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共36卷,體裁則略仿司馬遷的史記,分為紀、志、傳三部分。總共包括了4紀、24志、60傳,總計約60萬字。記錄則起自隋大業三年(607年),迄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凡約1290年的歷史。 初版共分成3冊,1920年11月上冊至1921年4月出齊,由連橫自己籌設的臺灣通史社出版。坊間有多種不同的版本,學術界最常採用的則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於1962年以「臺灣文獻叢刊」第128號為名出版的版本(共6冊)。 本書正負面評論不少,臺灣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黃富三評價這本著作:「《臺灣通史》可以說是第一部把臺灣當作一個個體來處理的史學著作,具有先鋒性的角色。如果說臺灣史之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的話,無疑的《臺灣通史》的貢獻是很大的。」 連橫本著「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的精神傾注心血撰寫本書。成書於1908年-1918年,體裁仿效司馬遷《史記》體例而成。 臺灣通史一出版,頗多好評,章太炎稱讚此書「民族精神之附,為必傳之作」,當時民政長官下村宏為之作序:「……分類有法,矧又氣象雄渾,筆力遒健,論斷古今,吾幾不能測其才之所至,蓋近世巨觀也。」高度肯定可見一斑。 然其部份內容也受學者質疑,或評為杜撰創作、或說與史實不符…。諸多疑義,但作為歷經十年收集資料撰寫而成,並為臺灣第一部冠以「臺灣通史」之名的史書,有其參考價值與貢獻。
建築哲學的強力指標,七盞建築本質性的靈魂 羅斯金最著名的建築美學思潮巨作 以崇高的使命與責任看待建築,且自在遊走於神學、哲學、美學與工藝技術間,令人神往。見出古典傳統與現代性風潮間,即將面臨的斷裂矛盾,念茲在茲的提醒著:信仰與美德是建築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這是本少見以聖潔態度尊敬地書寫建築的書,在此刻過度商品化的建築文化裡,尤其需要這樣的明燈照路。──建築師/作家阮慶岳 《建築的七盞明燈》是羅斯金的一部有關哥德式建築的傑作,享譽英美藝術界,影響後代建築及建築美學深遠,為好幾代人評判藝術價值提供了標準。該書闡述了建築的七大原則:獻祭之燈、真實之燈、力量之燈、美感之燈、生命之燈、記憶之燈和遵從之燈,美好的作品來自創作者美好的心態。同時他認為藝術作品和人類各層面的文明息息相關,為二十世紀的很多建築和設計提供了靈感。此外,羅斯金認為建築是從前人手中繼承下來的東西,並映射出前人生活的景況。這種思想對當今的建築保護有著深遠的影響。 作者及著作皆具經典地位,本書對建築系所的學生而言,是很重要的參考讀物。 1849年,羅斯金寫下了《建築的七盞明燈》。那是一個瘋狂追求機械化的時代,工業量產、效率、速度,因著經濟大家衝向了一個羅斯金眼中崩壞的世界。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羅斯金對哥德式建築的追求和渴想便成了影響當時極深的想法。書中從不同的面向分析哥德式建築,提出建築的七盞明燈,包括奉獻、真理、力量、美麗、生活、記憶與順服。「獻祭之燈」與「真實之燈」談論建築的生命力,來自建築師、創作者、工匠建築師、創作者、工匠的付出;「力量之燈」與「美感之燈」則自探討建築的美,一種來自心靈、精神層次的美;在「生命之燈」中,羅斯金認為作品在生產勞動的過程中,會將創作者、作品和使用者關聯在一起;「記憶之燈」與「遵從之燈」重新定義我們該如何看待歷史,如何傳承。 本書關於工業的反思與洞見,對建築、美術與工藝領域之現代性發展至為關鍵而影響深遠。也因此使得羅斯金其人之思想著作值得被引介與了解。
