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恆常,不問前路幸福有時是一種沉默安靜的守著四季更迭在城市與山水之間,他書寫一段段行走與停留的風景。從香港不下雪的耶誕夜,到永安小城的燕子翩飛;從武夷山的長雨,到海灣間的烈風與細沙。旅行不只是地圖上的移動,也是心境的流轉。那些停課的校園、熄滅的街燈、離散的人群,與路邊的霜淇淋、山間的流水、庭院的一抹紅楓,一併構成了我們記憶中的山水與人間。離散與連結,透過不同地區的行旅觀察,描摹土地、村落、街市、渡口與人群的細節記憶。從國族流轉的歷史斷面,到新冠疫情下無法返鄉的孤獨心緒,山水風景不只是風景,而是觸及身世、認同與存在的容器。空間的距離再遠也有抵達之時,時間的距離卻不可復返。於是我們在遷徙與歸來之間,一次又一次,與自己相遇,並且發現——長路盡頭,仍是風景。楊明:「不問前路可以是一種豪邁瀟灑,可以是一種蒼涼悲愴,但也可以只是隨遇而安的閒逸,讓時光帶著我們前行,賞山水看風景觀民情嘗小吃,是旅行也是日常。」
限量作者親簽版 黃春明最新小說集 當痛恨變成像聽別人的遭遇似的淡化,是恐懼遲來的重生,也是信仰的誕生。 孤居在山村「喝叫庄」的老先生謝苦甘,總是獨喃著:「變了,變了,變了變 了……」 六、七〇年代的臺灣,經歷流轉萬千的政權與社會動盪,這片土地籠罩緊繃氣氛,謝苦甘的下半生卻再次活躍了。某天,聖母安養院的修女與義工來訪,打開他塵封數載的話匣子。這位老先生的魅力和溫暖席捲安養院,讓義工們積極招攬他成為住客。但似乎有股力量牽絆著他,離不開這座美麗卻頹殘的山村。 然而,火災侵襲、身體不再強健、滿堂笑聲的餘韻……,動搖他的信仰與矛盾,最後如願搬進聖母安養院。沒想到的是,這個決定卻在他心中颳起一場風暴,喚回一頭深伏心林多年的三腳野豬。 時間回到五十年前的喝叫庄,那隻山豬富有靈性且體型不凡,衝撞出種種驚險事件。究竟為少年的謝苦甘,帶來纏綿半輩子的仇恨,還是意外收穫能夠撩撥人心的寶物? 黃春明醞釀多年的新作《山爺》,再次提筆描繪六、七〇年代臺灣小人物生活的「變」,與「不變」的溫潤熱情性格。挖掘這片山林遍布的土地,那些經由時間發酵的過往,帶給讀者含苦回甘的人生體悟,在老百姓趣味交往中,探見臺灣多元信仰文化。
黃春明最新小說集當痛恨變成像聽別人的遭遇似的淡化,是恐懼遲來的重生,也是信仰的誕生。孤居在山村「喝叫庄」的老先生謝苦甘,總是獨喃著:「變了,變了,變了變 了……」六、七〇年代的臺灣,經歷流轉萬千的政權與社會動盪,這片土地籠罩緊繃氣氛,謝苦甘的下半生卻再次活躍了。某天,聖母安養院的修女與義工來訪,打開他塵封數載的話匣子。這位老先生的魅力和溫暖席捲安養院,讓義工們積極招攬他成為住客。但似乎有股力量牽絆著他,離不開這座美麗卻頹殘的山村。然而,火災侵襲、身體不再強健、滿堂笑聲的餘韻……,動搖他的信仰與矛盾,最後如願搬進聖母安養院。沒想到的是,這個決定卻在他心中颳起一場風暴,喚回一頭深伏心林多年的三腳野豬。 時間回到五十年前的喝叫庄,那隻山豬富有靈性且體型不凡,衝撞出種種驚險事件。究竟為少年的謝苦甘,帶來纏綿半輩子的仇恨,還是意外收穫能夠撩撥人心的寶物? 黃春明醞釀多年的新作《山爺》,再次提筆描繪六、七〇年代臺灣小人物生活的「變」,與「不變」的溫潤熱情性格。挖掘這片山林遍布的土地,那些經由時間發酵的過往,帶給讀者含苦回甘的人生體悟,在老百姓趣味交往中,探見臺灣多元信仰文化。
