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們還沒要上『慰安婦』的課嗎?」
二○一三年五月十三日,當時的大阪市長兼日本維新會共同代表橋下徹發言表示:「所有人都知道『慰安婦』制度是必要的」、「我們期待(美軍陸戰隊)使用性產業」,這番言論被視為侵犯人權,不只在國內,在全世界都引發許多抗議和批判的聲浪。為了讓孩子們關心社會,每次我都會在社會科的定期測驗中出時事題。我在期中考將這番言論出成時事題,答對率超過平時的一半左右,達到百分之八十七,可以看出孩子們十分關注這件事。
然而,孩子們雖然知道媒體上正在激烈討論「慰安婦」議題,對於「慰安婦」卻幾乎一無所知。只是記住了相關字詞以應付時事考題而已。
我在走廊上行走時,班上的廣樹突然叫住我。
「老師,我們還沒要上『慰安婦』的課嗎?」
「你有興趣嗎?」
「嗯,我很在意那個發言。」
「你跟其他人聊過了嗎?」
「雖然橋下的發言引發很多問題,但大家還不太了解『慰安婦』。」
「你了解嗎?」
「我也不太清楚細節,所以才想知道。」
廣樹是個認真到會被大家調侃,但正義感十足的足球少年,非常關心社會問題。廣樹會期待「慰安婦」課程並不令人意外,但連教室裡都在討論這個話題,讓我不禁感受到大家真的很關心橋下市長的發言演變成社會焦點這件事。對我而言,他的言論不僅令人憤怒,更是身為一個人所無法原諒的。也因此,我參加了抗議集會等行動,和許多同感憤怒的人一同站出來發聲。然而,如果帶著憤怒來教學,那不過是在發洩我個人的情緒而已。就在我思考要設計怎樣的流程來上這堂課時,廣樹的話從背後推了我一把。
我在課堂中使用的資料如下:
(一)金學順女士提起訴訟時的照片
(二)李玉善女士的證言
(三)慰安所設置地點的地圖
(四)河野談話
(五)星期三示威與前「慰安婦」們的訴求
我給大家看曾是「慰安婦」的金學順女士的照片,告訴大家她在照片裡提起的訴訟內容,並說明因為她實名揭露身為「慰安婦」的過往,使得「慰安婦」問題廣為人知。接著我讓孩子們讀李玉善女士的證言。她十五歲時被迫在一家酒館工作,在外出買東西時被兩個男人抓住,押上一台大卡車。她跟年紀相仿的少女們一起被帶到日軍的飛機場,之後被送到慰安所,取名叫「Tomiko」。平日時她被迫跟十個人發生關係,假日時對象則多達三十多人。她曾經看準時機逃跑,但被日本軍抓到,遭到皮帶鞭打,不只蕁麻疹發作,牙齒還被打斷。她一邊遭受毒打,一邊被逼問「看妳還逃不逃?」但剛強的她回嘴說:「我還會再逃。」又招來日本兵一遍遍的鞭打。即使如此,她還是不願聽從日本兵的話。
學生們一邊解讀她淪為「慰安婦」的過程,一邊思考她被迫做了哪些事、身在怎樣的處境之下、慰安所位於怎樣的地方,以及是否有逃跑的機會。女孩們的神色漸漸變得黯然。
在閱讀河野談話前,我說明了日本政府釋出談話前的應對。在這次的課堂上,我決定讓大家讀河野談話的全文,而非節錄過的部分段落,為的是讓大家讀到政府承認了什麼、反省了什麼,以及承諾會做到哪些事。孩子們發現,文中大量使用「違背意願」、(軍方)「參與其中」、「要求」等詞語,文末也承諾會在歷史教育中告訴大家這件事。河野談話中明確提到,被迫淪為「慰安婦」的少女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被帶走,在無法逃跑也無法拒絕的狀況下,遭到許多士兵蹂躪。
最後我介紹了星期三示威,希望大家思考她們的訴求為何,針對女性們長年來未能講出親身經歷,但終於開口述說這件事,我也詢問大家有怎樣的看法。
女生們提出各種意見,包括:「我認為出面說自己曾是『慰安婦』是一件很令人難堪的事。」「想到周遭的人會怎麼看待自己,應該很難說出口。」我問:「那她們為什麼公開出面呢?」學生們則說出「因為日本政府不願承認『慰安婦』的事是日本的責任」、「不希望這樣的事再次發生」、「想要恢復自己的名譽」等意見。問答中可以看到學生們痛苦、憤怒、困惑,以及喪氣的表情。孩子們真情流露的模樣,證明他們相當投入這一堂課。
即使是在戰爭中,有些事還是不可原諒
男孩們則一片沉默。