佛教要求智慧的超越和身心的解脫,它的外觀雖有形而上的包裝,內部卻是一個嚴謹的經驗論和實踐論。每當人向釋迦牟尼問起抽象的哲理問題時,他總是閉口不言,保持「高貴的緘默」,他的用意,不難想見。 蕅益是一位學富五車的學者,也是一位樸實無華而充滿詩趣的高僧。他想從知識中發現智慧,從本性中找回生命,歸還給人們應有的本來面目。所以在「慈航普渡」的佛經和「雲行雨施」的《易經》相互對照下,蕅益大師給了我們一部和傳統截然不同的《易經》,充滿生活、修行的趣味,和自度度人的妙方,堪稱人間佛教最好的教科書。 本書除了收錄《周易禪解》十卷全文外,每卷都包括 1.《易經》原文 2.蕅益大師禪解原文 3.蕅益大師原文的翻譯和詮釋 期使更淺白文字的譯註,能使這部自明代流傳至今的傳世寶典,發揮更深層的影響力。 當佛經遇上《易經》,蕅益大師替入世的《易經》增添了宗教的光芒,替出世的佛教增添了人世間的意義。從宗教的立場說,這是儒學的進步,佛學的讓步;但從歷史的角度看,則是一件不可避免、皆大歡喜的儒佛交融的文化現象。 全球第一本白話文譯註本 全球第一本「佛教《易經》」,也是第一本《周易禪解》譯註版。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古德詩 在《周易禪解》自序中,蕅益說他寫此書不過是「以禪入儒,誘儒知禪」,要人勇敢面對生命,自尊自重。 他以《易經》為誘餌,以佛經為釣竿,弘揚儒佛思想,達到「救人濟世」、「得魚忘筌」的化境。儒者對他傾心側目,佛徒讚嘆他功德無量,一般讀者也從這裡體驗到《易經》另一類的訊息,在超然而微妙的啟示中,發現自己內在精神的力量。
愈是苦難的環境,愈能創造出文學的最佳價值,廚川白村著作,魯迅譯,一同品味「苦悶的象徵」所帶來的豐富文學之寶。 「文學是苦悶的象徵」這句話可說總結了所有文學產生的原因。文學史上能被留名的多是文學鉅著,無論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四大喜劇,還是但丁的《神曲》,都是作家們嘔心瀝血的最佳傑作。但這些作品是在作家何種心境下被創造出來的呢?作品底下的角色是否多少也投射了作家當時的心境故事?廚川白村認為文學乃是生命受了壓抑驅使作家創造出文藝作品。本書是魯迅在1925年出版的譯文,正是「五四」之後,文字表現即是民初的白話文。在當時一版再版,是文藝青年的入門讀物。有一說:《苦悶的象徵》譯文所表現的熱情即是魯迅在傳播自己的美學思想,此譯文也成了魯迅美學思想變化的重要線索。
中國先秦哲學思想史專著。本書原是胡適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時的博士論文《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一九一七年他根據此編成在北大教授「中國哲學史」的講義。全書共十二篇。一九一八年七月,經過整理,蔡元培作序,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轟動一時,不到兩個月就再版。 哲學是什麼?胡適下了一個定義:「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例如人生在世應該如何行?然哲學史又是什麼?是把種種哲學問題、研究法和解決方法都依照年代的先後和學派的系統,一一記敘下來,目的是讓學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變遷,還要尋出這沿革變遷的原因,並且讓學者知道各家學說的價值。 本書在中國哲學史上,甚至是在各種專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稱為一部具有深刻意義的書。蔡元培給予此書很高的評價,指出它有四種特長:第一,證明的方法。第二,扼要的手段。第三,平等的眼光。第四,系統的方法。將三千年來一半斷爛,一半龐雜的哲學界,理出一個頭緒來。
