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章 治病要看體質(節錄)

生病是正常的

關於兒童健康,大家需要理清一個思路:人都會生病,從嬰兒長成幼兒、少年、青年,然後變成中年、老年,這一路上都有可能生病。我們無法找到完整的解決方案,但可以找到一個思路。

首先,我們需要瞭解,生病是正常的。我在大學學西醫的時候,免疫學說小孩子剛生下來頭幾個月,他的第一次咳嗽、肺炎、拉肚子……便確立了他最初免疫系統的反應模式。就像孩子第一次離開爸爸、媽媽,當他見到一個新東西,就會形成一套反應模式,有了這個模式之後,第二次再碰到,還會採用這個模式。模式各不相同,對的話一切很順利,不對的話就會不舒服,然後再調整,再往前走一步。每個人都是這樣一步步走到現在。不光是免疫系統,我們整個的生理系統,包括人格,所有一切都是這樣一點點成形的。

一個人生病,還有小孩子的生長、發育、修復……是一個身體自然變化調適的過程,尤其是那些常見的症狀。

什麼是常見的症狀?我們都有過發燒。比如,我在講課,現在還不錯,但兩個小時後會覺得有點熱。大家也許有這樣的感覺,有時候連續努力工作幾個小時後,會覺得臉有點發燒,渾身有點熱,要是量體溫,可能就是低燒。

這時大家會不會馬上去醫院,或者吃藥,或者按摩穴位?好像休息一下就可以了吧,因為身體會自動調整。同樣的,感冒、發燒、拉肚子……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表達,和打嗝、放屁一樣,都是身體的調整反應,只是反應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第二,要從每一次生病中學習。至少做爸爸、媽媽的要學。通常,不太忙亂的媽媽的心會比較靜一點,細一點。細心的媽媽發現小朋友從小到現在每年發兩、三次燒,似乎能找到一些規律,問題就不大。如果平均每個月發一次燒,就有點問題了。

作為一個正常的人體,如果某件事情定期發生,應該能找到規律。為什麼會這樣?有什麼原因?是吃多了?受寒了?吃了不該吃的東西?跟季節有關?跟情緒有關?還是其他的因素?還有,孩子每次生病以後,他的反應模式都有哪些?程度是加重了,還是減輕了?這些都可以觀察到。每次你用中藥或西藥、刮痧或按摩、泡腳或敷冰袋,有沒有效果?好的效果是哪些?不好的效果有哪些?大家要注意觀察、學習,不要每次生病都白生了。

第三,安心、靜心的狀態很重要。心不靜的話,不可能學習到什麼東西。每次急急忙忙應付症狀,沒有安心觀察整個過程。或者因為你的生活太忙、太滿,節奏太過緊張,這時再加上小孩子突然生病,你根本不能靜下心來觀察、處理,連你自己病了也沒辦法,都扔給醫生。

經常是小孩病了,但家長還要上班,心急火燎,見啥都煩,急匆匆送到醫院看病,醫生開什麼藥就吃什麼藥,醫生說怎麼辦就怎麼辦,完全沒弄明白孩子整個的生病和治療過程,這有點像我們玩過的電子遊戲—「彈球」。一顆球彈出去,不知會遇到什麼,也不知會彈到哪裡去,完全是隨機的。

這樣的家長一多,做中醫的就會很辛苦。為什麼?中醫治的小孩子一般都是經過這樣三天、五天、十天,被各種方法都治了一通,沒效果,甚至更糟糕之後才來看中醫。心急的媽媽還不停地問:「李醫生,今晚要是退不了燒怎麼辦?」我想說:「拜託,你折騰這麼多遍,孩子的氣機都亂了,你要孩子今晚退燒,恐怕不是那麼容易。」

很多媽媽都有一個單純的、沒有考慮全盤條件的期待,那就是「今晚一定要退燒」。如果是因為受了風寒,身體正在往外排寒氣,你說有沒有可能?有沒有必要一定要馬上退燒呢?某些事情的發生也許是經過較長時間累積的結果,那它回歸到正常的狀態也需要一定的時間。退燒太快,並不是最明智的做法,可能還會導致更多的問題。

