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間隙

特價31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新版序
感恩還可以繼續。每天早上仍在慢慢啜飲……最後一杯咖啡。
繼續如常生活,真不是我原本想的那樣。這中間,完成一些無從期待的事,包括我自己一字一句,唸出《間隙》有聲書。
對我是奇蹟,明知道自己聲音不好聽,沉靜地唸著,連接的……竟是靜謐的聲音。萬籟俱寂時,聲音似乎在提醒我,有的只是間隙,始終只是間隙。
有的只是間隙,因此區分出輕重,僅有少少事情需要嚴肅對待。所有宿疾新恙,以及身上疤痕、療程或服藥的副作用等等,只是輕微的破皮擦傷。病過,從內到外,如同鬆開一卷扭緊的毛巾,也讓我覺悟到,之前不知不覺,意隨境轉,心身如何扭攪成一團。
偶爾想著終點,有一日必然到來的死亡,依舊是莞爾的心情。笑著,我唸誦波赫士的詩句:

來世我將嘗試犯更多的錯誤,
我將不這麼完美,我將更放鬆。
我將更愚蠢一些,
只有少少的事我會嚴肅對待。

少少的事,一兩件心上的事,包括每次去看望女兒(女兒住西雅圖),離開前打開她家抽屜,把一本《沒有媽媽的女兒--不曾消失的愛》《Motherless Daughters: The Legacy of Loss》擺放整齊,那是留給女兒的告別書。內中有實例、有方法,當無常來臨,我本身的依靠總是書,希望一本適時的書,幫女兒安渡惶惑時刻。
不只自己女兒,無論遠近親疏,無論是不是心裡在意的人,都希望他(她)安渡困厄。這件事是功課,幾年間我勤加練習,偶爾升起嗔厭的情緒、出現狹隘的分別心,告訴自己默唸「他也有苦」、「我亦如是」、「願他平安快樂」,簡單三句,心境立刻清朗。
這份若有所悟,其實,多歸諸書寫《間隙》的機緣。病時出入診間,旁邊有受苦的病友,包括化療中的光頭幼童、困坐輪椅的年輕人、掛鼻胃管的羸弱老者,那當下深深不忍,我收攝心神,修習著「自他相換」!讓我來換吧,我自願替代他(她)此刻的處境。當時是同病而相憐;之後,亦如此存心才寫出《間隙》。文字是雙向的施與受,出版後收到許多反響,讀者又迴向給我,分享《間隙》的閱後心得。
困厄時總是書。當年躺在病床上,書不只是慰藉、更帶來無邊趣味。手術前夕,床頭亮盞小燈,我不憂也不懼,枕著書安然眠夢。書的妙用,在生病時心證意證,我便特別發願,一定要讓《間隙》充滿閱讀樂趣。書後的注釋由讀者自行延伸,像是石頭丟進池水,擴成漣漪,每個人搜尋出專屬於自身的逸趣。
《間隙》出書數年後,如今這新版更與《袒露的心》、《南極.極南》合成「心靈三書」,感恩其中各種因緣,包含著自己的衷心祝願,而我朝露般的此生,祝願著手邊繼續有書,在下個浪頭撲過來之前,繼續逆境順遂。


自己的提籃
《神話》書中,坎伯引作家喬艾斯的提問:「生命值得缺席嗎?」答案顯然是:生命不值得缺席。
為什麼?因為是自身這一世的體驗。
活著的每一個分秒,包括病痛時刻,生命經驗都在繼續開展。它的意義比我們所感知到的,深得多也廣得多。

病了,當作一個觸機,體驗在生命彎折處出現。
生活步調慢下來,才明白之前心情有多麼亂。思緒紛紛亂,在腦袋裡比來比去,拿自己跟別人比較、自己跟自己比較,其實是習慣了比較,習慣以外界眼光評價自己。
因為生病,外界的標準遠了,心思集中於內在的體驗。
翻開讀過的書,心理學家榮格亦曾描述這種心情:「我很早就有這樣的體會,對於生活的各種問題以及複雜性,要是從內心得不到答案,那麼它們最終只能具有極小的意義。……因此,我的一生外在事件堪稱貧乏,對於它們我沒有多少話可以說……我只能夠根據內心發生的事情理解自己。」
榮格很長壽,活到八十六歲。他的漫長人生跨足各個文化領域,遇見各種精彩人物,包括權貴、公卿、藝術家以及頂尖的學者。然而,看遍這一切的他卻說自己外在事件貧乏,只能夠根據內心發生的事情理解自我。
暮年的榮格又說:「我一生中大部分外在事件已經從我腦海裡消失……我無法追憶起來,也沒有重新追憶的願望,因為它們已經不能夠再激起我的想像了。另一方面,我對內心體驗的回憶卻愈來愈生動、豐富、多彩……」
其實,我們一般人也一樣,浮面的事物飛快從頭腦裡消失,觸動內心的記憶才值得珍藏,記得的是那些瞬間,包括言談中出現異彩、頭腦與頭腦碰撞時產生的火花……

這些意義上,對於我,罹病尤其是個分水嶺。
之前常在忙別的,總有一件件忙不完的瑣事。某些時刻,我在無趣的話題裡頻頻點頭,重複一些人云亦云的看法;某些時候我勉強赴約,告訴自己那是不得不去的活動,我打起精神,表現得興致勃勃,輕易騙過許多人,不知不覺,似乎也瞞騙過自己。
病後,收束起瑣碎的念頭。看清楚自己的念頭紛雜又散亂,是不是偏離了心的方向?
帶著這樣的覺知,提醒自己不紛雜、不散亂,而一顆心處在正常狀態,依照宗薩欽哲的說法,就是「智慧」。
宗薩的說法一向平易,「智慧」不是什麼大字眼,回歸正常而已。
宗薩舉的例子也很平常,宗薩引聖者薩惹哈所說的:「我們就如同泥濘的池塘,滿是淤泥。」宗薩接著說,面對這灘泥水,不要攪拌,不要動它,就有機會回到正常的狀態。
泥濘的池塘,那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現況。心裡輪轉著焦慮、希望、恐懼、昏沉等情緒,如同泥濘的池塘正在冒泡。看清楚心裡是一灘泥水,卻不去胡亂攪拌,泥濘的池塘自然會回歸清明。
通常,人們做的不是等池塘回到正常狀態,而是急於找一樣外在東西當作湯匙,將池塘的水攪得更加混濁。

對生病的人,禮物在路上,其中一件珍貴的禮物就是平常心。病了,一切回到平常心,恰恰符合宗薩所說的正常。

復歸平衡,就是正常,就是平常心。
病來了,以平常心看待病情的另一種方法,乃是想像人人眼前都有個提籃,提籃裡裝著這一生會碰到的事。有容易的也有艱難的,所謂的好事與壞事,包括順運、衰運、霉運等等,屬於自己的已經裝在提籃裡,無法推拒也無法逃避。
接受整個提籃,記得,它是屬於自己的籃子,卻不是由人揀擇的一個籃子。提籃裡裝的是分派給自己的,不多也不少、不太輕也不太重,怎麼面對、怎麼承受、怎麼處理這個籃子,恰恰是這一生需要學習的功課。拎起自己的提籃,以感恩的心接受它,便會發現它的分量竟然剛剛好,「生命總是給我們剛剛好的老師」。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