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三章 重新排序優先事項(Priorities)
我們已經探討過一些與目標相關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來切入與優先事項有關的問題。身為領導者,你的優先事項是什麼?正如你所設想的嗎?它們的輕重緩急應該如此排列嗎?我的團隊或範圍更廣的組織,都是如何裁定優先事項的呢?是誰或是什麼條件在決定你的優先事項?你是否需要反思並重新排列你的優先事項呢?
明晰洞察什麼最重要(即你的優先事項),接著讓你自己和你的人才專注於這些優先事項,是一位領導人所做的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戰的事務之一。然而,在這資訊氾濫、注意力分散的時代,這項核心能力很容易被削弱。在本章,我們將深入一些在全年無休的世界,制定優先事項時會遇到的一些關卡。

不堪負荷
拉維是一名中階主管,對自己的職業非常投入。他希望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不斷晉升,工作時間長、很少休息,大部分時間都在辦公桌前吃午飯,非常關心組織和組織的全體成員。然而,儘管拉維覺得自己總是在奔波,他卻能隱約感覺到,他在工作和生活中並沒有取得應有的成就。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對看似緊急但其實並不重要的優先事項做出回應;另一方面,收件信箱則永遠塞滿了重要、但不緊急的優先事項,而這些事務似乎總是被擱置一旁。
有一天,拉維經過家裡的廚房,他十歲的兒子正在餐桌上製作飛機模型。拉維的兒子抬起頭問他:「學校裡所有的孩子都在談論,他們的父母在工作中做什麼。我說你是個商人,但我真的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所以,爸爸你是負責什麼工作呢?」拉維停頓了一會兒才說:「我回覆電子郵件和Slack(通訊軟體上的留言),這就是我的工作。」他兒子不以為然,聳了聳肩,回頭繼續製作他的模型。這個互動成為拉維的一個轉折點。
自從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寫出暢銷書《與時間有約》(First Things First)後,如何在重要與不重要、緊急與不緊急之間取得平衡這個問題,只有變得更難,沒有更簡單。正如我們在第一章中所探討的,資訊科技的崛起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輕鬆,而不是更困難。不過,正如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Company)所指出的:

據我們估計,在1970年代,一名高階主管每年可能只接到不及1,000通外部電話或電報,而現在他面臨的是30,000封電子郵件和其他電子通訊的浪潮。

更糟糕的是,現在我們還有各種內部專用的即時通訊系統,無疑是將這種訊息洪流推向新的高難度。據沃克斯媒體(Vox Media)資深數位記者莫拉(Rani Molla)描述:

大公司員工平均每人每週發送200多條Slack訊息⋯⋯跟上這些對話內容,幾乎像在做一份全職工作。一段時間後,通訊軟體就會從幫助你工作,變成讓你無法完成工作。

這彷彿能把人淹沒的訊息洪水,往往來自多個平台,導致工作重心發生微妙但確實的轉移,從完成我們原本認為應該做的工作,轉移到應付各個郵件信箱大量出現的所謂「工作」。隨著科技的發展愈來愈快,愈來愈無所不在,我們隨時被灌輸永無止境、快速流動的資訊,簡直像從消防水栓上喝水一樣應接不暇。調查顯示,員工最多只能用45%的時間,來執行他們職務的主要工作範圍,其餘的時間都花在「瞎忙工作」上了,比如電子郵件、會議、官僚文化、行政任務和突發的干擾。依我們目前工作的模式看來,事態只會每況愈下。