本書各章在重大政治爭議的時期內分別寫成,這些爭議涉及法律是什麼、誰又在什麼狀況下必須服從它。在同一個時期,名為「自由主義」的政治態度──它一度幾 乎是所有政治人物的姿態──似乎失去大半的魅力。中年人譴責自由主義的放縱,年輕人譴責它的死板、經濟上的不義,還有越戰。法律的不確定性反映了傳統政治 態度的不確定性。 這些篇章界定並維護一種自由主義法理論。它們更尖銳地批評另一種理論,人們廣泛地認為那種理論就是自由主義。這種理論相當流行而有影響力,因此,我將 稱它為支配性法理論。支配性法理論有兩個部分,它還堅持其間的獨立性。第一部分是「法律是什麼」的理論,,也就是法實證主義理論。第二部分是涉及「法律應 當是什麼、我們熟悉的法律制度又應當如何運行」的理論,也就是功利主義理論。
將典故的考論和辭采華茂的體驗結合起來, 新舊文學的融會貫通, 文壇大師朱自清以獨有的詩歌闡釋帶你重新認識《古詩十九首》。 一九四一年朱自清在國文月刊設置詩文選讀一欄,便是要分析古典和現代文學的重要作品,幫助年輕人了解,引起他們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分析的態度。 只有能分析的人,才能切實欣賞,透徹的了解。朱自清選擇古詩十九首有兩個原因:1.這十九首可說是最古的五言詩;2.十九首既是詩的古典,說解的人也就很 多。在這朱自清選擇唐代李善的註,因他認為李善的註最為謹慎和切實,釋事(也就是典故)的地方多,而釋義(也就是用意)的地方少。朱自清更直說,要透徹了 解詩必須要弄明白詩裡的典故,才不會望文生義,模糊影響。在李善註後是說明,朱自清兼採各家,然令人遺憾的是朱自清僅釋九首而止。 古詩十九首既無固定的題目,也沒有作者,卻擁有相似的風格,但考據這些詩並不是民間的作品,而是文人仿樂府作的詩。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卻選了這十九首詩 編輯在一起,並為這十九首詩加一個總題目:古詩十九首。而後人則習慣取其第一句為篇名。古詩十九首後,詩歌就脫離詩經的四言詩體和楚辭的騷體,開始了沿襲 千年之久的五、七言詩體。在古典詩歌裡,寫得最多的就是五言和七言詩,而古詩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詩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魯曼幾乎可說是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最重要的社會學家,與哈伯瑪斯間激烈的論戰影響了德國社會學的發展方向,自1969年獲得畢勒菲德大學社會學教席後,他 嘗試發展一套新的社會理論。1984年所出版的《社會系統論》一書奠定了他在社會學界不可撼動的地位,在其中他以「自我再製」此一革命性的概念來重構(社 會學的)系統理論。接著他開始透過描述各個不同功能系統(《社會中的經濟》、《社會中的宗教》、《社會中的藝術》等等)來為全社會理論的提出做準備,並在 生命終了前完成了他的承諾(《社會的社會》)。 現代社會是一個依賴不同功能原則加以分化的社會。法律做為現代社會一個重要的功能系統自然有其不同於其他功能系統的組織原則。在關於這些社會次系統的 描述中,魯曼希望指出的一點是,這些次系統雖然彼此間有所差別,但仍然能相互對照,而現代性的各個特徵,也就能夠在這種「差別的相同性」當中,獲得凸顯, 這正好也是現代社會不同於先前社會之處。 本書指出,法律是一個自我再製的系統,亦即,系統自己製造出其固有的諸元素與結構。這樣的系統在運作上具有封閉性,它是以「法/不法」這組二元符碼進 行運作,並且採用條件式的綱要,這些綱要使得法律系統能夠清楚將自我指涉(也就是由處理個別案件的經驗,而累積儲存下來的「概念」)與異己指涉(也就是一 般法律論證中所經常提到的「利益考量」)區分開來。這樣的條件綱要一方面為法律帶來了穩定性,另一方面也使法律保持著學習能力,能夠在面對新型態的爭議案 件時,創造出新的規範。法律系統因而是一個不斷演化的系統,而且保持認知上的開放性,經由憲法、所有權與契約這些機制,而與政治系統、經濟系統進行「結構 耦合」,相互激擾,共同演化。 本書之出版,正好緊接於哈伯馬斯享譽當代的法哲學名著《在事實與規範之間》之後,兩本著作中諸多相對的立論,可視為兩位大師長期論戰的延續與總結。
