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

公共博物館學:公共性、新性與方法論的想像及其實踐

黃貞燕  著
台灣博物館 出版
2024/01/31 出版

論文集以「公共博物館學」的視野,反思前述博物館當前的角色與課題,聚焦於「知識/藝術公共性的反思與博物館」、「公民參與、社群/社區主體性與博物館」、「地方視野、文化多樣性與博物館」、「社會議題的闡釋、對話與博物館」、與「專業治理、公共治理與博物館政策」五大議題

95 特價46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偶藏韶光:揭開台原蒐奇櫃

「國立臺灣博物館」成立於1908年,自日治時期即陸續蒐藏臺灣、中國及東南亞之偶戲相關藏品。2019年至2020年,臺博館陸續獲得各式偶戲文物之大量捐贈,整飭入藏同時,更規劃「臺博偶戲館藏系列叢書」。本冊為第三冊,以林經甫先生捐贈之偶戲文物為出發,展現亞洲偶戲的多元面向,包括歷史、文化及藝術價值,引領觀眾認識亞洲各地的偶戲文化與藝術之美。

95 特價83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卑南大溪的河道變遷傳說:引水英雄都古比斯[精裝]

林佳靜  著
台灣博物館 出版
2013/04/01 出版

卑南大溪是臺東縣境最長的溪流,河床寬廣與活躍的地質變動,使其河道更加多變。生活在此的卑南族普悠瑪部落,在卑南大溪河水的孕育下,族人得以在此安居立命,也因長期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卑南大溪流域有著族人們長久累積的空間記憶與文化,包括傳統地名、神話傳說與祭儀活動等,與族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神話傳說代表了一群人在土地上的共同記憶,有歷史發展與祖先的經驗。過去原住民沒有文字,只能藉由口耳相傳的方式來傳遞族群的文化。在普悠瑪部落族人古老的神話傳說中,流傳著卑南大溪是由祖先 ( 都古比斯 ) 為了部落族人的生活,英勇引水而來,並且經過了三次的引水後成為現今的樣貌。這故事呈現出族人與大自然的互動,也反映出祖先對自然事物的看法。因此透過出版這本卑南大溪傳說故事 ( 卑南大溪的河道變遷傳說—引水英雄都古比斯 ) 繪本,期待讀者能認識到過去卑南族普悠瑪部落族人的環境觀,以及如何透過口傳讓後代子孫了解到卑南大溪河道的多變。

95 特價23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土理土器:臺灣史前陶容器特展標本圖錄

台灣博物館 出版
2013/03/01 出版

相較於玉、石等器物,陶器的「物質價值」並不高。然而,卻因其物質特性,陶器成為新石器時代文化中,最受廣泛研究的考古遺物。陶器中,又以陶容器為史前時代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生活用品,同時也是史前時代遺址上,最普遍的出土遺物之一,甚至說整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研究,是以陶容器為核心開展而來亦不為過。然而,陶容器雖為臺灣史前時代最常見的器物,從史前文化遺址出土的標本遺物,卻常只殘餘破片而少能修復成完整器型。因此,修復完整的史前文化陶容器,在臺灣不只珍貴少見,對於後人詮釋與理解史前文化,更具關鍵的作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自籌備處時期開始,即以國內唯一國家級考古博物館,策劃、主持許多大小規模不等的考古發掘計畫,所累積、收藏的史前陶容器標本數量極為豐富。史前館除研究人員進行調查研究及典藏人員進行文物整飭之外,更聘有專職技術人員進行陶容器修復,將破碎陶片修拼完整,成為珍貴之研究材料。史前館所收藏修復完整之陶容器,主要出土於臺灣東部及西南平原。史前館籌畫此次特展及出版特展圖錄,即想引領觀眾的目光正視這一項看似「土土的」,卻在考古學研究上絕對重要的器物──陶容器。 這次「土理土器:臺灣史前陶容器特展」,從主標題可以窺知研究人員強調紋理、器型,此兩者是考古學上對陶容器最基礎的分類法則。但我們更期待這個特展除了讓觀眾以最純粹的感受來欣賞「土土的」史前陶容器,還能引領觀眾認識陶容器如何和先住民的各個生活面向融合在-飲食的、祭祀的、審美的、甚至把玩的。史前館希望所展出的文物,不止是「物件」,而是有生命有歷史故事的「文物」,展出的角度要更貼近觀眾的生活經驗,更豐富觀眾對先住民的生活想像。而這個特展只是開始。

95 特價4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再現南臺平埔族群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潘英海  著
台灣博物館 出版
2012/08/20 出版

本書論文以2009年莫拉克颱風引發大量降雨,造成臺灣南部許多鄉鎮嚴重受損,尤以甲仙鄉小林村半數聚落湮滅,造成數百村名罹難災情最為慘烈等災難主題為議論範圍,論述重建平埔族群聚落及其生活、經濟、組織、文化等後,應如何再次展現平埔族群的特色及要素,提供出多元解決方案與建議,作為參考與佐證。

95 特價23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看全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