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以前,我經常翻來覆去做同一個夢,在夢裡我是一名指揮著千軍萬馬的將軍,鐵馬金戈,殺敵無數。我嚮往夢中的生活,駿馬一匹,盔甲護身,長刀短劍,旌旗獵獵,收復城池,擴展疆土。

然而,這注定無法實現。好長時間我都沒明白,這個夢跟現實生活有什麼特別的關聯。朝九晚六的現代生活中,我是一名諮商心理師。從研究生階段至今的十四年,我接觸過無數案例,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我在安靜的諮商室裡傾聽他們的人生。我見過癲狂,聞過悲傷,手裡的紙巾浸滿過他們的淚水,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幫助他們驅散頭頂籠罩的烏雲,重見晴天。

有時候我想起找我諮商的人們,腦海裡總是會出現被提及次數最高的兩個問題──「為什麼我會這樣?」及「我該怎麼辦?」他們之中,有人在情愛中摸爬滾打,自認為清醒理智,卻總是向不值得愛的人臣服;有人已經到了而立之年,以為自己刀槍不入,但是每每想起童年創傷還是失聲痛哭;還有的人輾轉多個城市生活,換過各種類型的工作,仍然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不停地做無謂的嘗試。

他們問我:「我竟然不是我以為的那個樣子,我是怎麼變成了如今的自己?我又能做些什麼讓自己成為想成為的那種人?」在一次次陪伴他們梳理過去的事情和現在的經歷時,我更加明白了這些疑問背後的癥結所在:不論歲月的年輪刻畫了多少圈,他們對於自己的了解並沒有由表及裡,一寸寸地加深,抑或是被一些表象迷惑,因此從來沒照見真實的自我。

如果連自己都不了解,我們怎麼確保所有的努力都朝著對的方向呢?如果連自己都沒有看清,又怎麼能清醒地看待世界和他人呢?

這感覺就如同某天你在鏡子前忽然發現一張陌生的臉,而這張臉竟然是你自己。出現這種惶恐和疑惑並不是必然的,你原本可以對自己有更透徹的了解,你原本可以過上更平靜美好的人生。但現在發現並不算晚。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有兩個,一個是十年前,一個就是現在。而認識自己,熟悉自己,從這一刻開始還來得及。

唯有了解自己,才能發現問題所在
如果每個人都能早一點發現自己的軟肋和短處,或許就不會讓自己暴露在不利的環境中以卵擊石;如果每個人都能早一點認識自己的優勢和長處,或許就不會再糾纏和掙扎於自卑之中無法自拔。更為重要的是,當我們遇到麻煩感到迷惘時,能快速地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不浪費光陰,不消耗自我。

以前,我們願意花費大把時間去了解一座陌生的城市,消耗巨大的精力去接觸一個陌生的人。現在,又有什麼理由不多留給自己一點溫柔,去熟悉和親近真實的自我呢?

當我再想起我的那個夢,忽然找到了它反復出現的緣由所在。雖不能穿越回戰爭年代,但我依然可以成為帶兵領將的將軍,筆是我的武器,文字是我的戰馬,而我想守護的是在生活中困頓的人們,我要斬除的是他們心中對自我的陌生感。征服城池遠不如征服自己有意義,而開疆擴土意味著不再被虛幻的自我蒙蔽,為自己爭取更寬闊的人生之路。

把真實的心路歷程變成文字,這是我在諮商室以外能做的最好的事,願它們成為你的鎧甲,護你周全,也願它們變成你的武器,打破你與生活之間的壁壘。畢竟這一生沒有什麼比「了解自己」更重要的事了。

唯有一個通暢的自我,才能撫平內心的皺褶,翻越生活的溝壑。

5〔選擇恐懼〕陷入選擇,卻總有理由不決定
以前一起工作過的實習生發消息向我求助──到底應該留在現在的公司,還是換工作?距離上一次他向我提問「出國留學還是在國內工作」,已過了兩年。雖然拋給我的問題不同,但無助和焦慮的心情絲毫沒變。

印象中他經常在面臨選擇的時候猶豫不決,大到工作方向,小到衣食住行,他的人生好像一直充斥著難倒他的選擇題。他的這個問題被稱為「選擇恐懼症」,這樣的人難選擇、易焦慮,很難果斷地做出決定。