女性口述歷史與一般的口述歷史有何不同? 訪談女性受訪者一定要是女性嗎? 訪問女性通常會偏重哪些內容? 要如何運用訪談稿? 訪談稿可以建構歷史嗎? 在歷史中,女性的角色雖重要但卻不受重視。主要原因在於史料記載本身的限制,歷史的書寫向來著重於政治與社會,對於生活的描述鮮少;而民間的一般文字記錄也多偏向男性觀點,女性的樣貌在歷史長河中,往往模糊不清。 口述歷史透過訪談的方式,紀錄了上一個世代經歷的生活,同時也替近現代史學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史料,由於其性質的特殊,往往比一般史料更能貼近女性的生活及經歷。故,女性口述歷史在婦女史研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在新版《法律與道德》那篇幅頗長、名為「對批評者的回應」的終章裡,富勒教授就他在初版(1964)中提出的法律與道德觀的關係,做了進一步的定義說明與 澄清。他在最初的論析中,區分了義務性的道德觀,以及期望性的道德觀,兩者皆承擔了擘畫與運作社會制度的任務:前者是透過為任何具有特定目的、社會性的身 體力行,訂下最根本之必要前提的方式;後者則是藉由進一步啟發這些身體力行往某些方向發展。 而在修訂版中,富勒將火力集中對準所謂新分析法學這支法哲學學派,同時延續了與其學術上對手哈特教授之間的長期論辯。雖然本書作者將此新章節命名為 「對批評者的回應」,但由其聲稱所以寫作本章的理由觀之,其重點應不僅於此:「當帶有批判性的評論湧至後,我自己才越來越清楚意識到,整個論辯其實有大程 度取決於我們的『出發點』----這些出發點指的不是他們已經說出的,而是他們誤以為沒有必要明言的部分;指的不是那些清晰明顯的原則,而是那些隱而未顯 的設定。因此對我來說,在過去雙方都力有未逮之下,此時有必要做的,是將這些隱而未顯的設定,加以更為適切的表達。」毫無疑問地,富勒教授已經在此就己方 的設定做出了適切的表達。 富勒在此書末加入了一個新章節「對批評者的回應」,針對他一九六四年第一版中所提出的道德與法律關係的定義加以延伸,並作更深入的闡述。他最初的理論 是區分「義務性道德」(Morality of duty)及「期待性道德」(Morality of aspiration),兩者都背負了社會制度計畫與運作的責任,前者是為任何有目的社會意圖設下規矩,後者則是為這些社會意圖指引方向。
◆自叔本華與尼采以來,大概歐洲再也沒有其他的藝術哲學,所起的影響力堪與阿多諾相比擬……。阿多諾實質界定了一種基準,首度允許去談論現代藝術。──魏瑪(Albrecht Wellmer) ◆《美學理論》統合了衰亡、異化、否定、危機和解構等廿世紀最敏感的現象,藉前衛藝術的擺脫束縛,具有強烈要求顛覆一切系統的否定精神,事實上它所釐定的藝術理論面向,首度允許我們理解和談論前衛藝術。──吉姆內茲(Marc Jimenez) 阿多諾美學裡的「藝術」一直是負面的,不管是藝術他律系譜所指的附庸性,或是用來修飾前衛作品的「反-藝術」或「非-藝術」。他只相信作品政治,此既不是想像,也不是象徵;他只相信作品自身為慾望機器,此既不是結構,也不是幻覺;他只相信作品的實驗性,此既沒有詮釋,也不是意味深長,而是看作冒險的、陷入黑洞的經驗紀錄。 作品所言和所想,這是彰顯創作過程和以創作過程作為表現自身作法。此作法類似傅科的《知識考古學》的觀點:作品的真正功能,按其起作用的樣態,本身就是一種殊異的機器或生命體。作品提供聞所未聞的和不可見的力量,做為對抗資本主義社會體制。也是從這種批判功能,阿多諾視作品為臨床感性,具有(社會行動)真實力量的價值,本身就是問題性身分。
本書是詩人、文史專家林庚先生對經典作品的解讀,多年來,學者們針對《西遊記》原典的情節安排紛紛提出看法,然而,僅有林庚老師能做出合情合理的闡釋。在這部《<西遊記>漫話》中,作者的每一個論點都是憑材料說話,而且適用了在目前還算是比較時髦的研究方法,即比較文學方法,來證成他堅如磐石的結論,這在治學方法上給讀者一種嶄新、平易近人的啟示。 喜愛《西遊記》的讀者絕不能錯過大師精湛、驚豔的論點!本書特色大師論西遊記,驚豔,不同凡響!千年來,孫悟空的魅力擄獲了無數讀者的心,其中,大鬧天宮的故事膾炙人口,但是在學者眼中又有什麼寓意?孫悟空甘心戴著緊箍咒,保護唐三藏到西天取經,這樣的形象塑造與反抗者的投降歸順又有什麼不同?作者以輕鬆的筆讀漫談《西遊記》,看法精彩!論點驚喜!值得一讀再讀!
