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同時對總經理與基層簡報
我在微軟工作時最常遇到的狀況,就是準備簡報的時間可能只有幾天,而同時參加會議的對象可能超過20位。如果你是我,會如何準備?
我記得有一次,同事臨時和一家銀行約了一場談金融數位轉型的會議,時間訂在3天後,當天參加的人員包含該公司的總經理、資訊長、財富管理部副總,以及其他單位的協理。
其實這是一場壓力非常大的簡報,因為我過去未曾拜訪這家銀行,再來這位總經理已經60歲了,而當年才40歲的我,居然要在短時間內,準備關於這家銀行該如何轉型的建議。所以我和同事開完會後,當場就列了以下3個問題:
· 當天會出席會議的主管,分別在這家公司待了多久?
· 他們目前在自己部門遇到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
· 部門未來3年內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所幸我的同事很快在一天內,就提供我所需要的資料,讓我能根據這些線索,模擬當天可能遇到的場景,並快速做出一份提案。除此之外,當天我也和業務團隊提早抵達現場,只要有人進會議室,我就馬上前去交換名片並簡單的問候,這些短暫卻快速的互動,都是為了讓自己更清楚了解,即將要溝通的對象是誰。
從多年來的經驗中我發現,簡報最常遇到的問題是,無法與聽眾對焦,未能針對客戶(或主管)的需求與溝通風格進行提案。因此,你必須用客戶、同事或主管看得懂的語言;其次是選擇合適的簡報工具,進一步與他對話和溝通。所以,你必須很清楚的知道「Who」,例如他過去的工作及專業背景、溝通喜好、決策偏好,還有對資訊理解多少等。上述都是你是否能透過簡報與對方有效溝通的決定因素。
面對年長的溝通對象,建議要談重點,不要花太多時間鋪陳,且要提及各種建議方案或成本分析比較。因為相較於年輕的溝通對象,年長對象偏向保守,而透過這種方式容易消除對方的不安感。
有時候我會分享很多新科技趨勢的題目,例如數位轉型或智能機器人,但這可能會改變年長者習慣的工作方式,或讓對方覺得有飯碗不保的疑慮。所以在簡報溝通的過程中,必須先考慮對方可能會產生的負面想法,致力降低他的不安感,這樣他才會願意聽你分享。
例如我可能會告訴對方,智能機器人不會取代你的工作,它只是協助你減輕平常重複性高的工作負擔——像是整理公司的各種報表。透過善用智能機器人,你能省下寶貴的時間,做其他更有價值的工作。
所以對象的設定與分析非常的重要,畢竟簡報的目的,就是要讓聽眾採取你希望的行動。因此事前,你得先了解對象的興趣與背景,因為任何一位參加者的「職位」、「對資訊的掌握程度」、「過去的工作背景」以及「對參加本次會議的期望」……都會影響你的溝通方式和效果。
AI時代的簡報思維
在這個世代,AI已經不是未來,而是日常。根據最新數據,ChatGPT的每週使用人數已經突破7億,這代表它不只是工具,而是知識工作者隨身攜帶的「第二大腦」。
為了幫助讀者更快掌握簡報技巧,我特別設計了一個專屬GPT(https://chatgpt.com/g/g-X6UDqTK8d-steve-presentation-skill-best-practice-book),讀者可以隨時進去查詢最佳實務,並獲得客製化的簡報建議。這不僅是一個查詢引擎,更是一個隨身教練。更重要的是,我也整理出幾個能立即上手的提問模板,協助你在製作簡報前,能先釐清「方向」與「重點」。
其中最實用的一個,是簡報主題與目的分析的指令模板。請根據以下欄位,針對你的簡報進行分析並填寫:
1. 簡報主題目的
· 這是一場什麼樣的簡報(例:提案簡報、策略簡報、內部進度報告)?
· 本次簡報的主題為何?請簡要說明。
2. 溝通對象
· 主要聽眾是誰(例:總經理、行銷主管、客戶、合作夥伴)?
· 他們關注的重點為何?是否參與決策?
3. 期望目的(對對方的期待與目標)
· 你希望簡報能讓聽眾「理解」什麼?
· 希望他們在思考層面獲得什麼共識?
4. 採取行動(對對方的行動期待)
· 你希望聽眾聽完後「做出什麼決策或行動」?
· 是批准預算、支持提案、安排下一次會議,還是其他?
這個提問模板架構能幫助你在製作簡報前,快速釐清「主題、對象、目的、行動」,讓簡報不再空泛,而是具備清晰的說服邏輯。
情境:補人提案簡報
以下是一個實際套用的案例,來自我在公司內部的工作情境:
1. 簡報主題目的:這是一場針對人力資源補強的提案簡報,說明目前團隊人力不足對專案進度的影響,並提出補人建議,以確保Q4關鍵產品能如期交付。
2. 溝通對象:技術長(CTO)、營運部經理與人資主管。他們關心的是:預算是否合理?補人能否真正改善瓶頸?是否有其他替代方案?
