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CHAPTER 1 《黃帝內經》的「女七男八」生理週期主張
在《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中,主張男、女性的生理發展週期以「女七男八」為原則。換言之,女性是每七年為一轉折期,男性則是每八年為一轉折期。《黃帝內經》從腎氣的角度來闡述成長週期和養生的觀念,「女七男八」代表腎氣「從無到有、由盛轉衰」的歷程。其中,42~49歲與48~56歲分別是兩性各自進入更年期或初衰期前的最後一個階段。此外,雖然《黃帝內經》只提到了七個,但為了和男性的八個對應,故我自加入第八個。

CHAPTER 2 轉大人男女有別,中西醫對「轉骨方」的看法
中醫稱為「轉骨」或「贊育」(臺灣民間稱正在長高時期為「 轉骨 」,中醫則稱為「 贊育 」,即為幫助長高的意思)、「轉大人」;在西醫來說,是指兒童進入青春期時,生理與心理上產生變化的一段時期。通常女生約10~16歲、男生約12~18歲是發育的黃金期,器官發育與身高出現第二波的生長高峰。這個階段荷爾蒙加速了兒童第二性徵的成熟,促成在身心上都會產生極大的變化。
中醫認為,把握生長的黃金階段,除了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適量運動之外,服用正確的「轉骨方」可以幫助發育,孩子能順利「轉大人」,高人一等。

CHAPTER 3 男性要養骨養腎養精 ,女性要養血養脾養胃
腎主骨,牙齒為骨之餘。《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記載:「腎主骨生髓,其華在髮。」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腎與骨骼的生長發育息息相關,對骨髓的生長與造血也有促進作用,且頭髮倚靠血的滋養與腎精的化生。臨床上,腎氣夠的人,骨骼與牙齒強壯堅固,毛髮豐盛帶光澤;而腎氣虛的人,齒牙動搖容易脫落,腰膝痠軟疼痛,頭髮毛躁無光,也容易產生白髮或有掉髮的跡象。古代養生醫師都將「精、氣,神」稱為人身的三寶,保養精、氣、神是養生長壽的主要原則。
傳統醫學認為,「氣」和「血」是人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氣血不足則容易導致臟腑功能減退,免抗力下降,引發早衰的現象。「氣」和「血」息息相關,在傳統醫學認知的「血」並不是只指血液而已,它有包括體內營養物質的涵義,不但能照護五臟六腑,而且能產生能量,這就是古人所謂的「氣」。我們常聽中醫口中說的「補氣」、「補血」,換成西醫的說法,就是「補精神」、「補營養」的意思。女性朋友,由於月經、孕產、哺乳等原因,愈加容易養成「血虛」的體質,所以我時常叮嚀:要留意補血。

CHAPTER 4 藥王孫思邈對「婦女方」和「養性方」的說法
唐朝有「藥王」美譽的孫思邈,是一位著名的醫家和道士,他的時代和西方醫學之父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共處於西元6~7世紀,可以說兩人是東西輝映,他們都提出了對女性身體的看法:婦女方。前文提過,更早之前的醫師都是以「一性模式」對待,很少針對女性器官的疾病對證解說診治和維護健康之道,而且最主要都以男性的身體健康,提出如何預防與治療的通論。所以,孫思邈與希波克拉底不約而同提出「婦女方」是非常難得的主張。
在孫思邈看來,只有女性調養好了身體,才有可能生出健康的小寶寶。他說:「故今斯方先婦人小兒,而後丈夫耆老者,則是崇本之義也。」因此,在他的醫學著作《千金要方》裡將婦產科單獨陳列,而且放在書中最前面。他在《千金要方卷二婦人方》對大家說明,因為男女身體結構有別,而且女性負責懷胎和生產,風險更大,所以女性衍伸的疾病治療比男性難上十倍。此外,他還提出女性在情志(心理)方面的問題比男性更多,理由是女性在四時節氣所生的疾病與男性類似,但是女性的飲食慾望比男性多,所以比較容易生病,加上情緒波動大,例如依戀、愛憎、嫉妒、憂鬱等,一旦情況加重,無法克制,所以病根深重,很難治療。這也就是為何他要把婦產單獨設科,進行研究,進而提出獨到的保健法,以養生(預防醫學)的態度提醒女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