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宋代十三位在歷史、文學上有相當影響的人物的生平所作的考述,按時代先後次序,他們就是:北宋的王禹偁、包拯、蘇舜欽、柳子玉、黃庶、馮京、王汾、袁陟、趙挺之、徐禧、黃介、徐俯和南宋末的張淏。這十三位近一千年前的人物,有家喻戶曉的「包公、包大人」,也有幾乎沒人提過、年輕而早逝的天才詩人「袁陟」。有《古文觀止》所選宋代第一位作者王禹偁和他的曾孫王汾。有宋代的「子美先生」蘇舜欽。東坡以草書自負,可以相比的竟是柳子玉?黃庭堅的父親黃庶。「誤把馮京當馬涼」的「馮京」,則是兩宋三百多年間很少很少幾位「三元及第」的狀元。還有李清照的夫翁趙挺之。造成北宋對西夏用兵最重大挫敗的主將徐禧和他的兒子徐俯。黃庭堅有名的詩聯「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是為知己黃介而寫的喔。南宋末被忽略的大學者張淏。其中袁陟只有三十四歲,而張淏則壽高九十歲以上,十三人的平均年齡不到六十歲!寫他們的生平是我個人的因緣;知道他們一生的出處遭遇,或者也可以作為人人的借鑑!
四面楚歌風雨中──南宋百年戰爭史 靖康劇變,烏雀南飛;南宋初始,步履維艱。 恢復故國的宏圖壯志,催王師北定中原, 隆興、開禧北伐,磨損了金軍鐵甲的光輝。 蒼狼的吼嘯自蒙古草原席捲而來, 北宋的命運在金國重演, 滴著血的獠牙意猶未盡,追著新獵物的氣味步步進逼。 端平入洛對上平南策,敗部復活功敗垂成。 板蕩飄搖日,正是豪傑紛起時, 襄陽城堅守六年,釣魚山上帝折鞭, 傾頹的城牆下,矗立著永不放棄的希望。 然陰謀算計如影隨形, 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歎息,淹沒在黨爭的攻訐聲中。 厓山下,浪花淘盡大戰的煙硝與殘骸, 是天命抑或人力,譜就這偏安王朝的別離歌?
從「有道」到「無道」 《論語‧季氏》:「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個觀點,入木三分地揭示出春秋時期的政治特徵。西周時,周天子掌握制禮作樂、號令征伐的實權,為天下共主,但到了春秋時代,諸侯們卻不買他的帳! 春秋無義戰,靠實力說話! 遊戲規則改變,能適應新規則的才是贏家。改革制度、富國強兵、征伐兼併自不在話下,能召開諸侯盟會、能「尊王攘夷」更是成為霸主、號令天下的必要條件。而這些功業,非凡俗者能成就,於是雄主英才應運而生。在這個不講道義卻充滿機會的亂世,有人可將仇家變成自己最強的幫手,建立不世之功;有人僅靠一張嘴,就改變整個天下局勢;有人被打成了落水狗,幾度瀕危還能絕地反攻;有人則別具前瞻性的眼光,為後人開啟了廣闊無涯的思想世界。他們的故事毋須用華麗辭藻堆砌就足夠精彩,他們的人格和經驗亦足供今人作為典範。
爭雄稱霸,繁華競逐 西元前四○三年,韓、趙、魏三家分晉,象徵了周禮崩壞,春秋時代已名存實亡的周王室,至此連招牌都被拆了下來。這是一個不講究道德、不講求人性的時代,這是一個能令精英分子在火與劍的腥風血雨裏脫穎而出的年代。桎梏已除,虎兕出柙! 最新流行是帝王之業! 春秋霸主楚莊王向王孫滿探問鼎的大小輕重,被王孫滿給搶白了一頓;然而戰國時代,「問鼎」不再是大逆不道,而是諸侯雄主們赤裸裸的願望。極端的追求造就了極端變動的社會,催生了極致的人才與他們千古流傳的故事。這是一個比春秋更加華麗炫目的舞臺,聚光燈下所有的對峙、欺瞞、衝撞、吶喊、陷落、爭奪,都是為了結局─一統天下的帝國所安排。讓觀眾直至謝幕時仍為劇情所迷,從而衍繹出無數的歌詠和評說。
棋逢對手,捉對廝殺 句 踐VS夫 差─臥薪嘗膽與立庭而誓的復仇者 孫 臏VS龐 涓─鬼谷子門下的高足與中輟生 劉 邦VS項 羽─流氓皇帝與貴族霸王 曹 操VS劉 備─亂世梟雄與大漢皇叔 諸葛亮VS司馬懿─全能智者與狼顧奸雄 岳 飛VS金兀朮─保國忠臣與拓地名將 朱元璋VS陳友諒─逐鹿的淮右、沔陽兩布衣 康 熙VS吳三桂─精明小皇帝與雲貴土皇帝 曾國藩VS洪秀全─儒學門生與上帝之子 輸贏成敗,誰是英雄 這些著名的對手,他們或逐鹿於亂世、或爭奪主宰天下的權力、或為了維護國家人民、或為了成就自己的理想,在歷史的棋盤上鬥智鬥力,至死方休。他們有的終局翻盤,有的一敗塗地,也有人在對手消失的同時,亦喪失了存在的價值。周瑜曾感慨地說道:「既生瑜,何生亮?」可是沒有實力相當的對手,也顯不出英雄豪傑的本事,所以既然遇見了,就好好較量一場吧!
