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系統地展現南懷瑾先生傳奇一生◎據大量歷史資料編寫,力求客觀真實◎首次公開了大量史料,從先生「濟世利他重實行」的行履進而窺見「欲為天心喚夢醒」的願力。南懷瑾先生,一九一八年生於浙江省樂清縣,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一生行跡奇特,常情莫測;四處奔波,化育無數。出版有儒、釋、道等各家五十多種著述,以其獨到的方式,引領新世代的人們直入文化的核心智慧,讓讀者更樂於瞭解歷史人文的博大精深。先生二〇一二年辭世,享年九十五歲。先生辭世後,上海恆南書院啟用。二〇二三年,書院為紀念先生一百零五週年誕辰設「雲山萬里——南懷瑾先生紀念展」,並在此基礎上編印紀念冊,以六大篇章完整系統展現先生的生平、行誼、學問、思想等方面,並首次公開了大量墨寶、通信、圖片等歷史資料,冀望有意瞭解、學習、研究的讀者,從先生「濟世利他重實行」的行履進而窺見「欲為天心喚夢醒」的願力。秋風落葉,掃之還來。本書闕漏謬誤之處,懇祈各方不吝指正。◎代理經銷:白象文化更多精彩內容請見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9769568.pdf
南懷瑾先生開講,既不從學術立場來討論歷史,更無所謂學問,卻更能贏得讀者們的會心思忖。 ◎ 2021年重新校修版,引用原文重新校對,註解部分也替換為其他字體,以方便讀者閱讀。 ◎以《長短經》和《戰國策》,來講解謀略的大原則。 ◎不從學術立場來討論歷史,卻更能贏得讀者們的會心思忖。 南師懷瑾先生在一九七五年,受邀對文史團體「恒廬」,隨興講了一些歷史上的人事變遷和因果轉化,演講記錄整理出版後廣受歡迎。經過多次整理與再版,此次對書中的人、事、年代等,重加修訂,引用原文也重新排版檢校,以酬讀者們的愛護與支持。 〈反經〉的「反」字,意思就是說,天地間的事情,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沒有絕對的是,也沒有絕對的非。天地間的人情、事理、物象,沒有一個絕對固定不變的。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立場不同,觀念就兩樣。因此,有正面一定有反面,有好必然有壞。譬如一個人春風得意,得意就忘形,失敗的種子已經開始種下去了;當一個人失敗時,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未來新的成功種子,已經在失敗中萌芽了,重要的在於能不能把握住成敗的時間機會與空間形勢。 真正懂了其中道理,知道了宇宙萬事萬物都在變,第一等人曉得要變了,把住機先而領導變;第二等人變來了跟著變;第三等人變都變過了,他還在那裏罵變,其實已經變過去了,而他被時代遺棄而去了。〈反經〉的原則就在這裏。 就《戰國策》中〈蘇秦始將連橫〉和〈張儀說秦王〉這兩篇來進行研究。蘇秦、張儀當時的動機,是以自己個人的功名富貴為出發點,而把整個的國際局面,歷史的時代,在他們兩位同學的手裏擺布了約二三十年。他們並沒有一個中心思想,或政治上的主義。整個國際局勢就受蘇秦這樣一個書生的擺布,安定了二十多年,這又是一個什麼道理?為什麼他後來主張合縱,大家會團結?這是矛盾的團結,利害關係的團結,不是道義的團結。為什麼會這樣,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為什麼孟子到處講仁義,到處吃癟?為什麼蘇秦、張儀會那麼吃香?我們讀了蘇秦、張儀兩人的傳記資料,瞭解了他們當時的歷史,拿來比較今天,就知道今天有如何的困難。
