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說到底,人類本就是相愛著的!

「信徒」有三十人!

我從二十歲左右開始擔任「人類愛教」的「教主大人」,直到二十二歲為止⋯⋯。
抱歉突然以極為怪異的語句開頭,但我想先在第一章談談與哲學相遇前的故事,因此,便從一切的源頭說起吧。

現在看來,那簡直就像是別人的故事一樣。然而,若是沒有這段經歷,我既不會成為哲學家,也不會有「我懂哲學喔!」這樣的信心。

雖然這句話本身聽起來有些傲慢。雖說是「人類愛教」,但實際上就算高估一些,充其量也是只有三十個信徒的群體吧。也不過就比學生社團好一點點而已。

而實際上,「人類愛教」的根源,便是我在早稻田大學時成立的學生社團。

「早稻田甜甜圈」(簡稱早稻甜)是一個若只從名稱來判斷,乍看之下無法得知究竟在做什麼、名稱很詭異的社團。可實際上,這是一個在新宿區支援下,以小學生為對象,進行著跨文化交流事業等正式活動的社團。

我們舉辦有各式各樣的活動,例如聚集大學生和外國留學生,在東京都內國小舉辦國際交流課程、展開以孩子為對象的國際交流會種種企劃,以及和語言學校的外國留學生交流等諸如此類的聚會。一時之間,參與的日本人和外國人成員竟多達將近一百名。這就是一個規模如此之大、活躍程度很高的集會。

本是認為自己沒有朋友的我,為何會成立這樣一個社團呢?

主要理由有兩個。

其一,的確是因為沒有朋友。我對此感到痛苦無比,所以認為,既如此便,只能靠自己將人們聚集在一起。

我自幼便無法與周圍的人暢談共同話題,但藉此卻讓人際關係得以變得活絡。有時我也會向周圍的人展現自己的世界觀,試圖以此與人們交流。我想著「很想試試這樣的事,不如召集大家一起嘗試如何?」同時嘗試努力將周圍的人聚集在一起。奈何大部分的結果都是白忙一場,唯有「早稻田甜甜圈」是相當難得、堪稱奇蹟般成功的案例。

另一個原因是,其實長久以來,我一直都有躁動的傾向,這部分稍後再說明。自從高中三年級時出現非常奇怪的症狀開始,之後的七、八年間,我一直飽受躁動症的痛苦侵擾。

春日憂鬱、秋季躁動,雖然每年有程度強弱的差異,但一直是相當精準地往復循環,照著這個週期出現憂鬱或躁動的症狀。

實際上在與哲學相遇後,我的躁動症就漸漸有所好轉,這個也是之後再詳談。總而言之,成立這個學生社團之時,我正巧碰上了較嚴重的躁動狀態。

在還沒有社群媒體的時代,我到處在大學校園中貼傳單以聚集夥伴。關鍵字則是「孩子」和「外國人」。最初其實並沒有決定具體要在這個社團做些什麼,只是不管如何先聚焦於這些關鍵字,然後把來的人聚集在一起,大家再一起發想計畫。

至於為什麼是聚焦於「孩子」和「外國人」呢?其實是源於從三歲開始至今,我都和一對來自德國的兄弟保持著友好關係。

最初是偶然因為住在附近而相識、成了朋友。當時母親偶爾有須要在週末工作,遇到這種情況,便會將我送到他們家,託他們照顧一日。因此我們之間的關係就有如親兄弟般,一起度過了孩童時期。

然而,到了小學時期,和我同年齡的哥哥卻開始被欺負,被叫著「怪人」「金髮」,因此他從公立小學,轉學到了德國學校。

於我而言,這是相當震驚的事。在那之前,我們從未意識到彼此的差異,每天都很自然地一起玩樂高、角色扮演等遊戲。而進到日本的小學就讀後,他不一樣的外表卻立刻變得顯眼,因此便被欺負了。

我無法忘卻他的失落和他母親的憤慨。我的母親總教導我:「絕不要和他人做一樣的事。」我也是從那時起,堅定地認為要守住自己的意志。對於日本學校裡「不能與眾不同,更不得獨樹一幟」的風氣,我打從心底感到極其厭惡。

從那時起,我便決定不玩電玩,也不讀手塚治蟲以外的漫畫。因著如此,我之後的學校生活,就成了國中二年級時開始進行「廁所飯」那樣極度孤獨的日子。更準確地來說,就算從未向任何人說過自己訂下的規則,我仍一直堅守著、擅自一個人持續承擔著這份龐大的孤獨感。

大學入學後,我在偶然間回想起孩童時期的事,便有了「日本的孩子們沒辦法創造能每日理所當然和外國人相處的環境嗎?」這樣的想法。我不停思考著,我們無法創造不將「不一樣」視為對立、甚至排除的對象,而是去認識、理解人與人的不同之處的環境嗎?