僕人變主人
如果我們能夠關閉資訊流,或者至少把它關小一點,這種連續的串流就不會是太大的問題,可是我們大多數人並沒有這樣做,因為我們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科技原本應該是一名僕人,而我們是它的主人,然而許多領導者卻因為制約的關係,把瞎忙工作看得超乎合理的重要,或者職場所建立的系統要求我們非做不可。有的人沉迷於對科技的固定需求,這並不奇怪,因為科技本身的設計就是為了讓人上癮。正如臉書(Facebook)的前副總裁帕利哈皮提亞(Chamath Palihapitiya)在接受訪問時指出的「我們創造了一個短暫刺激多巴胺的按讚回饋機制,它正在破壞社會的正常運作。」
這些多巴胺迴路也被稱為大腦的獎勵網絡,每當受到我們的言行舉止觸發時,這些迴路就會以多巴胺刺激的形式,為大腦帶來一陣「快感」。舉例來說,吃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因為我們需要透過進食來生存,但是在暴飲暴食的情況下,大腦的快樂中樞就會搶先做決定,而跳過執行功能中心。前者為「慾望」而動,後者為「需要」而動,結果是,我們會吃過量並因此生病。
當你收到手機通知,或社群媒體上的「讚」,所牽動的正是同一個獎勵網絡。現代的生活總是不停為這些迴路帶來刺激,接著我們很快就會受到驅動,去做愈來愈多能夠引發愉悅反應的事情,以獲得同樣的快感。然而,出人意料的結果是,當初為追求大腦獎勵迴路的小快感舉動,不久就演變成一種逃避,以躲過少了這些快感所浮現的焦慮和痛苦。大腦先是低語,然後是呼喚,直到最後發出尖叫渴求需要的「滿足」。
這就是成癮的現象,如果我們試圖從已經上癮的事物抽離,就會體會到痛苦。很快地,我們就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上癮的客體變成了主人,而我們則變成了它的僕人。這有點像一隻狗走在路上,不知道自己被拴住了,直到它拉扯到繩子,才意識到自己不再是自己的主人了。
那些使我們上癮,或受到制約的事物,不管它們是否值得,反倒成為我們的優先事項。只要我們能持續接觸到渴求的客體(而且不曾經歷過因上癮發生的任何麻煩,如犧牲其他重要的事物),那麼我們就看不到問題出在哪裡。這並不代表沒有問題,只是說我們還沒有注意到而已。這種行為會在暗處繼續進行,直到碰上一、兩個困難。一個狀況是:我們沒有能力滿足我們的渴望(例如,你丟失或弄壞了智慧型手機),這種情形會使我們經歷戒斷所帶來的痛苦、焦慮、困惑和煩躁;另一個狀況是:我們一心一意追求上癮的目標,卻在過程中犧牲了保持健康所需要的其他東西(例如,人際關係、運動、睡眠或休閒活動)。
…………………………
實作試驗1:你對科技成癮的程度如何?
你不妨試試下面的實驗,尤其是你不確定自己是否對行動裝置上癮。嘗試完全沒有它來度過一天,意思就是你甚至不把它帶在身上。如果你感覺良好,就表示不可能上癮;如果你感覺不好,而且思緒無法不去想它,或者你覺得不得不拿起它,那麼你可能已經上癮了,最好開始戒掉。
………………………….