聆聽百歲老人講述世紀傳奇──南懷瑾著作最佳代言劉雨虹的人生行路。 ◎從家庭背景、學習成長、婚姻交友,到追隨南師,且看奇女子走過一世紀的人生故事。 ◎「照人依舊披肝膽,入世翻愁損羽毛」是南師對劉雨虹的評語,是讚賞也是勉勵。 ◎作者筆觸生動真誠,雨虹師的人格風範在充滿細節的史料故事中自然流出。 「我覺得一輩子過得太熱鬧了,我自己一生有很多奇遇,我告訴你,我這麼想,現在年紀這麼大,假如我涅槃了,離開這個世間時,請大家為我歌唱。」這種莊周「鼓盆而歌」的生死觀堪作雨虹師一生曠達的總結。 劉雨虹,一九二一年生,已晉百歲嵩壽,追隨南師四十三年,與南師亦師亦友,孺慕情深,南師曾親函四十三封信予劉老師,後編成《懷師的四十三封信》一書。劉老師一生為整理出版南師的著作而勠力不懈,南師仙遊後,並整理出版南師未面世之書籍多種,可見其深得南師思想精髓與信任,南老師視之為「道友」,稱她為自己的「總編輯」,為南師著作的第一代言人。 雨虹師生於西風東漸,傳統文化花果飄零的新文化五四運動時期,經歷過延安、西昌、成都、南京、臺北及美軍顧問團等各處的文化洗禮,卻在知命之年從學南師後轉變想法,進而襄助南師弘揚傳統文化。有心人訪百歲人瑞,留下一部世紀傳奇,其間的思想轉折,讀者們或也能從岱峻先生對雨虹師的細膩挖掘中,窺見一二。 陝北公學、西昌康專、重慶先修、成都金陵,涉險參學數座黌宮; 曉園大姊、瓊瑤姪女、春翔姊夫、夢蝶詩友,有緣情結幾多人傑? 適袁府,蹈過兩次戰火,體證家國命運; 居台島,歷經幾度寒暑,感悟三界悲欣。 追隨南師,編輯濟世良言; 沉潛蘭若,寫出平常心語。 ~~人生無奇君莫笑,當我離世,請為我歌。
◎南懷瑾先生足跡由大陸而臺灣、美國、香港,再回歸中國,影響了全球華人的思想。 ◎南師學問浩蕩,卻一生隨緣教化,從底層播種生根,是中華文化最有生命力的一部份。 ◎本書於南師百年誕辰之際,收錄四地共七篇文章,從多個面向詮釋南師的宏博思想。 農曆二月初六,是南師懷瑾先生百年誕辰之日。 先生自幼勤讀古籍典章,文史詩詞,以及道藏佛經,甚至筆記小說等等。及長又習武練劍,於雲遊闖蕩之歲月,更得禪門心法,於世事根源,常得見先機。後致力教化,並將儒釋道等之精華,打破舊習,從翰林學院移教於民,傳揚文化於全民,並廣闊人民視野。此外,心儀中華文化的外國知名學者如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等,亦跟從南師學習,以進入中華文化的殿堂,是以南師對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亦頗為深遠。 南師講學通古博今、融合三教,推崇道統卻不拘古,不但理性思辨,且與現代各種學術相互映證,呈現嶄新的意涵和符合時代的精神意趣。本書收錄台、港、美及大陸四地作品數篇,有說情,有說學術,有說世事,有說科技,從不同面向,瞭解與憶念南師,共誌懷念之情。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613712.pdf
滬上航業巨子楊管北與南師的互動、記錄,提供另一視角認識真實生活中的南懷瑾。 ◎收錄楊老對南師及南師倡導的文化持久支援的記述;有楊老參加禪七的點點滴滴;有南師一九七七年閉關的日記,記錄南師出關探視與死神搏鬥的楊老;另有南師與楊老的互動,以及所言所行,感人至深。 ◎另收錄了楊老有關文化方面的演講記錄數篇。 ◎從另一個角度談南師的書,書中言辭行文真切自然,引人入勝,讓讀者更進一步瞭解真實生活的南師。 南師自一九四九年由大陸來台後,居住達三十六年之久。在台期間,與眾多為學為道的交往之中,有位楊管北先生,二十年來與南師的情誼,甚為特殊,是道情,更是友情。 本書內容分上下兩篇,上篇有楊老對南師及南師倡導的文化持久支援的記述;有楊老參加禪七的點點滴滴;有南師一九七七年閉關的日記,記錄南師出關探視與死神搏鬥的楊老;另有南師與楊老的互動,以及所言所行。下篇收錄了楊老有關文化方面的講錄數篇。 楊管北先生七十壽辰時,南師曾作詩以贈: 少年負氣鬥名場 朝市山林仗義忙 曾友朱家師子貢 不輕原憲薄弘羊 盛衰遍閱榮枯色 甘苦深知進退方 不二門中餘一樂 問心無愧對空王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405836.pdf
