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二元對立中掙扎,也由此展開了對自我與命運的深刻追問。 這是一本關於個人的心靈自述,也是寫給芸芸眾生的漫長告白,穿梭數秩光陰,娓娓道來。從紛雜撩亂的紅塵俗世裡,如何將生命的脆弱無奈,淬煉成從容平靜的智慧,最終在跨越海峽的新生活中,完成與自我、與家族、與命運最深刻的和解,再次翻開人生的嶄新詩篇,字字回味,字字深雋。
本書先概述近代中國新史學與其流變、學術史上的道統與派分,建立基本概念與架構,後探討社會學、人類學對近代中國史學之影響,並特別列舉二十世紀前半期六場中國史學會,使讀者能對中國史學發展脈絡有更清楚的認識。除介紹史學理論與流變,也論及學界先輩,分述章太炎、胡適、陳寅恪、傅斯年史學影響與成就,從整體概論到細部討論,以簡潔有力的筆調描述學術史發展,對有心專研民國學術與學人者助益良多。
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嚴復、黃遵憲⋯⋯他們紮根在舊文化的土壤上,卻沒有向「遠祖遺傳下來的本能和熱情」投降;他們從異域盜來火種,不僅照亮了自己的路,也照亮民族新生的路;他們是專制皇權的「貳臣逆子」,站在新時代的門檻上搖旗吶喊;他們是一群失敗者,奔逐著,呼喊著,為一場無望的抗爭奔走;他們是啟蒙的先驅,是社會警醒的守夜人。本書講述近代知識分子在社會劇變、新舊交替之時,所做出的選擇和付出的努力。既有全景式的關照,也有一鱗一羽的描畫,使之成為轉型期中國思想者的一個駁雜的拼圖。全書力圖關照現實,兼顧思想性、可讀性、歷史的在場感和文學的感染力。
關於鴉片稅收的研究,史學界可謂碩果纍纍,就鴉片稅收與清末新政的關係而進行深入研究者也不乏其人。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作者充分利用留存檔案,輔以各種報刊、文集,雜著等文獻互相參證,超越史學、經濟、社會、教育等學科界限,力求揭示歷史實態,在論證深度、史料解讀和方法見識上,可彌補前人研究缺憾,並為後來者必須參研。
在中國的經典傳統中,有關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思想議題為禮法關係。「禮」上通天理下達民情,具有無可置疑的高於「法」的位置。在這一視域中,二十世紀初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顯著脈絡是禮教原則從社會各個層面退去,隨之傳統意義上的天理無處安放,民情轉隱。「禮」之退隱的過程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法」的凸顯這麼簡單,其中糾合新的變量是西方異域因素的強勢進入,如果用一個字表述其中蘊含的治理要素,那就是「憲」。清末修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思想文本,其中匯集著古今中外諸多核心治理要素的調適與衝突。本書並非單純對作為「事件」的清末修律進行歷史學的「還原」,而是試圖緊扣中華律典如何一步步走向「看不見中國」這一問題重構清末修律的思想圖景,並進而思考其中展現的「禮」、「法」、「憲」之糾葛。
作者通過對西方各種史學思潮在中國史學界應用狀況的全面反思,提出從跨學科的角度借鑑社會學的「中層理論」,從而拓展史學進境的新思路,並力圖在中國史學界主流的整體史與微觀史研究之間尋找到一條新的革新出路。本書從思想史、社會史和文化史三個視角,綜合考察精英人物、草根民眾與弱勢人群,包括底層社會組織的演變態勢,著力探討上下層歷史之間經常發生的雙向互動、對流與博弈的關係,避免單一地從「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角度詮釋復雜的歷史現象,體現了「中層理論」研究方法的特點和風格。
上世紀九○年代之後學界逐漸反思以西方為中心的範式,不再以啟蒙運動以來西方的「現代性」當作唯一的、普遍的生活模式,進而提出以中國為中心,探索現代性的他種可能。在此理念之下,中國現代性不但是一個現實的生活處境,有其內在的發展理路,也是中西歷史、文化交融互釋之產物。本書以此為軸心,從典範轉移到具體個案,反省近三十年來的近代中國史學研究。全書收編論文十六篇,由有關中國近代史研究典範轉移、中外學界研究狀況的反省,以及幾本中英文史學著作的書評等集結而成,分為典範轉移、晚清史的檢討、民國史的反省等三個部分。以著作與議題作為切入點,本書通過觀察歷史研究的思路如何轉變,學者如何各顯神通拓展新局面,期待由此產生出新問題與新方法,為近代中國史研究提供借鑒。
鴉片戰爭後,中國傳統和近代的互動關係,始終是學界關注的焦點。本書以「中國的傳統與近代」為題,囊括楊天宏教授十餘篇論文,以跨領域的思維,爬梳歷史事件與現象。全書分為〈近代初期的補苴改良與傳統制約〉、〈政治思想的轉型與制度變革的艱難實踐〉、〈限制通商與欲罷不能的開放政策〉、〈中西文化衝突與反教政治運動〉四大部分。藉由作者豐富的學術涵養,提出客觀、清晰的論點,使讀者能以新視角看待歷史轉型,並對中國當下的社會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思考。
「老北大講義」系列叢書,收錄集傅斯年、魯迅、孟森、馬衡、吳梅等各個領域的大師經典著作,甚至是開山之作,涵蓋文學、史學、藝術等多個學科,在現代學術和思想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對現代學術的發展具有啟迪意義,同時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史學方法導論》收錄了傅斯年先生有關史學研究的學術文章,從「中國及歐洲史學觀點之演講」「自然科學與史學之關係」「史料之整理方法」三個方面闡述其史學思想和治學方法,提出了「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原則。該書完全代表了傅斯年提出的「史學即是史料學」的命題,是這種治史原則的完整體現,影響巨大,人稱其開創了「史料學派」。對於史學研究者而言,本書亦是不可多得的寶貴研究材料,其中提出的研究方法和原則,對於史學研究領域具有深遠影響。
