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Ch 1 如果有一天,你永遠死不了……

[解脫]

我的青少年時代,大部分的時光都是住在印度東北方一個名叫涅歐拉(Neora)的國家公園中一座傳統的藏傳佛教學院裡,學習藏文、佛學、印度邏輯、認知學等等。

在那邊讀書的日子很辛苦,我們三餐幾乎都是鷹嘴豆磨成的清湯配白飯,白飯裡還三不五時有小石子,要是吃飯吞得太急,或是忙著跟同學聊天,一不小心就會咬崩了牙齒。

一般來說,印度的電力都還算穩定(這是相對於尼泊爾來講的,尼泊爾有所謂的例行性停電,一年最順利的季節中,一天也大概只有十小時有電吧,但這也是二○一○年左右的事情了)。但是我們學院位在深山之中,而從最近城鎮的發電廠連接來的電線,並不是埋在地底下,而是高掛在天空中,一路拉了幾十公里到學院,以及學院外圍的村子來。

印度雨季為期很長,特別是學院所在的深山,海拔特別高,而國家公園中又有很多樹,往往在一、兩天持續不斷的大雨後,就會有樹木倒了下來、壓垮了某一段的電線……然後就停電了……

印度人效率已經夠慢了,更何況是印度政府,光是修好一段垮掉的電線,大概就要花上三到五天的時間,然後又會有另外一段被壓垮……

所以我們一到晚上,要讀書就得真的「囊螢映雪」,各出奇招。可是考量到常常下大雨,沒辦法一直在戶外照著月光看書,所以我們就發明了一套進階版「點香閱讀」,具體來說,就是:點一支香,然後用香上面那紅色的一點光火,非常靠近著書本上一行一行的字來閱讀。

為什麼不點蠟燭?

因為這種民生用品,我們得到直線距離三十公里左右以外的地方,才買得到。

研究學問讓我很開心,特別是藏傳佛教的學院中非常盛行辯論。與西方辯論制度不一樣的是,這種制度裡面只有一個攻方跟一個守方,攻方必須按照一個規定好的方式,來鋪陳他的質問,而守方只能回答「是」、「不是」,沒有閃躲的空間。

我們學院的學風很盛,雖然整個學院只有一百多人,但幾乎都是各個地區的代表與精英。表訂時間上,我們每天必須辯論三小時,最晚到晚上九點就結束了一天的作息,但沒有人會在晚上九點回房休息,大家都會留下來繼續辯論,持續辯論到晚上十一點多,才會冒著大雨跑回房間。

求學很快樂,但生活很辛苦,我們三不五時還會輪流被排到去趕牛、砍柴。學院有三十幾頭乳牛,學生們都得輪班帶牛去森林裡面吃草。走了大老遠,一直提心吊膽怕牛跑掉不說,森林裡面到處都是水蛭,走個一百公尺之後,小腿上可能就黏上來了十幾隻這種小吸血鬼,被牠們一咬住就拔不掉;最討厭的是,吸完之後會分泌某一種唾液,讓傷口沒有辦法快速凝固,流出來的血往往會染紅了整件褲子或鞋子,血乾了之後皮膚就會黏在那上面……

除此之外,學院用很傳統的灶來煮飯,灶要有柴火,所以我們一樣得輪班到森林裡面砍柴。沒拿過斧頭的人不知道,對新手來說,不用到一天,只要半小時,握著斧頭的虎口就會震得發紅,一天下來,肌肉組織很容易就會發炎了。

總之,那是一段痛苦又充實的日子,每天的學習讓人很興奮,但是極為不方便的環境讓人度日如年,特別是對一個像我這樣來自高度發展城市的小孩來說(那時候我大概十五歲),更是真正的煎熬。

記得我每天都在想「要不是為了學問,我才不要來這裡」、「我好想家」。

理所當然的,我每天、每刻都期待著我學業有成,離開這裡的一天快點來到。現在看來,那不過是幾年而已,但是在那個當下,真的覺得,好久、好久。

好險,古人是十年寒窗無人問,我沒到十年,就已經在學業上有小小的成就,當年的努力也沒有白費,特別是,我的「等待」沒有白等了。

▲重來,重來,再重來……

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天你是我,但不同的是,你再怎麼等,你的努力都不會成功呢?

很嘔吧?

