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本月選書
出版情報
愛書大使
折扣專區
出版社
書展/特惠
依銷售
出版日期新到舊
出版日期舊到新
價格高到低
價格低到高
天文學是人類文化史上最早的一門科學,中國古代天文學與占星術相輔相成。《易經》:「天垂象,見吉凶。」,道出中國傳統天文學的特點,皇帝命羲和占日、常儀占月伊始,對天文學已有專門的研究。歷代觀象授時的活動,使古人演繹出獨特的四象體系,並歸納出繁瑣精密的星圖結構,更帶動二十四節氣、干支曆法趨於系統化,而隨著東西方天文學理論的相互交流,傳統宇宙觀逐漸面臨全新的論戰,被賦予不同以往的詮釋方法。
中國的航海歷史悠久,為因應生存與貿易的需要,我們的祖先刳木為舟,剡木為楫,從而揭開海上航行的序幕。隨著船舶與海上定位技術的不斷改良,出現大規模的海上運輸與海外遷徙,一時間千帆競發,百舸爭流,中國擠身海外移民最多的國家之一,海外華僑幾乎遍布世界各地。歷秦漢、隋唐以至宋元,至明初鄭和七下西洋,將中國航海事業推向了頂峰,也在人類航海史上豎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食、衣、住、行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型態,與人類的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交通運輸的發達與否,反映了國力的強弱與生產力的高低。由於幅員遼闊以及生活上的需要,中國早在夏商周三代時,即開始發展運用交通工具,從原始的人力、獸力運用,到引進西方的現代車輛,歷經了無數的波折與艱難。本書結合考古資料與歷史文獻,詳盡地介紹了交通工具的發展與變革,引領讀者走進交通工具的豐富世界。
「狀元」一詞象徵出類拔萃,古代中國文集筆記、戲曲小說中,載有「大魁天下」、「獨占鰲頭」等美稱,清人錢泳在《履園叢話》中亦稱狀元,「?}其名甚美,婦人女子皆所健羨」,足見狀元一向為人們所艷羨敬仰,科舉取士在中國綿延存在一千餘年,歷代狀元以其才侍於當朝者,亦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收錄迄今可考之歷代狀元資料,並擇要介紹廷試首冠之士的歷史事蹟,期使讀者瞭解歷代狀元產生的過程,從而領略中國文人強毅正直之高潔風骨。
封建制度在中國實行了數千年,造就了龐大的官僚系統,對官員的選任、監察與考核,更是歷朝歷代的重要政治課題。隨著皇權的逐漸集中,政治體制漸趨嚴密完備,官員的權力與地位也有了相對的調整,官制的沿革與演變,象徵著君臣的權力消長。本書沿著歷史前進的長河,系統而有條理地介紹歷代官制,內容詳細且脈絡分明,是探討古代官制的最佳入門書。
「兵者,國之大事也。」,這句話傳神地表達了軍事與國家的關係,自古至今,軍事力量的強弱深深地影響著國家政權之穩固與否,而軍事制度的完整嚴密,更體現了富國強兵的現實意義。本書將中國軍制及其發展演變之趨勢,自夏商周三代到清朝末年,進行深入淺出的闡釋,內容涵蓋了歷代軍事領導、軍隊結構,組織編制以及武器配備、教育訓練等方面,期藉由豐富史料與流暢文字,引領讀者瞭解歷代軍制的豐富內涵。
在中國浩瀚的文明史裡,有許多值得收藏的珍貴物件,數千年來,人們透過「收藏」,滿足了個人的精神與心靈,大大地豐富了收藏活動的歷史,亦使無數珍貴的歷史文物得以保存。然而,宗教、戰爭甚至喪葬等行為,都會對「收藏」產生或裨益或破壞的影響,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階層,對於收藏品的種類與價值,甚至對「收藏」一事也都有著迥異的觀點。本書詳盡地介紹收藏活動的豐富面貌,從多元的角度來展示收藏文化的引人入勝處。
