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Part 1 先理解孩子的行為!

傳統育兒的4個癥結
從這個篇章開始,本書將講解阿德勒育兒法,幫助父母與孩子一同幸福快樂地生活,讓孩子將來出社會後得以獨當一面。在那之前,先來回顧傳統育兒中的4個癥結吧。

1 育兒目標不明確,只顧當下
父母沒有明確的育兒目標時,往往只顧當下而流於敷衍或情緒化,令孩子無所適從。
最後導致→孩子將父母視為敵人,親子關係惡化。

2 效果不彰
傳統育兒往往依賴責駡、懲罰、討好、哄勸等手段來管教孩子。
最後導致→行為偏差、不肯上學、家裡蹲、家庭暴力、校園霸凌的情況日益嚴重。

3 過度仰賴自身經驗,方式偏頗
●許多父母僅憑自己童年時的成長經歷來養育孩子。
●從未接觸過以現代心理學、教育學為本的育兒法。
最後導致→教育方式偏頗,無法真正切合孩子的需求。

4 不適用於將來的社會
許多父母仍以「好學校+好成績=好工作→生活安穩」的公式來要求孩子。
最後導致→孩子欠缺在多元價值觀下獨立思考、行動的能力,社會適應不良。

4種全新育兒法
本書提倡下列4種全新育兒法。請務必先瞭解這些觀念,再繼續往下讀。

1 先確立育兒目標
這樣就能→心平氣和地與孩子相處!

2 學習已發展百餘年的阿德勒心理學來教育孩子
這樣就能→掌握阿德勒育兒的基本原理與應用方法,育兒不再手足無措!

3 提供孩子有效的幫助
這樣就能→成為孩子信賴的諮詢者與好朋友!

4 讓育兒符合時代潮流
這樣就能→
・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明白將來社會需要哪些人才,並引導孩子成長!

在責駡或順從孩子之前,必須提醒自己
●注意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
你遇過孩子做出錯誤行為嗎?你思考過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嗎?你注意過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嗎?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一定都隱藏著目的(有關目的,之後會詳細解說)。若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容易被孩子的想法牽著鼻子走,而不自覺地責駡、情緒化、哄勸、妥協,甚至採取高壓手段來控制孩子……但這些應對都只是著重在當下,忽視了孩子真正的目的。
如果育兒方式只著重在當下,孩子就不會去矯正自己的行為。若要幫助孩子矯正錯誤行為,你可以採取以下2種方法。

① 父母必須擁有明確的育兒目標,並時刻牢記
・設定長期的育兒目標(希望孩子在20歲時成為什麼樣的人?)。
・隨時回歸目標,以理性來應對各種情況。

② 掌握實現目標的手段、方法
具體來說,就是學習並實踐本書介紹的4種方法。
・學會「鼓勵」
・學會傾聽
・懂得區分意見與事實
・讓孩子經歷「自然後果」與「邏輯後果」


Part 4 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什麼是「父母的課題」和「孩子的課題」?
當孩子在家庭或學校等環境中遭遇問題時,你是否曾想「我必須幫幫孩子」,而在孩子未求助的情況下出面干涉、協助,甚至代替孩子解決問題呢?

其實,這種行為正是導致親子發生衝突、孩子依賴父母的主要原因。

針對在家庭或學校遭遇的問題,父母應該思考「這到底是誰的課題?」並區分成「父母的課題」與「孩子的課題」,這樣一來就避免彼此情緒化,而能理性地找出解決之道。

1 孩子的課題
所謂「孩子的課題」,是指行為的後果最終會落在孩子身上,而不是父母身上。

學業:上學遲到、不讀書、不寫作業
交友:與同學處不好、被同學欺負
生活習慣(家庭內):不整理自己的房間、早上賴床
在家中的行為:與兄弟姊妹吵架、弄丟自己的東西
性格:沒耐心

2 父母的課題
所謂「父母的課題」,是指行為的後果最終會落在父母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

夫妻關係:夫妻吵架、想要夫妻間的兩人時光、離婚、分居
經濟問題:經濟困難、父母換工作、兼職、工作忙碌
對孩子的期望:希望孩子考上〇〇大學、孩子的交友狀況
交友:父母自己的人際關係
婆媳問題:和婆婆處不來

3共同的課題

什麼時候會變成共同課題?
・對方針對自己的課題,提出討論或請求協助時
・若不介入,就會波及自己時
※但要注意不能介入過深!必須劃出一定的界線(區分「能做的事」與「不能做的事」)。

【COLUMN】
養成將「孩子的課題」與「自己的課題」分開思考的習慣

原則上,父母不應隨意干涉孩子的課題。
同樣地,孩子干涉父母的課題,或父母將自己的課題強加給孩子,也是不妥當的。
例如,假設你不喜歡孩子的朋友,就說「不准和那種人來往」,這就是干涉了孩子的課題,是不恰當的行為。
又或者,當你邀請自己的朋友來家裡作客,而孩子事後說「我不喜歡那個人,不要再讓他來家裡」,這就是孩子干涉了父母的課題。
再比如說,當孩子放暑假,整天在家懶洋洋的,你看了心裡很煩,要求孩子「去外面玩」,這就是你把控制自己脾氣的課題強加到孩子身上,這樣做並不好。

干涉孩子課題的4項缺點
前面解釋了何謂父母的課題與孩子的課題,接著,來聊聊當父母干涉孩子的課題時,會出現的4項缺點。

1 孩子無法培養出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失去自信。
2 孩子習慣依賴父母,並且推卸責任。
3 孩子的心靈會受傷,進而產生反抗心理。
4 父母會變得更忙碌。

例如:
當父母以高壓的方式干涉孩子的課題時……

孩子會乖乖服從,以父母指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如果重複發生→孩子就會覺得「父母應該提供解決方案」、「父母應該解決問題」,而變成一個只會等待指示的人。
最後導致→父母總是得幫孩子想解決方案。

例如:
當父母下達不符合孩子意願的指示時……

孩子會反抗、頂撞父母,親子關係惡化。
如果重複發生→進入青春期,孩子就會出現「我要用自己的方式解決,而不是照父母的方法」的強烈念頭。
最後導致→即便父母的建議再恰當,孩子也會覺得「爸媽在控制我!」、「爸媽在命令我!」然後反抗父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