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大膽思考?
「生命中總有讓你擴大思考格局、挑戰極限,甚至想像無限可能的空間。」--東尼?羅賓斯(Tony Robbins)
首先,讓我們從釐清什麼不算是大膽思考開始。
大膽思考、勇於夢想並非僅只是心想事成。許多人相信,只要將注意力與情感集中在生活的各個層面,就能夠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們深信,藉由將自己渴望的結果視覺化,並讓自己的情感與意圖協調一致,夢想就能夠成真。
然而,這並不是大膽思考的內涵。的確,它的起點是想像自己能夠成就非凡的事(我們稍後會詳細說明),但這只是個開始,只能算是第一步而已。保持正向思考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目標明確的行動來配合,這一切也不會有任何實際的效果。
大膽思考是從想像可能的未來開始。試想,若你屏除自己所有的限制性信念,你在人生中可能成就什麼?倘若在你的個人生活與職業生涯中,沒有自我設限的束縛的話,你能達到何種層次的成功?
然而,在你夢想了未來的可能性之後,會決定這些成果--也就是你的夢想生活--將成為現實,還是繼續停留在夢想中的,是你的行動。真正的努力,從這一刻開始。
抵擋「成為務實的人」的壓力
小時候,我們學到的是,我們可以成為任何自己想成為的樣子,也被鼓勵將人生視為充滿可能性的旅程;大人們不希望我們被自我挫敗的假設所束縛。
然而,隨著我們長大成人,這種自由逐漸消失;我們不僅不再被鼓勵要追求各種可能性,還面臨著來自周遭要求我們「務實一點」的壓力,迫使我們降低自己的期望。這種來自身邊人的集體壓力,強烈到讓我們最終不得不選擇妥協,將曾經的夢想束之高閣,把它們藏進心裡一個專門用來保存凋零夢想的小角落。
結果,保守思考成為我們的常態,然而不幸的是,這種思考模式會養成平庸的生活,也注定讓我們無法從中逃脫。
我們必須抵擋這股壓力。首先,我們需要意識到,旁人往往容易低估我們實現偉大成就的潛力。在成年之後,沒有人會比我們自己更相信自己的可能性。一旦認清這個事實,我們就更容易抵擋那些要我們放棄夢想、變得「務實」的一致意見。
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我們之中會有些人,必須去對抗積累多年的制約。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最終還是可以掌控自己的心態;只要擁有條理分明的計畫,我們就有能力打破這些限制,賦予自己把眼界放得更高、更遠的自由。
設定無所畏懼的大膽目標
詹姆?柯林斯(Jim Collins)在《基業長青 》一書中,提出了BHAG這個自創的縮寫詞。它字面上代表的意思是無所畏懼的大膽目標(Big,Hairy,Audacious Goal),意即一個極其宏大,以致於看起來不合理或難以實現的目標。柯林斯以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為例,認為這正是一個典型的BHAG;在當時,這個構想幾乎令人無法想像,甚至匪夷所思。然而,設定這樣的目標,卻激發出NASA團隊的專注力與合作精神,最終才得以實現計畫。
或許你聽過「登月計畫 」(moonshot)這個詞。它常用於科技領域,用來描述那些看似「不太可能實現」的計畫。會被稱為登月計畫的,都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通常帶點不自量力的意味。
勇於夢想的核心在於,為自己設定無所畏懼的大膽目標。這類目標通常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保持堅定的承諾、持續且目的明確的行動,並配合周詳的計畫。這些目標不會在一夕之間實現,甚至實際上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達成。然而,它們應該具備挑戰性,足以讓你感到振奮,甚至迫使你重新審視並突破自己的自我設限。
那麼,假使你最終無法實現這些無所畏懼的大膽目標,又會怎樣呢?你仍然會從中獲益匪淺。在你追求自己「極限目標」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達成其他同樣傑出的成就。舉例來說,假使你的計畫是在十年內,將自己的小型企業發展為營業額達八位數的行業霸主;但在期限截止時,達成的成績卻只有每年五百萬美元的營收而已。
這樣的成果依然不容小覷。
改變我們的限制性信念
在我們之中的許多人,心中都懷著讓自己裹足不前的想法,總是對自己說:「我不夠好」、「我缺乏成功所需的條件」,甚至認為「我不配成功」。這些限制性信念就像心理上的絆腳石,阻礙我們追求夢想中的成功。
我們之所以一路累積並抱持這類信念的原因各式各樣。例如,過往經歷也許早已在我們心中播下了自我懷疑的種子;我們的文化價值觀,也可能與我們認為什麼才是「合理」的理解互相衝突。害怕他人的評價,可能讓我們不敢設立那些超越普遍認知的目標;又或者,我們只是因為從未挑戰過自我,而對自己的能力一無所知。
無論這些心理障礙的來源為何,要想勇於夢想,我們就必須學會質疑並重塑這些信念。這些令人挫折的想法真的有其道理嗎?即使其中有部分是真實的,這些事實是否足以支撐整個結論?