中國先秦哲學思想史專著。本書原是胡適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時的博士論文《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一九一七年他根據此編成在北大教授「中國哲學史」的講義。全書共十二篇。一九一八年七月,經過整理,蔡元培作序,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轟動一時,不到兩個月就再版。哲學是什麼?胡適下了一個定義:「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例如人生在世應該如何行?然哲學史又是什麼?是把種種哲學問題、研究法和解決方法都依照年代的先後和學派的系統,一一記敘下來,目的是讓學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變遷,還要尋出這沿革變遷的原因,並且讓學者知道各家學說的價值。本書在中國哲學史上,甚至是在各種專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稱為一部具有深刻意義的書。蔡元培給予此書很高的評價,指出它有四種特長:第一,證明的方法。第二,扼要的手段。第三,平等的眼光。第四,系統的方法。將三千年來一半斷爛,一半龐雜的哲學界,理出一個頭緒來。本書特色胡適本人自信的說:「我自信,治中國哲學史,我是開山的人,這一件事要算是中國一件大事。這一部書的功用能使中國哲學史變色。以後無論國內國外研究這一門學科的人都免不了受這一部書的影響。凡不能用這種方法和態度的,我可以斷言,休想站得住。」梁啟超評此書:「這書有他的立腳點,且很站得住。這書表現出著作者的個性,他那敏銳的觀察力、細密的組織力、大膽的創造力,……總說一句,到處發見石破天驚的偉論。」馮友蘭回憶:「胡適的這部書,把自己的話作為正文,用大字頂格寫下來,而把引用古人的話,用小字低一格寫下來。這表明,封建時代的著作,是以古人為主。而五四時期的著作是以自己為主。」「在中國哲學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適創始之功,是不可埋沒的」。
本書為胡適根據他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國語講習所講授國語文學史的講稿改編的一部著作。該書是一部末完,只有上卷。全書分兩編16章。第一編「唐以前」,分別論述了古文死亡、白話文學的背景、漢朝的民歌、漢朝的散文、漢末魏晉的文學、故事詩的起源、南北新民族的文學、唐以前三百年中的文學趨勢、佛教翻譯文學等方面的問題。作者自漢代文學談起,討論唐以前白話文學發展的演進軌跡,強調民間文學,特別是漢魏六朝樂府民歌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影響。第二編「唐朝(上)」,包括「唐初的白話詩」、「八世紀的樂府新詞」、「歌唱自然的詩人」、「杜甫」、「大曆長慶間的詩人」、「元稹白居易」等。作者認為唐代文學的主要成就表現在它高度發達的詩歌,而唐代詩歌之所以空前繁榮,就文學本身來看,則是唐代詩人學習、模仿樂府的結果。唐代著名詩人從民歌中汲取豐富的養料,他們的創作因而也大多富於民歌精神。 本書特色白話文學大有歷史,胡適認定說得出、聽得懂的話是白話;不加粉飾的話是白話;明白曉暢的話是白話。因此,一千八百年前就有人用白話做書了;一千年前,就有許多詩人用白話做詩做詞;八九百年前,就有人用白話講學……。胡適對漢賦和南北朝駢文等文體以外的重要文學現象、作家、作品寫下自己的評述。另外,亦對佛教翻譯文學做出介紹和評述。胡適認為,白話文學就是中國文學史的中心部分,除去白話文僅能稱為古文傳統史。古文傳統史是模仿的文學史,乃是死文學的歷史;白話文學史是創造的文學史,乃是活文學的歷史。換句話說,這一千多年中國文學史是古文文學的末路史,是白話文學的發達史。
