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鑰匙組織,八十年前誕生於法國巴黎,現已成為專業化、國際化的品牌服務組織。一九九五年金鑰匙被正式引入中國,成立了中國金鑰匙組織,現已覆蓋了二百六十多個城市,兩千多家高端服務企業。金鑰匙服務組織,G20杭州峰會中外元首來賓服務的提供者,北京奧運會唯一邀請的品牌服務組織,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來華的接待者;金鑰匙服務,世界級服務心法,從成立以來就致力於為客戶提供高端服務,是中國服務的代表和先行者,被譽為服務皇冠上的鑽石。《中國金鑰匙服務哲學》是第一本全面介紹金鑰匙這一品牌服務心法的圖書。全書從金鑰匙服務品牌在中國的發展足跡、多年的艱苦實踐,以及發展現狀,闡述了金鑰匙這一服務品牌的內涵和特質,分別從理論、實例以及中國金鑰匙組織歷年年會演說詞的方式,系統地介紹金鑰匙服務的服務價值觀、方法論,服務標準、服務精神和服務目標,深入分析了中國金鑰匙服務哲學與西方金鑰匙服務理念在本質上的區別,什麼是服務、什麼是金鑰匙服務、什麼是中國金鑰匙服務哲學,如何修煉世界級服務心法,成就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又有與國際接軌的創新模式的「中國服務」,形象生動地解讀了金鑰匙 「在客人的驚喜中找到富有的人生」的終極追求。
對許多中國人而言,一提起巴基斯坦,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老巴」、「鐵杆兒」這樣親切的稱呼。的確,中巴友誼膾炙人口、深入人心。兩國之間建立了全天候友誼,展開了全方位合作,是不折不扣的好朋友、好鄰居、好伙伴、好兄弟。中巴友好深植於兩國民眾心中,融入了人們的血脈,成為屬於兩國最廣大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該文集的二十三位作者都是曾長期從事中巴友好交往的資深外交官和各界知名人士,他們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從不同角度生動回顧了自己和巴基斯坦各界民眾的真摯友誼,講述了中巴兩國和兩國人民的不解之緣。這些故事或娓娓道來,或以小見大,或激情洋溢,或嚴謹莊重,朴素中透露出真情,平凡中蘊含著深刻,唱響了中巴友好深入人心、歷久彌堅的主旋律。這些故事如同盞盞明燈、涓涓細流,將照亮中巴友好的未來,匯成中巴友好的長河。
文萊是中國的友好鄰邦,也是東盟的重要一員。據中國古籍記載,中國同古稱「浡泥」的文萊從漢代開始就有往來。明朝永樂年間,兩國來往尤為密切。但自十六世紀末西方殖民主義者入侵文萊後,兩國來往中斷。一九八四年文萊獨立後,兩國接觸與交往逐步恢復,並於一九九一年九月三十日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二〇一三年,兩國領導人決定將中文關係提升為戰略合作關係,為兩國友好關係注入了新的動力。如今,中文關係已經步入全面發展的新時期,成為本地區大小國家平等相待、互利合作、和諧共處的典範。數十位長期從事中文友好交往的外交界、學術界專家和各界友好人士凝心聚力,飽含對中文友好的熾熱情感,以各自的親身經歷,向社會各界奉獻了這冊有關傳承中文傳統友好、對接中文發展戰略等內容的精品力作,為中文友好事業增添了靚麗之筆。
中華民族和猶太民族代表了世界上兩大古老文明,他們的接觸始於古代猶太人流散進入中國之時。自那時起,中國成了一度失去祖國的猶太人可以安居樂業的國家。納粹大屠殺期間,上海更成了全球唯一接納猶太難民的大城市。在中華大地上,中國人和猶太人在上千年的交往中友好相處,在反法西斯鬥爭中更是互伸援手,譜寫了中猶友誼的歷史篇章。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四日,中以兩國建立外交關係,揭開了兩國和兩個民族關係史上嶄新的一頁。建交二十二年來,中以經濟、科技合作碩果累累,人文交流也發展迅速,呈現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我們精心組織編寫了這十二個小故事,希望能在讀者面前栩栩如生地展示中以兩國,中猶兩個民族之間的深厚友誼。
這本書是由十六位中國作者和七位尼泊爾作者共同撰寫的,它本身就是中尼友好合作的產物。本書的中方作者大多在尼泊爾長期工作過,其中有多位中國前駐尼泊爾大使、參贊、武官等高級外交官,有曾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負責尼語節目編輯、播音的專業人士,有參加過對尼經援和文化交流的人員,有常駐尼的資深記者和出訪過尼的新聞出版界人士,還有長期從事尼泊爾研究的學者。他們懷著對尼泊爾人民的真摯友情,從不同的側面和視角描述自己親身經歷的真實生動的故事,緬懷和讚頌中尼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本書的幾位尼泊爾作者都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特別是尼泊爾著名政治家、前首相基.尼.比斯塔,他曾十多次訪華,同中國幾代領導人都有過密切交往,無論在朝在野,對中國友好矢志不渝,為中尼友好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他幾位尼泊爾作者,包括尼泊爾前駐華公使、駐拉薩總領事、前國王首席新聞秘書、尼泊爾——中國研究中心主席、尼泊爾編輯家協會會長、尼泊爾外交學會前顧問等,他們或長期在中國學習、工作過,或多次訪問過中國,都為中尼友好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他們懷著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積極撰文回顧和紀念尼中建交六十週年,描述他們同中國的友好交往和所見所聞,熱情讚頌中國的飛速發展和巨大進步,表達對中尼友好合作繼續發展的殷切期盼。中尼雙方二十多位資深人士撰寫和親歷的這些友好故事,是中尼建交六十年來睦鄰友好合作關係的生動體現和歷史見證。