山水恆常,不問前路幸福有時是一種沉默安靜的守著四季更迭在城市與山水之間,他書寫一段段行走與停留的風景。從香港不下雪的耶誕夜,到永安小城的燕子翩飛;從武夷山的長雨,到海灣間的烈風與細沙。旅行不只是地圖上的移動,也是心境的流轉。那些停課的校園、熄滅的街燈、離散的人群,與路邊的霜淇淋、山間的流水、庭院的一抹紅楓,一併構成了我們記憶中的山水與人間。離散與連結,透過不同地區的行旅觀察,描摹土地、村落、街市、渡口與人群的細節記憶。從國族流轉的歷史斷面,到新冠疫情下無法返鄉的孤獨心緒,山水風景不只是風景,而是觸及身世、認同與存在的容器。空間的距離再遠也有抵達之時,時間的距離卻不可復返。於是我們在遷徙與歸來之間,一次又一次,與自己相遇,並且發現——長路盡頭,仍是風景。楊明:「不問前路可以是一種豪邁瀟灑,可以是一種蒼涼悲愴,但也可以只是隨遇而安的閒逸,讓時光帶著我們前行,賞山水看風景觀民情嘗小吃,是旅行也是日常。」
現代科學與古老智慧的深度交會一本打開「活在當下」的實修之書當佛陀說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是否早已預見今日人類在焦慮、恐懼與執著中掙扎的困境?本書由醫師陳慕純與腦科學家孫崇發聯手,以最新神經科學研究,重新解讀《金剛經》、《心經》、《圓覺經》等經典語句,帶領讀者進入一場橫跨2500年的心智探索之旅。書中首次系統性地對照「正念(Mindfulness)」與「心流(Flow)」的五大步驟,發現兩者在腦神經活動上高度一致。從DMN(預設模式網路)導致的執著與焦慮,到CEN(中央執行網路)所開啟的專注與快樂,本書提供具體練習方法,引導你打破內心慣性,進入活在當下的高效狀態。你將在書中學習:· 為何執著會在腦中形成「自動迴圈」?· 如何透過正念與冥想打破焦慮與恐懼?· 為什麼快樂不是追來的,而是練出來的?· 如何運用心流狀態強化專注、創造力與幸福感?· 為什麼慾望越壓抑,反而越失控?· 這不只是一本講佛法的書,也不只是一本談腦科學的書。它是一本幫助現代人釋放壓力、提升覺察、重建快樂能力的實修手冊。當正念遇上心流,佛法不再只是信仰,而是一場大腦與心靈的覺醒實驗。
蕭辰倢繼《燈塔水母》後,又一長篇科幻力作!「如果有些人注定寫下歷史,那只要把他們抹煞掉,原本應該到來的歷史,是不是就不會發生?」被宇宙玩弄的棄子,長途跋涉後跨越禁忌的裂隙,成功偷看了神諭──於是,人類展開對抗至高意志的一場末世戰役。聲音消失、建築消失、核電廠消失、地面消失,人也全數消失。什麼都變得扁平虛無,包括靈魂。這顆星球的命運,是如何從美麗耀眼走向無路可退?他們只記得在無窮的大地上成為了神明,恣意創造探索,直到一切狂暴反噬。二一八〇年十二月六日,在異常大霧籠罩地球長達三個月後,不明力場憑空出現,在數分鐘內將地表人口密度最高的數十座城市碾成平地。那日,少女以手臂護住雙眼,被挾帶砂礫的狂風吹倒在地,持續朝外翻滾……再抬起頭時,臺北消失了。好評推薦曲辰(評論家)朱宥勳(作家)何玟珒(作家)李亦樵(小說家)姜泰宇(作家)曹馭博(作家)陳柏言(作家)劉芷妤(小說家)
