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的歷史小說
文/林靜華
《陪我走過1793》是一本以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的小說,時間是在西元一七九三年八月,地點是當時的美國首都費城。那年費城發生美國史上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以埃及斑蚊當作媒介的黃熱病。那個時代美國的醫藥仍不發達,聽診器與體溫計都尚未發明,醫療技術停留在放血與草藥的民俗療法上,黃熱病有如歐洲的黑死病,不但來勢洶洶,而且如野火燎原迅速蔓延,短短三個月內便奪去了五千條人命 ,占當時費城人口的十分之一。
十八世紀末的費城是剛獨立不久的美國第一大城,一個人口集中的地區,美國總統華盛頓以及傑弗遜等許多名人政要都在當地定居。黃熱病一夕之間爆發,費城居民死的死、逃的逃,商店歇業,市集關閉,有錢人紛紛逃往鄉下,連總統也避居他處,費城幾乎變成一座空城。加上附近鄉鎮接二連三對當地居民實施隔離,在糧食、醫藥與金錢都缺乏的情況之下,暴民與宵小肆虐,闖空門與劫掠的事件時有所聞 ,使留守城內的居民宛如置身煉獄。這是費城史上最黑暗慘澹的一頁。
故事就從這裡開展。十四歲少女瑪蒂達和寡居的母親與祖父,在費城大街上開了一家咖啡屋,黃熱病爆發後,母親遽然病倒,瑪蒂達和祖父不得不逃命,卻又不幸半路遭到車伕遺棄,瑪蒂達一面要照顧祖父,一面要尋找糧食,終於自己也病倒了,幸好有法國醫生用正確的方法醫治,瑪蒂達才倖免於一死。她在與母親失去聯絡的情況下,和祖父費盡千辛萬苦回到咖啡屋,不料家中遭宵小闖入洗劫一空,祖父又因年邁體弱,在奮力抵擋竊賊後不幸去世,留下孤苦無依的瑪蒂達。
瑪蒂達家中原本有一名廚孃叫愛麗莎,是個已經贖身的黑人,沒有種族歧視觀念的瑪蒂達與她十分親近。愛麗莎是當時一個由非洲裔黑人組成的「自由非洲人協會」成員之一。這個協會在黃熱病盛行期間,勇敢地承擔起探訪、照料城內無人聞問的黃熱病病患的重責大任,溫暖了許多孤苦無依的心靈。
瑪蒂達將祖父埋葬之後,偶然與愛麗莎重逢,總算又有了依靠。不久,冬天來臨,大家期盼的降霜終於出現,病媒蚊大量減少,黃熱病也因此受到抑制。瑪蒂達與愛麗莎於是攜手合作,咖啡屋重新開張,堅強聰慧的瑪蒂達以自己的一套構想經營她夢想的事業,同時與母親團圓,故事到此圓滿結束。
作者羅莉.華爾茲.安德森寫這本書時做了許多考證,她以生動的筆觸描繪髒亂的碼頭、熱鬧的市集、費城遭到黃熱病入侵前後的鮮明對比,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猜忌」、「冷漠和善良」、「無私的愛」等等與生俱來的特質。她以幾條故事線編織出那個時代居民被加溫的情緒,讀者看到少女瑪蒂達應著環境的需要,從一個懶散的孩子蛻變成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的大人。她同時巧妙地藉著書中人物的對話、獨白和瑪蒂達的機智,讓讀者了解當時美國的民俗療法、對醫療方法的歧見、市面上的物資缺乏、身分自由的黑人對社會的偉大貢獻,以及費城社區的崩潰。作者並且在每一章的開頭,引述那個時代的書籍、日記、報章雜誌的內容作為引子,文後的「附錄」更足以說明她在歷史考據上所下的功夫,使讀者在閱讀這本小說之餘,無形中也認識了美國的歷史,無怪乎書評家讚揚這是一本值得圖書館典藏的書籍,這也是本書榮獲多項獎項的原因之一。