3. 期望目的:讓主管清楚理解,團隊已經超出負荷,若不補人將導致交期延宕與客戶滿意度下降,甚至影響公司營收與信任。形成的共識是:補人。
4. 採取行動:核准新增一位資深後端工程師與一位前端支援人員,批准人力預算,並指示人資部門立即啟動招募流程。
透過這樣的分析,你會發現,簡報不再只是「做得漂亮」或「講得流暢」,而是能清楚回應聽眾的關注點,並引導他們做出行動。這就是高效簡報的真正價值。
賺回4,000萬的領悟——AI讓你變聰明,也讓你變笨
這兩年看過超多份履歷、課後簡報、創業評審文件後,我可以告訴你一件殘酷的事——你是不是用AI生成的,一眼就看得出來。
當AI開始替大家代筆、寫報告、寫履歷、做演講簡報,甚至是很貴的公開班或EMBA課程,你以為自己效率變高了,但事實可能剛好相反:其實只有少數人,會因為善用AI而成為超人;大多數人,只是更快的暴露出自己的思考空洞。科技讓我們變強?還是讓我們忘了怎麼思考?
原本我還記得國小到大學,同學的座號、家裡電話、手機號碼。但自從我開始依賴手機通訊錄、LINE、FB Messenger,記電話號碼的能力就慢慢喪失。甚至,以前在科技業叫習慣了英文名,連中文名字都忘光了。
AI雖然很強,但是如果你把大腦100%外包給科技,就會陷入快思慢想的陷阱,有時候慢慢想是很重要的,AI應該用來培養你的「深度思考」與「獨立觀點」能力,不是剪貼複製交差了事的能力。現在AI做簡報很強,美學排版一把罩,所以面試時我其實不太看那些簡報,我真正關心的是:
.你為什麼這樣擺?
.你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基本上大概超過一半的面試者回答不出來,所以一看就知道是套模板做的,看起來無懈可擊,其實漏洞百出,如果全部都走捷徑,是很難培養出硬底子的內功。如果未來AI幾乎所有事情都能完成,90%的工作只要問AI就能搞定。那你需要思考的是——剩下那10%,有什麼是AI做不到的?
所以,不要再問「AI能幫我做什麼?」應該試著問自己:「我怎麼讓AI幫我變得更有價值?」
我在微軟工作時最常遇到的狀況,就是準備簡報的時間可能只有幾天,而同時參加會議的對象可能超過20位。如果你是我,會如何準備?
我記得有一次,同事臨時和一家銀行約了一場談金融數位轉型的會議,時間訂在3天後,當天參加的人員包含該公司的總經理、資訊長、財富管理部副總,以及其他單位的協理。
其實這是一場壓力非常大的簡報,因為我過去未曾拜訪這家銀行,再來這位總經理已經60歲了,而當年才40歲的我,居然要在短時間內,準備關於這家銀行該如何轉型的建議。所以我和同事開完會後,當場就列了以下3個問題:
· 當天會出席會議的主管,分別在這家公司待了多久?
· 他們目前在自己部門遇到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
· 部門未來3年內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所幸我的同事很快在一天內,就提供我所需要的資料,讓我能根據這些線索,模擬當天可能遇到的場景,並快速做出一份提案。除此之外,當天我也和業務團隊提早抵達現場,只要有人進會議室,我就馬上前去交換名片並簡單的問候,這些短暫卻快速的互動,都是為了讓自己更清楚了解,即將要溝通的對象是誰。
從多年來的經驗中我發現,簡報最常遇到的問題是,無法與聽眾對焦,未能針對客戶(或主管)的需求與溝通風格進行提案。因此,你必須用客戶、同事或主管看得懂的語言;其次是選擇合適的簡報工具,進一步與他對話和溝通。所以,你必須很清楚的知道「Who」,例如他過去的工作及專業背景、溝通喜好、決策偏好,還有對資訊理解多少等。上述都是你是否能透過簡報與對方有效溝通的決定因素。
面對年長的溝通對象,建議要談重點,不要花太多時間鋪陳,且要提及各種建議方案或成本分析比較。因為相較於年輕的溝通對象,年長對象偏向保守,而透過這種方式容易消除對方的不安感。
有時候我會分享很多新科技趨勢的題目,例如數位轉型或智能機器人,但這可能會改變年長者習慣的工作方式,或讓對方覺得有飯碗不保的疑慮。所以在簡報溝通的過程中,必須先考慮對方可能會產生的負面想法,致力降低他的不安感,這樣他才會願意聽你分享。
例如我可能會告訴對方,智能機器人不會取代你的工作,它只是協助你減輕平常重複性高的工作負擔——像是整理公司的各種報表。透過善用智能機器人,你能省下寶貴的時間,做其他更有價值的工作。
所以對象的設定與分析非常的重要,畢竟簡報的目的,就是要讓聽眾採取你希望的行動。因此事前,你得先了解對象的興趣與背景,因為任何一位參加者的「職位」、「對資訊的掌握程度」、「過去的工作背景」以及「對參加本次會議的期望」……都會影響你的溝通方式和效果。
AI時代的簡報思維
在這個世代,AI已經不是未來,而是日常。根據最新數據,ChatGPT的每週使用人數已經突破7億,這代表它不只是工具,而是知識工作者隨身攜帶的「第二大腦」。
為了幫助讀者更快掌握簡報技巧,我特別設計了一個專屬GPT(https://chatgpt.com/g/g-X6UDqTK8d-steve-presentation-skill-best-practice-book),讀者可以隨時進去查詢最佳實務,並獲得客製化的簡報建議。這不僅是一個查詢引擎,更是一個隨身教練。更重要的是,我也整理出幾個能立即上手的提問模板,協助你在製作簡報前,能先釐清「方向」與「重點」。
其中最實用的一個,是簡報主題與目的分析的指令模板。請根據以下欄位,針對你的簡報進行分析並填寫:
1. 簡報主題目的
· 這是一場什麼樣的簡報(例:提案簡報、策略簡報、內部進度報告)?
