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主要是想分享給兩種讀者,一種是在做遷移研究的人,另一種是本身即為遷移者,也許您可以參考與閱讀本書。作者稱,本書不是完整的回憶錄,而是把在臺灣居住五十年中,聚焦於描繪出在臺灣大學的學術角色,也是把自己人生最寶貴的歲月做個記錄。本書所要呈現的,不是只有關於移民生活成功的一面,其實在此過程也夾雜了挫折與失意,以及適應上的躑躅與徬徨。 【作者的話】 This book shall not be boring, as I do not write about successes, but was quite candid about my hardships. I encourage the reader to write about yourself, and be a better and happier person when you have finished. I have personally benefitted from a better knowledge of people I wrote about including family members, friends and academics. When I first came to Taiwan, I encountered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in the family, but I did not succumb to prescribed gender roles like the women of my age, nor let other people define me and obstruct me from pursuing my dreams. The unrelenting support of my husband for me to get a Ph.D was a critical enabling factor in my pursuit of a fruitful university career. I am truly grateful to him for helping me to get through the “storms” of my life in Taiwan. The two high schools that I attended in Hong Kong were different in their school missions and visions, apart from being government subsidized for one, and church subsidized for the other. HTTS had always been on my mind for the last five decades. The motto of HTTS, “Justice and Truth,” taught me the principle of conducting matters in life. Two years of enrolling in the matriculation class at MCS also affected my life a great deal. Apart from the good Chinese teachers, the American nuns from whom students received a liberal education, were excellent English teachers……The Maryknoll spirit is inherited by their students in being independent, free-thinking, outspoken, and courageous. Their belief that nothing is impossible is demonstrated by their pioneering role in emphasizing gender equality.……Learning to be a better person from my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in two different high schools has helped me to meet challenges of various kinds later in later-life. Fifty years ago in Taiwan, girls were discouraged from attending universities, and were expected to earn an income before getting married, to help