中國文學史只讓文獨占兩千多年,語這部分的文學幾乎無人談及,因此若要談國語文學史就要從語文剛剛分歧的時代,也就是從秦漢來說起。秦始皇統一中國時,便深知有「同文書」的必要,以一種文字作為統一的文字。然試想,當時疆域廣,方言多,政府只能用「文言」作為全國交通的媒介。不僅小百姓看不懂,就連小官也不懂得,只得制定科舉考試制度。科舉的維持,讓古文保存二千年的權威,直至科舉廢止,國語文學運動方才抬起頭來,不需要再躲躲藏藏了。所幸國語文一直沒有衰減,初民從習用的語言中,早已經直接產生文學,也就是歌謠,經過二千年的自由進化,國語文法越變越簡易,越變越方便,就成了一種全世界最簡易、最有理的文法。本書特色本書原系胡適在教育部主辦的第三屆國語講習所主講「國語文學史」課程時所用講義的石印本。本書從漢魏六朝編到南宋為止,沒有頭尾,只是文學史的中段,可分為三篇,分別為漢魏六朝的平民文學、唐代文學的白話化、兩宋的白話文學。與本書胡適的《白話文學史》互為補充參考,形成胡適筆下一部完整的中國文學史。
盧梭的教育主張被稱為自然主義的教育主張,在本書中他說出他認為最適當的兒童教育。 本書共分五卷,以「歸於自然」和發展天性貫穿其中,作者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書中以夾議夾敘的小說題材,在前四卷以愛彌兒為主人翁,提出針對當時男子教育的自然主義的改革方案;最後一卷以蘇菲為案例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模式。本書內容重點—1. 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兩歲以前的嬰幼兒應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2. 在第二卷中,主張對二至十二歲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加強思維訓練。3. 在第三卷中,針對十二至十五歲的青少年加強智育教育。4. 在第四卷中,針對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論述德育教育。5. 在第五卷中,針對成年人的愛情教育做論述。本書特色「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和「自然主義之父」--盧梭最重要的教育著作—《愛彌兒》是一本教育小說,也是盧梭對兒童教育的看法—「自然教育」《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1712-1778)的重要著作。此書寫於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書出版時,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這部書不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
放眼當今社會,可以看見很多的醫療形式,有的為了治癒生理疾病;有的為了治癒心理疾病。前者是靠藥物或物理療法;後者則有心理諮商、意義治療、敘事治療、藝術治療和遊戲治療等,但這些都沒涉及觀念病及其相關的行動。正是這種帶集體性的觀念病及其相關的行動,把世界帶到了一個資源枯竭、生態失衡、環境汙染、溫室效應、臭氧層破洞和核武恐怖等不堪的境地,而還沒有一種治療足以擔負挽救它的任務。這就讓人想起要發展實際有效的「文化治療」,來改善目前世界日趨末流的處境。至於這種文化治療,則是從各種精神治療中勝出,同時極力反對文化帝國主義和文化企業等,而以治療觀念病及其相關的行動為終極旨趣。本書特色文化治療,是新推出的觀念,要藉為治癒人心的貪婪、躁進和鬥爭等。這有別於過往只具個別性的意義治療、藝術治療和敘事治療等,而以曠觀寰宇的識見,透過特能因應能趨疲(entropy)的文化心靈的召喚,予以世人的集體病症作一診治。當中尤其寄望東方的氣化觀型文化和緣起觀型文化能發揮救渡世界沉淪的作用。最後還試為探向神祕界,汲取回饋現實界所需的資源,以便為更進一層的後文化治療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