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導論:經文架構、名稱梵義與譯者沿革

法華經極為珍貴,被稱為「經中之王」
〈普門品〉為大乘重要經典《妙法蓮華經》中的一品,全名為〈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該經被視為釋迦牟尼佛晚年的教法,明確表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妙法蓮華經》簡稱為《法華經》,被譽為「經中之王」。它如何能成為經中之王呢?這是何其尊貴的地位。許多大乘佛教宗派,如天台宗、法華宗皆奉《法華經》為根本經典,視之為「最高教法」。「經中之王」是《法華經》的尊稱,關鍵是它統合了佛法要義,更強調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究竟法門,才能被推崇為大乘宗派最圓滿的經典。

目前,寺院流行的《法華經》版本是南北朝後秦的鳩摩羅什所譯,此經字數分量不少,達六萬九千餘字,分成七卷,二十八品。〈普門品〉是其中的第二十五品,內容主要敘述三件事:第一,佛陀解釋觀世音菩薩名稱的緣由;第二,佛陀宣說一心稱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便能擁有滅除一切苦惱的不可思議力量;第三,佛陀詳述觀世音菩薩如何以三十三種形相,為眾生方便說法。此外,也有常見的三十二種形相的說法,可能是因為部分傳承或抄錄中漏掉了最後一位「執金剛身」。或者是計數方式有所不同,這一點困惑許多熟讀〈普門品〉的信眾。在《望月佛教大辭典》中,將執金剛身與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種應化身合併成三十三身,是最完整的合理說法,隨後章節將會詳細說明。

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地點是在靈鷲山
根據經文的記載,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的地點是在靈鷲山(Gṛdhrakūṭa),此山形狀像禿鷲,或因曾有許多禿鷲棲息於此而得名。

靈鷲山位於古印度摩揭陀國(Magādha)王舍城的附近。摩揭陀國是古代印度的十六國之一,後成四大強國之一,最後更統一了全印度。靈鷲山是印度神聖的靈山,為釋迦牟尼佛經常說法的場所,包括《法華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般若經》等,以及《阿含經》的一部分。在佛陀涅槃之後,弟子們在靈鷲山山下的王舍城舉行第一次集結。因為佛陀講說《法華經》,在此進行的法會被稱為「法華會」,因地點在靈鷲山,又稱為「靈山會」。

〈普門品〉的翻譯版本諸多,自晉代竺法護(Dharmarakṣa)漢譯以來,即普受信仰,成為中國佛教徒重要的課誦經典之一。竺法護是一位重要的印度僧侶,對大乘佛教在中國的展開影響非常深遠,隨後章節會有詳細說明。竺法護在西元286 年於長安譯出的版本稱為《正法華經》,共十卷二十七品。這很可能是最早的漢譯本,對後世影響深遠。

不過,目前寺院流通的譯版,是竺法護之後由姚秦時期的鳩摩羅什所譯,其實他的翻譯只是前半部的「長行」形式(類似散文書寫形式)。後面還要再加上隋代兩位印度僧侶闍那崛多(Jñānagupta)和達摩笈多(Dharmagupta)增譯的「偈頌」形式。長行加上偈頌,才是目前寺院流通的版本。

〈普門品〉這三個字意義為何?筆者在學習過程中,深深感受到適度的梵語學習對佛教經典的理解很有幫助,特別是經名的每一個梵字。所以,先進行〈普門品〉梵語經名「Avalokiteśvara-vikurvāṇa-nirdeśaḥ」的逐字解析,其開展內容如下:

普門品原始稱謂的三個核心概念:1觀看、2變化顯現、3教導

〈普門品〉的梵語是Avalokiteśvara-vikurvāṇa-nirdeśaḥ, 共有三個梵字。讀者無須擔心羅馬拼字念誦上的複雜,其實並不難。首先是Avalokiteśvara,這是觀世音名號的來源,其中ś 的發音近似show 的sh。該字可以拆解成ava(下)、lokita(觀看)和 īśvara(主宰者或自在者),最直接的意思是「往下觀看的主宰者」。其中「往下」是指由菩薩的世界向下觀看眾生的世界,所以亦可理解祂為「觀察世間的主宰」。這是觀世音菩薩最常見的名號,表達祂能觀察眾生苦難,以及慈悲救度的特質。

