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考季,學子們都會到各地文昌廟裡拜拜,祈求考試順利、金榜題名。而負責掌管讀書人功名利祿的文昌帝君,其真實身分為何?安史之亂時,唐玄宗與梓潼神張亞子之間又有何淵源?為何千百年來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一直都是香火鼎盛?張亞子幼年時即異於常人,他博覽群書,認為儒者應以天下大道為己任;他喜遊名山大澤,精於醫術,為蒼生百姓奔走而不辭勞苦,鄉民奉若神靈,死後被玉皇大帝封為「文昌帝君」。本書是敘述張亞子傳奇一生的長篇小說,從他的家庭、愛情、婚姻生活帶出他身處顛沛流離境地時,卻仍能積極入世的堅毅決心,還有他慈愛孝親、忠主救民、抗擊戰?的點點滴滴。讀者可以由其中得知世人張亞子升格為天神文昌帝君的完整過程,以及民間文昌信仰之所以如此「熱門」的原因。
姜子牙是人?抑或是神, 上通天文、下曉地裡的姜子牙,為何在七十多歲頭髮鬍子都白了 之時,才顯示出他的卓越才能?姜子牙一生充滿傳奇與爭議,年輕時曾開過酒館賣過酒,也做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但是他人窮志不短,拜師學藝四十餘年,為元始天尊的愛徒,具有「替天封神」的權威;而且秉持著「為聖人謀,解萬民憂」的志向,輔佐周文王傾商、周武王伐紂。西周的開國元勳也是謀略家鼻祖、齊文化的創始者,被人們尊為「百家宗師」。本書是中國第一部濃厚重彩地描寫姜子牙一生的長篇小說,完整地記錄他活到老學到老、「從醜小鴨到白天鵝」奮鬥不懈的心路歷程,同時全方位展示姜子牙的愛情、婚姻與家庭生活。內容既曲折離奇又催人淚下,既蘊含智慧又深刻感人,是一部情感滿溢的神祇故事,將令讀者耳目一新。
「八仙」以自己特有的藝術形象,在民間流傳了兩千餘年,這種流傳過程便是全民對「八仙」每個人物的篩選過程。而曹國舅這位經兩千餘年篩選才固定下來的藝術形象,在八仙群體中,是出現最晚、名氣最弱、資料最少、排名最後的一位。於是,有人懷疑他之所以成為八仙的一員,是為了滿足國人對「八」的偏愛而有湊數之嫌。作者運用大量生動奇妙的故事告訴讀者,上述看法並非歷史事實,書中吸收了大量的民間傳說,深入描寫曹國舅的一生經歷和成仙的過程,告訴您是什麼樣的理由,讓鐵拐李選擇曹國舅成為八仙中的最後一位神仙;甚至在寫「八仙過海」這一重要情節時,仍然以民間傳說為主。在作者的生花妙筆下,曹國舅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鮮活且富有生命。
韓湘子與八仙中的其他人物一樣,也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是帝舜的妃子女英夢帝舜而生的一條小蛇,小蛇長大後戰勝湘江的大水龍,為帝舜報了仇──所謂「湘子」,便是湘江之子;也有人說韓湘子是雉衡山鳴鶴峰上,一隻孤苦伶仃的白鶴投胎轉世;更多的則是說他是唐代大文學家、刑部侍郎韓愈的侄兒、侄孫、外甥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書試圖以講故事的方式,為讀者釋疑解難。作者時而從見於《全唐詩》的《答從叔愈》入手,僅從四句中撮取一句「他時定是飛升去」,便發現了主人翁的神仙氣概;時而講述韓湘子由小蛇到大龍再到白鶴,又由仙鶴到玄珠子,再由白鶴轉世為韓湘子,之後修煉成仙,然後「九度韓文公」的奇妙歷程。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讓你在疑難頓釋的同時,學到許多修仙了道的知識。