千頭萬緒
《哈佛商業評論》曾刊登一篇文章指出,現代工作環境對人們注意力和行為方面的影響,它被描述為一種新發現的神經系統現象:注意力缺乏特質或ADT(Attention Deficit Trait)。ADT有點像開車時,忘記剎車踏板在哪裡,因為你忙著想別的事情。這是在過動、時間緊迫下的常見反應,當一個人身處其中,並試圖處理輸入過量的資訊時,就會導致續發效應,包括黑白思維、做事很難條理分明、無法釐清優先排序和管理時間,而且總是感到輕度的恐慌和內疚。有時,人們剛接觸到正念的練習時,ADT症狀會十分顯而易見,露出壓力、不耐煩、動作不安定、注意力渙散等跡象。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容易會認為正念練習無效,但是事實上,它正在發揮自己的作用,讓我們看見表面之下發生的事,以及大多時候未察覺的事。
隨時保持在「開機狀態」,並讓大腦承受資訊超載的首要影響之一,就是導致沉重的訊息處理負荷或精神壓力。這種精神超載會產生各種連鎖效應。首先,會削弱我們專心或給予注意力的能力。根據加拿大微軟公司2015年的報告顯示,從2000年到2015年,人們的平均注意力從12秒下降到8秒(顯然,現在人的注意力真不如一條金魚)。原本12秒就不算是特別好的狀態,8秒鐘更教人情何以堪呢?
…………………………………..
【粗體標】實作試驗2:測試你的注意力長度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注意力能持續多久,可以試試安靜坐著五分鐘,除了呼吸進出鼻腔的感覺外,什麼都不去注意。清醒地觀察,你的大腦游移至「思考模式」的次數有多頻繁,縱使思考的問題正是「此刻的我為什麼要這麼做?」或者「我在正念的狀態中嗎?」。
………………………………………..
注意力下降的負面影響,在很多面向都可能出現。譬如,在美國,據估計每年有超過25萬人死於醫療失誤,而成為該國的第三大死因。在澳洲,分心駕駛—大部分歸咎於濫用科技因而分心所導致,已成為比酒駕更嚴重的重大交通事故肇因。
無論是在醫院還是在道路上,減少錯誤都是當務之急,但是有哪些因素會增加錯誤呢?一項針對大學生的研究,指定學生完成一件簡單的任務,同時追蹤他們的表現,包括「出錯率」。然後,到了第二輪實驗,他們被分成三組,並且在事前不知道的情況下,會遇到電話聯絡、收到簡訊、或是不會被打擾等三種不同狀況。儘管學生們的手機都設定成振動狀態,而且他們被要求在測試時不要拿出手機或看手機,有人還是接起電話,導致出錯率增加28%。另一項研究表明,哪怕已經關機和螢幕朝下,但光手機擺在眼前,也足以顯著地降低一連串大腦執行功能的表現。此外,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機的次數愈多,受到的影響就愈大。這就有如將近10~20分左右智商IQ分數,咻~地消失了!何況這還沒有考慮到它對EQ分數的影響呢。這部份我們將在第四章〈重建團隊連結〉繼續探討相關的內容。
資訊量超載帶給我們的重大難題之一就是,除非我們能妥當控制傳輸進來的訊息,否則我們會承受極高的認知負荷,大腦功能也無法順暢運作。打個比喻,大腦就像一個房間,我們需要在這裡完成工作。認知負荷過高就像整個房間堆滿了太多東西,根本派不上用場。即這個房間沒辦法發揮它的功能,變成功能喪失。
研究還發現,認知負荷過重會嚴重降低創造力,並導致人們做出抄捷徑、自動導航模式、及意料之中的回應。另一項研究對賭博行為進行了調查,這當中企圖解析:同時啟動大腦的次要執行功能,是否會干擾與風險計算有關的決策品質。同時運作兩項執行功能,就有點像一邊掃視收件信箱裡的重要郵件,一邊又要做出決策。研究發現,如果受測者同時在完成兩項執行功能型的任務,那麼他們所做的決策,會比專一執行決策任務的人來得差。到最後,這些更糟糕、更冒險的決定,會使他們付出代價。因此俗話說得好:一次只做一件事。超負荷的大腦,無法處理迎面而來的大量資訊時,會試圖走捷徑,以減輕負擔,避免工作過於辛苦。這是在管理輕重緩急上,一個強烈的轉變:也就是從「把事做好」,變成僅僅「為了生存」。
隆.艾普斯坦(Ron Epstein)教授是一名資深醫師、研究者和學者,對正念練習有著濃厚的興趣。他拿自己和其他醫生的經驗舉例分享,在複雜的臨床情況下,決定行動方案的催促感是截然不同的,這取決於時機點是在半夜或白天。在長時間的通宵值班期間,疲勞的大腦會傾向於採取最簡單的行動,並說服自己眼前的症狀,做出不需要進一步複雜檢查的決定。反過來,當同樣的臨床症狀在白天出現,醫師通常就會認為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疲憊不堪、超負荷運轉的大腦,想要走最簡單、最短的途徑,並說服自己相信,它確實掌握了眼前的狀況,縱然事實並非如此。反觀不那麼疲勞、更有警覺的頭腦,則會繼續執行必須要做的事情。
我們看到資訊超載也引起了同樣的負面影響。當領導者受到大環境左右,發現自己處於過度反應模式時,判斷優先順序和做出精準決策,就會變得更加艱難。當我們過度活躍、焦慮和疲勞時,我們的大腦很難調動所需的核心執行功能,從策略性的角度來決定優先順序和回應。逃跑或戰鬥的反應,會覆蓋我們大腦的執行功能網絡,這表示我們更容易做出非黑即白的決策,無法從多元的角度來檢視問題。我們最終會陷入的問題和衝突,大多是由情緒反彈所致,而非策略層面的判斷。
黑白思維則是另一個例子,說明疲勞的大腦只想用最短的路徑取得答案,無論那是否是最佳的解決辦法,或是否考慮到了複雜性。對領導者來說,這意味著我們自己和團隊的資源,並沒有導向具有策略價值的優先事項,甚至忽略從一開始就需要花時間建構一個明確的策略!有時這會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即一個錯誤的決定引發其它數個「火災」,然後這些「火災」又需要用一些更艱難的決策來擺平。若碰到大腦超負荷的狀態,那些決策必然也會很糟糕,或者需要大量的資源才能扭轉乾坤。
如果你做一些類似正念訓練的練習,你很有可能會察覺到,自己的頭腦嗡嗡作響、煩躁不安,注意力會跳到任何移動的東西上。因此,制定策略來減少認知負荷,幫助大腦提神和穩定注意力,是非常有用的。
…………………………….
實作試驗3:讓單純的時刻保持單純
面對生活和工作,我們常常會想太多。因此,你不妨實驗看看,一整天都讓單純的時刻保持單純。活在當下。舉例來說,假如你需要走路兩分鐘,去參加會議或做簡報,試著去覺察移動的身體並單純地步行,而不是滑到自動導航模式,讓意識習慣性地不停擔憂。給自己兩分鐘的時間放鬆精神,讓自己有機會培養更平靜、更專注的心性。如果你正在泡茶,就單純地泡一杯茶,而不是一邊泡茶一邊滑手機。如果你在開車,就全神貫注地開車,不要聽電台廣播或Podcast。
……………………………..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