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薛丁格的貓

特價273
電子書
下次再買
第一章.第二節 | 勝率:高手的人生算法

第一個變數是勝率。什麼是勝率?它是指獲勝的機率。用公式來表達:勝率=成功次數÷(成功次數+失敗次數)。
比如,一場比賽共分為五局,你贏了其中四局,你的勝率為四除以五,等於八〇%。同樣的道理,有個職位共有一千名應徵者,但真正能被錄取的只有十人,那麼在假設應徵者水準差不多的情況下,你的勝率就只有一%。
在薛丁格的貓的實驗中,貓有一半的機率活下來,一半的機率會被毒死,所以貓活下來的勝率就是五〇%。而如果現在有三個一模一樣的箱子讓貓選擇,這三個箱子的內部勝率分別是一〇%、五〇%、九〇%,你猜貓會怎麼選?
沒錯,牠會隨機挑選,因為牠從未開啓理性靈智。

識別選項勝率

你心裡可能會想:我又不是貓,而是人類這種高級動物,且人類早已開啓靈智。如果讓我來選,當然會選擇勝率最高的那個箱子。可是,在真實世界中,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很遺憾,不一定會。因為人類的進化歷史早已在我們的大腦中植入了快思考與慢思考兩種思維模式。其中快思考模式決定了我們在心理層面會存在各式各樣的認知偏差,這就導致多數人在未經訓練之前,很容易被這些認知偏差擺布,最終進入勝率更低的平行宇宙之中。其中對我們影響最大的,主要有三種心理偏差。
第一種,可得性偏差,它是指人們往往會根據「是否容易獲得」來決定自己的選擇。
比如,不少家中有一定社會關係的人,剛從學校畢業時,會有親人幫忙介紹工作。這些職位大多相對穩定,符合上一輩人的認知標準。
一開始,這位社會新人可能還會自己上網投履歷,做些最後的掙扎。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履歷如同石沉大海,面試屢屢失敗。這讓他產生了自我懷疑,繼而「束手就擒」,選擇服從來自父輩的安排。
但來自父輩的安排的勝率可能會偏低,這是因為父輩通常更偏向求安穩。而且,這類企業往往已經過了成長期,進入成熟期,甚至可能已經一隻腳踏入了衰退期。而成熟期後的企業不僅內部權力階級相對僵固,年輕人的升遷管道也更狹窄,而且整個產業的競爭程度更高,供需的天平也處於供給大於需求的狀態。
第二種,沉沒成本。是指發生在過往,但不能以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
商業歷史中關於沉沒成本有個著名案例發生在英特爾。一九八〇年代,英特爾的主要業務不是現在的微處理器,而是記憶體。當時,由於日本廠商採取低價策略,導致英特爾連續六季出現虧損。
在此困局中,英特爾高層面臨著兩難。某日,總經理安迪.葛洛夫在與董事長摩爾的談話中問出了一句流傳後世的經典言論:「如果我們都被趕下台了,新上任的繼承者會怎麼做呢?」摩爾思考了一會,回答:「他應該會放棄記憶體業務。」葛洛夫說:「那我們為什麼不假裝被趕出公司,再重新上任呢?」
就這樣,安迪.葛洛夫跟摩爾擦掉了一個低勝率選項,並在一個高勝率選項上打了勾。從此開啓了一個全新的平行宇宙,英特爾也在後續的幾十年高速成長,一舉成為微處理器產業的龍頭,並以「Intel inside」(內含英特爾)的口號,將品牌深植於全球商務人士的心智之中。
然而,能夠成為英特爾的企業屈指可數,能夠果斷放棄沉沒成本的個人更是鳳毛麟角。不少企業如柯達、諾基亞都因為捨不得沉沒成本,不斷失去市場競爭力;很多難以割捨沉沒成本的個人,也在一次次失去開啓全新平行宇宙的機會後扼腕嘆息。
第三種,處置效應。處置效應往往發生在投資的決策之中,它是指人們在處置投資項目時,更傾向於賣出已賺錢的標的,而繼續留下虧損的標的。
比如你有兩萬元可供投資,都以十元的價格分別買入A、B兩支股票,其中一支跌到九元,另一隻漲到十一元。此時,如果急需用錢,大多數人會選擇拋售漲到十一元的股票B,而保留跌到九元的股票A。而事實上,跌到九元的股票勝率更低,很可能會繼續跌;而漲到十一元的股票則擁有更高的勝率,更可能持續上漲。這是因為在一段時間內,趨勢並不會馬上發生顯著改變。
由此可見,無論是可得性偏差、沉沒成本,還是處置效應,都會讓我們變得不理性,看不清楚狀況甚至直接忽略了選項的勝率,繼而做出錯誤的選擇。

******

第四章.第一節 | 我是誰:人生的底層方向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叫作「過好這一天,就是過好這一生」。一天是一生的縮影,如果每一天的行動都能指向某些特定方向,為將來的某個願景積蓄力量,那麼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這樣,問題就來了,成為更佳版本的自己,到底應該指向什麼方向呢?