生活中這樣的人有很多,每天一睜眼就欠生活一個答案──我該選什麼?你要是鼓勵他們快速做選擇,調整心態,他說不定會睜著一雙無辜的眼睛告訴你:「沒辦法,我就是如此糾結的人。」

糾結,是一種心理暗示
其實,他不是沒辦法,只是不想有辦法。選擇恐懼症是他給自己的心理暗示,糾結是他給自己的難題,他不相信自己能快速做出選擇。選擇焦慮背後的第一層真義就是,他用自我暗示阻礙著自己快速做決定。

通常我們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做出那樣的人該做的事。你認為自己是善良的,就願意幫助他人;你認為自己是誠實的,就會拾金不昧;你認為自己是弱小的,就更習慣於尋求保護;你認為自己是糾結的,才會在選擇面前左右為難。

你賦予了自己一個糾結的人物設定,跟你賦予自己幽默、懂事、善解人意、貪玩、好奇等設定並無差別,每一種設定都會促使你過上對應的人生。雖然糾結並不是一個積極的信號,甚至有些負面,但有時它依然有著正面的意義。

因為糾結必定使你思前想後,跟衝動脫離關係,這樣的狀態會讓你認為自己是個考慮周全的人。只是你誤解了二者之間的區別,做出了錯誤的判斷,過度分析利弊、過長的選擇過程不但不周全,還會讓你進入一種不堪重負的糾纏不清的狀態。

你或許享受深思熟慮的過程,因為這說明你在用理性處理問題,你會欣喜自己是一個成熟的人。但最後它將變成一種折磨,因為每一個選擇的落地都在於做出決定並付諸行動,而你遲遲不肯落筆,一片空白的答卷讓你更加焦慮。

如此循環往復, 糾結這一設定加劇了你的選擇焦慮,選擇焦慮又會再次驗證你的糾結。你如果不跳出這個怪圈,就永遠像一頭戴著眼罩圍著磨盤打轉的驢。當然,並非所有選擇恐懼症的人都是「慣犯」,他們可能偶爾遇到這樣的困境,但反應是相似的,「選擇恐懼」只是表象。

「選擇恐懼」只是表象
有趣的是,大多選擇恐懼始於你的生活出現了問題,選擇困難只是一個表象。就像你的免疫力出現問題,它可能會反映在皮膚過敏上,也可能反映在感冒發燒上,你要擊退的不只是身上的一片紅疹和一場高燒,只有提升免疫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回到最初的問題,我的朋友到底是該留在現有的工作上,還是應該選擇新工作?他糾結了兩個月為什麼還沒有答案?選擇哪個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一直沒有弄清楚自己的職業方向和目標,他對自己的人生仍然感到迷茫。一路走來,他始終不夠果決,這是因為從一開始他就不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自己真正適合什麼,以自己的能力和條件究竟適合什麼樣的選擇。

將這個根源問題窄化為兩個選項的利弊分析是無法解決的,你只有像對付亂成一團的毛線一樣,順著線頭找到打結處再一點點解開,而不是急於決定用這團毛線去織圍巾還是織毛衣。

還有一部分人會將真正的問題隱藏起來。糾結於要不要換個工作、跟女朋友去哪裡度假、買筆電還是桌機,看似是你目前最關心的話題,但實際上,你或許只是用做選擇來占據時間、精力,而這一陣子你本該去好好完成當下棘手的工作、解決你跟戀人之間的溝通問題,或思考個人存款如何規劃等。

你之所以陷入選擇並遲遲不做決定,是因為你害怕確定了答案之後你就不得不去面對那件你真正需要做的事。選擇的結束意味著你再也沒有理由躲避和拖延它。所以不如問問自己,在選擇背後,你真正的問題是什麼,你最重要的事是眼前這個選擇嗎?