◎作者如實地描述與南師交集的歲月,記錄南師晚年的言行教化;並收錄相關相片,彌足珍貴。 ◎除記錄南師教化,也述及老太廟、南公堤始末,並走訪南師故鄉。 ◎從另一個角度談南師的書,書中言辭行文真切自然,引人入勝,讓讀者更進一步瞭解真實生活的南師。 本書作者是七都鎮書記(廟港是七都鎮轄區),作者說,七都是幸運的,能吸引到這樣的文化大家;七都的百姓是幸福的,可以與大師比鄰而居。七都也因南師而改變了氣質,轉變著民風。 這本書如實地描述作者與南師交集的歲月,記錄南師晚年的言行教化,或可有助於大家換個角度,去了解一個真實生活中的南師,一個平凡而又不凡的南師。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405843.pdf
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特別發行南懷瑾先生對《去大後方》紀錄片與抗日歷史的珍貴談話! 【本書簡介】 ◎2003年楊麟先生籌備拍攝《去大後方》紀錄片,南師對此事與抗日歷史的談話記錄。 ◎內容除了南師個人的所見、所聞、所經歷外,頗有一些鮮為人知的人和事。 ◎在輕鬆的回憶言談中,更不時流露出南式的幽默,令人莞薾。 被南師稱為「民族孝子」的楊麟先生籌備拍攝《去大後方》向南師請益,隨後即製成紀錄片,於電視台多次播放,2004年南師於《去大後方》紀錄片前言的談話一併附錄於後。 現今歷史以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人攻擊蘆溝橋為抗戰開始,但事實上,近代日本侵略中國至少要從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開始,而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進軍瀋陽,占據整個東三省的「九一八事變」,造成東北青年組織義勇軍對日作戰,或轉往南方圖謀反攻,也是抗日的開始。 經歷過抗日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與經歷,南懷瑾先生因有機緣接觸到許多大歷史中的人和事,因此雖然僅只是回憶自己的所見所聞,卻能讓大家對那段期間的中國歷史增加一些不同角度的認識。譬如南先生在書中提到: .中國這一百年當中,有三個半可憐人,半個可憐人是孫中山,三個可憐人,第一個是袁世凱,第二是蔣介石,第三是毛澤東。 .杜月笙批評蔣介石兩句話,很有道理,這話拿來批評別人也一樣。他說:「蔣委員長不行啊!民主沒有度量,獨裁沒有膽量」。 .能夠發揮抗戰精神的是三部小說:《三國演義》《精忠岳傳》《水滸傳》,一般人都是受這幾部小說的影響,並不是儒家的大道理。抗戰能夠打下來,全民是靠這幾部小說的思想精神所支持的。 .中國實際上不是北伐而統一,是用謀略成功的統一,是用五十萬銀大洋買過來半個中國。 .抗日聖戰一開始宣佈「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必須全民奮起,不惜犧牲焦土抗戰」,這句名言是怎麼寫出來的? .第一個獲知日本要打美國珍珠港的是當時中國軍統局戴雨農?通知美國後,美國人聽了哈哈大笑?今天美國CIA的特務組織,是受中國戴雨農這方面工作的影響? 今年(2015)適逢抗戰勝利七十週年之際,特檢出南師談話紀錄印行,為歷史多留一筆見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13477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