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09該給多少零用錢?
「該給小六的孩子多少零用錢?」
在親職講座中,父母經常問我一個問題:「我的孩子現在國小六年級,該給多少零用錢才適當呢?」
多數父母提問時,總會把「年紀」或「年級」當作前提,好像每個年齡層的孩子都應該有一個標準答案。但真的有這樣的數字嗎?
為了讓大家換個角度思考,我會改問另一個問題:「三十五歲、已婚、有十二年工作經驗的上班族,他的零用錢該是多少?」
這時,現場的答案五花八門,有人說二十萬,有人說一百萬。
而事實上,這個例子裡的「三十五歲男性」就是我自己。我的實際零用錢是一個月二十萬韓圓(編按:約四千多元新臺幣)。每當我說出這個金額,大家總是驚訝的說:「這麼少,怎麼可能夠用?」。
但如果我補充說明:「油錢、衣著、娛樂休閒支出、甚至餐費,大都已由家庭公費支出,這二十萬只是我能自由支配的個人活動費。」大家又會點頭認同。
這個例子說明了一個重點:零用錢的多寡,與其看年齡,不如從孩子的生活結構來判定。
零用錢不是數字,而是「責任的範圍」
一開始聽到「二十萬韓圓」這個數字,大家都會覺得少,但當我解釋這筆錢只需負責我個人的小範圍支出 (例如朋友聚會或小嗜好) ,而交通費、餐費、生活必需品等大部分已由 「家庭公費」支付後,大家就會理解,這個金額其實剛剛好。
換個角度看,孩子的零用錢也是如此。決定零用錢多寡的標準,不在於孩子的年齡或年級,而應是 「孩子要自行負責的消費範圍」 。
和孩子一起坐上 「談判桌」
孩子要用這筆定期領到的錢負擔多少消費,並不是光以年齡或年級單方面來決定。雖然年齡多少有影響,但真正的關鍵在於:孩子要自行承擔哪些範圍的花費。
• 如果孩子需要自行負擔的項目較多 (例如零食、社交、休閒娛樂),零用錢就會相對多一些。
• 如果孩子大部分的開銷都由父母負擔,零用錢自然就不必太多。
因此,與其問「十二歲的孩子該拿多少錢?」,這樣的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不如先釐清孩子的 「消費領域」。
將零用錢的談判當成親子溝通練習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上 「談判桌」 ,以 「消費領域」為基礎來討論零用錢額度。
舉例來說:
孩子在家擔任 「園藝師」一職,每週領一次薪水。孩子可能期待領兩萬韓圓。父母則認為一萬韓圓比較合理。這時,不是由父母直接拍板定案,而是讓孩子有機會說明理由,父母也提出考量,雙方透過對話、協商、妥協,最後決定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數字。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到的不只是 「拿到多少錢」 ,更重要的是:
• 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
• 如何傾聽別人的理由。
• 如何在不同立場中找到平衡。
這就是金錢教育裡,常常被忽略卻無比珍貴的 「溝通與協商」訓練。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