書生‧良將‧複合型能臣 曾國藩─力挽狂瀾擎天柱,曠代難逢天下才 左宗棠─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胡林翼─其量乃江海之量,其心乃江海之心 李鴻章─獨立國事數十年,常以一人當其衝 張之洞─殫精竭慮老臣願,種豆得瓜不由翁 盛宣懷─亦官亦商興洋務,創業富國展未來 世紀之交的大夢想家 晚清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時代,就像李鴻章所說的「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華夏民族數千年來認定的「天下」,成了過時又狹隘的概念,中國被迫與世界接軌,西方與中華、傳統與現代,在這塊土地上衝撞、擠壓、裂變。當此之時,有幾人能想像未來的中國會變成什麼模樣?又有幾人勇於為前途未卜的帝國規畫藍圖?也許他們的力挽狂瀾終究是一場空,但在這個帝國之夢破滅的時代仍然敢於追夢的人,無形中已使部分的夢想成真了。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英豪輩出的輝煌時代,政治的動盪與皇權的旁落,導引出三強鼎立的局面。為了問鼎中原,魏、蜀、吳三強無不機關算盡,而無數英雄豪傑的交會,也意外地促成了空前絕後的三國時代。 晉人陳壽撰寫的《三國志》,記述了從東漢滅亡、三國鼎立開始,及至晉朝統一為止的歷史,為「四史」之一,是讀史之人必讀的史學名著。然原文是用文言寫成,讀起來頗為費時費力,許多人往往因此降低了閱讀的興趣。 這一部《白話三國志》,是由十二位知名教授通力合作,將艱澀難懂的《三國志》原文,譯成簡明易讀的白話文,譯筆生動流暢且不失原文意味,希望藉此幫助讀者瞭解三國正史的記載,一窺三國重要人物不凡的歷史事蹟。
《淮南子》一書原名《淮南鴻烈》,「鴻」即大,「烈」即明。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召集門下飽學之士共同編纂而成,期盼以「大明道」的一部巨著。若言其大,《淮南子》網羅了天文地理、自然之道、經濟政治,乃至人文風俗、道德教化的內容;若言其明,《淮南子》的思想深刻、博大精深,為人們指出了一條明晰的處世之道。因此胡適先生曾讚《淮南子》為「絕世奇書」。 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故事體裁為主軸,化深奧文字為寓言小品,使讀者能毫無負擔地共享《淮南子》的魅力與精彩。除了故事之外,本書更將視野擴大,載錄、分析了淮南王劉安其人其事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研究蔡楚文化與淮河流域從古至今的輝煌和興衰,使讀者能從歷史、環境、自然等多重角度觀看「淮南子世界」的全貌,如同穿越時空,隨淮水自源頭行腳,親身體會古人的思想深度與意趣
中國文化歷史悠長,傳承久遠,即使是在科技發達的現代,仍處處可見古人遺留下來的生活智慧。如輕薄乾香的可口肉乾、冬溫夏涼的天然衣料、古雅精緻的園林山水,以及能「引重致遠」的車輿等等,都是最好的例證。這些智慧的結晶經過漫長的發展演變,如今已然成為我們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每每觀今時風物以遙想當年,不禁驚歎古人智慧之高深微妙! 本書作者鑑古觀今,將食、衣、住、行、育、樂分綱立目,配以圖說,與當前的生活實況互相對照,以淺顯生動的敘述展演風物的蛻變歷程。她為了實踐「介紹中國文化」的理念,翻遍經、史、子、集的相關文獻,彙集資料,考察源流,作成此書,望讀者在閱讀之時,能迅速地進入古人的生活情境,體會那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
