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堂 一個人會多少種語言,就有多少種生活!

和天賦無關?和有沒有上課也無關?

大部分的人覺得學習語言困難,是受到在學校的不愉快經驗影響,所以自我暗示,相信自己之所以在學校學了十年英語、法語、德語還說不好,是因為沒有語言天賦的關係。實際上,科學證明學習任何一門外語,基本上是跟天賦無關的,否則,為什麼幾乎世界上每個人,無論資質好壞,記憶力多差,都幾乎毫無困難的就能學會自己的母語呢?或許也有人會說,學語言從小學習比較快,但是科學上也證明,成人因為懂得運用方法,所以學習語言其實比還沒成年的孩子要快得多。
無論如何,學習外語都不是一件需要天賦或是特別技巧的事。跟我們的母語,或是本來就已經會說的外語較為接近的語言,學起來就比較快,比如原本就會說客家話的人學習廣東話,日本人學習韓文,或是英語為母語的人學習西班牙文,因為屬於同一個語系,文法、發音或是字彙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根據語言學家統計,如果有百分之八十相似度的語言,用有效率的方法學習的話通常只需要三個月就可以上手,就算用很爛的方法學習,最多也只要花六個月。
如果要學的新語言本身複雜性很高,或是跟自己原本就會說的語言差距很大,像是說中文的人要學阿拉伯文,或是德國人要學日文,那麼就需要兩到三年,但是世界上絕對不可能有任何一種語言,困難到讓一個資質正常的人,學了十年還沒什麼成績。
語言學家還有一個可能會讓許多人跌破眼鏡的結論:學習語言,自學肯定比去上課(無論是學校的正式課程還是補習、家教)學得更快。所以如果發現自己學了十幾年的英文還沒學好,可能不是上的課不夠多,而是上得太多的緣故。

不是再花時間,而是決定何時適可而止

至於許多人非常在意的口音問題,語言學家其實也有很簡單的答案:如果年輕時到一個隨時使用該語言的國家生活,大部分的人就會有如當地人的口音。但是成年以後才遷徙的話,無論如何學習,無論多久,幾乎都不可能完全沒有口音,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做到。但是如果不去特別在意口音的話,不需要花大半輩子住在當地,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達到流利、清楚表達、完全理解當地人所說的內容。
所以學習語言的重點是,訂定合理的目標。學得「不錯」跟「精通」的區別,不在於決定要花多少時間去學,而是決定什麼時候適可而止,因為任何一個語言都可以無止境地鑽研下去,也永遠有進步的空間,除非我們的目標是把學習這個語言當作是人生唯一重要的事情,除了吃喝睡之外的時間,都要用來精進語言能力,直到能夠變成另一個母語為止,否則只要能夠抱持著開放的態度學習,密集學習到一個程度後,就能夠放緩腳步,知道往後還會把握任何機會增加自己在這項語言上的能力。比如說遇到可以練習口語會話的機會就不放過,或是閱讀衣服上的標籤,讓自己隨時還可以學習新的字彙,新的表達,或是更好的發音,而不是完全拋在一旁就可以了。

只要有了明確的目標,知道學習一個語言到什麼程度算是「夠了」,是希望別人能聽懂我們說什麼就好,就算聽起來像小嬰兒牙牙學語也沒關係?還是希望能夠符合自己專業上需要有的形象?無論目標是什麼,別忘了就算比一般的資質再笨一點的人,也都可以把十種以內的語言學得不錯,因為這本來就只是所需時間長短的問題而已,任何有行動力的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在學校時候外語學得好或不好,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
至於自學一個語言,如果聽讀說寫都要有「不錯」的基本程度,需要多少時間?專家的統計,無論什麼語言,如果有需要、夠好奇,平均都是一年。如果學習同一個語系的語言,比如說有英語能力的人學習另一個羅馬語系的語言,像是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等,或是有中文能力的人學習另一個使用漢字的語言,像是日文、韓文、廣東話或其他五十六個民族方言中的任何一個,平均需要兩百個小時。就算每天只學習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只要持續不間斷,一年之內將一個新語言聽讀說寫都上手,是相當實際的目標。