例如,你的內在批評可能會告訴自己:「你太老了,沒辦法回學校完成學業。」但事實上,許多人都是在經歷多年職涯後,才回到校園完成學位的。如果他們做得到,那麼你也同樣可以。
改變我們的限制性信念並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審視這些想法是否合理。我們會在步驟三:「挑戰自己所認知的限制」中,深入探討這個話題。
現在,你對大膽思考、勇於夢想所代表的是什麼,已經很清楚了。但問題是,為什麼你應該這麼做?如果你投入時間與精力,這樣的努力會為你帶來什麼樣的回報呢?
?
大膽思考所帶來的回報
「如果你的思想狹隘,你的世界也會狹隘;如果你大膽思考、勇於夢想,你的世界就會寬廣。」--保羅?科爾賀(Paulo Coelho)
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有其背後的原因。我們的每一個行動與決策,都源於某種渴望達成的結果。我們每天上班是為了支付生活開銷,每月進行投資是為了確保退休後的經濟安全,送車去保養則是為了讓它能夠長期正常地運作。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訓練自己大膽思考?這種訓練究竟能帶來什麼樣的成果,值得我們投入如此多的時間與精力?
「生命中總有讓你擴大思考格局、挑戰極限,甚至想像無限可能的空間。」--東尼?羅賓斯(Tony Robbins)
首先,讓我們從釐清什麼不算是大膽思考開始。
大膽思考、勇於夢想並非僅只是心想事成。許多人相信,只要將注意力與情感集中在生活的各個層面,就能夠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們深信,藉由將自己渴望的結果視覺化,並讓自己的情感與意圖協調一致,夢想就能夠成真。
然而,這並不是大膽思考的內涵。的確,它的起點是想像自己能夠成就非凡的事(我們稍後會詳細說明),但這只是個開始,只能算是第一步而已。保持正向思考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目標明確的行動來配合,這一切也不會有任何實際的效果。
大膽思考是從想像可能的未來開始。試想,若你屏除自己所有的限制性信念,你在人生中可能成就什麼?倘若在你的個人生活與職業生涯中,沒有自我設限的束縛的話,你能達到何種層次的成功?