旅行一詞首見於《說文》「麗,旅行也」,其涵蓋定義甚為廣泛,或為求知探奇;或為考察訪古,可領略岩壑之險;亦可欣賞園林之幽。旅行與山水素有不解之緣,中國古代名士學者在旅行中深入考察,對所遊之處作細微觀察及探訪,於遊山玩水、尋幽訪勝之外,亦為中國文化史留下許多千古雋詠的篇章。本書以時代先後為順序,輔以各朝代旅行人物為中心,對其旅遊路線及事跡作一概述,可使讀者神遊名山大川,發思古之幽情。
自堯舜禹開啟禪讓制度,「選賢舉能」即為中國人任用官吏的標準,爾後中央集權體制確立,「科舉」漸成為鞏固政權的必要手段。歷經各朝代興革,科舉制度至明代可謂大備,但隨之而來的文字獄、科場弊病,卻也預言其邁向滅亡的歷史必然。《儒林外史》中可鄙的官場醜態,忠實紀錄讀書人唯求仕進的愚昧無知,更暴露出科舉制度積習日深之流弊,然其公開考試、平等競爭的特色,也使「學而優則仕」由理想躍為真實。
「監」,察也;「察」,審度也。「監察」是以國家法律為準則,審核中央及地方官員施政的一種政治制度。中國幅員遼闊、官制複雜,監察制度自古即為政治運行中重要的一環,史載黃帝設「黃台之議」,大禹鼓勵百姓「諫鼓於朝」,在在反映了中國監察制度發展的原型。本書以正史文獻為基礎,詳述秦漢自明清以降監察制度的演變,闡述其對封建王朝盛衰造成的影響。全書依史論事、簡明扼要,期使讀者從中領略鑒古明今之精要。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伏羲化蠶、神農耕桑、嫘祖治絲以供衣等傳說古已有之。西域為絲綢西傳的重要渠道,自古即以其特殊地理位置,成為東西方貿易往來的樞紐。 本書以絲綢西傳之演繹為主軸,介紹絲路沿線歷史發展,論述境內自然人文、地貌景觀與遺跡,並依據文獻及考古資料,進行系統化地分析與研究。全書筆調生動、考證詳實,遠古西域風情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中國自封建集權制度建立以來,皇帝的威權形象即反映在他的宮殿建築上,以天象、五行賦予皇權神秘色彩,以風水、堪輿延續永垂不朽的締構,明、清故宮──「紫禁城」即是傳世代表。它見證了盛世的絢爛繁華,經歷過祝融、戰火的摧殘,至今仍像顆遺世獨立的明珠般,散發出持久耀眼的光芒。如今它褪去神秘面紗,走入了平民百姓的生活,讓人一窺它雄奇瑰麗的建築,及琳瑯滿目的文物收藏。
書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特殊教育組織,它肇始於唐代官學式微,興盛於宋代理學之鼎盛時期,廢改於清末變法圖強的維新浪潮中。在歷經一千餘年的的漫長歲月裡,不僅培育了大批人才,推動了各個時期學術思想的傳播,更促進了中國圖書事業史的突飛猛進,尤其對中國教育及學術研究發展功不可沒。本書論述中國書院起源、發展及其演變歷程,並分析其組織管理、活動內容,簡介各代書院名師及肄業於書院的著名人物,便於對中國書院發展做一系統化的了解。
順應中國背陸面海的地理位置,中國自古即發展出海陸兩大對外聯繫道路,相較於陸上絲路易受限於政治局勢更迭,海上絲路提供便捷的對外溝通管道。「不能一日而廢舟楫之用」,航海活動自古即為閩粵帶來漁鹽之利,漢、唐以降,中國挾帶其優越的絲綢陶瓷工藝,以所向披靡之姿,席捲東西方五大洲,憑藉其得天獨厚的航海位置,轉絲綢之路為香瓷之路、香絲之路,將古老先民的智慧推向世界舞台。
「地名」,就是一地之名,被賦予在人類生存、活動的土地上,是人類對自然環境所下的文化註解,透過對地名的研究,可以清楚地了解地理現象的演變過程,還能對地理樣貌的時代、區域特徵有所認識。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擁有多樣的自然地貌、豐富的天然資源,以及燦爛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都是影響地名形成與流傳的重要因素。本書透過詼諧的筆調及深厚的史學考證,對地名的方方面面進行深入的探討,引領讀者走進有趣的「地名」世界。