劉墉繼《我不是教你詐》、《你不可不知的人性》之後,蘊藏數十年人生智慧的超強說話術!這本書,很平凡、很生活,很可能有你認為「不是問題的問題」。但是,請靜下心來,聽我說──家常話,小心說!會說話與不會說話,常在那一念之間。一念之間,懂得忍、懂得退一步想,就可能有個喜劇的結局;那一念之間,毫不考慮地脫口而出,則可能是個悲劇的結尾。且看劉墉透過最生動的故事和分析,教你如何——壞話好說、狠話柔說、大話小說、笑話冷說、重話輕說、急話緩說、長話短說、虛話實說、廢話少說……把話說到心窩裡。從「話不投機半句多」到「酒逢知己千杯少」;知道什麼話不該說,不如知道怎麼換句話說。且看劉墉透過你想都想不到的角度,教你如何——正著說、反著說、託人說、自己說、搶著說、閃著說、緩緩說、快快說、換句話說、忍著不說……把話說到心窩裡。雖然許多人讚美我口才好,但是我從不這麼認為,而且覺得自己年輕的時候總是說錯話。即使到今天,我每天晚上還是常把白天說的話想一想,檢討一下,是不是有不妥當,或者「有更好的說話方法」。正因此,在這本書裡我提出的案例,都是最真實的,發生在大家身邊的小事。而由那些小事裡,常能見到大學問;由那些簡單的話語中,常能觸及心靈的深處。──劉墉
蕭辰倢繼《燈塔水母》後,又一長篇科幻力作!「如果有些人注定寫下歷史,那只要把他們抹煞掉,原本應該到來的歷史,是不是就不會發生?」被宇宙玩弄的棄子,長途跋涉後跨越禁忌的裂隙,成功偷看了神諭──於是,人類展開對抗至高意志的一場末世戰役。聲音消失、建築消失、核電廠消失、地面消失,人也全數消失。什麼都變得扁平虛無,包括靈魂。這顆星球的命運,是如何從美麗耀眼走向無路可退?他們只記得在無窮的大地上成為了神明,恣意創造探索,直到一切狂暴反噬。二一八〇年十二月六日,在異常大霧籠罩地球長達三個月後,不明力場憑空出現,在數分鐘內將地表人口密度最高的數十座城市碾成平地。那日,少女以手臂護住雙眼,被挾帶砂礫的狂風吹倒在地,持續朝外翻滾……再抬起頭時,臺北消失了。好評推薦曲辰(評論家)朱宥勳(作家)何玟珒(作家)李亦樵(小說家)姜泰宇(作家)曹馭博(作家)陳柏言(作家)劉芷妤(小說家)
蕭辰倢繼《燈塔水母》後,又一長篇科幻力作!「如果有些人注定寫下歷史,那只要把他們抹煞掉,原本應該到來的歷史,是不是就不會發生?」被宇宙玩弄的棄子,長途跋涉後跨越禁忌的裂隙,成功偷看了神諭──於是,人類展開對抗至高意志的一場末世戰役。聲音消失、建築消失、核電廠消失、地面消失,人也全數消失。什麼都變得扁平虛無,包括靈魂。這顆星球的命運,是如何從美麗耀眼走向無路可退?他們只記得在無窮的大地上成為了神明,恣意創造探索,直到一切狂暴反噬。二一八〇年十二月六日,在異常大霧籠罩地球長達三個月後,不明力場憑空出現,在數分鐘內將地表人口密度最高的數十座城市碾成平地。那日,少女以手臂護住雙眼,被挾帶砂礫的狂風吹倒在地,持續朝外翻滾……再抬起頭時,臺北消失了。好評推薦曲辰(評論家)朱宥勳(作家)何玟珒(作家)李亦樵(小說家)姜泰宇(作家)曹馭博(作家)陳柏言(作家)劉芷妤(小說家)