中國文化歷史悠長,傳承久遠,即使是在科技發達的現代,仍處處可見古人遺留下來的生活智慧。如輕薄乾香的可口肉乾、冬溫夏涼的天然衣料、古雅精緻的園林山水,以及能「引重致遠」的車輿等等,都是最好的例證。這些智慧的結晶經過漫長的發展演變,如今已然成為我們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每每觀今時風物以遙想當年,不禁驚歎古人智慧之高深微妙! 本書作者鑑古觀今,將食、衣、住、行、育、樂分綱立目,配以圖說,與當前的生活實況互相對照,以淺顯生動的敘述展演風物的蛻變歷程。她為了實踐「介紹中國文化」的理念,翻遍經、史、子、集的相關文獻,彙集資料,考察源流,作成此書,望讀者在閱讀之時,能迅速地進入古人的生活情境,體會那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
苦難的童年,造就了齊素萍不服輸的個性。某個夜裏的一場夢,從此讓她有了不一樣的生。依照韋馱菩薩的指示,她來到了東天目山,在不由自主地下跪落淚後,發願恢復東天目道場,沒想到迎來的卻是一場又一場的磨難…… 繼東天目山昭明寺後,齊素萍沒有停下腳步,先後又恢復了齊河定慧寺、海島金山寺、羅馬紀念祠,每一座道場落成後即功成身退,從不因此居功。她說,希望這些建設將來都能成為景區、成為文物,成為每個人生命中的寶貴財富。
北宋名妓李師師,身世成謎。據傳是汴京東二廂永慶坊染布匠王寅之女,四歲時因父親入獄死亡而被娼籍李姥姥收養,改姓為李;在李姥姥的細心教養下,她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加之長大後容貌秀麗、氣質脫俗,不久即豔冠京城。李師師的名氣,不僅是因為才貌雙絕,她的愛國情操與俠義精神,更贏得了「紅妝季布」的美名。而既為妓,便無可避免地周旋於眾男子之間,太學生呂將、天子宋徽宗……個個都牽扯著她的未來。為了朋友、為了國家、為了心所思念的人,李師師該如何在巨大的歷史洪流中,掌握自己的命運……
「春節」在中國傳統節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回家過年唷!」一聲親切的呼喚引領著我們返鄉。踏在或遠或近的歸途上,家的溫暖已圍繞身旁……冬至吃了媽媽煮的湯圓,春節就來了!而臘八粥要熬得濃稠,才足以慰勞一整年的辛勞。貼春聯、圍爐守歲、大年初一要走春拜年,破五的送窮迎財神,心願或許都能慢慢實現。創世神話中的人類生日,就在初七這一天;接下來則是春節的重頭戲──元宵鬧花燈,人們一面捧碗熱呼呼的湯圓,一面歡度佳節。你看,充斥歡聲笑語的春節故事,正在那兒熱鬧開演!不妨跟著我們一同品嘗這滋味雋永的傳統饗宴,讓本書引領你尋著冬至、臘八、初一到元宵的腳步,慢慢探尋這洋溢著濃厚年味的悠遠中國節……
「五月五,慶端午。」童謠吟唱出流傳久遠的風俗,帶來了中國民間歡度佳節的愉快氣氛!鬥百草、製香包,賽龍舟、插艾草,妙趣橫生古風存;熱熱鬧鬧的端午節因各種活動而繽紛繁盛。舊傳,農曆五月是「毒」月,所謂:「正陰陽衝會之時。」因此,古人便憑此形形色色的慣習以擋災抗煞。祭屈原、緬介子,憶句踐、悲曹娥,當年史事遺韻遠;承續千載的端午節有諸多傳說而底蘊深厚。在過節的悠久歷史中,傳統習俗亦有所淘洗與流變,然而,人民百姓就在這滾滾逝水中立命安身。有關端午的起源,至今仍說法不一、意見分歧,是「惡自端午生」有理?還是「神龍在心中」可信?本書採擷風謠、臚列史實,期能將端午節的每個故事,精彩呈現在你的面前,深刻烙印於你的心田!