安陽、西安、洛陽、開封、杭州、南京、北京,並稱中國七大古都,是歷史上封建王朝建都最久的七座城市。它們象徵著歷史的發展與文明的進步。作為一國之都城,其都市設計、主體建築的安排與布局,甚至是市井里坊的街道走向等等,無一不是經過嚴密考究的精心設計,這些都是建築史上的重大成就。本書以詳實的考古資料及歷代文獻記載為主軸,對中國七大古都的主體建築、都市規劃,及當時的社會生活等作全面的系統性描述,充分反映了七大古都的概貌。
位居中國西北邊陲,控扼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塞,敦煌,自古即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樞紐。有別於其他內地城市的風土相貌,她像一個融合多民族文化色彩的神秘女郎,歷代各族裔交流激發出的絢麗文化,越發襯托出她的與眾不同。近期隨敦煌莫高窟石窟藝術的相繼發掘問世,「敦煌學」蔚然而成一門國際顯學,世人得有機會揭開她的神秘面紗,一窺令人心馳神往的敦煌藝術奧妙。本書匯集各方學者研究勘查的心血結晶,可做為了解敦煌歷史文化的實用指南。
陵寢是古時皇帝身後的長眠之所,所受到的重視向來不亞於宮殿等皇家建築,歷代帝王陵寢的華麗講究、雄偉壯觀,令世人歎為觀止,陵寢的建構更反映當時的政治思想及經濟水準。帝制在中國實行了數千年,而陵寢的源流變遷、陵區的規劃設計,以及歷代帝陵的建築特徵與藝術風格等,都有著豐富多樣的面貌。本書依據考古學資料及歷史文獻,簡要而系統地介紹中國古代帝陵的發展史,帶領讀者沿著歷史的軌跡,一步步揭開帝王陵寢的神秘面紗。
園林是中國建築的經典極致,是結合美學、文學、工藝的綜合藝術表現,其中蘊藏的自然美景與建構的原則與技巧,直接予人如吟詩讀畫的美感享受。「銜山抱水建來精,多少工夫築始成」,貼切地形容了園林建築的精緻與不易。中國的園林藝術萌芽甚早,從先秦的狩獵園到以鑑賞景觀為主的遊覽園林,進而形成富有自然野趣的山水主題園。本書通俗地說明中國園林的發展與演變,介紹歷代皇家與民間園林不同的規模與藝術成就等,期望藉由生動流暢的文字敘述,讓讀者感受古典園林之幽靜別致。
隨著佛教的傳入、道教的創立,佛寺和道觀建築與其宗教流傳、發展緊密相連,姑不論宗教本身難以擺脫的封建迷信成分,或動輒淪為有心人士操縱階級統治的集權工具,作為人民寄託心靈的避風港,寺觀建築成為醒目的精神圖騰。在歷代對宗教的不同需求及各教派相互影響下,寺觀建築各自演變出不同的格式與佈局,其藝術價值甚至凌越建築本身的意涵,成為研究我國建築、繪畫和雕塑史的寶庫。本書介紹中國寺觀建築的歷史發展及演變過程,並簡述佛、道教的興衰史及修行者的生活,期使讀者對中國寺觀建築史有較明確的認識。
開鑿在河畔山崖間的佛教石窟寺,是當今世界珍貴的文化遺產,其壯觀的佛像、巧奪天工的工匠藝術,令世人嘆為觀止。起源於古印度的石窟寺,在傳入中土後與漢民族文化不斷交流融合,北魏的洛陽龍門與大同雲岡石窟,就是石窟融入漢文化的重要典範。本書系統而詳細地介紹自東漢到清末石窟寺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及歷代石窟寺的建築思想與藝術風貌,帶領讀者穿梭石窟寺的世界,領略佛國妙境的超然寧靜。
宮殿是象徵帝王權威的特殊建築,「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漢相蕭何的一句話道盡了。宮殿建築必須金碧輝煌、壯觀華麗,方能突顯出天子的無上權力與至尊地位。由於宮殿的建造須耗費龐大的人力與物資,故建築本身也相對反映了國家的強弱。本書從原始部落時期到明清的紫禁城,概括地介紹中國宮殿建築的發展,且列舉了歷代典型宮殿實例,具體顯現歷史上最輝煌的建築成就。希望讀者藉由流暢的文字敘述,對中國的宮殿建築史有一系統的認識。
位於中國西部的青康藏高原,因其海拔之高、山脈之巍峨,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境內西藏則因其政教合一的社會結構,金碧輝煌的寺廟宮殿,及轉世活佛的傳奇色彩而聞名於世。本書詳實地介紹了諸如布達拉宮、大昭寺等最具代表性的西藏宮殿,簡述西藏贊普(國王)、達賴與中國歷代王室之淵源,導覽壁畫、唐卡、造像等彌足珍貴之佛教藝術。全書見解精闢、筆調詼諧,期使讀者身歷其境、一窺西藏文化之奧妙。
