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一】2019台江文化中心創館大戲 海江湧——咱的日子
原為滄海,化作桑田,多溪多水,大風大雨卻湧出台江人堅毅的生命力。整座台江劇場,就是一個記憶博物館,柑仔店、女工廠、化工廠、學堂、廚房、鹽田、海灣、廟埕、院子……展現劇場無限的可能,述說台江人的故事,呈現許許多多屬於你我共同回憶的日子。
場次:序 迎賓現場 場景:劇場大廳(內含化妝間、服裝區、樂團區、回憶招領處)
人物:全體表演者
△ 當觀眾走入台江文化中心的劇場大廳,序場演出即已開始。
△ 樂團成員在大廳某側演奏耳熟能詳的台灣民謠,現場流動的音樂讓觀眾感覺熟悉。
△ 一座座小型梳妝台亮著燈,環繞大廳,演員從容梳化。
△ 觀眾們可以經過演員身邊窺視他們化妝的過程、經過服裝區欣賞即將登場的服裝與道具,或駐足聆聽現場樂團,感受零距離的劇場空間。
△ 流動的迎賓現場,是一段由觀眾共同參與的即興現場演出。
場次:1 咱們台江人 場景:劇場大廳
人物:全體表演者
△ 開演時間到,舞監準時廣播。
舞監:各組準備。倒數五秒,演出正式開始。五、四、三,二,一,GO。
△ 燈光三明三暗,做出閃電效果。
△ 巨大雷聲音效。
(演員的語言多使用台語發音,或國台語交雜。)
演員1(孩子):媽媽,打雷公!我好驚!
演員2(母):落大雨了,緊去塭仔叫你爸回來!啊阿嬌咧?
演員1(孩子):她和弟弟去田裡收瓜仔!
演員2(母):叫他們緊回來,這雨若再落下去,不一定就要走溪流了!(喊)阿徙、阿墾,緊返來喔!
△ 雷聲音效。
△ 表演自四面八方啟動,盛大的歌舞在觀眾面前展開,各色男女老少、不同時代感的角色,開啟一趟身歷其境的台江旅程。
《台江相放伴》
落大雨、做水災,在台江不用覺得很奇怪,
咱三百冬前是一片海,誰想的到,海會變成田?
古早台江親像大海翁,腹內的故事是講不完,
鹿耳門、北汕尾,台灣的歷史要從這找!
國姓來、紅毛去,日本郎嘛來逗熱鬧,
海水退了浮陸地,鹹水惡土也是機會,
為著希望做陣過,牽某揹子去找土地,
骨力打拼骨力爭,不驚甘苦,壞籽也會開花!
竹籠厝,穩在在,咱台江男兒都真有力,
大風大雨崩溪岸,厝邊隔壁就逗陣推(ㄙㄚ)!
扛茨起來做伊跑,誰驚青暝蛇會走溪流!
拜天公、拜媽祖、大道公祖請幫我渡,
拜樹腳、拜溪墘、有拜就會有出途,
若無……也不要緊,
薯籤擱有得吃就算好命,
目屎配飯,吃的飽,嘛是一種快活!
大水退去,溪邊的落溝仔糜是軟又肥,
咱就站在,天公伯欲給咱的土地頂!
咱是勇敢的台江人,落大水、走溪流都不驚惶,
台江泮,相放伴,
台江是咱的故鄉,台江是咱的靠岸……
△ 依上述歌詞,新編歌舞曲目,盛大開場演出。
△ 表演結束,演員各自淡出,回到下一個將演出的空間。
△ 「引路人」引導接下來的戲劇發展。
場次:2-1 回憶招領處 場景:大廳某側空間
人物:虱目嬸、引路人
備註:本場次為觀眾移動中的過場。
△ 懷舊的空間,傳統而溫暖,像記憶中老家的樣子。
△ 小小的神主壇、木圓桌上蓋著菜罩、鋪著花布巾、牆角有竹掃帚、老櫥櫃、收音機,牆邊有張竹籐椅、矮茶几上放著復古糖盒。與「虱目嬸廚房」的場景類似。
△ 虱目嬸從外歸來,拿下斗笠掛上牆緣,卸下肩上揹的紅綠色ka-ji袋,將裡頭的蔬果供奉上神桌,持香祈禱。
虱目嬸:(絮叨,台詞僅供參考、可調整)諸佛菩薩請保庇我的兒子女兒全家平安賺大錢。
老欸,祢今天好否?我在里長伯那買到網瓜,開始到時了,等一下切來吃看有甜否。還有你最愛呷的蒜頭豆鼓,晚上煎魚來配。這魚係海嫂伊孫回來養的,還養得不錯。對啦,下個月神明生,祢要叫清水和阿慧帶孫回來拜拜,咱很久沒看到孫了……
△ 虱目嬸對小神桌鞠躬、插香。
引路人:(國語)這裡……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嗎?這是一個台江婆婆的家,一個已經維持了六十年,再平凡不過的家,也許你的親戚家、阿嬤家,甚至你家,也是像這個樣子……在這裡,她從孩子變成少女,變成媽媽,變成阿嬤。
△ 虱目嬸走到木桌旁,掀開菜罩,將花布桌巾(同阿嬌使用的包袱花布巾)撫平皺褶,旋開收音機的旋鈕,在懷舊音樂聲中進行家務的整理。累了就坐在竹籐椅上,摸摸胸口的平安符,遙望遠方。
引路人:(嗅聞屋內的空氣,國語)屋子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氣味,熟悉的,溫暖的,是她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母親的位到……也是台江空氣的味道。
原為滄海,化作桑田,多溪多水,大風大雨卻湧出台江人堅毅的生命力。整座台江劇場,就是一個記憶博物館,柑仔店、女工廠、化工廠、學堂、廚房、鹽田、海灣、廟埕、院子……展現劇場無限的可能,述說台江人的故事,呈現許許多多屬於你我共同回憶的日子。
場次:序 迎賓現場 場景:劇場大廳(內含化妝間、服裝區、樂團區、回憶招領處)
人物:全體表演者
△ 當觀眾走入台江文化中心的劇場大廳,序場演出即已開始。
△ 樂團成員在大廳某側演奏耳熟能詳的台灣民謠,現場流動的音樂讓觀眾感覺熟悉。
△ 一座座小型梳妝台亮著燈,環繞大廳,演員從容梳化。
△ 觀眾們可以經過演員身邊窺視他們化妝的過程、經過服裝區欣賞即將登場的服裝與道具,或駐足聆聽現場樂團,感受零距離的劇場空間。
△ 流動的迎賓現場,是一段由觀眾共同參與的即興現場演出。
場次:1 咱們台江人 場景:劇場大廳
人物:全體表演者
△ 開演時間到,舞監準時廣播。
舞監:各組準備。倒數五秒,演出正式開始。五、四、三,二,一,GO。
△ 燈光三明三暗,做出閃電效果。
△ 巨大雷聲音效。
(演員的語言多使用台語發音,或國台語交雜。)
演員1(孩子):媽媽,打雷公!我好驚!
