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華人首富 李嘉誠 出身:1928年生於廣東潮州。 學歷:國小畢業,之後終生自學獲榮譽法學、社會科學博士。 經歷:歷茶館跑堂、鐵桶推銷員、塑膠花工廠廠主、地產開發商、長江實業集團負責人。 財富:資產市值超過310億美金,連續蟬聯15年「世界華人首富」。 事業:創辦長江實業集團、和記黃埔、TOM集團、汕頭大學、李嘉誠基金會…… 成就:跨足了房地產、能源業、網路業、電信業、媒體…… 座右銘: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志業:持續終生捐款支持教育、醫療、文化事業。 勉勵後人的話:「仁慈的獅子」。擁有絕對的力量並以仁慈為本,待人處世。 提起李嘉誠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財富的代名詞,創業六十餘載,總資產超300億美元,自1999年被美國富比士富豪排行榜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15年間不論風雲如何變幻,始終穩居這一寶座。 追溯李嘉誠的家世,非官非富,他出生於普通的書香世家,少時身逢戰亂,隨父親避難來到香港,為生活所迫,他在茶樓當過跑堂,在工廠當過推銷員,用腳力和勤奮為自己累積了最原始的財富。他不畏艱難,自學英語,勤學各種知識,開拓視野,開啟了自強不息的個人奮鬥史。從推銷員到塑膠工廠的小業主,從小業主到全香港的「塑膠花大王」,從「塑膠花大王」到地產界大亨,再到貨運霸主,再到新世紀的網路傳媒弄潮兒……李嘉誠從未停下他前進的腳步。 如今的李嘉誠,掌管著香港最具分量、最具影響力的超大型財團。他的商業王國遍佈全球52個國家和地區,雇員人數超過26萬。他所從事的行業,涉及地產、通信、基建、航運、電力、石油、零售等多個領域。李嘉誠僅靠白手起家,締造出了如此規模的商業王國,成就了50年來華人商界最大的傳奇。人們不禁要問,這位商界巨擘究竟有多大的能量? 美國權威財經雜誌《富比士》曾這樣評價李嘉誠:「環顧亞洲,甚至全球,僅有少數的企業家能夠從貧苦的出身中戰勝種種艱險,成功挑戰,建立起一個業務多元化即遍佈全球52個國家的龐大商業帝國。李嘉誠在香港素有『超人』的美譽。事實上,全球各地商界翹楚均視其為擁有卓越能力、廣闊視野與超凡成就的強人!」 作為一位商人,李嘉誠的內心卻波瀾不驚,讓任何一個與他打過交道的人都敬佩他的為人,即使是針鋒相對的競爭對手,也為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作為一位企業家,李嘉誠最熱衷的卻是慈善事業,不圖名、不為利;作為一位父親,李嘉誠的訓子之道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點,自有一套自己的理論,如今他的兩個兒子已成長為新一代的商界翹楚;作為一位領導者,他知人善任、平等待人,創造出了「公司如家」的企業文化氛圍,在他的團隊,「打工皇帝」比比皆是…… 縱觀李嘉誠的傳奇人生,他創造的不僅是財富,更是其身體力行的一套極富內涵的經商哲學與人生韜略。固然,李嘉誠的脫穎而出是時勢造英雄的結果,但更多的則是他獨特的謀事經商與為人處世方式。在世人眼裡,李嘉誠愈來愈成為一個凝聚著華人的智慧與奮鬥精神的代表,李嘉誠締造的商業神話,早已不再僅僅是一個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而是眾多創業人和追求成功者反思學習的典範。 當我們仰望這位傳奇人物的時候,不禁要問,是什麼讓一位困境中的少年白手起家,在商海中拚搏奮鬥而成長為今日的世界富豪?他的億萬財富神話是如何締造的?他的獨到的商業謀略是如何練就的?他的備受人們欽佩的人格魅力又是緣何而來?或者用一句話來概括,是什麼鑄就了李嘉誠的成功? 李嘉誠的一段話給了我們答案。 