你可能會覺得,害怕不會成功,是因為害怕自己在成功之前,就先死亡了。沒關係,那我們重來。

想像一下,如果你不會死。

所謂的不會死,不是說你不會生病、不會痛苦,這些都會發生,但是唯一的事情是你不會老去,也不會死,一直維持在現在的狀況,不論是經過了百年、千年、萬年,都不會死。

但是,只有你是不會死的喔,你身邊的家人、朋友,都會死去,所以你大概每過五十年,都得換一批朋友,看著他們從年輕,然後漸漸老去、離開了人世,接著又來了一批新的朋友,年輕、老去、死去,無限地下去。

好像有點孤單吧?

還沒完,如果你覺得:「雖然是這樣,但正因為我不會死,占有很大的優勢,所以我可以花大量的時間(反正我最多的就是時間)來達到自己的理想或夢想,不管經歷多少次失敗都沒有差,因為我有的是時間!」那,我們再加入一個變數。

想像一下,在這個無限的生命中,你有一個設定,就是每過一百年,你都得從頭來:從頭經歷十二年義務教育、重新進入職場、重新開始存錢、重新開始買房子、車子,你前一個一百年累積的財富、經驗、知識、人脈、學問、感情,全部歸零,馬上不見,所有的努力,都化為虛無。

這代表,如果你原本想的是「千年大業」或是「萬年大業」都得改一下,變成百年大業;然後還得確保自己在這一百年之中完成它,別犯規;你得先花差不多二十年的時間讀書,然後再開始一步一步計畫你的一切。

就算,你真的完成了一場大業,但是一百年之後,又歸零了。

好吧,或許你會說:「沒關係,那我每個一百年都來完成不同的大業好了:第一個一百年努力創建一家橫跨太平洋的企業,第二個一百年努力選上美國總統,第三個一百年去北極開發,第四個一百年探險一輩子……就算任何一個計畫沒辦法在一百年中完成,那我就延到下一個一百年去做呀!反正我時間很多嘛!」

那,如果,每一百年重新洗牌的時候,你都得重新抽籤,決定你接下來一百年的命運:在這個籤筒裡面,擺有「一百年有期徒刑」、「肚子莫名其妙地餓一百年,餓到你沒有體力做別的事情」跟「過個像人的正常人生」三支籤,只有抽到第三支,你才有條件去談什麼理想。

還想要玩這遊戲嗎?

「賭賭看嘛,反正其他籤也沒有很差啊!」

這個遊戲的最後一個變數,是這些籤的比例:「一百年有期徒刑」有一千支,「肚子莫名其妙地餓一百年,餓到你沒有體力做別的事情」有一百支,而「過個像人的正常人生」只有一支,你每一百年也只有抽一次的機會。

還要玩嗎?

請深入、設身處地地想像一下,如果你擁有這樣一個不死的生命,但是又有以上的變數,該怎麼辦?

是「死去」或是「徹底不要玩這個遊戲」,對吧?

▲就算你不想玩,也還是得玩下去!

兩千五百多年前,也有一個人跟我們一樣做出了這個答案:「老子不玩了!」

他的本名叫作釋迦喬達摩悉達多(Shakya Gotam Sidadha),後來有一個更名聞遐邇的稱號:釋迦牟尼佛,或是佛陀。

悉達多是一個富二代,他們家族是印度北方一個小城邦的貴族,爸爸是貴族互相推選出來的領導者,媽媽在他出生不滿一個月就死了。後母對他不錯,家裡還有一個後母生的弟弟。現存的各種歷史紀錄都主張,悉達多在接近三十歲時,突然發現了人生中有「疾病」、「老去」、「死亡」等這些痛苦之後,才毅然決然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價值,到底意義何在?終於,有一天,他離開了金碧輝煌的家裡,去追隨一群住在森林裡的思想家與苦行者,尋找生命的意義。

這段話有一半不是鬼扯,也就是說,另外一半是鬼扯。

就算不能說是鬼扯,也是很大的誤解。

姑且不論有沒有任何一個智商正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類,會到快三十歲才發現世界上有「死亡」這件事情,如果僅僅是因為發現人生有很多痛苦,那正常人的反應應該是:

及時行樂!反正有一天都會死,我更要把握機會。

來成就一點事業吧!快點攻占鄰國,還是發明個什麼改變人生的東西。

那你知道為什麼,悉達多會選擇走向森林嗎?