廣為世人寄託的佛教信仰,兩千多年前從絲路輾轉傳入中土,便註定了與中國文明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循其發展脈絡,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風俗、民情等,皆與之息息相關,藉由佛教的傳播與演變,促進了民族融合、豐富了區域特色。讀者可透過本書,了解佛教文化的皮、肉、骨、幹,窺知其在中國歷史發展上的興衰消長,觀察它如何在中國的土地上,汲取養分、發展枝葉。
道教源自於道家,是中國文化的根柢之一,其教義、教規及信仰理念,與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不謀而合;其俗神崇拜的活動,與社會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要想全面了解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就要對道家與道教有所研究和認識。本書以洗練的語言,介紹從先秦到當代道教的發展歷史,勾勒出道教興盛、變革與衰落的發展脈絡,期使讀者能如魯迅先生所言:「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迎刃而解。」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似涓涓細水蜿蜒流向寬闊大河,內容愈古愈簡、愈近愈豐。西方文明與中華文化的相遇,有融合亦有衝突,然間接地刺激了中國走向現代化。本書以唐代景教為起點,到元代的也里可溫,最後是明清時期的基督教,介紹其在中國發展的概況及影響,內容詳盡、行文流暢,有助於讀者了解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脈絡。
法家是封建體制崩潰過程中漸次形成的一個學派,在春秋戰國政治紛擾之際,為加強軍事力量以克敵制勝,須實行重賞酷刑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法家思想於焉產生。申不害的重「術」、商鞅的重「法」、慎到的重「勢」,直至韓非集法家理論之大成,法家的政治思想體系才完全確立。它幫助秦始皇兼併六國、一統天下,使法家思想在百家爭鳴中取得了最大的勝利。本書針對法家的起源、發展及影響,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期使讀者對法家思想有一全面性的認識。
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創始至今已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裡,歷經了各家思想的浸潤,面對外來文化的革新挑戰,充分地豐富了儒家思想的內涵,對我們的道德修養及行為準則,產生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本書從儒家的形成講起,分五個階段敘述儒學的發展及演變過程,讓讀者對儒家學說有一清晰的認識,進而取其民主精華、去其封建糟粕,為未來的文化建構提供更有價值的思想。
「時勢造英雄」。中國古代戰爭造就了一批批傑出的軍事家,他們經歷了長期血與火的洗禮,在不同的時空裡各擅勝場,創造出中國歷史上特有的兵學思想。這些寶貴的軍事理論,至今已被廣泛地應用於企業管理中。為了引領讀者發掘古代兵家的思想精髓,本書介紹先秦至明清具代表性的四十六位兵家,其中有專擅突襲、輕捷迅疾而制勝者,或善為城防設施、精於改進兵器者,藉由對其輝煌戰績及軍事思想的重點敘述,勾勒出中國歷代兵家的發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