然而,在你夢想了未來的可能性之後,會決定這些成果--也就是你的夢想生活--將成為現實,還是繼續停留在夢想中的,是你的行動。真正的努力,從這一刻開始。
抵擋「成為務實的人」的壓力
小時候,我們學到的是,我們可以成為任何自己想成為的樣子,也被鼓勵將人生視為充滿可能性的旅程;大人們不希望我們被自我挫敗的假設所束縛。
然而,隨著我們長大成人,這種自由逐漸消失;我們不僅不再被鼓勵要追求各種可能性,還面臨著來自周遭要求我們「務實一點」的壓力,迫使我們降低自己的期望。這種來自身邊人的集體壓力,強烈到讓我們最終不得不選擇妥協,將曾經的夢想束之高閣,把它們藏進心裡一個專門用來保存凋零夢想的小角落。
結果,保守思考成為我們的常態,然而不幸的是,這種思考模式會養成平庸的生活,也注定讓我們無法從中逃脫。
我們必須抵擋這股壓力。首先,我們需要意識到,旁人往往容易低估我們實現偉大成就的潛力。在成年之後,沒有人會比我們自己更相信自己的可能性。一旦認清這個事實,我們就更容易抵擋那些要我們放棄夢想、變得「務實」的一致意見。
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我們之中會有些人,必須去對抗積累多年的制約。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最終還是可以掌控自己的心態;只要擁有條理分明的計畫,我們就有能力打破這些限制,賦予自己把眼界放得更高、更遠的自由。
設定無所畏懼的大膽目標
詹姆?柯林斯(Jim Collins)在《基業長青 》一書中,提出了BHAG這個自創的縮寫詞。它字面上代表的意思是無所畏懼的大膽目標(Big,Hairy,Audacious Goal),意即一個極其宏大,以致於看起來不合理或難以實現的目標。柯林斯以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為例,認為這正是一個典型的BHAG;在當時,這個構想幾乎令人無法想像,甚至匪夷所思。然而,設定這樣的目標,卻激發出NASA團隊的專注力與合作精神,最終才得以實現計畫。
或許你聽過「登月計畫 」(moonshot)這個詞。它常用於科技領域,用來描述那些看似「不太可能實現」的計畫。會被稱為登月計畫的,都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通常帶點不自量力的意味。
勇於夢想的核心在於,為自己設定無所畏懼的大膽目標。這類目標通常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保持堅定的承諾、持續且目的明確的行動,並配合周詳的計畫。這些目標不會在一夕之間實現,甚至實際上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達成。然而,它們應該具備挑戰性,足以讓你感到振奮,甚至迫使你重新審視並突破自己的自我設限。
那麼,假使你最終無法實現這些無所畏懼的大膽目標,又會怎樣呢?你仍然會從中獲益匪淺。在你追求自己「極限目標」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達成其他同樣傑出的成就。舉例來說,假使你的計畫是在十年內,將自己的小型企業發展為營業額達八位數的行業霸主;但在期限截止時,達成的成績卻只有每年五百萬美元的營收而已。
這樣的成果依然不容小覷。
改變我們的限制性信念
在我們之中的許多人,心中都懷著讓自己裹足不前的想法,總是對自己說:「我不夠好」、「我缺乏成功所需的條件」,甚至認為「我不配成功」。這些限制性信念就像心理上的絆腳石,阻礙我們追求夢想中的成功。
我們之所以一路累積並抱持這類信念的原因各式各樣。例如,過往經歷也許早已在我們心中播下了自我懷疑的種子;我們的文化價值觀,也可能與我們認為什麼才是「合理」的理解互相衝突。害怕他人的評價,可能讓我們不敢設立那些超越普遍認知的目標;又或者,我們只是因為從未挑戰過自我,而對自己的能力一無所知。
無論這些心理障礙的來源為何,要想勇於夢想,我們就必須學會質疑並重塑這些信念。這些令人挫折的想法真的有其道理嗎?即使其中有部分是真實的,這些事實是否足以支撐整個結論?
例如,你的內在批評可能會告訴自己:「你太老了,沒辦法回學校完成學業。」但事實上,許多人都是在經歷多年職涯後,才回到校園完成學位的。如果他們做得到,那麼你也同樣可以。
改變我們的限制性信念並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審視這些想法是否合理。我們會在步驟三:「挑戰自己所認知的限制」中,深入探討這個話題。
現在,你對大膽思考、勇於夢想所代表的是什麼,已經很清楚了。但問題是,為什麼你應該這麼做?如果你投入時間與精力,這樣的努力會為你帶來什麼樣的回報呢?
?
大膽思考所帶來的回報
「如果你的思想狹隘,你的世界也會狹隘;如果你大膽思考、勇於夢想,你的世界就會寬廣。」--保羅?科爾賀(Paulo Coelho)
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有其背後的原因。我們的每一個行動與決策,都源於某種渴望達成的結果。我們每天上班是為了支付生活開銷,每月進行投資是為了確保退休後的經濟安全,送車去保養則是為了讓它能夠長期正常地運作。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訓練自己大膽思考?這種訓練究竟能帶來什麼樣的成果,值得我們投入如此多的時間與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