,以淨化、消除剛剛的恐懼。
  透過這個簡單卻很有效的具體化學習,能幫助孩子將自己的恐懼、害怕具象化,並透過想像和冥想釋放情緒。
  最後,請他把這塊石頭裝進百寶箱,當他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拿出來用。

暴力溝通,你犯了幾個?

  孩子從出生起,就對他所處的環境產生意識。為了和你互動,他需要你專注在當下。親子間的溝通方式,會透過你的聲音、動作和眼神傳達給孩子。
  在幼兒時期,尤其是還不會說話的階段,孩子會對言語伴隨手勢的溝通較有反應。你可以用手語和還不會說話的小孩溝通,讓他們學會一些日常生活的詞彙,如此便能和父母做簡單的情緒、需求溝通。
  不過,和孩子溝通的確不是那麼簡單。以下是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湯馬斯.戈登(Thomas Gordon)列出,幾個在溝通上會遇到的困難:

1.命令、指揮
  「你必須⋯⋯」、「這樣做就對了!」、「停下來!」
  這樣的語氣會讓人產生順從或是反抗兩種不同的態度。反抗會進一步發展成為抵抗(堅決反對),甚至會產生敵意,遲早會爆發。

2.威脅、恐嚇
  「你不這樣做的話,就會⋯⋯」、「你如果還這樣做的話,會⋯⋯」
  這種語氣帶有想讓對方臣服於你的企圖,是利用對方的順從和害怕,讓你和他之間產生權力關係。

3.說教、講道理
  「你應該要⋯⋯」、「早知道你就不應該⋯⋯」、「如果發生什麼事,是你的錯。」
  這種溝通語氣是刻意要讓對方產生罪惡感。這會導致對方自責、失去信心,或產生想要為自己辯解、自我防衛,甚至出現「都是別人的錯」的卸責心態。

4.批評
  「你就是⋯⋯」、「你就是少了⋯⋯」、「都幾歲了,你應該振作一點。」
  一般來說,這樣的語氣會讓對方認為你是在針對他這個人,可能會導致他自我封閉,或者出言反駁。

5.數落、羞辱
  「當然,不然呢?」、「你是真的笨,還是⋯⋯?」
  這種語氣會對自尊心產生巨大影響,且讓對方心生不被理解且被拒絕的感受。遇到這種狀況,對方可能會以帶有攻擊的語氣回應。

6.忽略、看輕對方
  「談談別的吧!」、「哎,你看吧⋯⋯」
  這會讓對方認為,你在暗示不要面對問題,也不能吐露心聲,會讓他在人際關係中失去信心。此外,這也彰顯了你認為對方的困擾一點也不重要,甚至是可以被忽略的小事。

  其實,溝通的內容往往都是次要,最重要的是你得傾聽對方想要表達的內容,並理解他隱藏在表面情緒背後的真正感受。與孩子溝通時,需以正面、清晰、和善為原則。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