現代科學與古老智慧的深度交會一本打開「活在當下」的實修之書當佛陀說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是否早已預見今日人類在焦慮、恐懼與執著中掙扎的困境?本書由醫師陳慕純與腦科學家孫崇發聯手,以最新神經科學研究,重新解讀《金剛經》、《心經》、《圓覺經》等經典語句,帶領讀者進入一場橫跨2500年的心智探索之旅。書中首次系統性地對照「正念(Mindfulness)」與「心流(Flow)」的五大步驟,發現兩者在腦神經活動上高度一致。從DMN(預設模式網路)導致的執著與焦慮,到CEN(中央執行網路)所開啟的專注與快樂,本書提供具體練習方法,引導你打破內心慣性,進入活在當下的高效狀態。你將在書中學習:· 為何執著會在腦中形成「自動迴圈」?· 如何透過正念與冥想打破焦慮與恐懼?· 為什麼快樂不是追來的,而是練出來的?· 如何運用心流狀態強化專注、創造力與幸福感?· 為什麼慾望越壓抑,反而越失控?· 這不只是一本講佛法的書,也不只是一本談腦科學的書。它是一本幫助現代人釋放壓力、提升覺察、重建快樂能力的實修手冊。當正念遇上心流,佛法不再只是信仰,而是一場大腦與心靈的覺醒實驗。
現代科學與古老智慧的深度交會一本打開「活在當下」的實修之書當佛陀說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是否早已預見今日人類在焦慮、恐懼與執著中掙扎的困境?本書由醫師陳慕純與腦科學家孫崇發聯手,以最新神經科學研究,重新解讀《金剛經》、《心經》、《圓覺經》等經典語句,帶領讀者進入一場橫跨2500年的心智探索之旅。書中首次系統性地對照「正念(Mindfulness)」與「心流(Flow)」的五大步驟,發現兩者在腦神經活動上高度一致。從DMN(預設模式網路)導致的執著與焦慮,到CEN(中央執行網路)所開啟的專注與快樂,本書提供具體練習方法,引導你打破內心慣性,進入活在當下的高效狀態。你將在書中學習:· 為何執著會在腦中形成「自動迴圈」?· 如何透過正念與冥想打破焦慮與恐懼?· 為什麼快樂不是追來的,而是練出來的?· 如何運用心流狀態強化專注、創造力與幸福感?· 為什麼慾望越壓抑,反而越失控?· 這不只是一本講佛法的書,也不只是一本談腦科學的書。它是一本幫助現代人釋放壓力、提升覺察、重建快樂能力的實修手冊。當正念遇上心流,佛法不再只是信仰,而是一場大腦與心靈的覺醒實驗。
劉墉繼《我不是教你詐》、《你不可不知的人性》之後,蘊藏數十年人生智慧的超強說話術!這本書,很平凡、很生活,很可能有你認為「不是問題的問題」。但是,請靜下心來,聽我說──家常話,小心說!會說話與不會說話,常在那一念之間。一念之間,懂得忍、懂得退一步想,就可能有個喜劇的結局;那一念之間,毫不考慮地脫口而出,則可能是個悲劇的結尾。且看劉墉透過最生動的故事和分析,教你如何——壞話好說、狠話柔說、大話小說、笑話冷說、重話輕說、急話緩說、長話短說、虛話實說、廢話少說……把話說到心窩裡。從「話不投機半句多」到「酒逢知己千杯少」;知道什麼話不該說,不如知道怎麼換句話說。