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係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對政治、文化等方面產生重大且深遠的影響,至今不衰。適逢五四運動一百週年,本校有感於五四運動旗手羅家倫前校長對學校作出的重要貢獻,故舉辦羅家倫與五四運動研討會。 本書有張堂錡、羅秀美、林秋芳教授發表的三篇論文,吳玉山院士、周玉山委員、李瑞騰院長的座談會紀錄,另有周景揚校長序文、李瑞騰院長及莊宜文教授的後記。
五四運動係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對政治、文化等方面產生重大且深遠的影響,至今不衰。適逢五四運動一百週年,2019年「海峽兩岸暨香港人文社會科學論壇」以「再現、傳承與超越」為訴求,邀請相關領域 之專家學者共同研討、相互交流。本書為論壇論文結集,收吳玉山教授主題演講及汪榮祖、周陽山與黃玫瑄、梁元生、黃崇修、陳俊啟等五篇論文,所觸及的議題涵蓋百年來五四精神的傳衍與實踐、五四人物的再評述等等,帶領與會者重返五 四現場,再探歷史真實。
2018年10月30日,第十屆「余紀忠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葉永烜院士,以「眺望五十年後的今天」為題,並邀請中央研究院李羅權院士擔任引言人,與葉永烜院士進行對談,從天文、太空、跨越古今的人文、歷史等角度,既深且廣的談論五十年後的今天,並給予現時的年輕人未來努力的啟示。 葉院士從50光年的恆星談起,貫穿古今、旁徵博引的前後五十年間,世界霸權的興起、蓬勃的太空時代競爭、人類從登入月球到太空旅遊業的構想、人類人口結構變化的生命如何永續到AI的發展與應用,讓不斷被時代推進的人們如何運用深蘊的人文關懷思維去順應AI世代的來臨,去尋求我們宇宙中、生命中最寶貴的伊甸園、適居帶。 因應變化迅速的世界局勢與科技,葉院士期許我們:要「有使命感」,有使命感才能改變把世界改變、把環境改變、把歷史改變;要「有同情心」,尤其身為領導者能「作民父母」,這才是國家長治久安之道;要「有意志力、有恆心」,做任何事皆能有始有終,縱使未來為AI充斥的世代亦不足為懼。
本書為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暨配合國立中央大學舉辦羅家倫與五四運動研討會而編,內分二輯,輯一為羅家倫所撰寫與五四有關的文章,凡15篇;輯二為羅家倫記述五四師友文章,凡19篇。另附錄二位歷史學家李雲漢、王聿均敘寫羅家倫的文章,以供讀者參考。前有照片、書影等圖片,周景揚、羅久芳序文及編者李瑞騰的導言,後有另一編者莊宜文的後記。
O年代)的回憶,全書承載著溫情、懷念、憶舊與感恩,並側寫了當代台灣的社會局勢,重現了當代中大校園氛圍與校務系所發展。我跟著書中作者回顧了中大的校務推展,回憶了我們對於友情及校園生活的懷念。一九八O年代的中大,正處於廣建校園黌舍的時期,當時的中大師生們時常看到校園建設工程,他們看著太遙中心、志希館、太極銅雕、男九舍、資策會資訊人才訓練中心、學者宿舍的矗立,他們看著依仁堂、PU田徑場、室內游泳池、中大書城出現在校園裡,校園景觀變遷伴隨著他們的青春飛揚,有社團約會和打工,有校園裡偶遇的校長、有課堂上的老師、有宿舍裡的同學。
近年來因為經濟全球化,國際競爭加劇,以及大部分已開發國家都已進入知識經濟,各國都需要大量的高教育程度員工來輔助他們的經濟發展與提升他們國家的競爭力,因此各國都在擴張他們大學的容量與提升他們大學教育的品質。
臺灣與香港近年來政治與社會方面都有非常巨大的變化,臺灣自1990年後期發展民主政治亦即總統、地方首長、議會議員均由人民直選,人民有充分自由發言的權利,辦理以來非常成功,被國際認為是臺灣的政治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