「八仙」是中國群神眾仙的傑出代表,藍采和則是八仙中最頑皮的一位。他「一腳著靴,一腳光行。夏則衫內加絮,冬則臥於雪中……每行歌於城市乞索,持大拍板長三尺餘,帶醉踏歌……人問則應聲答之,笑皆絕倒……。」然而,這位歌不離口、有問必答、答必歌唱、唱必自編的「流行歌手」,眾多古籍竟無一例外地說「藍采和不知何許人也……」。本書作者依據民間傳說及考證中的《藍氏族譜》,在故事中解開藍采和謎樣的身世,述說這位由「赤腳大仙的小兄弟披髮仙人投胎轉世」的仙人與月裡嫦娥的姻緣關係,以及他在天廷遭貶下凡途中斗膽談情說愛,下凡後玩世不恭、做鬼期間仍然兒女情長,成仙後又編了一部《三戲白牡丹》戲弄呂洞賓的頑皮經歷。故事情節生動活潑,性格刻劃細緻傳神,將這位童顏神仙活靈活現地呈現在您眼前。
你想知道漢鍾離為什?會與鐵拐李爭八仙之首嗎?你想知道鍾離「權」的深切意涵嗎?還有漢鍾離與古代「黃神氏」、「黃繩氏」以及太上老君八卦爐前那只雙鼻耳秤砣之間有著什麼樣複雜的因緣嗎?而漢鍾離與漢初名將鍾離昧之間又有什?關係?究竟漢鍾離的一生有著哪些令人難忘的故事?本書將一一為您解答。本書以漢鍾離的奇妙人生經歷為主軸,通過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一幕接一幕地演繹漢鍾離修道成仙的全部過程,交代漢鍾離的前世與今生,塑造出一個栩栩如生、與?不同的神仙個體。作者運用新穎的鋪陳手法,將許許多多的民間傳說與歷史資料,架構成精采絕倫的神祇故事。讓我們一同進入漢鍾離的世界,探索這位家喻戶曉的神仙的所創造的不凡事蹟吧!
你對何仙姑的印象,是否仍存留於她與呂洞賓之間曖昧的風流韻事?你可知道,何仙姑沒把鐵拐李賜予的紅棗全吃下,放棄一夕成仙的好機會;相反的,她自找苦吃,藉由「行善萬里」的自我修煉來拯救生命。在人間時,她拒絕到武則天身旁伴駕,斷送榮華富貴;臨天界後,又毅然放棄在王母娘娘底下服侍。奇女子何仙姑,究竟是什麼在支持著她做出這些決定?「學習神仙之道的過程就是一種踐行,就是對生命問題進行了實際的體證。」本書娓娓道來何仙姑得道成仙的心路歷程,揭示她與老百姓就像是「共命鳥」,誰也離不開誰的密切關係;另有篇篇生動有趣的寓言故事,向您闡述道家基本教義的真理所在。 請與我們一起跟著何仙姑,從賣豆腐營生的少女,甚至從前世受婆婆欺凌的苦命媳婦開始,探索她的堅持,傾聽她的心聲,瞭解八仙中唯一的女性--何仙姑不同凡響之處!
鐵拐李因無心之失,放走太上老君的青牛,令其為禍人間,於是立志將功補過,最終以「度得八仙」為人間萬物造福之「功」,補「放走青牛」貽禍百姓之「過」,造就了現今一般百姓所熟悉的八仙。作為八仙形成的幕後推手,鐵拐李居八仙之首可說是當之無愧。想知道容貌清俊、四肢健全的仙人李玄,為何會變成形容醜陋的跛腳乞丐鐵拐李嗎?鐵拐李杖上的一大一小葫蘆,又是什麼神奇的妙用法寶呢?為何民間會認為鐵拐李是狗皮膏藥的發明者和祖師爺?而一般民間所熟悉的嫦娥奔月、孟姜女哭倒長城,和鐵拐李度化八仙又有什麼樣的牽連呢?本書以風趣詼諧的手法,敘述鐵拐李的生平及成仙後的事蹟,不但在舊有史料的基礎上加以演義,不忘傳統;又巧妙地避免了一般人物傳記的枯燥乏味,既尊重傳統又關注創新,讀來生動有趣,鐵拐李的鮮明形象躍然紙上。
「舉世多少人,無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而是回頭看。」這是同為八仙之一的鐵拐李對張果老的形象所下的一個概括註解。你想知道張果老到底活了多久,有多「老」嗎?張果老為何要倒騎毛驢?你知道張果老的毛驢竟然是紙做的嗎?想知道打漁鼓、唱道情的藝人們又為何會尊稱張果老為祖師爺嗎?翻開《張果老》這些答案都將得到解答。本書以倒敘的手法,將張果老得道成仙的經過娓娓道來;從張果老受唐高宗器重為國師,唐高宗對張果老身世的好奇開始,一路追溯出了張果老原是由老鼠修鍊成蝙蝠再下凡投胎,經過百般的歷練,終至修成正果,得道成仙,過程曲折離奇。而張果老和宿敵蛟精之間的宿世糾葛,與其所代表正邪兩方勢力的擂臺鬥法情節,描述之精采,更是令人拍案叫絕。本書雖是敘述張果老的故事,但字裡行間亦鎔鑄了不少佛家義理,蘊含精闢的人生哲學,讀來發人深省,值得一看再看。
