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貓物手帖

特價21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貓繪本湯姆小貓的記憶

意外收到了一件沒有預期的包裹,來自遙遠的南太平洋,英文署名。這是誰?是故友還是陌生人?我遲疑著,並不想立刻打開封條。裡面是什麼東西,我並不好奇,倒是思索著過往的人生拼圖,想找到某個線索的那一端。

自從搬遷到這都市的邊陲後,雖然周遭一片曠野,十分愜意,但生活機能也隨之黯淡不便。還好,物流的便利,使我的生活、工作、人際的互動,幾乎都能透過包裹的傳遞往來。可是,今天面對這個包裹,一時之間卻感到不知所措與驚惶。我直覺這裡面隱藏了某些我刻意迴避的情緒。

打開包裹,我看到有三個小件,迫不及待地撕去泡棉,露出了真相——是三個精緻鐵盒包裝的糖果禮物:一個鉛筆盒模樣、一個菸盒模樣、一個蛋捲罐模樣。這一點也不稀奇,稀奇的是這三個糖果盒上,印的可都是我最愛的「湯姆貓」。

台灣最早出現的「湯姆貓」,是來自一九五三年米高梅所出品的動畫卡通片:《湯姆與傑利》裡的主角——一隻被主人嬌寵的貓,穿著藍灰色皮毛、名叫湯姆的家貓。他的對手則是鄰居的一隻棕色小老鼠——投機又精於算計的傑利,往往把頑固又敏感易怒的湯姆惹毛,而使之成為失去優勢的悲壯者。

這套貓鼠大戰的卡通短片,每一集都從湯姆為了抓到傑利的失敗嘗試開始,隨之而來的是對物品造成的各式各樣破壞。有時是以他們融洽相處作為序幕,接著仍然是互相追逐、打鬥,發展出作者想要表現的內容,如搶食、爭寵、復仇、誤會、折磨、衝突、責任等等。

但是,我說的這隻「湯姆貓」,是指出生於一八六六年的英國童書作家碧雅翠絲・波特,筆下繪本《三小貓的故事》裡的主角。湯姆貓是隻虎斑小男生,在書中,波特給牠幾種裝扮:一是白色有蕾絲邊的長圍裙;二是連身淺藍褲裝,腰部有三個大鈕釦,脖子有白色小圍巾,頭戴遮陽草帽,在花園裡跟蝴蝶嬉戲;三是長袖小外套與寬長褲,傻楞楞的,好像被罰站的模樣。

《三小貓的故事》於一九〇七年出版。出版之前,波特已經因為《彼得兔的故事》而聲名大噪,舉世聞名。在一九〇二年至一九一二年的十年間,「彼得兔」總共出版了五本系列集。

《三小貓的故事》顯然是單行本,內容講的是禮貌與規矩。儘管它的光芒不像彼得兔耀眼,能夠擁有三十幾種文字,發行世界各國,但卻仍是很多愛貓族尋尋覓覓的收藏經典。一九〇六年,波特在《三小貓的故事》之前,曾經畫了一本《貓布丁的故事》,主角是她以前的寵物老鼠「鬍子山慕」和牠的太太安娜,並設定牠們定居在「丘頂」,丘頂就是波特所買的農場。

波特於一九〇六年開始畫圖,這本書原本與《三小貓的故事》設定為套書,但是後來因為她完成的背景素描還不夠,耽擱了出書的時間,之後此書便告流產。

波特有意以梭利村的故事來慶祝她的新身分——丘頂農場主人——所以甚至把自己也畫進插畫裡。雖然她每年只能從家庭的桎梏中擠出幾周的時間到農場散心,這兩本書卻可以證明她投入鄉村生活的嚮往與熱愛。

《貓布丁的故事》場景以房子內部為主,《三小貓的故事》則突破了《貓布丁的故事》,讓角色們走出房屋內部,以丘頂花園和庭院為背景,畫面還會帶到村裡的鴨池塘、遙遠的荒野等。波特將這本書獻給「所有的淘氣鬼——尤其是那幾隻跳上我花園圍牆的貓咪」。而「淘氣鬼」,則是作者波特形容思想自由、生氣勃勃的人們。

「湯姆貓穿著圍兜和花邊領布,與他的姊妹們,在花壇與蘋果園蹦蹦跳跳鬧出意外的故事中,是我們的憧憬與夢想。你還記得嗎?久違的朋友,我們不必重現過往,但是我找到你所愛的「湯姆小貓」,也在臉書上找到了你。——小甜」