improve the family economy, and support their younger brothers for their education. They were also expected to play subservient roles in their husband’s family. Patriarchal values may not have totally disappeared today, however, but are more bearable at home and in the workplace. I do believe that this has to do with the women’s movement that not only has sensitized consciousness in both men and women, but socio-economic changes in Taiwan have also shielded women who are better educated, self-reliant, and assertive. As an educated woman and a pioneer feminist scholar who had survived the storms of patriarchy, I could not help looking for the new model. In this second edition, I have tried to fill in some gaps that were omitted from its predecessor, based on reader feedback. It gave me the opportunity to produce a more candid (坦率) version based on my lived experiences in Hong Kong, U.S. and Taiwan. I do hope that this renewed effort will take my Memoir to the next level. This book does not intend to be simply a personal history, rather, it was written to help shed light on “transitional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 subject that has been overlooked in literature. In my case, the migration began with my family in Mainland China, ventured to Hong Kong, then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re-migrated with my husband to Taiwan. I believe that the physical movements of people should be studied in greater depth and with a wider focus o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cerns. I hope that my life story might be an inspiration to young people, so that they might choose the more difficult or uncommon road in their lifetimes, that is, to be ‘out there’, physically, not just virtually and to be somehow adventurous. I do hope that their lived experiences will be as exciting and fulfilling as mine have been for me. 這本書主要是想分享給兩種讀者,一種是在做遷移研究的人,另一種是本身即為遷移者的人,也許他們可以參考與閱讀本書。在書中以我自身五十年的經驗,記錄、表達了一個從香港去美國,再來到臺灣的移民心聲。此外,從事香港移民研究的人也不多。政府單位如僑委會與移民局,也都可以參考這本書,從作者的移民經驗來看當今移民的生活。對於那些想要移民的讀者,本書可以提供作為一個過來人的經驗,讓大家一窺移民生活的酸甜苦辣。 來臺的頭三年,也是人生最煎熬的一段時間。我無法忍受臺灣父權興盛的家庭文化而毅然決定暫時「拋家別子」,出國到夏威夷大學再念博士,也花了一段時間,才找回自我價值,不怕再與批評及指責我的長輩互動。