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亞馬遜虧20年才賺錢,現在虧又怎樣?

2024年中,美國大概有120家公開上市的獨角獸新創公司(比3年前少了約25家),其中只有20家在2023年度有盈餘,和2021年19家有盈餘、2022年15家有盈餘的情況,幾乎沒有差別,意謂規模增加對成本並無他們宣稱的良性影響。
有些觀察家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變得樂觀,因為美國的前獨角獸公司獲利家數增加了,從2019年的12家上升到2020年的16家,2021年又增加到19家,然而到了2022年,這個數字重新回落。
這些數字並不包含已經破產的數十家獨角獸公司,也不包括過去兩年中被併購的公司,真叫人難以相信美國獨角獸公司,或任何公開上市的獨角獸公司有展現獲利能力的趨勢。
多年缺乏獲利意謂這些公司累積的虧損十分龐大,遠比過去失敗的案例更多。事實上,在美國新創事業和風險投資的歷史中,這種現象前所未聞,不論是拿過去幾十年成功的新創公司相比,或是與經歷最慘烈的破產新創公司相比,現在的虧損情況都更驚人。
亞馬遜公司熬了很多年才開始獲利的過往,經常被當今賠錢的獨角獸公司拿來當藉口。既然亞馬遜也賠過錢,後來依然成功了,那麼為什麼今天的獨角獸公司不能成功?
用單一的數據來替數十家、甚或數百家新創公司的行動解套,顯然是問題之一,除此之外,諸多細節顯示,今日的新創公司所累積的虧損比亞馬遜更龐大,也比亞馬遜耗費更久的時間才開始獲利。
舉例來說,2024年初有23家獨角獸公司的累積虧損已經超過30億美元,同一年亞馬遜轉虧為盈,但該公司前一年的虧損也將近這個數字。23家公司之中的5家(優步、美國共用工作空間WeWork、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里維安[Rivian]、跨國遠距醫療公司Teladoc Health及來福車),已經各自賠掉了上百億美元。
其餘的公司是羅賓漢市場股份公司(Robinhood Markets, Inc.)、美國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帕蘭泰爾技術公司(Palantir Technologies Inc.)、派樂騰(Peloton)、家居店商Wayfair、雲通信公司Twilio、資訊科技公司路坦力(Nutanix)、食品公司DoorDash、生技公司Ginkgo Bioworks、色拉布(Snap)、能源公司Bloom Energy、體驗管理公司Qualtrics、生技公司Invitae、健康保險公司Bright Health、物流公司Wish、不動產電商平臺Opendoor、遊戲引擎開發商Unity Software、數位身分識別與管理公司Okta、美國零排放汽車生產商尼古拉公司(Nikola),及智慧電動汽車公司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其中有一些已經下市重回私人控股。
儘管這些公司的虧損大得多,它們仍然用亞馬遜終究轉虧為盈作藉口,彷彿所有的新創公司都能像亞馬遜一樣得道升天。
也許比較好的評量方式是累積虧損與年度營收之間的比率,計算新創事業在存續期間的淨損失總數。假如這項比率的數值小,意謂累積虧損很可能不難克服,可是如果這項比率的數值偏大,恐怕將很難解決虧損的問題。
以2023年初來說(早在多家公司被併購或清算之前),有8家公開上市的獨角獸公司(以莫德納[Moderna]為首,其餘是遠端會議軟體Zoom、美國網路商店平臺Etsy、Coinbase、交友軟體Bumble、寢具公司Purple Innovation、醫療保健平臺Signify Health 及住宅太陽能系統公司Sunrun)創下正數累積營收,意謂自從創立之後公司的年營收大於零了。
另一方面,有26家新創公司的虧損營收比率低於負5,其中7家甚至是負無窮大(negative infinity)。負無窮大的意思是這些公司在2022年沒有收入,這在利用「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簡稱SPACs,也稱空白支票公司)名義公開上市的新創公司中很常見。
2020年底,在新冠疫情助燃之下,資金刺激股票市場,新創公司的價值飆升到歷史新高。所謂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其實就是空殼公司,透過傳統IPO途徑公開上市,目的是尋找合併的對象(合併的公司保留原來標的企業的名稱)。
特殊目的收購公司降低了新創公司的(財務)報導要求(reporting requirements),因此獨角獸公司哪怕沒有營收甚至賠錢,也能夠從公開股市中汲取資金。
考量累積虧損時,亞馬遜再度成為有用的例子;該公司成立後的第10年,累積虧損大致等於年度營收,比率為 -1。2023年底,美國公開上市的獨角獸新創公司大概有120家,其中幾乎有6成的累積虧損與年度營收比率不及亞馬遜,意謂有很多公司深陷泥沼,尤其是該比率多年來都沒有變過。
這些獨角獸新創公司的歲數也能說明一些事情。它們平均創辦15年以上,比以前世代那些獲利的頂尖新創公司老得多。還有一點也很有趣,已經擁有累積獲利的8家獨角獸公司比其他同儕年輕,更加證明時間拉長也不會解決欠缺獲利能力的問題。