你除了用選擇恐懼這個障眼法遮罩真正的問題所在,同時還可能會神不知鬼不覺地被眼前的選擇嚇破膽。你以為這個選擇重要到能影響你的人生,所以戰戰兢兢地思索,小心翼翼地衡量,生怕一步選錯,無可挽回。
實際上,工作只是一份工作而已,戀愛也只是一場戀愛而已,它們雖然有重要意義,但絕不會像你以為的那樣一役敗北,便不能捲土重來。慎重做出對的選擇固然好,但的確沒有必要給一個選擇賦予過重的意義,天真地以為只要做對了一個選擇,人生就能從此一片坦途。

職業成就要靠積累,那些在某項任務上拔得頭籌的人,此前必定付出了很多不為人知的努力;美滿婚姻也需要夫妻雙方磨合,那些跟伴侶走到白頭的人,此前也在一次次戀愛失敗中調整了自己。如果你有能力支撐得住任何一個選項,或許就算最初沒有做出那麼完美的選擇,你也能走出一片天地;若是你本就弱小無能,即使選對了答案,也難善終。

重大的人生課題不會被一個選擇定局,更不必說那些微不足道的瑣事。買哪一雙鞋、穿哪一件衣服、去哪裡吃飯等都不過是小事,決定人生是否能真正散發光芒的,是做出選擇的那個你,究竟是怎樣的發光源。

糾結,是因為你害怕承擔結果
還有一種選擇恐懼來源於害怕承擔結果。你擔心失敗,失敗會讓你察覺到自己的無能。任何因果剝去外部因素之後,都不可避免地落在自身,那些傾向於內部歸因的人,更容易把失敗的原因歸咎到自身。

選擇錯誤帶來的失敗並不可怕,承認這一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一個錯誤的選擇就把自己釘在恥辱柱上接受內心的拷打:「要不是我自己不夠好,怎麼會選錯?」「如果我足夠優秀,就不會失敗。」這哪是一個簡單的選擇?你簡直是把它當成了自己人生的判決書。但其實,這個選擇就像一本厚書的其中一頁,你不翻篇,就永遠停留在那裡,再沒機會書寫今後的成功。

想想有些奧斯卡獎得主也演過口碑不好的影片,但沒有人會說他們不是優秀的演員,因為一次失敗不足以否定整個人。把你苦苦糾結選擇、擔心失敗的時間投注到選擇後的行動之中,往往更能說明你是一個優秀的、執行力強的人。

選擇恐懼症的終點不是放棄選擇,而是儘快做出選擇。因為只有完成它,你才會跨越這道關卡,繼續前進。當你知道任何選擇都有利弊,當你明白真正的恐懼來自哪裡,做出這個選擇就沒那麼難了。

畢竟真正的人生不是選擇完畢就可以高枕無憂,選擇之後的行動才是開始。抬頭看看天高海闊,路途遙遠且漫長,眼下的選擇渺小如塵埃,你還有必要這麼糾結嗎?

22〔配得感〕人生最怕的三個字是「配不上」
很多人對待情感的心態都很消極,總是難以相信自己會被真心喜歡,不敢接受他人的愛,哪怕自己動了心,也依舊望而卻步。

他們的核心信念也可以總結為一句話──「我配不上」,還有很多相似的表達,比如「我不值得」、「我沒資格」、「我不應該得到」等等,表述不一,但都反映了一種缺失和匱乏──他們沒有「配得感」。

你是否總覺得「我不配」?
「配得感」是一個人內心對自己可以擁有什麽樣的生活的一種資格認定,配得感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不敢被愛──情感上沒有配得感;不敢購買高品質的物品──物質上沒有配得感;獲得成功卻抗拒享受成功──精神上沒有配得感。

一個人是否有配得感與他實際擁有多少東西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有些人即便已經在物質和情感上具備了得到和擁有的能力和資格,他也仍舊認為自己「不配」。所有局外人都告訴他並不是他想的那樣,但在沒有配得感的人的心中,「不配」已經成了一種習慣性的自我詛咒和自我設限。

缺乏配得感的人其實很多,可能也潛伏在你周圍。我有個要好的女性友人,以前我們經常談心,她暗戀一個男同學多年,卻始終不敢聯繫和表白,她總說對方很優秀,自己配不上。這位女性朋友膚白貌美、家境優渥,還是一位博士,我曾納悶這是何方神聖,會讓她都覺得配不上?她定居海外後終於向我們吐露真言,原來那位男同學是我們的共同好友,但恕我直言,男生並不如我朋友描述的那般優秀,就是個普通的陽光大男孩而已,甚至他的前幾任女友都遠不及她。