藉著充實及知識訓練出無比的毅力,終於擁有獨立的人格,我也勇於在夏大嘗試多元文化的環境,不畏艱難越過求學時代的關卡。由於我個性溫柔善良,獲得很多異國友誼,也認識了幾位已經當母親的亞洲女性出國求學位。當然,我也承受著不輕的罪惡感,以及心酸的求學過程,家人的支持即便需要,更要有自己的決心與堅持。 筆者還記得早期討論職業婦女時,女性常常被問「在婚姻與事業間, 你要選擇哪一個?」我當時的反應是「為什麼這個問題只問女的,而不問男的?為什麼我只能選其中一個?」而如今我已身經百戰、走出陰影,也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時,如果有人問我,「如果你從頭再來,你還是會走同樣的路嗎?」我會回答說:「會的,因為我做了對的選擇,沒有放棄家庭, 也無需放棄事業。」家庭與事業不是魚與熊掌,那是一個虛構的比喻,我認為只要女性在兩方面都用心,用對了策略,就可以兼得。現代的女性學者若要成功結合她們家庭與工作的雙重角色是沒有問題的。
本套書共有三卷,依序為第一卷:親役篇、第二卷:輕憶篇、第三卷:清議篇。作者在書寫的追憶過程中體認到,親歷著六〇年代台北的我們這一群人,也正是處在鎭壓前的文化春天之中。為了要交代當時的社會,以及當年我們置身其中的歷史質地與形構,我決定以「台北之春」之名旌揚那個時代,視直面「台北之春」的種種為吾輩振衣再戰的召喚!
曾群芳那一代臺灣人正在凋零,臺灣人追求幸福和自由的奮鬥歷程仍在前進,每一代人用不同的方式接力,而以戰後一代的學生犧牲最為慘烈,但理想的火種卻綿延不斷地保存了下來。人的利他、善良、修為的秉性,經過鍛鍊淬礪,終將會成就為民族的精神和國家的品格。曾群芳先生在今天與我們告別,但他的故事將會流傳下去,鼓舞著我們每個人為圓滿此生不負眾生而繼續努力。(節錄自黃煌雄〈代序:他走過臺灣的悲愴年代〉)本書為曾建元教授對於先父曾群芳先生紀念之作。
魏廷朝是台灣民主奮鬥史中的真君子,以義人的身分參與彭明敏教授、謝聰敏同學的〈台灣自救運動宣言〉(一九六四年九月〉,至今已將近六十年。當時他們都是具有正義感興熱血的青年;就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以義無反顧的大無畏精神起義。雖然該宣言未流出,就被捕下獄。最後是彭教授逃往海外,學生謝聰敏、魏廷朝入獄,為台灣人坐牢,所以是《聖經》上的義人。如今,義人魏廷朝、謝聰敏都已先後去世,但他們為台灣與全世界華人樹立的道德典範,永久為世人紀念。特別是我認識的魏廷朝更是「男人中的男人」(謝聰敏云):譬如他在獄中「被打嘴巴,視為應該。坐牢,認為是進去休息。既然休息,就要好休息」。所以他是儒家道德修養的典範,更是發揚自由主義大師殷海光寧死不屈的精神傳人。(上下兩冊合售)
這本書主要是想分享給兩種讀者,一種是在做遷移研究的人,另一種是本身即為遷移者,也許您可以參考與閱讀本書。作者稱,本書不是完整的回憶錄,而是把在臺灣居住五十年中,聚焦於描繪出在臺灣大學的學術角色,也是把自己人生最寶貴的歲月做個記錄。本書所要呈現的,不是只有關於移民生活成功的一面,其實在此過程也夾雜了挫折與失意,以及適應上的躑躅與徬徨。
《聖域麟經:世界漢學與春秋學論集》一書集結了海外漢學與兩岸學者的《春秋》學論文共十四篇。本書奠基於2018年在曲阜召開的「聖域論麟經:二○一八《春秋》學論壇」,這也是近代以來第一次在孔子故鄉召開的《春秋》國際研討會,當時域內海外群賢並至,同堂切磋,允稱盛事。本書在臺灣的出版更是意義非凡,內容不僅反映德國漢學對「素王」一詞的深入探討,日本江戶以降的春秋學研究動向,也反映了近年宋元各版本對《春秋》研究之推進;而臺灣學者在《詩》、《春秋》關係方面的深化研究、西周與東周在雒水地域因王室分裂而來的正統書寫,大陸學者在《穀梁》例學、杜預例學方面的拓新等,均可察見本書各篇之意義殊勝及其出版價值。
摘錄自練卜鳴,練宇中<校釋者序>《袁氏世範》共三卷,分《睦親》、《處己》、《治家》三篇,內容非常詳盡。《睦親》凡65則,論及父子、兄弟、夫婦、妯娌、子侄、共居、宗親、婚姻等各種家庭成員關係的處理,具體分析了家庭不和失歡的原因、弊害,闡明了家人親屬如何和睦相處的各種準則,涵蓋了家庭關係的各個方面。《處己》計68則,縱論立身、處世、言行、交遊等修身處世之道,及如何正確對待人生中必然會遭逢的生老病死、旦夕禍福、榮達沉浮等。《治家》共73則,綜論如何理解和對待家中奴僕佃戶,如何處理田產、賦稅、債務等基本持家興業的經驗之談。為何特意選擇《袁氏世範》這本書來校注、翻譯成白話,這絕非個人偏好問題,如果把《袁氏世範》和《颜氏家训》等家訓類著作相比較,就可發現《顏氏家訓》中有很多篇幅談治學,一再出現對經、史文章等所作的考證等,給人很濃重的書卷氣和反映出當時士大夫的價值觀,《袁氏世範》則文字通俗,語言文白相間,內容切合實際、近於人情,就有前人說讀《袁氏世範》如同事在眼前,歷歷在目,讓人不覺半點說教,不像其他修身養性、勵志書籍那樣正統刻板,絕對是一本雅俗共賞,值得細細玩味品讀的一本好書,特推薦給大家。