再看vikurvāṇa,此字分解成vi-(分別、特殊)和kurvāṇa(創造、製作)。兩字合併的意思是「變化」或「顯現」。vikurvāṇa 呈現出觀世音菩薩的神奇力量,能根據眾生需求而變化顯現不同身相或方法來救助,此概念將貫穿全品。另外,ā 是a 的長音,ṇ 的發音同n。

第三個字nirdeśaḥ,意為「開示」、「教導」,是來自nir-(出)和diś(指示)這兩個字根,表示觀世音菩薩的指導、教導、開示。ś 的發音近似show 的sh,而ḥ 是梵語常見的氣音。整體解析〈普門品〉的梵語經名「Avalokiteśvara-vikurvāṇa-nirdeśaḥ」,最直接的意思是「觀世音變化所作的開示與教導」。


觀世音菩薩的誕生與多元形象:歷史、經典與民間信仰的融合

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
佛教的經典經常呈現觀世音菩薩的悲心廣大,世間眾生無論遭遇何種災難,如果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祂會立刻尋聲赴感,讓眾生離苦得樂,故人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就佛陀的層級而言,除了釋迦牟尼佛之外,阿彌陀佛在漢傳佛教是最重要的佛陀。而菩薩層級,觀世音菩薩肯定是知名度最高的大菩薩,於是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讚譽。

至於觀世音菩薩的起源說法非常多,如來、菩薩、男神或女神都有。研究佛教時,可由歷史、宗教哲學、神學、史學,甚至文學的角度切入。例如,鳩摩羅什所譯的《法華經》或是《佛說阿彌陀經》的文字優美,擁有豐盛的文學成就,讓人們可以透由文學與宗教哲學的角度同時領略佛陀的教導。

觀世音菩薩多元形象的誕生:慈悲能量、佛陀思想的人格化、印度濕婆、希臘犍陀羅藝術
一位活躍於二十世紀的日本著名佛教學者後藤大用(ごとう だいよう),以研究佛教的歷史、經典以及佛教思想的發展著稱,對觀世音菩薩起源的研究也有深入見解。其學術著作廣泛涉及佛教形象的演化,以及與其他宗教(如婆羅門教和希臘宗教)之間的文化交互影響。

後藤大用基於梵語、巴利語經典和藝術考古資料,對觀世音菩薩的歷史背景提出了獨特見解。他認為,觀世音菩薩的形象,並非僅基於佛教經典中的慈悲概念(佛教文學),而且加入了釋迦牟尼佛思想的人格化(佛教哲學)、印度婆羅門教神話(神學),以及希臘文化元素(史學)的多重影響,最終於西元「前」一世紀定型。不過,筆者認為,印度歷史在時間上並不明確,更保守的時間應該是西元「前後」一世紀。

諸多學者認為,觀世音菩薩與印度的濕婆神(Śiva)有一些共同的起源,尤其是〈大悲咒〉的青頸觀音(Nīlakāṇṭha)的形象,一直被認為與濕婆神有關。於是觀世音菩薩在一些場合中,被視為來自於濕婆神的化身之一。至於犍陀羅造像,是佛像一段特殊且輝煌的藝術時期,造像明顯呈現希臘化的人物身形。

觀世音菩薩「最常見」的三種稱謂:觀世音、觀自在、蓮花手
如前所述,觀世音菩薩的梵語是Avalokiteśvara,漢語音譯為「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這是很難以記住的翻譯。此名號的第一個意思是「觀察世間音聲」,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觀世音菩薩。Avalokiteśvara 的第二種解讀意思是「觀察自在」,譯為「觀自在菩薩」。此外,還有一個名號較少人知,是蓮花手菩薩或持蓮觀音(Padmapani),與印度蓮花手女神有關。

目前學界普遍認為,最古老的觀世音形象應該是西元前二世紀的蓮花手菩薩。至於鳩摩羅什所譯的觀世音菩薩,與玄奘的觀自在菩薩,都屬於後來的發展,我們將會在後面的單元說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