提醒自己三件事

大部分的人在學習語言的時候會犯三個錯誤,那就是:學得太辛苦、背誦太多沒有用的字彙、跟背誦複雜的文法。以至於把學習外語變成一件很困難,又很無趣的事。如果我要立刻開始學習印尼語(或任何語言),我只要提醒自己這三件事。
第一件事,學語言不需要懸梁刺股,開開心心交一個當地朋友所學到的語言,可能遠勝於戰戰兢兢上語言學校好幾年的效果。
第二件事,除了初期的一百個單字以外,接下來最好所有的字彙,都是在日常實用的句子裡學會的。遇到不知道的字就去琢磨猜測、去問人、去查字典,如果你背下大量字彙,那你只能考好試,不能真的學好語言,因為如果不是在真實情況裡學的字彙,真的需要用到的時候,你不大可能能快速的從記憶中把這些隨機的字彙翻出來。
第三件事,文法是用出來的,而不是背出來的。如果今天有一個正在學中文的外國人,突然問你中文的文法規則,我們大部分的人都無法解釋,但我們卻都可以不假思索地正確使用—而且可能從六歲就已經會用了。所以學習一種外國語言的時候,別忘了也是同樣的情形,最好的學習方法不是背誦規則,而是模仿、使用,直到你自己的耳朵聽起來順了,通常就是對了。文法跟字彙一樣,不是那種可以預先學起來放的東西。
所以我第一步就是要挑一本簡單的教材,最好是有附語音檔的,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這是一本好的教材,運用好的教學方法,那麼可以節省好幾個禮拜的學習時間。所謂好的教學方法,就是十二個小時分量的教材中,能夠幾乎涵蓋你會用得到的所有內容,所以只要一本就夠了。如果英語不錯的人,不妨考慮美國的外事服務局(FSI,全稱是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所出版給美國外交人員學習各種外語的教材,就是屬於這種一本就夠的好教材,雖然比較貴,但是值回票價,就算不是外交官一般人也能購買。
可惜我們很多人學到教材的一半,就因為種種原因中斷,等到再想起來或是再次下定決心,中間已經隔了好幾個月,這時候該怎麼辦?最好的方法是,從上次中斷前的最後一課開始,然後往前複習,而不是從第一課。
反過來複習的時候,除了正文外,練習也不能偷懶省略,如果發現自己不能回答習作的所有問題,就再往前一課,直到你能夠完全掌握那一課為止。
當掌握一個語言的基本結構,同時累積到一千個字彙以後,就是可以從初級進入中級,開始閱讀了。閱讀報紙、雜誌,看電視、電影,聽網路收音機,甚至廣告,而不是課文,因為真實世界的用法,會快速增強對這個語言的掌握能力,還有真正有用的字彙,從自己有興趣的版面或節目開始,就算是演藝圈的八卦新聞也無妨,如果能夠去旅行,跟當地人直接交流,細心聽他們怎麼說話,通常會有突飛猛進的效果。
一旦有中級程度以後,持續讓生活裡面出現這個外語的元素,繼續閱讀報紙、雜誌,看電視、電影,看廣告,平常在網上連線的時候固定打開網路收音機,就可以在不需要額外花時間跟金錢特地學習的情況下,保持已經有的程度。
一旦開始學習之後,每天的學習時間不用太長,就算半小時也可以,畢竟我們還有很多別的事情想做、要做,但是最大的忌諱是三天捕魚、兩天曬網,一旦開始就要每天學習持續一段時間,直到有基本的基礎為止,否則就像停停蓋蓋的地基,脆弱的地基是沒有辦法往上蓋房子的,最好的長度是每天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中間可以短暫休息一次,或是分成上下午一天兩次。
有了學習過好幾門外國語言的經驗以後,我一點都不需要問自己:
「我學得會印尼語嗎?」
我真正最需要問自己的問題其實是:
「你這個懶惰的傢伙,該不會在三個月之內半途而廢吧?」
學語言的真實狀況,就是這個樣子。
第六堂 說外語本來就是一件不自然的事!