演員2(母):落大雨了,緊去塭仔叫你爸回來!啊阿嬌咧?
演員1(孩子):她和弟弟去田裡收瓜仔!
演員2(母):叫他們緊回來,這雨若再落下去,不一定就要走溪流了!(喊)阿徙、阿墾,緊返來喔!
△ 雷聲音效。
△ 表演自四面八方啟動,盛大的歌舞在觀眾面前展開,各色男女老少、不同時代感的角色,開啟一趟身歷其境的台江旅程。
《台江相放伴》
落大雨、做水災,在台江不用覺得很奇怪,
咱三百冬前是一片海,誰想的到,海會變成田?
古早台江親像大海翁,腹內的故事是講不完,
鹿耳門、北汕尾,台灣的歷史要從這找!
國姓來、紅毛去,日本郎嘛來逗熱鬧,
海水退了浮陸地,鹹水惡土也是機會,
為著希望做陣過,牽某揹子去找土地,
骨力打拼骨力爭,不驚甘苦,壞籽也會開花!
竹籠厝,穩在在,咱台江男兒都真有力,
大風大雨崩溪岸,厝邊隔壁就逗陣推(ㄙㄚ)!
扛茨起來做伊跑,誰驚青暝蛇會走溪流!
拜天公、拜媽祖、大道公祖請幫我渡,
拜樹腳、拜溪墘、有拜就會有出途,
若無……也不要緊,
薯籤擱有得吃就算好命,
目屎配飯,吃的飽,嘛是一種快活!
大水退去,溪邊的落溝仔糜是軟又肥,
咱就站在,天公伯欲給咱的土地頂!
咱是勇敢的台江人,落大水、走溪流都不驚惶,
台江泮,相放伴,
台江是咱的故鄉,台江是咱的靠岸……
△ 依上述歌詞,新編歌舞曲目,盛大開場演出。
△ 表演結束,演員各自淡出,回到下一個將演出的空間。
△ 「引路人」引導接下來的戲劇發展。
場次:2-1 回憶招領處 場景:大廳某側空間
人物:虱目嬸、引路人
備註:本場次為觀眾移動中的過場。
△ 懷舊的空間,傳統而溫暖,像記憶中老家的樣子。
△ 小小的神主壇、木圓桌上蓋著菜罩、鋪著花布巾、牆角有竹掃帚、老櫥櫃、收音機,牆邊有張竹籐椅、矮茶几上放著復古糖盒。與「虱目嬸廚房」的場景類似。
△ 虱目嬸從外歸來,拿下斗笠掛上牆緣,卸下肩上揹的紅綠色ka-ji袋,將裡頭的蔬果供奉上神桌,持香祈禱。
虱目嬸:(絮叨,台詞僅供參考、可調整)諸佛菩薩請保庇我的兒子女兒全家平安賺大錢。
老欸,祢今天好否?我在里長伯那買到網瓜,開始到時了,等一下切來吃看有甜否。還有你最愛呷的蒜頭豆鼓,晚上煎魚來配。這魚係海嫂伊孫回來養的,還養得不錯。對啦,下個月神明生,祢要叫清水和阿慧帶孫回來拜拜,咱很久沒看到孫了……
△ 虱目嬸對小神桌鞠躬、插香。
引路人:(國語)這裡……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嗎?這是一個台江婆婆的家,一個已經維持了六十年,再平凡不過的家,也許你的親戚家、阿嬤家,甚至你家,也是像這個樣子……在這裡,她從孩子變成少女,變成媽媽,變成阿嬤。
△ 虱目嬸走到木桌旁,掀開菜罩,將花布桌巾(同阿嬌使用的包袱花布巾)撫平皺褶,旋開收音機的旋鈕,在懷舊音樂聲中進行家務的整理。累了就坐在竹籐椅上,摸摸胸口的平安符,遙望遠方。
引路人:(嗅聞屋內的空氣,國語)屋子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氣味,熟悉的,溫暖的,是她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母親的位到……也是台江空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