摘錄自練卜鳴,練宇中<校釋者序>《袁氏世範》共三卷,分《睦親》、《處己》、《治家》三篇,內容非常詳盡。《睦親》凡65則,論及父子、兄弟、夫婦、妯娌、子侄、共居、宗親、婚姻等各種家庭成員關係的處理,具體分析了家庭不和失歡的原因、弊害,闡明了家人親屬如何和睦相處的各種準則,涵蓋了家庭關係的各個方面。《處己》計68則,縱論立身、處世、言行、交遊等修身處世之道,及如何正確對待人生中必然會遭逢的生老病死、旦夕禍福、榮達沉浮等。《治家》共73則,綜論如何理解和對待家中奴僕佃戶,如何處理田產、賦稅、債務等基本持家興業的經驗之談。為何特意選擇《袁氏世範》這本書來校注、翻譯成白話,這絕非個人偏好問題,如果把《袁氏世範》和《颜氏家训》等家訓類著作相比較,就可發現《顏氏家訓》中有很多篇幅談治學,一再出現對經、史文章等所作的考證等,給人很濃重的書卷氣和反映出當時士大夫的價值觀,《袁氏世範》則文字通俗,語言文白相間,內容切合實際、近於人情,就有前人說讀《袁氏世範》如同事在眼前,歷歷在目,讓人不覺半點說教,不像其他修身養性、勵志書籍那樣正統刻板,絕對是一本雅俗共賞,值得細細玩味品讀的一本好書,特推薦給大家。
中華民國憲法前言揭示: 「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為鞏固國權,保障民權,奠定社會安寧,增進人民福利,制定本憲法……」 此外,憲法第一章第一條明示: 「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 做為民國的國民,你不該錯過這本書。 本書引用之國父遺教,原文參閱自《國父全集》全十二冊,秦孝儀主編,民國78年,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革命是一種非常的破壞、徹底的破壞,所以提起革命兩字,有許多人聽了便覺得可怕。 殊不知,破壞之後,尚待建設;此建設是一種非常的建設、速成的建設、永固的建設,其目的旨在改造中國,造一個燦爛莊嚴的中華民國。 本書引用國父所舉的一百二十七則比喻故事,深入淺出地闡明其有方法、有步驟、有目標的革命思想,以及為達成目標而堅持到底的革命運動。
西元1919年,俄共革命期間,有白俄軍人謝米諾夫勾結日本低階軍官,意圖聯合布里雅特蒙古、內蒙古及外蒙古,在北亞洲成立「泛蒙古國」,雖然最後並未成功,但「泛蒙古」思想卻已在若干蒙古人腦海中留下印象,也為西方帝國主義者作為分化、裂解中、俄兩國的籌碼,1919年的「泛蒙古運動」雖然如曇花一現,迅即凋謝,但其餘韻並未銷聲匿迹,經過半個世紀後,似有死灰復燃之勢,本書擬就此一形勢及當前情加以討論。
【孫中山先生的最後一百天】 中山先生乃是世界性的歷史偉人,到目前為止,外文的各種傳記,數以千百計,其中具有學術價值的巨著宏構,自然不在少數;然對中山先生北上在天津、北京臥病一百天過程之種種,其記述詳實而完整的文獻,迄今殆未多觀,洵為美中不足之處,有進一步探討之必要,本文旨在匡補闕遺,更正條理,除非必要引述外,儘量避免與各文獻重複。──摘自本書〈前言〉 《衛生紙+》功成身退,本期所有的詩、劇作、評論,便是最好的謝辭。
當漫畫成為日常生活的一分子, 繼續與大眾同在, 漫畫與漫畫的故事就不會結束 本書藉由探究近世江戶職人文化的專業精神、近代明治維新以降融合西方漫畫的表現手法與批判精神,以及二戰後至今日成熟的內容產業等面向,說明日本漫畫如何成就其獨特的文化表現、產業發展及獨立性的場域。 具體來說,以文本內容的形態來看,日本漫畫是社會生活世界的再現、重構及具有豐富表現性的敘事,而此敘事又是多樣化、無所不包的故事;做為一種故事而言,日本漫畫是體驗社會、人性與世界的一種媒介;從漫畫文化的發展史來看,它亦是另一重要的故事,是漫畫與創作、閱讀、正當性之建立的議題。上述都引導了本書的核心關懷:當漫畫成為日常生活的一分子,繼續與大眾同在,漫畫與漫畫的故事就不會結束。
蘭嶼最早的人類學論著 鳥居龍藏是日本對東亞民族的歷史、文化、民俗進行調查研究的創始人,是最早以民間身分對臺灣原住民進行人類學調查的日本學者。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前半期,在臺灣從事民族學人類學調查的學者,無論從所到範圍之廣、時間之長、成果之多,都無出其右者。在開始於一八九六年的五年間,先後四度的臺灣人類學調查中,鳥居龍藏徒步入山探險,足跡遍布臺灣本島及蘭嶼等地,留下了《人類學寫真集:臺灣紅頭嶼》、《東部有鯨面蕃語和苗族語言的比較》、《紅頭嶼土俗調查報告》等寶貴的田野調查記錄。尤其《紅頭嶼土俗調查報告》是研究蘭嶼最早的人類學論著,保存著雅美族群的文化原型,具有不可忽視的學術價值和貢獻。
《史記學與世界漢學論集續編》為繼《史記學與世界漢學論集》之後彙編之續集,由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柯馬丁教授與李紀祥共同主編。主編深盼,本書留下的不只是世界漢學與史記關係中司馬遷身後的一份風姿身影,也是與會學者齊集一堂的學術氛圍,由二位主編合作與見證。
