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繪本裡角色人物間的互相對話,引導讀者進入斗六繪本館的過去事蹟,介紹斗六繪本館鼓勵讀者出國旅遊時帶回一本繪本送給圖書館的孩子們所推行的愛旅行計畫以及圖書館前前後後推動志工業務、改善建築物空間的過往歷史,讓大家看到圖書館在沈館長的努力下,由裡而外的美麗蜕變。
以斗六舊城區咫尺相鄰的寺廟教堂為主軸,彰顯不同信仰卻能和平共處的多元宗教文化價值,台灣人友善與彼此包容的態度讓寺廟與教堂可以比鄰而居。這也是舊城區發展的歷史特色之一。故事中家長透過不同的信仰希望藉由祈禱祈求神聖的力量幫助孩子找回寵物的故事。
貫穿斗六市區的雲林溪,陪伴無數民眾過了孩童的時光,曾經,它被厚重的水泥阻隔,逐漸從人們生活中離去。現今的它經過整治,用嶄新的一面重新被看見,希望透過故事揭開雲林溪的共同記憶,以及雲林溪崁蓋前,及現在掀蓋的計畫,還有對未來的願景。
故事的創作及主軸以消失的涵碧樓為起點,涵碧樓的建造者陳林寶女士在當時一個男性主導的父權社會中可以有如此的成就是極具傳奇的特例,故事以鬼故事的懸疑開始,透過孩子與大人的對話逐漸找回涵碧樓的故事。
以老街上開店超過一百年的日興棉被為故事藍圖,以「一輩子只做一件事,而且堅持一直做下去,把它做到最好」為故事的核心價值,敘述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堅持不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故事以老棉被店四周的店面不段更替來凸顯老棉被店不變的稀有。
故事以斗六木雕師張文議故事發想藍本,以小朋友的眼光去看木雕創作。 故事中祖孫一起做木雕的過程,體會到每個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在賣出藝術作品時那種又高興又捨不得的心情也藉由故事的小主人翁因為同學不領情而得以把木雕的作品留下來的情節中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