我一直以為是她為對方加上了愛的濾鏡,但回想她過去的一些表現,後來我才明白,她只是配得感太低。例如,別人送她一件禮物,哪怕價值不高、樣式普通,她也會覺得過於貴重,接受後坐立不安,總想著償還人情;在朋友的慫恿下,她買過一條很漂亮的裙子,但從來沒穿過,不是沒有合適的場合,而是她總覺得自己穿不出裙子的美。

配得感低的人特別容易內疚。在所有該享受美好的時刻,他們總是無所適從而又尷尬萬分,如果朋友把禮物硬塞給他們,他們還會慌亂不安,甚至逃避和生硬地拒絕。

當你有以下五種表現時,那說明你在配得感上需要反思了:

1.經常感到抱歉,常說「對不起」;
2.當別人讚美你時,你會感到尷尬和不自在;
3.對錢敏感,不敢輕易跟人談錢;
4.在物質和精神層面都不敢享受;
5.不接受美好的感情,因為你會不安。

配得感低的人,往往都有情感匱乏的童年
配得感低的人真的不值得讚美,不配享受美好生活嗎?不是他們不夠好,而是他們總以為自己不夠好, 而這種「自以為」其實往往源於原生家庭。個體對自己最初的評價其實都源於父母(主要撫養人),父母認為孩子可愛,孩子長大後也更傾向於認為自己可愛;父母認為孩子值得,孩子長大後才不會覺得自己不配。

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很少直接反映在言語上,而是會滲透在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回憶童年,你的欲望或者你想要的東西會在什麽情況下被滿足?父母會在什麽時候讚揚你?什麽時候會說愛你,發自內心地對你微笑?

配得感低的人往往在童年時期頻繁經歷被拒絕和被否定,而他們獲得滿足和認可的前提往往是先達到父母的要求。例如,有的孩子從來沒有在第一時間得到過想要的玩具,只有乖乖表現了一個月,父母才勉強買給他;有的孩子想出去跟朋友玩遊戲,只有在考試達到父母期望的分數時才被允許。甚至有時,孩子以為已經達到了被父母表揚的標準,父母卻還是認為不夠,總有別人家的孩子比他強,他們掛在嘴邊的都是自家孩子的不足,他們吝嗇表揚和讚美,那是孩子在童年中最稀缺的東西。

這是配得感低的根源,孩子在父母的評價中成了低價值的人,他們一次次重複著他還不夠資格,這種「我不配」的感受也一次又一次在他的心裡反反覆覆,最終形成了他的自我評價。然而,談論原生家庭對配得感形成的影響,並不是要去責難父母和不幸的童年。「配得感低」如同一種遺傳基因,一個配得感低的人,其父母至少有一方也缺乏配得感,因此父母並非有意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只是他們自己也受困於此。哪怕經濟條件允許,他們也不敢購買高品質的物品,省吃儉用沒什麽目的,只是一種習慣,每當他們說「我不需要」,內心真實的聲音其實都是「我配不上」。

親愛的,你值得擁有更多
一個配得感太低的人,是會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因為時常覺得「我不配」,他們總是逃避和遠離各種變得更好、得到更多的機會,總是停留在委屈自己的行為習慣上。久而久之,他會習慣囚禁自我需求和欲望。當一個人的需求和欲望被壓制,結局就是他真的離更好的生活越來越遠,越來越不幸運。

追溯來時路是為了讓配得感低的人看到它形成的路徑,即便這條路無法回頭,也可以用一定的方法在認知上「重走」這條路,改變「我不配」、「我不值得」的心態,大膽去擁抱美好。

我曾在微博上寫過一句話──「你值得擁有全世界」,我希望每個努力奮鬥的人都應該時不時地對自己說句話,你值得擁有更多,這是一種新的信念。信念可以影響行動,行動可以形成習慣,習慣可以反作用於行動,最終你將推翻「我不配」的桎梏,形成全新的認為自己值得的信念。

你是否配得上更好的生活,需要透過努力和實踐才能知道,但你絕對配得上一場自我解救,解救困在配得感低裡的自我,因為那個被囚禁的你,本來就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