上「慰安婦」課程時,男生們總是表現得像別人家的寵物,顯得拘謹而不自在。可能是因為感到尷尬,有些人反而開始打鬧嘻笑。這也是老師們在上「慰安婦」課程時感到猶豫的原因之一。老師們需要做足準備,避免讓學生感到尷尬。必須光明正大的討論。國中階段是思考性的問題最重要的時期。正因為如此,我們希望能重視孩子們的感受。孩子們可能因為喜歡上某個人而心動、感到悲傷,或者重視對方。我們希望大家從這些感受出發來思考。
我的課堂並沒有預設的結尾。課堂結束在哪裡端看孩子們的反應,因此根據班級不同,課堂也會結束在不同的地方。這次我只預計教到星期三示威,剩下的我會觀察班上孩子們的表情,看他們「是否想知道更多?」「想知道什麼?」「對什麼有興趣?」
班上的廣樹曾問過我:「我們還沒要上『慰安婦』的課嗎?」我想著他一定會在最後提問,果然如此。
「我們該怎麼看待橋下市長的發言呢?」他拋出了這個問題。
「這題由我來回答很簡單,但這樣就沒辦法讓大家思考了。從這裡開始是大家思考的時間。話又說回來,你自己怎麼想呢?」
他搖了搖頭。
「看來要思考這一題,我們還需要多一點材料。」我一邊說,一邊給大家看了幾個材料。當然,我已經預料到會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並事先準備了材料。
●在美國和英國,士兵可以休假。有些士兵仍犯下強暴行為,但都受到軍方嚴懲。
●就目前所知,除了日本以外,只有德國曾經設立像日本一樣由軍方管理的「慰安所」。
●一九二○年代,人口販運就已經受國際條約禁止,日本的「賣身」違反國際法。
我介紹了當時在中國戰場買過「慰安婦」的士兵的證詞,有男生提問:「當時所有士兵都去了慰安所嗎?」
「我才不想去那種地方。」
「如果是在當時,我說不定會去。」
男生們陸續說出自己的意見。於是我又分享了一位士兵的短歌,說明有些士兵並沒有去慰安所。
「個個士兵/都按階級列隊/如此庸俗低劣/索求著慰安婦」
「有些士兵/仍不願前往慰安所/拒絕虐殺/讓人鬆一口氣」
「形同羈押未審/終身被囚的士兵/現在無情踐踏/慰安婦的生命」
男生們的表情看起來鬆了一口氣。
我問他們:「你們是否覺得,因為是在戰爭中,所以有些事是『不得已』的呢?」
有人說:「即使是在戰爭中,有些事情還是不可原諒。」
我彷彿聽到孩子們發出「唉」的嘆息聲。(未完)
二○一三年五月十三日,當時的大阪市長兼日本維新會共同代表橋下徹發言表示:「所有人都知道『慰安婦』制度是必要的」、「我們期待(美軍陸戰隊)使用性產業」,這番言論被視為侵犯人權,不只在國內,在全世界都引發許多抗議和批判的聲浪。為了讓孩子們關心社會,每次我都會在社會科的定期測驗中出時事題。我在期中考將這番言論出成時事題,答對率超過平時的一半左右,達到百分之八十七,可以看出孩子們十分關注這件事。
然而,孩子們雖然知道媒體上正在激烈討論「慰安婦」議題,對於「慰安婦」卻幾乎一無所知。只是記住了相關字詞以應付時事考題而已。
我在走廊上行走時,班上的廣樹突然叫住我。
「老師,我們還沒要上『慰安婦』的課嗎?」
「你有興趣嗎?」
「嗯,我很在意那個發言。」
「你跟其他人聊過了嗎?」
「雖然橋下的發言引發很多問題,但大家還不太了解『慰安婦』。」
「你了解嗎?」
「我也不太清楚細節,所以才想知道。」
廣樹是個認真到會被大家調侃,但正義感十足的足球少年,非常關心社會問題。廣樹會期待「慰安婦」課程並不令人意外,但連教室裡都在討論這個話題,讓我不禁感受到大家真的很關心橋下市長的發言演變成社會焦點這件事。對我而言,他的言論不僅令人憤怒,更是身為一個人所無法原諒的。也因此,我參加了抗議集會等行動,和許多同感憤怒的人一同站出來發聲。然而,如果帶著憤怒來教學,那不過是在發洩我個人的情緒而已。就在我思考要設計怎樣的流程來上這堂課時,廣樹的話從背後推了我一把。
我在課堂中使用的資料如下:
(一)金學順女士提起訴訟時的照片
(二)李玉善女士的證言
(三)慰安所設置地點的地圖
(四)河野談話
(五)星期三示威與前「慰安婦」們的訴求
我給大家看曾是「慰安婦」的金學順女士的照片,告訴大家她在照片裡提起的訴訟內容,並說明因為她實名揭露身為「慰安婦」的過往,使得「慰安婦」問題廣為人知。接著我讓孩子們讀李玉善女士的證言。她十五歲時被迫在一家酒館工作,在外出買東西時被兩個男人抓住,押上一台大卡車。她跟年紀相仿的少女們一起被帶到日軍的飛機場,之後被送到慰安所,取名叫「Tomiko」。平日時她被迫跟十個人發生關係,假日時對象則多達三十多人。她曾經看準時機逃跑,但被日本軍抓到,遭到皮帶鞭打,不只蕁麻疹發作,牙齒還被打斷。她一邊遭受毒打,一邊被逼問「看妳還逃不逃?」但剛強的她回嘴說:「我還會再逃。」又招來日本兵一遍遍的鞭打。即使如此,她還是不願聽從日本兵的話。
