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本月選書
出版情報
愛書大使
折扣專區
出版社
書展/特惠
依銷售
出版日期新到舊
出版日期舊到新
價格高到低
價格低到高
此書是順成蛋糕創辦人吳順成成長、奮鬥的故事,由他親自口述,侯延卿記錄整理撰稿成書。吳順成雖然爹不疼娘不愛,但從小吃苦耐勞,學得一手好廚藝,而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的女人----母親與妻子又都十分強勢,加上他逃難的經歷以及白手起家的點滴,正是上一代吃苦、奮鬥積極努力國人的縮影,這是一本故事性濃郁的傳記,讀來彷彿也是一冊回顧台灣的歷史書。
譽為「中國舞蹈之母」的戴愛蓮,歷經一段刻苦銘心的戀情、兩段婚姻以及十年文革浩劫,依然堅持她的舞蹈專業與教育理念。本書由舞蹈家兼名演員江青(曾主演《七仙女》)十多年來與她斷斷續續的對談,加上大量的珍貴照片,讓我們了解戴愛蓮一生的傳奇故事,她不只是一位偉大的舞蹈家,更是位有思想見解有夢有理想的傳奇人物。
本書記錄了一個四十五歲的「外籍新娘」,或稱之為「新住民女性」在台灣二十五年的行走軌跡。這個熱帶來的女子,因為愛,毅然決然離棄孕育自己的馬來半島,在臺灣這個蕞爾小島上求學、結婚、定居、落籍。為求三餐溫飽,為求在都市水泥叢林中能僥倖活命,生命歷程當中的輾轉遷徙,情節猶如小說,也是一部描繪生動的自傳體散文。
桑品載說:「娃娃兵、老兵,恍惚間覺得那是同一張面孔,恰如對著鏡子看自己,白髮蒼蒼還隱隱疊映六十年前稚氣的影子,以及分不清虛實的歷史情境。」 這本可作為《岸與岸》續篇的《小孩老人一張面孔》,更完整呈現出幼年兵逐漸凋零成為老兵的辛酸歷程,部分用小說形式表現,也有別於自傳體《岸與岸》,卻能展現出更多面向的歷史軌跡,尤其配上多幀歷史性照片,顯得更加珍貴。
二十世紀的中國,內憂外患,思潮沖激,全體中國人載浮載沉……一九二七年前後,掀天動地的大時代,本書主人翁朱其華、洪明達這一對苦命鴛鴦,如彗星般閃亮,也如流星般一閃即逝。 比之法國大革命、俄國十月革命的一九二七年極具震撼性的中國,朱介凡和著血淚的親身經歷,加之樸實的筆法,讓這一段歷史重新獲得檢視以及公平的論斷。
在一篇篇自傳式的散文中,我們看到跟著父親的隱地時而寄人籬下,時而居無定所,不停地搬家;也看到了正值發育期的少年隱地挨餓的經驗和「找飯吃」的本事。 隱地的回憶像一顆種子,拋進歲月的洪流中,在過往和現今的記憶交織中,種子發了芽,逐漸長成一株枝葉茂密的大樹,濃密地交疊在一起。隱地寫道:「成長的喜悅中有一股苦澀;苦澀的成長裡看得到悲壯。」然而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悲壯」,還是那個克難時代旺盛的「生命力」。
用文學改寫台灣 張愛玲說,每一隻蝴蝶都是花的鬼魂,回來尋訪它自己。從某個面向看,比如夜裡抬頭望向無盡的天空,那一閃一爍的星子,往往也讓人感覺正傳遞著某種音訊,尋訪它在塵世中的某一個替身。這是一種傳說。 塵俗中的作家,就是塵俗中人,因此和常人沒有兩樣。他們也吃喝拉撒,也哭笑喜怒,一樣得生活,一樣有情緒。 作家與常人不一樣的地方,只因為他們手中掌握著一枝筆,毫不起眼的筆,他們通過筆端,把常人不易察覺的現象描繪出來,並且挖掘這些現象之後更沉潛的某種東西,可能是感覺,可能是情緒,也可能是洞見,或者人們平常偶感卻說不出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