「如來如來,能去能來」是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對「如來佛」所下的註解,一語道盡佛陀的神通廣大。如來佛,即釋迦牟尼佛,於二十九歲出家求道,在苦行林中歷經六年苦修,終於在菩提樹下大悟成佛。從此開始了歷時四十六年的弘道說法。釋迦牟尼佛打破印度固有的階級觀念,主張四姓平等,並極力倡言佛在人心,眾人皆可成佛。其布道度化了無數眾生,並以廣大佛法降服外道,使佛教廣為流傳,深入人心。 本書以生動曲折的故事敘述如來佛傳奇的一生,是一部兼具趣味性及文學性的著作。作者於故事之外亦欲脫去如來佛的神話外衣,期使讀者瞭解如來佛並非神仙,而是一個先知先覺的偉人。人性酷似皎月,拂去心魔即能證得真如。誠如佛教真義所言,「佛是覺悟的眾生,而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
鍾馗,是以抓惡鬼、除民害的英雄形象活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其正直勇敢的性格,更是深得民眾之信賴。「跳鍾馗」、「掛鍾馗」等民俗活動,從唐代至今,仍然廣泛流行於民間,鍾馗在世人心中份量之重,由此可見一斑。本是翩翩美男子,竟被毀容成了醜八怪;本是才高八斗的進士,卻意外成了驅邪平鬼大元帥。超乎尋常的經歷,使鍾馗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本書以鍾馗率領陰兵將校,驅邪抓鬼的冒險歷程為主軸,並穿插其遭改形易相、怒觸金階的奇幻經過。透過作者的生花妙筆,詼諧地刻畫出鬼魊的惡行惡狀,反襯鍾馗正義剛直、智勇雙全的凜然形象;同時,也暗諷人心醜陋黑暗的一面。本書鎔鑄武俠與神怪故事之長,寓教於樂,不容錯過。
彭祖被譽為中國古代「養生學始祖」、「房中術專家」,尤其以其「高壽」聞名於世。相傳彭祖是中國史上唯一經歷嚳、堯、舜、夏、商、周等六個朝代的長壽奇人,一生共娶妻五十一任,生子五十四個,子孫代代相傳,難計其數,並衍生出許多分支姓氏。本書以彭祖與第五十任妻子----彩女姑娘為故事主軸,敘述他們如何從師徒結合為夫妻,期間歷經各朝代君主威脅利誘,希望彭祖傳授「養生之道」,並進而想殺害彭祖,獨享長生不老之術,從中可看出彭祖的技藝精湛以及帝王的貪婪自私。不同於一般神話小說,書中主人翁彭祖,為史有其人、世有其名的歷史人物,其長生之道不靠求神煉丹,而是憑藉畢生心血研究出的一套養生之學,其實用價值歷經五千年而不衰,值得讀者玩味研究。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在印度佛教中莊嚴肅穆的冷面菩薩彌勒佛,傳至中國民間,搖身一變,成為一個袒胸露腹、喜眉樂眼、笑口常開、和藹可親的胖大和尚。在人們心中,世俗化了的彌勒佛早已不是一尊高不可攀的佛像,而是走出了香煙繚繞的寺廟、走入了家家戶戶的案上几上,成為一個胸襟寬廣、樂觀豁達的良朋佳友。本書以倒敘的筆法,從笑臉迎人的布袋和尚回溯至其在俗時的經歷,再回溯至前世身為彌勒佛時的來龍去脈,而後再轉回布袋和尚的「現世」,展開其「尋找淨土」的旅途;並且在每一次點化世人的過程裡,突顯出布袋和尚「不言放棄」的堅持。作者融合民間傳說與佛教典故,以生花妙筆深入淺出,勾勒出一個歡喜親切的彌勒笑佛,從佛界之道,反映出人間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