且看劉墉透過你想都想不到的角度,教你如何——正著說、反著說、託人說、自己說、搶著說、閃著說、緩緩說、快快說、換句話說、忍著不說……把話說到心窩裡。雖然許多人讚美我口才好,但是我從不這麼認為,而且覺得自己年輕的時候總是說錯話。即使到今天,我每天晚上還是常把白天說的話想一想,檢討一下,是不是有不妥當,或者「有更好的說話方法」。正因此,在這本書裡我提出的案例,都是最真實的,發生在大家身邊的小事。而由那些小事裡,常能見到大學問;由那些簡單的話語中,常能觸及心靈的深處。──劉墉
劉墉繼《我不是教你詐》、《你不可不知的人性》之後,蘊藏數十年人生智慧的超強說話術!這本書,很平凡、很生活,很可能有你認為「不是問題的問題」。但是,請靜下心來,聽我說──家常話,小心說!會說話與不會說話,常在那一念之間。一念之間,懂得忍、懂得退一步想,就可能有個喜劇的結局;那一念之間,毫不考慮地脫口而出,則可能是個悲劇的結尾。且看劉墉透過最生動的故事和分析,教你如何——壞話好說、狠話柔說、大話小說、笑話冷說、重話輕說、急話緩說、長話短說、虛話實說、廢話少說……把話說到心窩裡。從「話不投機半句多」到「酒逢知己千杯少」;知道什麼話不該說,不如知道怎麼換句話說。且看劉墉透過你想都想不到的角度,教你如何——正著說、反著說、託人說、自己說、搶著說、閃著說、緩緩說、快快說、換句話說、忍著不說……把話說到心窩裡。雖然許多人讚美我口才好,但是我從不這麼認為,而且覺得自己年輕的時候總是說錯話。即使到今天,我每天晚上還是常把白天說的話想一想,檢討一下,是不是有不妥當,或者「有更好的說話方法」。正因此,在這本書裡我提出的案例,都是最真實的,發生在大家身邊的小事。而由那些小事裡,常能見到大學問;由那些簡單的話語中,常能觸及心靈的深處。──劉墉
▌《溫州街的故事》 我最近看了李渝的《溫州街的故事》。因為絕版多年,我特地到圖書館借,看了非常喜歡。它用很平實的方式描寫生活,最後的重擊卻會讓人想哭。我希望這本書被大家看到,如果能再版該有多好。──桂綸鎂╱演員此書為作者第一本小說集,收一九八三年以來撰製系列短篇,總題《溫州街的故事》,透過一個成長中的少女的觀察體悟,展示了四十年代末期以後發生在臺北一個知識分子社區的動盪離合,題材特定,並且具有無限的漫延性,終於超越時空,而筆法流動,時而綿密複沓,時而沖淡透明,最見小說藝術家追求完整的心力。──楊牧▌《金絲猿的故事》藉著一則有關中國西南森林中有關金絲猿的傳奇,李渝回顧上個世紀中期以來的家國動亂,也思考救贖種種創傷的可能。更重要的,她對金絲猿傳奇的敘述,直指她對一種獨特的書寫美學與倫理的省思。金絲猿因此成為一個隱喻,既暗示歷史盡頭那靈光一現的遭遇,也點出書寫本身所帶來的神祕而又華麗的冒險。李渝有意以金絲猿的故事作為她個人理解歷史的方法。小說裡的將軍征戰多年,殺戮重重,辜負也被辜負了太多。唯有在退守臺灣,經歷了至親之人的背叛與羞辱,將軍痛定思痛,乃至豁然開朗……訴說故事是將軍自己面向歷史、相互和解的方式,也是他自我救贖的開始。