那些破滅的微型泡沫

2010年代的微型泡沫如加密貨幣、元宇宙、非同質化代幣、區塊鏈、生成式人工智慧,以及因應而生的新興科技基金,規模都相當大,先前提到過的今日微型泡沫與之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當時有些新創公司的股價因泡沫破裂而崩跌,但未來可能再度上揚。
舉例來說,很多加密貨幣公司已經破產,最有名的當屬2022年的FTX公司,將來還會有更多公司走上同一條路。最受歡迎的加密貨幣為比特幣(bitcoin),2021年它的價格兩度攀上6萬美元的高點,但在兩次高點間滑落到3萬3千美元,之後在2024年3月再度飆上7萬美元。比特幣的價格似乎和那斯達克綜合指數、新興科技基金同步漲跌。
凱西.伍德(Cathie Wood)的方舟創新主動型基金(ARK Innovation ETF)是名氣最響亮的新興科技基金,過去十幾年來,伍德宣稱她能看出特定科技的光明前景,也投資了特斯拉汽車(Tesla)、帕蘭泰爾、消費性電子品牌Roku、Block(前身為Square)、Zoom 等公司。
伍德操盤的主動型基金淨值在2021年攀上高點150美元,然後在2023年和2024年逐漸下滑,落在30美元到50美元的區間,該基金的規模從2022年的緩慢流出,到了2024年資金淨流出竟是一瀉千里。

炒作假訊號

2023年初,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瑞士銀行(UBS)預測,OpenAI 公司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 問世之後,將在短短3個月內吸引1億用戶,打破抖音花9個月和Instagram(簡稱IG)花兩年半達成此一里程碑的紀錄,成為「史上成長最快的科技」。
然而到了2024年5月,ChatGPT 的用戶數量仍然停留在1億不動,公域流量(public traffic,編按:透過第三方平臺獲取的流量)也未見增長,更重要的指標是付費用戶,到2024年4月只有區區60萬,提供的營收(1億8千萬英鎊[編按:約新臺幣72億1,260萬元,此處英鎊兌新臺幣之匯率,以臺灣銀行2025年9月公告均價40.07元為準])遠遠不及成本。
2023年夏天,臉書的Threads 應用程式――和社交網路服務平臺X(前身為推特[Twitter])是競爭關係――在短短5天內就吸引了1億用戶,之後用戶造訪該網站的數量便開始趨緩與減少。
這只是一個假訊號的例子,它扭曲了新科技或新創事業表面上的前景。另一個例子就是Theranos,雖然這家公司最為人知的詐騙發生在公司內部,不過創辦人荷姆斯和營運長桑尼.巴爾瓦尼(Ramesh "Sunny" Balwani)發出的其他誤導聲明,雖然不構成詐欺,但確實發送了假訊號,例如把有人對該公司產品感興趣,故意混淆成公司接獲訂單,還把尚未完善的產品原型和真正的產品混為一談。
我們無法確知他們究竟懂不懂這之間的差別,而Theranos 的顧客、投資人、員工似乎也弄不清楚,所以荷姆斯的謊言過了很久以後才被拆穿。那些懂得個中差別並且提出正當質疑的員工,往往被公司炒魷魚,不然就是遭到荷姆斯、巴爾瓦尼和他們在公司裡的支持者騷擾。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科技公司,那些認清公司正在發布假訊號的員工,如果膽敢提出質疑,經常會遭到解僱或騷擾。
這就是假訊號的炒作,儘管很少構成詐欺,但很多訊號有誤導之嫌。十幾年來人工智慧對其在遊戲方面的勝利感到興奮,從下西洋棋到《危險邊緣》(Jeopardy!,譯按:美國的電視智力競賽節目)搶答,現在則極力吹捧通過大學考試的能力。
雖然人工智慧沒辦法通過學齡前兒童輕鬆就能過關的很多測驗,大家也逐漸明白,能通過考試反映的是「重述資訊」的能力,而非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然而人們對人工智慧的興奮之情依然不減。
同樣的,大型顧問公司如麥肯錫(McKinsey),以及得獎書籍如丹尼爾.薩斯金(Daniel Susskind)寫的《不工作的世界》(A World Without Work),還有馬丁.福特(Martin Ford)寫的《被科技威脅的未來》(Rise of the Robots),都利用學術論文中所描述的產品,以及新創事業所提供的產品,來預測諸如人工智慧的科技將會發展出何種成就。然而,非常少學術論文最終導引出成功的產品和服務,而大多數新創公司也達不到成長與獲利,所以這些預言都是根據假訊號做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