所以,以上三點為前提,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路。瞭解這些後,你不僅能從小孩子的每一次生病中找到線索,也能幫助你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理清思路。

靜下心來找規律、辨標本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如果你還處在摸不到門路的階段,就把孩子每次生病和治療的過程記錄下來,這樣會幫助你建立一個邏輯思考的過程,多記幾次,就知道怎麼回事了。我發現仔細記錄這些東西並發郵件過來問我的人,剛開始平均一週或半個月就找我面診一次,我跟他說不用一直來,歇一歇,省點精力省點錢,但他還是要來,後來幾個月來一次,再後來半年一年都看不到了,他學會了,不來了。

他學到了什麼?他也不是對中醫全懂了,只是學會觀察,對日常的問題就有了觀察、分辨和妥善處理的能力,就不慌張了。西醫也認為,感冒或某些常見病症,即使不看病、不吃藥,注意喝水、休息、飲食,過個六、七天,自己也會好。我們的健康曲線和股市一樣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安下心來一邊學習、一邊往前走,這樣就很好。

我們什麼時候能夠靜下心來找到這個規律呢?當它在中間值的時候,我們不用考慮它;當它發展的時候,就要小心一些,別再亂吃東西,比如冰淇淋、炸雞腿、麻辣燙等,讓身體好好休息,別看太多電腦、電視,健康曲線自己會調整;當它的發展已經不在你的認知和調節範圍內的時候,你就要尋求醫生的幫助了。

我們大都學過辯證唯物主義,知道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中醫學上,這就叫「本」和「標」。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雖然知道它不是太好,但我們不理它,不動它,它自己會過去的,而有些事情則一定要出手,我們處理小孩子的健康問題也是一樣。

病有兩個部分,一個是病的標籤。那就是病有診斷、有病名,比如喘息性支氣管炎、肺炎、慢性食物過敏、鼻甲肥大、白血球減少等,這些都是現象、症狀、暫時的結果,我們稱之為「標」。另一個是病背後的原因,即病人的體質,我們稱之為「本」。在中醫來看,能量不夠、管道堵塞、氣機紊亂等,往往是這些病背後的原因,因為發生的位置不同、程度不同、組合不同而產生千變萬化的「病」。在這「本」之後,還有更深層的「本」,長期的飲食不當、不合理的作息、緊張、焦慮、壓力過大、情緒累積等,就像洋蔥,剝了一層,還有一層。

所有的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種不舒服的症狀,都是人體的正常生理反應,但我們首先要知道,能夠感到不舒服,至少代表我們的身體還有反應的能力,並且能正常接收到這個訊息,這對恢復健康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

比如,我們在生活中會碰到這種情況,如果某人受到別人的欺負,第一種反應是麻木,不敢出聲,一直退縮、忍讓;第二種則會說:「你別太過分了!」哪種反應正常一點?應該是第二種比較正常吧。但有時候是稍微碰到一下就大怒:「你幹嘛踩我的腳?」這個就過頭了。有反應,是正常的;反應過大的時候,需要克制一下;反應不及的時候,讓它起來一點,幫助身體把不需要的東西化掉。這是中醫的作用。

但我們現在的很多治療方法,不管是中藥還是西藥,採取的其實是壓制—不讓它反應,表面上「太平無事」。媽媽們還挺高興,孩子吃了藥馬上不咳、不燒、不拉肚子了,馬上就可以上課、去公園玩了。這其實是一種虛假的正常,把原本可以清出房間的垃圾都藏到了地毯下。

生病時出現的症狀,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下面的部分很大很大。但我們一般人的做法,只是看到和處理了表面的東西—症狀。冰山下面的部分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把它稱為體質,中醫稱之為「本」。

一個人體質很好,即使碰到感冒病毒,一屋子人都病了,他也不一定會生病,即使感冒了也會很快痊癒。如果孩子體質強健,哪怕病後反應還挺激烈,只要適當控制就好,問題不會太大。