本書收曾永義教授序文一百七十三篇。其中七十篇序兩岸戲曲研究專著,可以看出目前戲曲研究之方向與成果。三十六篇序兩岸戲曲在臺灣演出之情況,可以看出兩岸戲曲之生態及其交流之形式。六篇序戲曲學術會議之舉行,可以看出其研討之旨趣。其有關戲曲在本書者計一百一十二篇,而曾教授已有《戲曲經眼錄》收文一百六十三篇,則此一百一十二篇堪稱為《續錄》。本書其他四十六篇序藝文專著,十五篇序藝文活動,因之本書乃題作《藝文經眼錄》。可見曾教授涉及之藝文有戲曲、碑記、演唱、書畫、國樂、南管、民藝、俗文學、展覽、詩詞、散文、雜技、小說等等,包羅頗廣。論者謂:此書可供寫序之參考,可作雜文、散文讀,可從中了解臺灣文化之現象。
傳統中國以禮儀之邦自許,以禮與人交好,伴以醇酒,風雅之氣自生;然而觥籌交錯、爾虞我詐依然是歷史不變的場景,原本風雅的美酒到了不同人物手上就有了不同的況味。三國英雄以一壺濁酒,揮灑胸中壘塊,喝下戰士的豪氣,也喝下了敵人的算計;唐宋文豪情懷曠遠,以酹江酹月之勢,盡情揮灑文人真性,繁華盛世的詩歌與酒自此成了文人的經典標記;到了小說家筆下,酒杯裡蘊藏的恩怨與哀戚徐徐泛流,在混亂的小情小愛中餘波盪漾,伴隨世世代代的潮起潮落。本書不探討飲酒得失,而是以「酒」為檢索詞, 瀏覽中華文化的巨卷,用全新的視角品讀詩歌及小說,品味英雄豪傑、才子佳人們留存於其中的芬芳。文藝作品如同美酒,不會因時代變遷而失去價值,反而因時間的沉積而更加香醇,三杯兩盞就足以讓人醉在其中!
金戈鐵馬中的殺殺咆哮已在滔天的沙塵中靜默,在建國的道路上,歷史角色不斷地轉換,然氣數到了盡頭,終究甩不開王朝的更迭起落。高聳的宮牆和巍峨的宮廷內,總少不了陰謀與政變;一批批能人戰士前仆後繼湮沒在山河變色的肅殺之氣裡。體制內的造反者成就了風華絕代的大唐王朝,草原民族在鐵腕將帥的帶領下朝著建國之路狂奔,隨之而來的民族融合也在腥風血雨中持續著。新朝偽君子高呼道德的口號,上演改朝換代的戲碼,鐵矛掛起的龍袍,在人心的擁戴下升起了宋王朝的旗幟,不變的農民基因打造出一個專制而殘酷的大明王朝……這一段又一段的歷史過往,緩緩的在民族的血液裡化作一道伏流,成為中國歷史長河裡不斷流淌的記憶。
思想箝制的手段從未消失在歷史的帷幕背後,恐怖主義的種子早已扎根於鑽營文字的封建之壤。隻言片語在中國王朝裡掀起了無情的浪濤,史禍、詩禍、諫疏禍等文禍在歷史之中張牙舞爪。那忠誠的史官兄弟直書「崔杼殺其君」,以自身性命拉開了中國文禍的血腥大幕;侯生與盧生本是奉命尋仙求藥的方術之士,只因非議始皇而引來了詩書遭焚、儒士陷坑;大明朱洪武有生、僧、光、則等文字禁區,而大清雍正帝讀〈玄鳥〉卻不知有維民所止。不管是哪個朝代,總有文人用斑斑鮮血妝點王的殿堂。隨著時代更迭,漫天羅網、沸騰一時的血淚事件,或被歷史洪流所淹滅,或於風雨名山中匿跡;但是在書頁翻轉間,那動輒以文字罪人的專制統治者,終究逃不過文人秉筆的無聲制裁。
食衣住行育樂,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這些看似簡單、相沿成俗的生活雜事,在不同時空與文化下,演變發展大異其趣。本書將之歸納成兩冊四篇,上冊為飲食篇及衣住篇,下冊為娛樂篇及性愛篇,介紹世界各地豐富而饒富趣味的風俗民情,許多你已習以為常、忘其所由的習俗,皆可從書中一探究竟,獲知其來龍去脈。當你欣喜躍然踏上彼處,瀏覽美景名勝時,若能以文化交流的視角去了解當地歷史脈絡,感受異國文化風情,體驗實際生活差異,相信可以為這段旅程帶來更多的收穫與樂趣。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有待你挖掘探訪;閱讀本書,能讓你博覽世界、了解人類、充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