因為他發現到,不但人生有很多痛苦,而且這個痛苦不會隨著死亡結束,還有一個下輩子、下下輩子、下下下輩子……

就算這輩子死前把握機會大玩特玩,或是成就什麼偉業,那也沒啥用,因為死亡不是終結,後面還有一堆鳥事在等著他(或我、或你)。

這種認為有一個下輩子存在的思想,在當時的印度非常風行,主要是來自婆羅門教的「輪迴學說」。輪迴學說認為,所有的生命都在輪迴裡不停出生又死亡,有時候你會出生在好的狀況,但更多時候則是出生在很糟糕的環境中。

理所當然的,每一次生死,一切的記憶、知識、親友、財富都得重新來過;最重要的是,這個輪迴沒有終結,會一直持續下去。

……有沒有發現這跟我們剛剛玩的想像遊戲很類似?

沒錯,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潮流之下,悉達多做出了跟你我一樣的決定:「我不要玩了!」

這個道理,在他後來跟他的學生們的對話中可以發現:

「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其數如是。是故,比丘!當勤方便,斷除諸有,莫令增長,當如是學。」(《雜阿含經》卷34)

但問題是,不是只是你說不要玩,你就可以不要玩的,就算你不想玩,也還是得玩下去!

所以,他最後走入了森林,去追隨當時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們,努力尋找可以結束遊戲,或者以上面那段話來看,所謂「斷除諸有」的方式。其實不只是悉達多有這樣的思想,當時許多著名的「非主流思想家」都有這樣的傾向:他們企圖透過各種方式,停止這場沒有終點、沒有贏家的遊戲。與希臘哲學家們「愛智」、也就是追求知識的特性相比,印度思想家們更關注的,是如何徹底拔斷一切痛苦的根本。

在了解悉達多的一切行為,以及他的追隨者們在他死後發展出的各種思想前,我們得先知道,他最早的動機是什麼?就是:終止這場遊戲、離開所謂「輪迴」。或者說:「世尊示世間,趣向解脫道。」(《大莊嚴論經》卷10)——走向解脫。

▲過度的安逸驅使人們去尋找人生的意義

我曾經看過一個研究(但我忘記在哪裡看過),大綱是:一群研究人員找了一群社會新鮮人,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研究,研究人員給了他們一筆比他們在職場上的月薪高出三倍的資金,唯一的要求,是他們在這一個月內不能工作。

不到半個月,就有超過一半的新鮮人們要求退出這個實驗,就算要被罰錢、或是拿更低的月薪都可以,他們只想要做點什麼,就算是勞力工作也好。

這樣的研究過程,是告訴我們「過度的安逸驅使人們去尋找人生的意義」,很多人往往把這與悉達多、甚至他們自己來研究佛教的動機搞混,然而,悉達多的立場,並不是為了尋找意義,而是希望終結輪迴。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你有有限的一百萬美金,要怎麼善用這筆錢,就是在尋找它的意義;人生的時間有限,怎麼盡到最大的價值,就是盡到它的意義。

但如果,你戶頭裡有無數的錢,永遠用不完,一開始你可能會很開心、大肆揮霍,但同時,無數的金錢代表你有無數的麻煩要處理:各種壞人想打你主義、你要保護自己的帳戶、你會懷疑每一個朋友到底是真心跟你交朋友還是看上你的錢、感受到一堆金錢沒辦法換來的東西給你帶來的挫折感……

接著你發現這好煩,你不想要了。這,就不是在尋找「這筆錢」的意義了,是想要快點抽身離開這堆麻煩。

這就是悉達多的立場:在他發現這場沒有終結的遊戲後,他不想玩了。

換句話說,他的所有行為都是建立在一個前提:死亡不是終點,還有下輩子的存在。

這邊就會衍伸出一個問題:如果我不認為有下輩子的存在,那悉達多的發現,對我是不是就沒有幫助了?

不會。因為悉達多不但認為有下輩子的存在,而且他發現,只要下輩子還是毫無終結的茫然與不知所措,換句話說,就是痛苦。所以他所發現的方式,不但能夠終結下輩子的延續,同時也能終結痛苦。

因此,就算你並不認為有所謂的「下輩子」,但你、我、他這輩子活在世界上,都有痛苦吧?

在思想家輩出的當時,許多的大師們都以「徹底解脫」作為前提,不過為什麼這麼多的思想中,只有悉達多的可以流傳至今,更發揚光大呢?