小甜的信,復活了我的記憶。她是我年少在新竹一家外科醫院當小護士時認識的住院病患。她是個富家女,卻罹患了重症,住在特等單人病房。家裡給她帶來很多彩色繪本書解悶,我們年紀相仿,她把書借給我看,每一本都是昂貴的舶來品,那是打開我眼界的「圖畫書」。

很多個夜晚,我溜班到她病房,聽她轉述書裡的翻譯故事,當她講到《三小貓的故事》時,我卻流下淚來。因為看到畫中擬人的虎斑貓,無法停止的思念淹沒了我。於是,我決定離職返鄉,回去與我的貓廝守。

可以說,《三小貓的故事》啟發了我轉折命運的開端,但我不敢向小甜表白,十四歲的我,還不懂人情事故,我害怕面對小甜的不久人世,我逃開了,不告而別。當我輾轉來到台北後,我刻意遺忘了新竹的一切,當年我選擇貓,選擇創造命運,我把那段短暫的「友誼」擱置,也輕忽了友誼在生命中的重量。現在,我知道小甜戰勝了命運,我們各自在不同的地域奮鬥存活,這半世紀成就的臉書,刪除了時空的距離,誰還計較多少改變?十四歲的我與她,一起溜進湯姆小貓的農場,有草原、花朵、灌木、昆蟲、飛鳥,雲彩、陽光,還有池塘、水鴨⋯⋯這些大自然的景致,一頁一頁讓湯姆貓的故事活起來,我後來看波特的傳記,她受訪時曾說:「這是我最好的作品之一,也是我的最愛。」

除了戶外景致,書中也不乏房舍內部的描述:門廊的石板牆、屋內的木地板、橡木窗框,還有漂亮的雕花洗臉盆、泰比莎太太幫小貓洗臉時站的籐椅、大廳的新時鐘、牆鏡,全都忠實地呈現出來。在覆滿蒼翠繁茂羊齒植物的石牆邊,三隻小貓就在這裡跳舞,跳到衣服掉光光,看著傲慢的壞心鴨子,搶走牠們的衣服。

百多年前田園風光的美好在波特筆下一覽無遺,而她所創造的湯姆小貓,不只在書頁裡,也在各種周邊產品出現。我收到這份特別的禮物,蒐齊了湯姆小貓的三種衣著造型,補足了我的收藏遺憾。

意外的包裹,打開了我復活的記憶;三個糖果盒,彩繪著生命的曾經痕跡,以及追不回的嘆息。

貓繪本借物少女與迷你貓

最近電視重播宮崎駿的動畫電影系列,於是又坐下來一一觀賞,數不清是看第幾遍了,但每一次的觀影,都有新的感動、驚嘆與領會。

在重睹二〇一〇年的《借物少女艾莉緹》後,我打開一個標示為「文學貓」的收藏盒。這盒裡放的是小說、電影、戲劇裡面的各種貓角色。我找出兩個,一是「食玩貓」,一是「布偶貓」。

《借物少女》中的貓,與二〇〇二年《貓的報恩》那隻胖貓姆達很像。但牠出現的場景不多,起先這貓聞到小人氣味,是帶著敵意的,與烏鴉看到艾莉緹便立刻出動攻擊一樣。牠們與一般大人相同,視小人族為「異物」,必須撲滅。但這貓最後被艾莉緹感動了,當起「使者」,帶領少年「翔」與之見面,才有兩人告別互換信物的結尾。

這部影片始終以雲淡風輕的節奏演進,與古老宅邸周邊田野、大自然風光的調性非常協調,像一篇流暢、優美的散文,可是它所敘述的故事卻非常感傷——即將入院動手術的病童「翔」與小人艾莉緹一家「移民」的未卜前途,就在影片終了時停格了。此時,牽動他們的命運使得觀眾也禁不住焦急、惆悵而落淚。《借物少女》在日本上映時,締造了九十五億日圓的票房,觀影人次更超過七百五十萬人,該片也在二〇一〇年獲得三十四屆日本金像獎動畫片獎。這麼受到歡迎的影片,不知何故,並沒有豐富的周邊玩偶上市,我收藏的這兩隻貓,或許只是「形貌巧合」而已,並非來自影片專屬的產品。

倒是,本片起源自宮崎駿看了英國作家凱絲琳‧瑪麗‧諾頓(Kathleen Mary Norton)於一九五二年出版的童書《地板下的小矮人》(The Borrowers),從此將這顆種子埋藏心中,歷經四十多年的醞釀,終於與其團隊一起完成了改編的工作。我對這更是感興趣,便開始等待繁體中文版的上市。