一個人體質不好,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有反應;一種是沒反應。體質不好,但有反應,代表還有生命力,身體還有自己改善、修復、排毒的動力。沒反應的,往往意味著康復的希望渺茫。

比如,小孩子剛開始兩、三個月發一次燒,媽媽給他治得太厲害了,最後變得半年、一年都不發燒,媽媽說:「幸好被我用藥控制住了,連著三個星期一直打點滴,還喝了三個月的苦湯藥,現在總算不發了。」好嗎?不好! 為什麼?雖然症狀(標)沒有了,但是體質(本)呢?小孩的臉黃黃的、瘦瘦的,精神不好,胃口也不好,過度的治療把孩子的「本」給傷害了。

治病要看體質

不管什麼病,症狀只是現象,而且會不斷變化,或變好或變壞。人總是會生病的,不會生病的是木偶;人活著就會生病。我們要關注的不是這個病叫什麼名字,屬於身體的哪一個部分。名字會嚇到人和限制人的思想,讓人牢牢記住這個暫時的現象,以為再也沒機會改變,一旦被這個無形的框框套上,就很難拆掉。

大家可以想像,當一個原本正常的人,突然被指認為精神病,從此就麻煩了,他即使不是精神病也會成為精神病。這個叫什麼呢?「標籤化」。這是我們成人世界的特點,喜歡貼一個標籤,喘息性氣管炎、非典型肺炎……當我們給它貼了某個標籤之後,就會設計出一套固定的方式去處理它,於是,原本可以變化流動的河流就被限制、凍結在這裡了。

曾經有人寫信給我,說自己的小孩被醫院診斷為血紅蛋白和紅血球減少,問我:「醫生,你有什麼中藥可以升紅血球嗎?」我告訴他,要看孩子是什麼樣的體質。這是中醫治療的前提。

假設十個人都是紅血球減少,那麼,脾胃不好的調脾胃,脾胃好了,人體機能運轉正常,紅血球就上升了;另一個女士可能因為經期過長過多,把月經調整好了,紅血球數量就正常了;也可能是感冒一直沒完全好,把感冒治好,人體運轉正常了,不光紅血球上升,原來偏高的白血球也會下降;還有可能是因為長期過敏,身體有濕毒,只要濕毒體質得以改善,身體狀況運轉順暢,紅血球數量自然會慢慢趨於正常,而且不光紅血球數量會升高,所有的組織器官、代謝功能,都會自動往好的方向發展。

中醫不是只考慮處理「標」,而是把視野擴大,找到一個點和整體的關係,在控制「標」的同時把體質調整好,透過改善體質來永久地消除問題的癥結,是以人為本。

把握體質。這是中醫比較簡單的整體觀,不需要去分析細節。孩子到底缺不缺鈣、鋅,有沒有對某種過敏源過敏,全部分析完了也沒用。比如缺鈣,並不是每天補鈣、吃犛牛骨髓粉就有鈣了,人體不是石膏模型,灌什麼就能得到什麼。雖然吃的是鈣,吸不吸收得了不好說。把體質調整好了,才能達到目的。直接去抓這個目的,可能得不到你想要的結果,即使暫時得到了,以後還要付出新的代價。

中醫所說的「標」和「本」,「標」是現象,屬於物質層面;「本」是能量和資訊層面。身體沒有能量的時候,容易出現各種症狀,一旦能量運轉正常了,這些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如果一個人老是出現很多問題,而且不是單一的問題,同時伴有鼻子過敏、眼睛紅腫、皮膚發炎、瘙癢、大便不成形、咳嗽有痰,經西醫檢查又有血液和免疫系統的問題,還伴有細菌感染……當出現這種涉及多層次、多部位問題的時候,是什麼狀態?其實是整個人體系統出了問題,這時候更需要整體的調治,如果分開一個個地治,那會導致整體失衡,陷入更大的混亂。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