本書採取對話方式,因我們相信對話更可以捲出身心底層的無盡藏。至於對話不只是兩人之相對而談,而常是主持人加入成了三人鼎談,或是聽眾也忘情加入更成了議論的交響樂團,其原因乃是我們相信比較好的座談是種呼喚,是種共享,是在場的每個人都共同參與創造的作品,《論語》與柏拉圖的《對話錄》就是最好的示範。 座談會由我們共同設計,周渝兄與紫藤文化協會支持,系列座談自1998年始前後延續了一年。由於整理出來的座談會內容情況各不相同,我們從當中擷取了結構較完整的六場,合為一編,形同一本歷史紀錄,書名仍名之為《身體與社會》。感謝參與座談的每位嘉賓,也感謝紫藤廬工作同仁的協助。
本書認為台灣的學術生產機制之所以面臨空前調整,乃是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壓力下的反應,學界唯有積極的透過廣泛討論,凝聚共識,提出新的思考方向,才能夠建立具有主體性的學術文化。在此意義下,本書所展現的正是台灣學術史上,學界第一次自發性的集結,以公共論壇的形式,對於學術體制進行批判性的反思,同時對於學術全球化等於英文化、美國化、SSCI化的方向提出質疑,並且具體主張:學界不應該再使用T/SSCI作為評鑑依據。在重視世界各種語言平等的前提下,更應充分認知中文作為國際書寫語言的重要性。本書的出版代表著一個思想文化運動的持續與擴大,它將成為探討華文世界、亞洲區域乃至於全球性學術生產的重要參考著作及論述資源。
本書認為台灣的學術生產機制之所以面臨空前調整,乃是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壓力下的反應,學界唯有積極的透過廣泛討論,凝聚共識,提出新的思考方向,才能夠建立具有主體性的學術文化。在此意義下,本書所展現的正是台灣學術史上,學界第一次自發性的集結,以公共論壇的形式,對於學術體制進行批判性的反思,同時對於學術全球化等於英文化、美國化、SSCI化的方向提出質疑,並且具體主張:學界不應該再使用T/SSCI作為評鑑依據。在重視世界各種語言平等的前提下,更應充分認知中文作為國際書寫語言的重要性。本書的出版代表著一個思想文化運動的持續與擴大,它將成為探討華文世界、亞洲區域乃至於全球性學術生產的重要參考著作及論述資源。
顏恩泉教授撰寫的《雲南苗族服飾的傳統與變革》一書採用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的研究方法,運用不同歷史時期的服飾資料,系統地揭示出雲南苗族不同歷史時期的服飾特點,客觀而真實地展示了服飾藝術的風貌和時代特色,取得可喜的學術成果。本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從歷史發展的視覺出發,從不同時期的美學出發,分析了同一民族不同歷史時期服飾的製作特點及其它藝品的時代性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使我們從服飾藝術中看到一個美的世界,看到了它以獨特的民族美而閃爍在中國工藝文化之中。 二是重視同一民族不同支系的服飾特點,詳細介紹了各支系服飾文化的背景和藝術特色,它不僅使我們窺見了同一民族不同支系服飾藝術的全貌,從而使我們體會到勤勞的苗族人民是如此的熱愛生活,對未來充滿信心,創造了豐富燦爛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三是本書行文流暢,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由於作者有多年的實地調查資料,他走遍了雲南苗區的山山水水,具有苗族服飾製作的實踐經,所以本書具有知識性、學術性及適用性為一體的功能,是一部具有學術價值的專著,也是一本令人喜愛的讀物,它為研究傳統民族工藝變革作出了貢獻。
作者為屏東科技大學副教授,人文資源調查研究室主持人。 在這幾年來,參與了多件政府與民間單位關於文化資源的研究計劃,一直在從事文化資源相關的調查研究與規劃利用的工作,本書便是集合了這幾年來的一些研究計劃的研究成果,抽出一些精華的部分,匯集成這本「文化資源的調查研究與利用規劃:實例探討」,這些案例都是作者費盡千辛萬苦,用時間與汗水從田野調查中得來的成果。
本書探討了章學誠的思想、著述與學術生涯。章學誠是一位歷史學家──尤專于地方志。 他又是一位史學理論學家──以廣闊的視野考察了上古以來所有歷史著作的演變,並詳細檢討了在廣義上稱為歷史的各種著述的廣博內容。 他還是一位哲學家──提出了文明史的觀念,並以歷史的角度對其文學和學術的理想加以合理解釋。 他的大部份作品,包括絕大多數的地方志和幾乎所有關於歷史編纂的類書著述,已經散佚。 但是他的哲學和史學理論則以文章和書信的形式保存下來。倪德衛正是根據這些文字,以章學誠的生平和思想為背景──從其幼年到充滿希望的中年,從事業忙碌的中年到沮喪憤怒的晚年,對其哲學和史學理論進行分析。 章學誠廣為人知的名言是他關於“六經皆史”的論斷。 倪德衛試圖揭示這一論斷的深邃哲學意義,即觀察深植此論之中的那種對于程朱與陸王哲學對立的折衷立場,並闡明章氏之強烈的信念──在文章著述和學術研究中分別良莠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