《地板下的小矮人》所創造的奇幻縮小世界,不僅在英國家喻戶曉,更轟動了全世界,評論家推崇此書是與《愛麗絲夢遊仙境》齊名的文學傑作,因此博得世界各地對它的青睞——美國於一九七三年最早改編成電影,一九九二年,英國BBC也改編成電視影集,一九九七年英國、美國、香港、台灣都各拍了電影。二〇一〇年由日本宮崎駿改編動畫片之後,次年英國又拍了電影。

當時,這本書也獲卡內基童書獎的殊榮。瑪麗‧諾頓於三年後的一九五五年續寫第二本《走向野外的借物者》、一九五九年《漂流海上的借物者》、一九六一年《攀往高處的借物者》、一九八二年《決心復仇的借物者》,完成五本全系列的套書,奠定了兒童文學的經典。

因應影片的上映,台灣同步出版了第一、二本。原著的架構比改編的影片複雜許多,是透過敘事者梅阿姨、聆聽者凱特、以及見證者男孩三個角色交錯的關係,像遊走迷宮,最後終於找到出口般,揭露「小人族」神祕的生活與際遇。

第一本內容敘述身高十公分的小人「大座鐘家族」,住在一間古老大宅邸裡的地板下、閣樓間。爸爸波特(Pod)、媽媽霍米莉(Homily)、獨生女艾莉緹(Arrietty)以及一群親戚們隱居在人類的世界,平日靠拿走人類的東西,包括食物、生活用品等等維生。因此這些小人族自稱為「借物者」,也就是原文書名《The Borrowers》的由來。

由於大宅邸的人類生活作息非常規律,只要利用人類出門或睡覺的時候,出巡借物是安全的,但他們仍然擔心被巨大的人類發現,一旦被「看到」,「存在」肯定受到威脅。所以波特經常告誡艾莉緹不可大意。某天,艾莉緹的爸爸不幸意外被一位小男孩發現了行蹤。正當一家人煩惱著該不該「移民」時,艾莉緹竟然與這位十歲小男孩邂逅並結為好友。然而此一舉動卻也同時讓人類發現到小人族的存在,面對這一場「大災難」,這些小人族的命運將何去何從?

顯然,動畫電影的改編,化繁為簡,以一個來到別墅靜養的孤獨少年「翔」,遇見借物少女艾莉緹,原本好意要幫助小人族,卻反而逼迫艾莉緹一家匆匆出走逃亡,離開了原來美好的棲身之所。而貓的角色,在原著中,是小人族心中的恐懼陰影,因為人類放出貓來,就是要吞食消滅他們。

在第二本書中,貓當真出現了,與艾莉緹一家三口面對面,在驚恐危機中,所幸男孩適時出現解救,終於化險為夷。

這要從頭說起:不幸被人類發現蹤跡的大座鐘家族好不容易逃出捕鼠人陷阱,艾莉緹被迫跟著父母展開艱苦的「移民」。這本書有七成的內容都在描述小人族一家如何在田野叢林中討生活,他們無處「借物」,不得不改為摘果子吃素,要防備蛇、蟲的入侵,只好屈居在鞋子內⋯⋯但是艾莉緹卻對這種冒險生活感到生趣盎然,如同發現新大陸,大自然的曼妙使她如魚得水。

這些鉅細靡遺的事蹟與過程是如何被知道的?原來是聆聽者凱特經過了十幾年後,重返當初男孩與小人族相遇的古老宅邸,可是現場人事已非,毫無線索下,凱特尋訪到擁有一本艾莉緹日記的老湯姆,藉由這些過去的片段,讓她漸漸拼湊出整個故事真相。

瑪麗‧諾頓的「縮小世界」,是以孩童的視野定調,用孩童的心思來表現的奇幻文學,故事中許多背景與角色都栩栩如生,包括自然界的景觀,如颱風、暴雨、雪霧、河流、森林,對於生物的細膩著墨,昆蟲、飛鳥、田鼠、蜜蜂,還有小人族的餐飲,屋內的陳設,如何運用借來的東西建構生活設備⋯⋯在閱讀這些點點滴滴,猶如栩栩如生的畫面於眼前展示。原著讓人相信,瑪麗‧諾頓寫的不是「神話」,而是千真萬確存在的「傳說」;我亦相信作者書寫的基礎在於:「小人族向人類『借物』生活,人類不是也倚賴著大自然、向自然界索取種種而締造文明嗎?」

所以,借物之說,本是「共存共榮的自然循環」。在我的貓收藏中,也有一些「小人族」——僅僅兩公分的「貓」,手足關節都可以動彈,還是個小提琴手呢!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