沒有終生不忘的語言

我必須很掃興的宣布:不管廣告怎麼說,我都不相信除了母語之外,語言沒有什麼自然學習法,因為學習外語本身,就是一件不自然的事。
在黎巴嫩長大,如今生活在巴西的齊亞德‧法扎赫曾經以會講五十八種語言,登上健力士世界紀錄成為世界上會說最多語言的保持者。但是,在智利電視台的一個現場節目上,有母語者對他「突襲」,紛紛用芬蘭語、中文、波斯語和俄語提出問題,其中包括俄語的「今天星期幾?」這樣簡單的問題,結果齊亞德完全答不出來,這個不光彩的一幕,在YouTube上廣為流傳,相信有很多人認為他也許是騙子,其實根本不會說那麼多語言。
但是,我卻寧可相信齊亞德只是那天很不走運,沒有準備好要用不同的外語機智問答。如果他事先知道需要使用哪些語言的話,或許稍微準備一下,他就可以跟台下的觀眾交流。
很多人以為,一旦把語言「學好了」,就應該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有如翻譯機的開關隨意切換。但實際上是,任何一種外語,無論學習到如何精通的程度,每一次開口,都仍然必須是一種不自然的、刻意的努力結果—無論外表看起來是多麼的輕鬆自在。
作為一個學過十來種語言的人來說,我可以理解,世界上沒有學好一次就終生不忘的語言。如果沒有事先準備,各式各樣的外語並不會像母語那樣,像反射動作那樣,對答如流。
我記得自己學習阿拉伯語的經過。在前往埃及唸書的幾個月前,就透過介紹,找了一個約旦籍的男人當我的阿語老師,我知道阿拉伯語反映當地文化,是個男尊女卑的語言,所以男性最好跟男人學習才行。那幾個月期間,我們每天下午都約在麥當勞見面,我的課本和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各式各樣的筆記,為了讓自己提早進入狀況,我連在游泳計算趟數的時候,都默默用阿拉伯語。
我計數的方式,並不是從一、二、三、四這樣開始的,不然五十公尺一趟的奧林匹克游泳池,我大概永遠都只會數到十,頂多二十。所以我決定每天隨便選一個很大的數字,然後用阿拉伯語開始往下倒數:
「五百、一千。」
「九、九十、四百、一千。」
「八、九十、四百、一千。」
分別代表的是一五○○、一四九九、一四九八……因為在阿拉伯語中,數字要反過來念,所以無論幾位數,都要從個位數開始說,然後十位數,接著才是百位數,千位數,依此類推。要在短時間,一面游泳一面數清楚,還真不是件簡單的事,所以如果我游一五○○公尺,那麼我結束的那趟應該用阿拉伯語數到一四七○。不,應該是「七十、四百、一千」才對。
當我記帳或數數的時候,也開始用阿拉伯語的數字(跟我們熟悉的阿拉伯數字是完全不同的)來書寫,直到可以變成反射動作為止……,就這樣,前往埃及的時候終於到來,我走下飛機,充滿信心地邁出開羅機場的海關,正打算用準備已久的阿語跟計程車司機討價還價的時候,卻突然整個人僵住了。
計程車司機所講的話,我竟然一句都聽不懂!
「這怎麼可能呢?」我拚命敲自己的腦袋,希望這只是一場噩夢,醒來就沒事了。
我的阿語老師常常跟我借錢,我也都借給他了,而且有借無還,這樣仁至義盡的學生到哪裡找?他總不至於無聊到故意整我,浪費彼此幾個月的時間教我全錯的?
一直到那天,我才知道原來約旦和埃及,雖然都說阿拉伯語,但是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方言,就像湖南話和四川話一樣,都跟正統的阿拉伯語有一段差距,對於在此之前,從來沒有聽過其他人說阿拉伯語,除了這位約旦老師的口音,確實很難理解。
這也是後來我學習泰語的時候特別小心,特別選了一家語言學校,老師和學生一對一教學這點不稀奇,但稀奇的是規定每一個小時學生都要「轉檯」,換到下一張書桌前,由另一個老師接著上一堂課的進度繼續教,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從一開始,就習慣聽各式各樣的南腔北調,才不至於犯下學習阿拉伯語的情況,除了老師一個人所說的話以外,別人說的都聽不懂同樣的錯誤。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