李嘉誠說:「在逆境的時候,你要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條件。當我自己處於逆境的時候,我自問:我夠!因為我勤奮、節儉、有毅力、肯求知及有信譽。」 是的。李嘉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在逆境中的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還有他那獨特的人格魅力。困頓時,勤奮堅忍,憑藉智慧和膽識叩開財富大門;機遇面前,好謀而成,用行動演繹商界神話;成功面前,深沉淡達,以大胸懷做大事業,不斷壯大他進軍世界的企業帝國。李嘉誠謀事亦謀人,經商亦經世。在商場上,他是叱吒風雲的領軍人物,深謀果斷;在為人處世上,他把做人看得比經商還重要,富貴不忘報國,投身公益。 李嘉誠說:「人們常讚譽我是超人,其實我並非天生就是經營者,到現在,我只能說經營得還可以。我是經歷過許多磨難和挫折,才悟出一些經營之道的。」 本書的編寫,以時間為順序,意在讓渴望瞭解李嘉誠的人士,順著他的成長軌跡看到這位傳奇商人的傳奇人生。希望廣大讀者藉由對李嘉誠特殊經歷、經商之道、做人處事之法的闡釋,能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經驗和人生啟迪。
硬漢鐵腕 普京 傳 還你一個奇蹟般的俄羅斯 俄羅斯自2000年以來的實際最高領導人 俄羅斯公認最有魅力、最性感的硬漢 他以強悍的作風收復克里米亞重新控制了黑海 雖然強勢的軍事、外交行動引起西方國家的反對與抨擊 但在國內依然有著不敗的政績直持著他:勇往直前 他發下豪語:給我二十年,還你一個奇蹟般的俄羅斯 當克里米亞的硝煙逐漸散去,當克入俄條約正式簽訂,普京「給我20年,還你一個奇蹟般的俄羅斯!」的豪言壯語似乎依然迴盪在俄羅斯人民的耳中,他雄霸天下的氣勢,彷若無人能夠抵擋。離開俄羅斯多年的克里米亞半島,終於在普京再次問鼎總統高位之後,順利回歸了俄羅斯。從此,黑海艦隊不用再經歷客居他鄉的尷尬,而因為地理位置的優越性,控制了克里米亞半島,就相當於控制了黑海,俄羅斯的經濟、軍事都有了最大的保障。 三次競選,三次攀登總統寶座,普京為俄羅斯帶來的不僅僅是收復克里米亞半島這一個成績。他在危難時刻接過管理國家的重任,臨危受命,在炮火與熱血中帶著俄羅斯前進,他領著俄羅斯由貧弱逐漸走向強盛,將一個散漫無序沒有地位的,動亂落後的俄羅斯發展成了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強國。他帶著俄羅斯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整個國家在他的領導下終於揚眉吐氣,找回了自己的尊嚴和影響力。他帶領俄羅斯重新崛起,回歸到了世界強國之列。 在他的領導之下,俄羅斯散發出恢宏的氣勢,有力的鎮壓了車臣叛亂,終止了十年經濟下滑,跨入「經濟強國」行列。他憑藉高超的政治藝術,擺平了左右兩派,使俄國多少年來第一次出現了政府與議會、在朝與在野相安無事的局面。他提出「主權民主」的概念,主張按照國情確定民主形態,讓反對派不戰而敗,也破除了西方「顏色革命」的法理依據。他讓俄羅斯的民眾恢復了對國家的信任,讓人民找到了自信以及對明天的希望,他強有力的削藩大斧掄過,國家經濟政治得到了全新改善。他長袖善舞,連任任期滿後,協助志同道合的梅德韋傑夫成功競選總統,自己轉身為總理,以「梅普組合」繼續管理俄羅斯,既不違憲連任,同時繼續執掌國家權柄。 他親自參與軍隊現代化計畫制訂,解決各種困難,督促改革計畫的落實,不斷增加軍事建設投入,大幅度提高軍費開支,使軍隊的改革以及發展由「維持型」轉變成了「發展型」,加快了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提升現代化水準的步伐,而戰略核威懾力量的發展更是引人注目,普京的行動讓俄羅斯逐漸恢復了軍事大國的形象和地位。