就這樣,在週期循環至躁動狀態時,我成立了「早稻田甜甜圈」。我的躁動程度越高,這個社團就越發壯大。最初我們只是自主性地舉辦以孩子為對象的跨文化交流活動而獲得聲望,之後便開始有幾間小學因為也想舉辦這樣的活動而聯絡我們,緊接著有新聞媒體報導後,加入社團的詢問聲遂變得絡繹不絕。

我也漸漸地從本來完全沒有朋友的慘狀,不知不覺間變得身邊聚集了許多人、擁有很多朋友(順帶一提,每個月舉辦以孩子為對象的跨文化交流會,名稱是「和世界交朋友吧」)。

某日,突然得到了啟示

活躍的社團就這樣持續活動著,直到我迎接完二十歲後的某一日,發生了一件事。那天,「人類愛」的啟示突然降臨在我身上。

「說到底,人類在本質上絕對是愛著彼此的!」

這樣的啟示降臨了。由於感受過於強烈,我當時真的有了掌握到世界「真理」的感覺。我對那個「真理」感到狂喜。
「什麼啊這傢伙,腦子有問題吧」⋯⋯各位在這麼想著並闔上書之前,若是願意再多閱讀一點,我會很高興的。

當時降臨在我眼前的畫面,便是這樣的感受。

現存的全體人類,以及至今為止存在過的人類、將來將會誕生並存在於這世上的人類,皆是手腳相連、融為一體的狀態。由於大家都是一體,若是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人,人類便就無法存在於這個世界。因此說到底,人類在本質上絕對是愛著彼此的。

這個瞬間,強烈的畫面烙印在我腦海中。我是真的清清楚楚看見了那個影像。我就此陷入了人類愛中,以佛教的觀點來說,就是被如涅槃安樂般的平靜及無上幸福給包圍著。

如今回首,這個畫面實際上與我兒時閱讀手塚治蟲的《佛陀》中所見到的繪畫近乎如出一轍。只不過《佛陀》的故事中並不僅限於人類,而是主張動物也是共享悲喜、攜手共度並融為一體的。因此與其說是人類愛,更該說是「愛世間存在的一切萬物」。只能說不愧是釋迦大人,除祂之外沒人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那我又為何會在那時因那樣的畫面而深受感動呢?

那是因為我認為自己終於「開悟」、終於擁有能力以「人類愛」將世界一體化了吧⋯⋯雖然當時我是這麼想的,然而現在的我已經知道真正的原因了。「早稻田甜甜圈」在某種意義上,是始於我種種任性妄為的活動。不管是沒有朋友、德國兒時玩伴的事,動機都是源於我自身有著某些問題,才想做點什麼。因此某種意義上來說,那可以說是我為了達成自我滿足所結成的結晶。

然而不知不覺間,那裡卻成了對聚集於該處的大學生和外國留學生、甚至很多孩子們而言無法失去的地方。

對大學生、留學生和小學生來說,這裡是一個能和平常絕沒有交集機會的群體,產生意想不到化學反應的場所。不僅是小學生能與各種各樣的人牽起緣分,於大學生和留學生而言,也是一個能跨越不同語言和文化,孕育出相互理解、深刻羈絆的地方。

「早稻田甜甜圈」是個聚集著來自七、八個國家留學生的地方,彼此「相異」是理所當然、很正常的事。正因如此,我們才能輕鬆擁有相互理解、相互認同的心情。

這份心情與氛圍,能夠讓在各方面都不同的人們無所在意,或者說正因有這些多樣性與相異處,我們才得以互相成就、彼此共鳴。「早稻田甜甜圈」的經歷,讓我意識到這件事。

究竟該怎麼做,人類才能互相認可呢?⋯⋯自幼懷揣著的問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為了生存,人類勢必需要一些方法以互相幫助;為了互相幫助,便需要某種程度的多樣性。倘若萬事萬物皆大同小異,便無法互相成就、彼此共鳴。

人類會因為想排除那些多樣性、異質性,而爭奪不休。然而同時,卻也因為那些多樣性、異質性,才得以彼此依賴、相互認可。「早稻田甜甜圈」的經歷也讓我漸漸有此體悟。

我亦如此。在各色人群中,不知不覺便漸漸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獲得了認可。「謝謝你成立了早稻甜甜圈」⋯⋯每當成員這麼對我說,我便忍不住熱淚盈眶。對於長久以來獨自承受著孤獨感的我來說,那便是宛如將我從地獄深淵中,用鬆緊繩瞬間拉往天際的喜悅。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