學生們一邊解讀她淪為「慰安婦」的過程,一邊思考她被迫做了哪些事、身在怎樣的處境之下、慰安所位於怎樣的地方,以及是否有逃跑的機會。女孩們的神色漸漸變得黯然。
在閱讀河野談話前,我說明了日本政府釋出談話前的應對。在這次的課堂上,我決定讓大家讀河野談話的全文,而非節錄過的部分段落,為的是讓大家讀到政府承認了什麼、反省了什麼,以及承諾會做到哪些事。孩子們發現,文中大量使用「違背意願」、(軍方)「參與其中」、「要求」等詞語,文末也承諾會在歷史教育中告訴大家這件事。河野談話中明確提到,被迫淪為「慰安婦」的少女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被帶走,在無法逃跑也無法拒絕的狀況下,遭到許多士兵蹂躪。
最後我介紹了星期三示威,希望大家思考她們的訴求為何,針對女性們長年來未能講出親身經歷,但終於開口述說這件事,我也詢問大家有怎樣的看法。
女生們提出各種意見,包括:「我認為出面說自己曾是『慰安婦』是一件很令人難堪的事。」「想到周遭的人會怎麼看待自己,應該很難說出口。」我問:「那她們為什麼公開出面呢?」學生們則說出「因為日本政府不願承認『慰安婦』的事是日本的責任」、「不希望這樣的事再次發生」、「想要恢復自己的名譽」等意見。問答中可以看到學生們痛苦、憤怒、困惑,以及喪氣的表情。孩子們真情流露的模樣,證明他們相當投入這一堂課。
即使是在戰爭中,有些事還是不可原諒
男孩們則一片沉默。
上「慰安婦」課程時,男生們總是表現得像別人家的寵物,顯得拘謹而不自在。可能是因為感到尷尬,有些人反而開始打鬧嘻笑。這也是老師們在上「慰安婦」課程時感到猶豫的原因之一。老師們需要做足準備,避免讓學生感到尷尬。必須光明正大的討論。國中階段是思考性的問題最重要的時期。正因為如此,我們希望能重視孩子們的感受。孩子們可能因為喜歡上某個人而心動、感到悲傷,或者重視對方。我們希望大家從這些感受出發來思考。
我的課堂並沒有預設的結尾。課堂結束在哪裡端看孩子們的反應,因此根據班級不同,課堂也會結束在不同的地方。這次我只預計教到星期三示威,剩下的我會觀察班上孩子們的表情,看他們「是否想知道更多?」「想知道什麼?」「對什麼有興趣?」
班上的廣樹曾問過我:「我們還沒要上『慰安婦』的課嗎?」我想著他一定會在最後提問,果然如此。
「我們該怎麼看待橋下市長的發言呢?」他拋出了這個問題。
「這題由我來回答很簡單,但這樣就沒辦法讓大家思考了。從這裡開始是大家思考的時間。話又說回來,你自己怎麼想呢?」
他搖了搖頭。
「看來要思考這一題,我們還需要多一點材料。」我一邊說,一邊給大家看了幾個材料。當然,我已經預料到會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並事先準備了材料。
●在美國和英國,士兵可以休假。有些士兵仍犯下強暴行為,但都受到軍方嚴懲。
●就目前所知,除了日本以外,只有德國曾經設立像日本一樣由軍方管理的「慰安所」。
●一九二○年代,人口販運就已經受國際條約禁止,日本的「賣身」違反國際法。
我介紹了當時在中國戰場買過「慰安婦」的士兵的證詞,有男生提問:「當時所有士兵都去了慰安所嗎?」
「我才不想去那種地方。」
「如果是在當時,我說不定會去。」
男生們陸續說出自己的意見。於是我又分享了一位士兵的短歌,說明有些士兵並沒有去慰安所。
「個個士兵/都按階級列隊/如此庸俗低劣/索求著慰安婦」
「有些士兵/仍不願前往慰安所/拒絕虐殺/讓人鬆一口氣」
「形同羈押未審/終身被囚的士兵/現在無情踐踏/慰安婦的生命」
男生們的表情看起來鬆了一口氣。
我問他們:「你們是否覺得,因為是在戰爭中,所以有些事是『不得已』的呢?」
有人說:「即使是在戰爭中,有些事情還是不可原諒。」
我彷彿聽到孩子們發出「唉」的嘆息聲。(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