本書並非一般的回憶錄,也不是普普通通的文集,而是凝聚著作者們多年心血、能打動人們心靈的故事匯集。 在原版十九位中國作者共同創作的基礎上,這次修訂增補了有代表性的五位俄方重量級作者的文章。其中,俄羅斯聯邦特命全權大使安.杰尼索夫(錢益壽)是一位地道的「中國通」,他先後四次在中國工作,撰寫了「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札記,與讀者分享了一些引人入勝的趣聞軼事;九十八歲高齡的謝.齊赫文斯基(齊赫文)院士是俄聯邦功勳外交工作者,其「中國緣」始於一九三五年,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和中蘇兩國建交的唯一健在的見證人;有名的俄羅斯漢學家里.庫達舍夫(顧達壽)曾為蘇聯領導人會見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擔任翻譯,揭祕了那段不同尋常的高層交往中的內幕花絮,毛澤東還親自為他取了中國名字;俄中友協第一副會長加.庫里科娃與中國「相伴了半個多世紀」,創作了專著《俄羅斯—中國兩個偉大民族友誼的歷史篇章》,至今仍熱衷於雙邊友好交往,堪稱民間外交的典範;哲學博士阿.葉.盧基揚諾夫對儒家、道家學說有獨到的研究,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和中俄關係六十週年傑出貢獻獎兩個中國國家級獎項,他的《〈莫斯科—北京〉,我的中國》一文充滿了對中國古老文化的熱愛之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版還特地邀請原國務委員戴秉國撰寫《從「冷板凳」到戰略對話》大作,真實還原了兩國關係從冰冷到火熱的跌宕起伏進程,尤其「空中辦公室裡話友誼」和「兩根筷子誰也離不開誰」的精彩片斷,會讓你受益匪淺。上述這些不可多得的傳奇故事,本身就有意思、有意義,非常值得一讀。
《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故事》文集的一大亮點,就是中哈雙方二十多位作者共同攜手合作,相互補充啟發,更加全面、真實地還原了二十多年來兩國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及雙邊關係穩步發展的歷程,歌頌了兩國人民心心相印、親如手足的傳統情誼,為新形勢下中哈全面戰略伙伴關係傳遞正能量。其中許多故事凝結著作者長年的心血,充滿了真情實感,頗具可讀性,無疑會對我們兩國年輕一代有著某種借鑑作用。貫穿該書的一條紅線,就是弘揚絲綢之路精神,傳承兩國人民友誼。當今,在中哈加緊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光明之路」戰略規劃的大背景下,編撰出版中哈兩國和人民之間的友好故事(中、俄文版),更有特殊的現實意義。
中埃都是文明古國,萬里長城和金字塔共同見證了人類文明的奇蹟,古絲綢之路成為連接中埃兩國的重要紐帶,譜寫了永載史冊的經貿和人文交流篇章。一九五六年,埃及又成為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阿拉伯和非洲國家。本書融入對中埃兩國有著深刻了解的兩國及多個領域專家學者對中埃關係建設研究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以詳實生動的案例和專家學者的親歷,詮釋了中埃關係為何穩健快速發展,未來中埃關係如何更上一層樓。毫無疑問,這些都是讀者關心的問題。本書通過中埃關係建設者們的親歷和記錄,從不同層面、各個角度為中埃友好合作鼓與呼的同時,也為進一步深化中埃關係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寶貴經驗。數十位長期從事中埃友好交往的外交界、新聞界、學術界專家和友好人士凝心聚力,飽含對中埃友好的熾熱情感,以各自的親身經歷,向社會各界奉獻了這冊有關傳承中埃傳統友好、對接中埃發展戰略、共促中東和平和參與全球治理等內容的精品力作,為中埃、中阿友好事業增添了靚麗之筆。中埃兩國外長在建交六十年之際撰文紀念,成為這本書的點睛之筆。
中國和泰國的故事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多年前,中泰人民便開始了友好交往。中泰兩國既是遠親,又是近鄰,歷史上從未發生過戰爭,又無懸而未決的土地紛爭。這成為中泰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相處的堅實基礎。一九七五年建立正常外交關係後,兩國交往突飛猛進地發展。今天,泰國是中國發展與東盟關係的重要夥伴,也是建設「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合作對象。本書收錄的文章,正是反映了中泰建交以後兩國人民為增進傳統友誼而添磚加瓦的故事。為本書供稿的作者中,既有中泰兩國的外交、政商界人士,也有來自中泰國際交流協會在國家、省(府)、市層面的一線人員,有來自各大中泰研究機構、大學的學者和教師,更有來自中泰各高校、代表著中泰美好未來的留學生代表。這些作者以所聞、所見後的切身感受為敘事內容,以我們和你們這些平凡的人的角度向中泰讀者展現出一幅幅中泰友好交流的真實場景。