在他的管理下,俄羅斯成為世界上具有活力與前途的新興市場之一,成了「金磚四國」中的重要一員,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金融、財政形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準得到快速提高,實現了貿易總額和貿易順差的長期雙增長。 除了這些之外,可以說,普京是俄羅斯近百年來除了列寧以外,又一個也是繼列寧之後唯一一位可以用外語與外國元首對話的領導人。與德國總理長談,和歐巴馬調侃,他應對自如,拜會英國女王,他一襲黑色燕尾服,盡顯紳士風度。他剛柔相濟。與人握手時,他那坦誠而溫和的藍眼睛好像是在向你傳遞俄羅斯的軟實力,但是那寬肩闊背加上厚重的手掌卻會讓深深地對方感受到他「鐵腕」的氣魄。而換上柔道服的他,將日本高手摔得服服帖帖,參觀少林寺,他分外溫和的將小沙彌扛到肩頭。和運動員合影,他無拘地蹲在前排。他曾獨自一人應邀去村婦家中吃酸蘑菇,安慰這位孑然一身的孤獨老人,也曾親自開一輛嶄新的國產小汽車,送給為老軍人福利奔忙左右的耄耋退休女特工。面對邀他游泳的村民,他毫不猶豫就跳進河裡。他的智慧與冷酷,鐵血與親民,在俄羅斯的土地上燦爛奪目。 如今,恢復了實力的俄羅斯,在政治發展以及外交戰略上不再退讓,在國家政策上不再一味的去取悅於人,在行動方面更是越來越積極主動。在普京的領導下,俄羅斯正在迅速的朝著強國的方向發展,「給我20年,還你一個奇蹟般的俄羅斯!」相信普京能夠繼續為俄羅斯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英國政壇鐵娘子 柴契爾夫人傳 身陷絕境但絕不屈服 英國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成功挑戰連任三屆的英國女首相 領導英軍打贏福克蘭--英阿戰爭 以鐵娘子的強硬態度導致蘇聯解體 美國雷根總統的「靈魂伴侶」 堅持減少福利政策、開放國企私有以拯救金融 以自由經濟成功挽救「歐洲病夫--英國」 夕陽,山巒。2013年4月17日乾陵神道兩旁的61尊蕃臣石像,儘管早已失去了頭顱,但仍然像千年前它們剛剛佇立在那裡時一樣的謙恭。而刻有八條螭龍的無字碑頭早已鐫滿了字。 朝陽,人群。同一時刻的倫敦民眾仍然像關注過往裡發生過的任何一件大事一樣站在街道兩旁。而大本鐘除了1965年溫斯頓•邱吉爾去世外首次暫停報時。 穿過1308年的歲月,這兩個女人的陵墓和葬禮之間仍然隔著8個時區和9000公里的距離。 一個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女皇帝,一個是英國唯一的女首相,她們之間的差異多於共同,但她們都是被政治撕裂的女人。 奮力廝殺終於一步一步走上了權力巔峰,一路上,被撕裂的不僅是屬於男人領地的權力殿堂,還有她們自己的人生。 挑戰整個傳統的改革,態度堅決的戰爭,以及關係疏遠的兒女。隔著一千多年的時光變遷,她們把目標定為權力而發起的挑戰仍然經歷著不曾改變過的磨難。 相比一千多年前遙遠的大唐,柴契爾夫人的英國早已經有了自己的女王,但真正的權力中心唐寧街10號,卻仍然沒有任何一位女性以首相的身分進駐過。 從格蘭瑟姆市的雜貨店,走到唐寧街10號的首相辦公室,柴契爾夫人整整走了54年。 這54年裡,從競選中幫忙折疊傳單的小女孩到在人群中張開雙臂接受支持者歡呼的政治家;從多次失敗的選區議員候選人到連任三屆的首相;從因為性格強硬 而求職失敗的學生到在唐寧街10號裡領導軍隊贏得馬島(指的是馬爾維納斯群島Malvinas Islands,簡稱馬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戰爭的指揮者,柴契爾夫人和一千多年前奠基了盛唐氣象的女人一樣,重塑了屬於英國的帝國輝煌。 這54年裡,從私有化的功臣到加大階層差距的罪人;從奪回領土的英雄到造成失業的惡魔;從瓦解了蘇聯的推手到摧毀福利的女巫;從一呼百應的首相到兒女疏遠的母親,柴契爾夫人仍然和一千多年前的那個女人一樣,為政治付出了自己的代價。 即位已經整整61年的伊莉莎白女王第二次參加首相的葬禮。 