· 本次簡報的主題為何?請簡要說明。
2. 溝通對象
· 主要聽眾是誰(例:總經理、行銷主管、客戶、合作夥伴)?
· 他們關注的重點為何?是否參與決策?
3. 期望目的(對對方的期待與目標)
· 你希望簡報能讓聽眾「理解」什麼?
· 希望他們在思考層面獲得什麼共識?
4. 採取行動(對對方的行動期待)
· 你希望聽眾聽完後「做出什麼決策或行動」?
· 是批准預算、支持提案、安排下一次會議,還是其他?
這個提問模板架構能幫助你在製作簡報前,快速釐清「主題、對象、目的、行動」,讓簡報不再空泛,而是具備清晰的說服邏輯。
情境:補人提案簡報
以下是一個實際套用的案例,來自我在公司內部的工作情境:
1. 簡報主題目的:這是一場針對人力資源補強的提案簡報,說明目前團隊人力不足對專案進度的影響,並提出補人建議,以確保Q4關鍵產品能如期交付。
2. 溝通對象:技術長(CTO)、營運部經理與人資主管。他們關心的是:預算是否合理?補人能否真正改善瓶頸?是否有其他替代方案?
3. 期望目的:讓主管清楚理解,團隊已經超出負荷,若不補人將導致交期延宕與客戶滿意度下降,甚至影響公司營收與信任。形成的共識是:補人。
4. 採取行動:核准新增一位資深後端工程師與一位前端支援人員,批准人力預算,並指示人資部門立即啟動招募流程。
透過這樣的分析,你會發現,簡報不再只是「做得漂亮」或「講得流暢」,而是能清楚回應聽眾的關注點,並引導他們做出行動。這就是高效簡報的真正價值。
賺回4,000萬的領悟——AI讓你變聰明,也讓你變笨
這兩年看過超多份履歷、課後簡報、創業評審文件後,我可以告訴你一件殘酷的事——你是不是用AI生成的,一眼就看得出來。
當AI開始替大家代筆、寫報告、寫履歷、做演講簡報,甚至是很貴的公開班或EMBA課程,你以為自己效率變高了,但事實可能剛好相反:其實只有少數人,會因為善用AI而成為超人;大多數人,只是更快的暴露出自己的思考空洞。科技讓我們變強?還是讓我們忘了怎麼思考?
原本我還記得國小到大學,同學的座號、家裡電話、手機號碼。但自從我開始依賴手機通訊錄、LINE、FB Messenger,記電話號碼的能力就慢慢喪失。甚至,以前在科技業叫習慣了英文名,連中文名字都忘光了。
AI雖然很強,但是如果你把大腦100%外包給科技,就會陷入快思慢想的陷阱,有時候慢慢想是很重要的,AI應該用來培養你的「深度思考」與「獨立觀點」能力,不是剪貼複製交差了事的能力。現在AI做簡報很強,美學排版一把罩,所以面試時我其實不太看那些簡報,我真正關心的是:
.你為什麼這樣擺?
.你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基本上大概超過一半的面試者回答不出來,所以一看就知道是套模板做的,看起來無懈可擊,其實漏洞百出,如果全部都走捷徑,是很難培養出硬底子的內功。如果未來AI幾乎所有事情都能完成,90%的工作只要問AI就能搞定。那你需要思考的是——剩下那10%,有什麼是AI做不到的?
所以,不要再問「AI能幫我做什麼?」應該試著問自己:「我怎麼讓AI幫我變得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