中斯友好交往源遠流長。兩千多年來,我們兩國一直是真誠合作的好伙伴,是相親相近的好朋友。當前,中斯真誠互助,世代友好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站在新的起點上,中斯友誼之船正沿著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乘風破浪、揚帆遠航。本書主要以三條主線介紹中斯關係:一是海上絲綢之路,它見證了不斷發展的中斯關係,是中斯兩國共同的歷史遺產。二是斯里蘭卡與中國的千年佛緣。從西元四〇六年斯里蘭卡高僧曇摩來華和四一〇年中國高僧法顯到斯里蘭卡研習佛經開始,中斯佛教交流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成為我們兩國傳統友誼的紐帶。三是斯里蘭卡(錫蘭)獨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斯關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我們兩國患難與共,相互支持,相互信任,成為全天候的朋友。
瑞士是最早承認並同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西方國家之一。兩國建交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政治格局和國際關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中瑞關係一直保持友好交往,被稱為中西方國家不同社會制度友好關係的典範。這本文集共有二十五位作者,其中包括六位瑞士朋友。中方作者中,有曾在不同時期在中國駐瑞士大使館、總領事館長期工作過的大使、參贊、總領事、秘書等外交官員;也有記者、友好城市、友好學校,以及華僑和前留學生代表。瑞方作者的參與,成為本書的一大亮點。他們是:瑞士前駐華大使,瑞中協會主席、副主席,友好學校的前校長,曾在中國工作多年的專家,新時期參與中瑞技術合作的公司代表。他們都是構建中瑞兩國半個多世紀友好關係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他們所寫的一個個故事,有細節花絮,情節生動,十分感人,配有照片,頗具可讀性、趣味性。
中國和印尼的關係源遠流長。兩國各自獲得獨立和解放後,中印尼關係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在當時反對帝國主義和新老殖民主義的國際舞台上,雙雙旗幟鮮明,互相支持,堪為「同志」。毋庸諱言,中印尼兩國有過長達二十餘年中斷外交關係的歷史。這是兩國當時各自所處的極端不正常的社會氛圍造成的,令人扼腕為憾。中印尼恢復正常外交關係後,很快步入戰略夥伴關係,不僅兩國關係得到大踏步的全面發展,也大大促進了中國和東盟的關係,使中國成為東南亞各國集體的朋友。此書得到各方的支持。印尼駐華大使和中國駐印尼大使親自作序,中國外交部原主管領導和幾位前任駐印尼大使積極賜稿。一些長期主管、研究印尼,為發展中印尼關係作出過貢獻的官員和學者踴躍來搞,從不同側面回顧、介紹了大量事例。上述文章鄭重地、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印尼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開闊了讀者瞭解、觀察的眼界。
中國和印度是亞洲兩大文明古國。中印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源遠流長,有著兩千多年友好交往的歷史。在近代,兩國人民在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中相互同情,相互支持。二十世紀中葉,中印共同倡導了舉世聞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兩國迎來了友好合作的黃金時期。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印友好關係在五〇年代末發生逆轉,直至八〇年代末才基本實現關係正常化。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印關係進入了快速和全面發展的新時期。二〇一四至二〇一五年,習近平主席和莫迪總理實現了互訪。兩位領導人高度評價兩國關係,習主席說:「中印用一個聲音說話,全世界都會傾聽。中印攜手合作,全世界都會關注。」莫迪總理則形象地比喻中國和印度是「兩個身體,一種精神」。本書中,多位長期在印度工作的中國外交官對上述兩國關係的歷程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同時,本書用大量的篇幅描寫中印人民之間的友好交往和友好合作的故事,追憶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作者中有長期研究印度和從事中印文化交流的專家學者、新聞工作者等,還有致力於中印友好工作和長期在中國工作的印度友人。兩國二十九位作者以親身經歷和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印之間千年傳統友好的歷史淵源和潛力無限的發展前景,值得每一位從事和關注中印關係的人士閱讀和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