溫斯頓•邱吉爾、羅伯特•安東尼•艾登、哈樂德•麥克米倫、亞力克•道格拉斯—霍姆、哈樂德•威爾遜、愛德華•希斯、詹姆斯•卡拉漢、瑪格麗特•柴契 爾、約翰•梅傑、東尼•布萊爾、戈登•布朗、大衛•卡麥隆,站在肅穆人群裡參加葬禮的女王在60年裡經歷了12位首相,但這其中只有躺在葬禮上的瑪格麗特 •柴契爾和她一樣是女性。 女王和柴契爾夫人在被男性霸佔的英國政壇裡相互陪伴行進了11年。 多年前,女王曾經看到過剛剛進入政治界探險的柴契爾夫人公開發表的文章:「如果伊莉莎白女王即位真的能夠消除對於有抱負的女性登上高位的最後一絲的偏見,那麼女性真正解放的新時代就真的即將來臨了。」 1979,53歲的女王在白金漢宮準備接見剛剛贏得了大選的54歲的柴契爾夫人,她將會授權帶著謙恭來覲見她的柴契爾夫人組閣的權力。即位整整26年,她終於在白金漢宮裡等到了和她一起站在權力之巔的同性。 2005年,女王來到了倫敦東方文化酒店,參加柴契爾夫人的壽宴。曾經關於這兩位英國最強大、最有權勢的女人不和的流言在女王抵達的那一刻就變得無足 輕重。79歲的女王面前向她行禮的柴契爾夫人已經80歲了,老年癡呆讓她常常忘記剛剛發生的事情,但她仍然如同第一次覲見女王時一樣謙恭的行屈膝禮。她們 都老了。 2013年,女王在溫斯頓•邱吉爾的葬禮之後,第二次出席了前任首相的葬禮。曾經和她並肩站在權力之巔宰制國家的柴契爾夫人已經去世,而86歲的女王仍然在每一次大選之後在白金漢宮裡接見新任的首相,但她再也沒有見到過一位將會組閣的女性。 「女王總是明確的知道該做什麼,她知道怎樣讓人不感到拘束。但我知道,作為一名女首相,我要是做得不好,英國就不可能再有另外一名女首相了。」第一次 組閣的柴契爾夫人在勝利的喜悅之外有著她自己的擔心。作為一名首相,她做得好嗎?女王說不清楚,整個英國甚至世界都沒有人說得清楚。但英國卻再也沒有第二 位女首相。 卡羅爾站在聖保羅大教堂。她那位送給她的自傳上寫了「母親的愛」之後再添加上「瑪格麗特•柴契爾」的母親去世了。 卡羅爾曾經嘲笑她的母親在自傳上寫上自己的名字,是怕女兒忘了她是誰。但事實上,過去、現在,以及柴契爾夫人已經去世了的未來,卡羅爾永遠也不會忘記她的母親是誰。 童年時,唐寧街10號的家裡母親很少有時間陪她和她的哥哥。 少年時,忙碌的母親考慮要不要加派隨扈到她的學校。因為鐵腕的母親害怕有心人會威脅到她的安全。 青年時,在蓄意改革的母親曾經就讀過的牛津大學,她不僅沒有參加過任何一次她母親出任領袖的保守黨活動,甚至還是被同學孤立的對象。屬於她母親的改革者的寂寞和苦難波及到了她。 成年後,她寧可和前男友一起度假,也不願意陪她的母親度過耶誕節。如果有人指責她對母親不夠孝敬,卡羅爾會回答說:「母親不應該太過於期待已經成年的子女總是回家看她。家人不在身邊的日子誰沒經歷過?我和哥哥年幼時也總是見不到母親。」 卡羅爾認為,在她母親心裡,哥哥的地位遠比她重要。而事實上,她哥哥馬克惹禍的能力也遠遠高於她。 一個偉大的首相,一個糟糕的母親。 所有的譴責或者讚譽,所有的埋怨或者孺慕,都隨著柴契爾夫人的去世中止。 1979年,她到來,豪情萬丈要改變英國,權力巔峰的政治殿堂終於有女性到達。 1990年,她離開,宣稱英國已經更好,爭議不斷的政治神話不得不黯然中止。 2013年,她去世,盛大葬禮名流雲集,一生傳奇終於蓋棺但仍然不能定論。 有人讚頌她拯救了國家重塑了輝煌,有人譴責她毀掉了福利撕裂了社會。 但事實上,被撕裂的還有她的生活。她和一千多年前遙遠大唐的那位女性一樣,為政治而生,被政治撕裂。