底層的方向

你一定聽過所謂的「靈魂三問」: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
人們每天上班、下班、加班,賺取收入、購買消費品、玩遊戲、刷短影音……這些可能是很多人每天的日常,儘管它們可以顯示一個人現在的標籤,顯示一個人在現實中每天都做了什麼,卻無法顯示這個人未來會成為誰,它過往的痕跡是什麼,將來又要到哪裡去。
那「靈魂三問」的答案到底是什麼呢?
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標準答案,不過我可以自己為例,做個解讀,供你參考。
我是誰?
我是一個追求「長期有結果,短期有成長」的人。長期,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出版五十本書、幫助廣大讀者成就個人成長,同時也能著作等身的高產量作家;短期,我期待自己的每一天都不白活,每天都要獲取新知,並且留下看得見摸得到的文字紀錄。
我從哪裡來?
我出身於一個平凡的小康家庭。父親二〇〇七年罹患肝癌早逝,母親已盡一切所能培育我完成學業。我相信這是一個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壞的中等水準開局。因為在我身上既沒有網路小說那種開掛金手指,也沒有底層逆襲的傳奇故事。
我要到哪裡去?
這個問題是和「我是誰」交織在一起的。我看到了未來平行世界中自己的模樣,而那個模樣將是我的終點。由於該終點的存在,在人生路途中面臨各種選擇的時候,我就會有清晰的價值判斷,從而不費吹灰之力地根據「哪條路能通往終點」做出選擇,而非根據其他因素,諸如「哪條路賺錢多」來選擇。
你看,正是因為看清楚了自己將要「成為誰」,目前已經走完了哪些路,正在走哪條路,你才能更篤定自己將要前往的方向。
可以說,「我是誰」是「靈魂三問」的核心。

三十個畫像法

你可能會說:「我雖然看你的『靈魂三問』是清晰的,但我對自己的『靈魂三問』則很模糊。我應該怎麼讓自己的『靈魂三問』更清晰呢?」
有個已驗證過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使用「三十個畫像法」。
該方法共分為三步。
第一步,羅列畫像。為自己安排一個不被打擾的兩小時,找一張白紙,或者打開一個空白文件,將出現在你腦海中所有關於「我是誰」的畫像都列出來。想像自己已經八十歲了,你現在是在「回憶過去」。
盡可能羅列三十個可能的畫像。為什麼是三十個呢?這是為了幫助你挖掘出埋藏在心底的願望,這些願望平日可能被許多凡塵瑣事覆蓋,只有透過向下深挖才能重新把它們找回來。
在這個過程中,不用擔心想成為「我是誰」會不會很困難,這個步驟只探討「必要性」。另外,請注意,這裡的畫像不一定非要意指某個具體的人(比如巴菲特、賈伯斯),你也可以用將來能做成某些具體的事情為準。比如,成為美食領域的專家、尖端科技評論員或足球主播等等。
第二步,開始做減法。把三十個畫像中令你感到有疑慮的畫像一一剔除,最終只留下三個畫像。這是個做完加法後再做減法的痛苦步驟,但當你走完這個艱苦的步驟後,它會幫助你節省精力,並讓你在下個步驟中發現意義。
第三步,發現或賦予意義。在剩下三個畫像後面,寫上你為什麼要成為該畫像的原因。比如,「我為什麼想要成為一個能出版五十本書的作家呢?」
首先,從心理上,他人能在閱讀五十本書的過程中,收穫有效成長的策略和成為更好自己的力量,這會讓我產生一種跟世界連結的成就感。
其次,這五十本書也將是我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的痕跡,是讓一個普通人也能變得不那麼普通的證據。
最後,從現實意義上來講,根據「二八法則」,五十本書中可能會有十本賣得不錯,十本之中可能有兩本會暢銷。暢銷書出現後,它能進一步讓我在財務上擺脫來自現實世界的約束和牽絆,實現「不想幹什麼時就不幹什麼」的財務自由、精神自由和社交自由。
你看,這是件「一分投入,三重產出」的事情,而且我也喜歡和擅長寫作。正是因為有這份意義感,確保我每天都能為了想要成為「我是誰」而投入時間和精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