我最近看了李渝的《溫州街的故事》。因為絕版多年,我特地到圖書館借,看了非常喜歡。它用很平實的方式描寫生活,最後的重擊卻會讓人想哭。我希望這本書被大家看到,如果能再版該有多好。──桂綸鎂╱演員此書為作者第一本小說集,收一九八三年以來撰製系列短篇,總題《溫州街的故事》,透過一個成長中的少女的觀察體悟,展示了四十年代末期以後發生在臺北一個知識分子社區的動盪離合,題材特定,並且具有無限的漫延性,終於超越時空,而筆法流動,時而綿密複沓,時而沖淡透明,最見小說藝術家追求完整的心力。──楊牧
我最近看了李渝的《溫州街的故事》。因為絕版多年,我特地到圖書館借,看了非常喜歡。它用很平實的方式描寫生活,最後的重擊卻會讓人想哭。我希望這本書被大家看到,如果能再版該有多好。──桂綸鎂╱演員此書為作者第一本小說集,收一九八三年以來撰製系列短篇,總題《溫州街的故事》,透過一個成長中的少女的觀察體悟,展示了四十年代末期以後發生在臺北一個知識分子社區的動盪離合,題材特定,並且具有無限的漫延性,終於超越時空,而筆法流動,時而綿密複沓,時而沖淡透明,最見小說藝術家追求完整的心力。──楊牧
當世界太過喧譁,我們需要一個可以躲進去的樹洞社會急促躁動、資訊爆量、情緒擾攘,我們是否還能靜下來,聽見自己?寂靜中的感知與情緒,從生命遭遇、旅行剪影、身體病痛到記憶的塗抹與時間的折光,緩慢梳理出生活裡那些被遺落的聲音與片刻。寂靜不是無聲,而是一種存在的姿態,從柏林的默片般回憶,到京都的暮紅時光,從馬來西亞金馬崙高原的萬籟俱寂,到疫情年間的危脆肉身。陳冠良記錄下那些在平常裡被忽略、被錯過,卻默默蟄伏心室邊陲的人情俗事與靜物。每一篇散文都是一次自我觀看的旅行,為著某一年、某一人與某一眼,更為著途經這些時空的自己。陳冠良:「寂靜是我的樹洞。我常常把自己放進其間,摒隔嘈嚷,安頓情緒,讀書寫字,從不斷在吸納與吐露的字裡行間所誕生的沉靜中,觀照自己內心軌跡——藉此拉展一段不會遠到模糊、近到失焦,剛剛好的距離,慢悠悠細凝身邊迎面而來又擦肩而去的心事波濤,世事囂囂。」好評推薦李時雍(作家):讀著冠良所聆聽記寫屬城市的聲音,總令我想起音樂家最後展覽的標題「觀音.聽時」,觀看聲音,聽見時間。他重以敘事疊加的聲響,最後成為電影般的靜默,成了記憶原即非同步的時間性。蔣亞妮(作家):讀這本書時,總是想著安靜的諸多好處,無聲並不是安靜的全部,安靜更似一種活著的方案、一種風暴後才能體解的心境。在最寂靜的生活中,時光或許也會被這樣的褶襉收納些許,讓一個人寫出更遠更長的字。推薦人川貝母(插畫家)林黛嫚(作家)周書毅(編舞家)馮國瑄(作家)
藉著一則有關中國西南森林中有關金絲猿的傳奇,李渝回顧上個世紀中期以來的家國動亂,也思考救贖種種創傷的可能。更重要的,她對金絲猿傳奇的敘述,直指她對一種獨特的書寫美學與倫理的省思。金絲猿因此成為一個隱喻,既暗示歷史盡頭那靈光一現的遭遇,也點出書寫本身所帶來的神祕而又華麗的冒險。李渝有意以金絲猿的故事作為她個人理解歷史的方法。小說裡的將軍征戰多年,殺戮重重,辜負也被辜負了太多。唯有在退守臺灣,經歷了至親之人的背叛與羞辱,將軍痛定思痛,乃至豁然開朗……訴說故事是將軍自己面向歷史、相互和解的方式,也是他自我救贖的開始。—王德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