韓國首任女總統 朴槿惠傳 只要不絕望;就會有希望 韓國第一投票率之下的民選總統 韓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總統 她來自韓國的第一家庭,貴為第一千金 卻以樸實、溫柔、母性贏得韓國人民的擁戴 有人將二十一世紀的政壇形容為「女性政治人的舞臺」,這不無道理,德國總理梅克爾、烏克蘭總理季莫申科、智利總統巴切萊特、芬蘭總統哈洛寧等,她們都是活躍在世界政壇的女性政治領袖。2012年12月,朴槿惠也拿到了這個舞臺的入場券,以韓國第十八屆女總統、韓國首任女總統、韓國歷史上得票率最高的總統等多重身分正式登上了這個舞臺。 此時的她已經是一名中老年人。當選總統的那一年,朴槿惠迎來了自己的六十歲生日,但早在她二十二歲的時候,就已經機緣巧合地坐在了代理「第一夫人」這個位置上,在距離總統最近的地方,親眼目睹政界中的風雲變幻。也正因為這層關係,很多不明就裡的人斥責朴槿惠是靠著「總二代」的光環坐到了總統的位置上,她當選總統靠的是「世襲」。為此,筆者在編撰此書的過程中,一度有著強烈的欲望,希望將這一內容詳細展開來說,為她遭受的這般偏見進行「澄清」。但最終發現,一整套詳細的履歷表足以讓這樣的「謠言」失去立足之地。面對謠言的襲擊,朴槿惠個人對此卻顯得非常淡然,她的態度就是「不做過多的辯解,留待後人評說」。 每個能夠當選成為總統的人,背後都有著一段特殊的故事。朴槿惠也不例外,她有著獨一無二的跌宕人生,特別是當她當選為韓國總統,在政壇完成華麗的轉身之後,眾多人對她的評價無出其二——她是一個相當了得的女子。在得知父親遇刺的第一時間裡,她沒有悲傷,而是以一種政治的敏感詢問:「前線有沒有發生異常」。時隔三十餘年,每當人們提及這一片段的時候,都交口稱讚——她就是一個天生的政治家。 很多瞭解朴槿惠的人,都說她的故事足以打動人心。筆者非常認同這種觀點。她的經歷中所透露出來的感人,並不僅僅是痛徹心腑的生離死別,也不局限於驚天動地的創世之舉,她所帶來的這份感動,源自於一份生活中的真實。雖然她現在是韓國的總統,雖然她曾經生活在韓國的「第一家庭」,貴為「第一千金」,但她的生活卻充滿著樸實與真誠,讀書時代的她坐公共汽車上學、住普通學生宿舍、吃與普通學生一樣的便當,普通人甚至無法透過外在的衣著將她從眾多學生之中辨別出來。當選總統的朴槿惠也不富裕,競選前,上報的財產表明,朴槿惠的個人全部家當折合成現金,大約相當於五千萬台幣。朴槿惠不是傳奇、也不是神話,但她確實用平凡的生活書寫了不凡的人生,這便是朴槿惠的魅力所在。讀朴槿惠的成長故事,很多人或許都會從中獲得共鳴,因為她過的生活,跟我們大多數人都一樣。 這是一本朴槿惠的傳記,但又與很多的傳記不同。這裡面不僅有朴槿惠人生成長過程中的大小事件,還有她經歷這一事件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筆者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不僅讓讀者知道有這樣一個故事,還希望讓讀者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故事。得知事件的來龍去脈之後,讀者也能將自己置身於當時的環境之中,從而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 除此以外,朴槿惠個人公開了自己的部分日記,並將其印刷成冊,對外發行。縱觀朴槿惠的日記,其中不乏諸多富有哲理、飽含正能量的內容,她的很多觀點、思路對於我們的生活、成長都大有幫助,為此,筆者在通讀完全套日記內容之後,對其中的精華內容做了摘選,並將其與主題相應的小節結合在一塊。結合的方式不拘一格,或是小節主旨的概括、提升,或是小節背景內容的延續等,希望以這種方式,讓這本朴槿惠的傳記能夠承載更多的資訊內容,更好地展現朴槿惠的內心世界,使人物的刻畫更為立體、更為細膩。 朴槿惠自身也是一名文學愛好者,在韓國出版了自己的多部著作。在編撰的過程中,為了讓整部傳記能夠更加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筆者也適當摘錄了《點滴人生》、《我的母親陸英修》等朴槿惠個人著作中的語句。 筆者懷著對朴槿惠的尊敬之心完成了這本傳記的編撰,相關的歷史背景資料,筆者也是考之又考,力求真實、準確。由於時間倉促,筆者自身的能力有限,難免有所疏漏,希望各位讀者屆時能夠予以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