因為其他思想家的方式,清一色都是將這輩子與下輩子分開來討論:透過許多的苦行等等這輩子的痛苦,來換取下輩子的快樂,或是用各種玄之又玄的手段,努力斷除世俗的枷鎖而嚮往超離。

但是悉達多很現實,他知道「痛苦就是現在,從現在開始解決才有效」,因此他的實踐經驗才一再地被當代的科學家們提出佐證,而這,正是本書接下來的章節要討論的核心。

【問答】

Q:為什麼說痛苦不會隨死亡結束?

A:「痛苦不會隨著死亡結束」這件事情,是建立於「人死後會不停地轉世,而只要有轉世、只要有生命就會有痛苦」這樣的一個大前提。在那個時代的印度主流思想中,都一致地承認「人死後會轉世」這件事,這可以分成「信仰上的觀察」以及某些大師們透過他們「冥想經驗的體悟」。但總之,悉達多的立論是,只要人會轉世,那就必然有痛苦。因此,想要終止痛苦唯一的方式就是「停止轉世」。

Q:文中舉抽籤的例子,籤的比例是由誰決定?

A:「籤」的比例並非有一個特定的人事決定,而是因為我們在轉世的過程中,會由於自己的「慣性」,習慣的慣性,包括習慣的情緒、習慣的行為、習慣的概念與反應,進而決定我們轉世的去處。

而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中,基本上會有特定的某一些情緒是比較常見的,它就是占比較高的比例。可能是負面的情緒,可能是衝擊的情緒;而正面、比較冷靜的這種概念跟理性,反而占比較低。因此在經驗死亡的過程中,比較感性、比較衝擊、比較直覺的情緒,會比較快反應出來,機率比較高。這類情緒所衍生出的轉世,也就是轉世惡道的機率自然會比較高,所以才說這樣的「籤」的比例比較高。

Q:過度安逸驅使人尋找人生的意義,但人生沒有意義可以尋找嗎?終結輪迴就等於終結沒有意義的人生?A:佛法認為「人生並不是一個需要去尋找意義的東西」。只要是要尋找人生的意義,某種程度上就是在承認人生本身有意義可言。然而佛法的根本論點是:人生有所意義,只不過因為我們生而為人。我們很幸運,假設這個轉世的過程中就像抽籤一樣,我們投生到了其他不同的生理狀態或者是不同的生命體,可能完全是被本能驅使的,那連意義都追求不到。所以有沒有意義這件事情,是以「生而為人」作為前提來討論,但是生而為人的機率又是如此之低。因此可見,把心力放在投資報酬率非常低的「意義」上,並不是佛法所重視的。

Q:當每一「人」生都是無意義的輪迴,什麼樣的存在才有意義?

A:佛法不認為有任何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只要有存在,只要有轉世,就有痛苦,而這個痛苦是無法擺脫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說有短期的利益,但是沒有長遠深刻、究竟的利益。所以佛法所追求的是「徹底地不要再存在」。換句話說是「不要再轉世」,這樣子才能終結所有的痛苦。

Q:解脫之後,可以怎樣?離苦得樂嗎?佛法認為苦是什麼?樂是什麼?

A:「解脫的目的」簡單來說就是結束了苦的流轉。而苦的本質就是:只要存在了我們的這一個身體與心理,就一定會有苦的存在。這是佛法的見解。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佛法不是追求離苦而得樂,是「單純離苦」。那這個「樂」呢,並不是我們以為快樂的樂,而是「沒有苦」;僅僅是沒有苦的那個狀態,就稱之為樂。不是我們一般講的這種情緒上的快樂。

Q:不相信、不恐懼天堂或地獄,或不相信有下輩子的人,這一生也需要離苦得樂嗎?

A:離苦得樂是生物的本能追求,所有的生命體都想要超越痛苦、得到快樂。佛法認為這是一個本能的東西,這不需要教。但是問題在於我們「不知道何謂『苦』」。一旦我們知道這是苦,我們自然就會想要離開它。所以在悉達多最早期的教導裡面,他說痛苦是要「被了解」的。他並沒有說痛苦是要被斷除,或者是捨棄的。為什麼呢?因為想要超越痛苦以及想要斷除痛苦的本能誰都有,我們不需要教這件事情。那我們需要學習的是什麼?我們需要學習的是:我們不知道、不了解何謂痛苦。一旦了解了何謂痛苦,那自然而然我們就會想要捨棄它,這是我們的本能。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