文/林靜華
《陪我走過1793》是一本以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的小說,時間是在西元一七九三年八月,地點是當時的美國首都費城。那年費城發生美國史上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以埃及斑蚊當作媒介的黃熱病。那個時代美國的醫藥仍不發達,聽診器與體溫計都尚未發明,醫療技術停留在放血與草藥的民俗療法上,黃熱病有如歐洲的黑死病,不但來勢洶洶,而且如野火燎原迅速蔓延,短短三個月內便奪去了五千條人命 ,占當時費城人口的十分之一。
十八世紀末的費城是剛獨立不久的美國第一大城,一個人口集中的地區,美國總統華盛頓以及傑弗遜等許多名人政要都在當地定居。黃熱病一夕之間爆發,費城居民死的死、逃的逃,商店歇業,市集關閉,有錢人紛紛逃往鄉下,連總統也避居他處,費城幾乎變成一座空城。加上附近鄉鎮接二連三對當地居民實施隔離,在糧食、醫藥與金錢都缺乏的情況之下,暴民與宵小肆虐,闖空門與劫掠的事件時有所聞 ,使留守城內的居民宛如置身煉獄。這是費城史上最黑暗慘澹的一頁。
故事就從這裡開展。十四歲少女瑪蒂達和寡居的母親與祖父,在費城大街上開了一家咖啡屋,黃熱病爆發後,母親遽然病倒,瑪蒂達和祖父不得不逃命,卻又不幸半路遭到車伕遺棄,瑪蒂達一面要照顧祖父,一面要尋找糧食,終於自己也病倒了,幸好有法國醫生用正確的方法醫治,瑪蒂達才倖免於一死。她在與母親失去聯絡的情況下,和祖父費盡千辛萬苦回到咖啡屋,不料家中遭宵小闖入洗劫一空,祖父又因年邁體弱,在奮力抵擋竊賊後不幸去世,留下孤苦無依的瑪蒂達。
瑪蒂達家中原本有一名廚孃叫愛麗莎,是個已經贖身的黑人,沒有種族歧視觀念的瑪蒂達與她十分親近。愛麗莎是當時一個由非洲裔黑人組成的「自由非洲人協會」成員之一。這個協會在黃熱病盛行期間,勇敢地承擔起探訪、照料城內無人聞問的黃熱病病患的重責大任,溫暖了許多孤苦無依的心靈。
瑪蒂達將祖父埋葬之後,偶然與愛麗莎重逢,總算又有了依靠。不久,冬天來臨,大家期盼的降霜終於出現,病媒蚊大量減少,黃熱病也因此受到抑制。瑪蒂達與愛麗莎於是攜手合作,咖啡屋重新開張,堅強聰慧的瑪蒂達以自己的一套構想經營她夢想的事業,同時與母親團圓,故事到此圓滿結束。
作者羅莉.華爾茲.安德森寫這本書時做了許多考證,她以生動的筆觸描繪髒亂的碼頭、熱鬧的市集、費城遭到黃熱病入侵前後的鮮明對比,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猜忌」、「冷漠和善良」、「無私的愛」等等與生俱來的特質。她以幾條故事線編織出那個時代居民被加溫的情緒,讀者看到少女瑪蒂達應著環境的需要,從一個懶散的孩子蛻變成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的大人。她同時巧妙地藉著書中人物的對話、獨白和瑪蒂達的機智,讓讀者了解當時美國的民俗療法、對醫療方法的歧見、市面上的物資缺乏、身分自由的黑人對社會的偉大貢獻,以及費城社區的崩潰。作者並且在每一章的開頭,引述那個時代的書籍、日記、報章雜誌的內容作為引子,文後的「附錄」更足以說明她在歷史考據上所下的功夫,使讀者在閱讀這本小說之餘,無形中也認識了美國的歷史,無怪乎書評家讚揚這是一本值得圖書館典藏的書籍,這也是本書榮獲多項獎項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