「老北大講義」系列叢書,收錄集傅斯年、魯迅、孟森、馬衡、吳梅等各個領域的大師經典著作,甚至是開山之作,涵蓋文學、史學、藝術等多個學科,在現代學術和思想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對現代學術的發展具有啟迪意義,同時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明史講義》為明清史研究開拓者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這本講義是根據他二十世紀三〇年代初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稿編纂而成。全書分為二編:第一編總論,主要介紹了明史在史學上的地位和明史體例;第二編分論,分為「開國」、「靖難」、「奪門」、「議禮」、「萬曆之荒怠」、「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南明之顛沛」七章,對明朝各個時期的史實進行了高度概括,見識高遠、考證翔實、輪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
「老北大講義」系列叢書,收錄集傅斯年、魯迅、孟森、馬衡、吳梅等各個領域的大師經典著作,甚至是開山之作,涵蓋文學、史學、藝術等多個學科,在現代學術和思想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對現代學術的發展具有啟迪意義,同時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清史講義》是孟森先生早年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稿,雖欠完整,但對清朝二百多年之政治、經濟、文化進行了全面的述評,史實詳盡,考訂了清先世源流、八旗制度原貌,並對清代從開國到國運由盛轉衰的過程和重要史實進行了縝密的論析,被史學界譽為我國近代清史學派的開山之作。本書主要分為「開國」「鞏固國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轉危為安」五章,對清朝前期二百年之政治、經濟、文化進行了全面的簡要敘述,為研習清史者之入門必讀書。
「老北大講義」系列叢書,收錄集傅斯年、魯迅、孟森、馬衡、吳梅等各個領域的大師經典著作,甚至是開山之作,涵蓋文學、史學、藝術等多個學科,在現代學術和思想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對現代學術的發展具有啟迪意義,同時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中國金石學概論》由我國近代考古學先驅馬衡先生所著,是其任教北大時的講義。本書不僅探討了金石學的定義、範圍與歷史,同時也指出了金石學研究的方法與材料的搜集、保存、流傳等處置方法,堪稱全面的學科導論性文獻,具有統領學科的巨大價值,對於後續的金石學研究起到了引導作用,被譽為近代金石學的開山之作。郭沫若評其:「馬衡先生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前驅。他繼承了清代乾嘉學派的樸學傳統,而又銳意採用科學的方法,使中國金石博古之學趨於近代化。」
在地球的東方,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它頭枕長城、腳踏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國上古聖賢堯舜禹皆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它的名字叫中國山西。本書以時間順序寫來,羅列山西地區遠古至今的著名歷史人物。以通俗的語言,講述他們的生平故事,讀者從而自勵與自省。
在地球的東方,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它頭枕長城、腳踏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國上古聖賢堯舜禹皆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它的名字叫中國山西。本書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將發生於三晉大地的重大事件串連起來。以豐沛的情感、生動的筆調娓娓道出山西五千多年的歷史,乃是一本了解山西歷史文化不容錯過的讀物。
在地球的東方,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它頭枕長城、腳踏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國上古聖賢堯舜禹皆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它的名字叫中國山西。本書創意原始而又簡單,在浩瀚的歷史時空中,擷取時光凝成的精華,把發生在這片土地上,最典型的歷史地理變遷,用小故事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在愉快的旅途中、茶餘飯後的閒適中、忙碌工作的餘暇中,輕鬆地了解中國山西、讀懂中國山西、愛上中國山西!
在地球的東方,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它頭枕長城、腳踏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國上古聖賢堯舜禹皆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它的名字叫中國山西。本書精選自古以來發生於三晉地的重要歷史事件、著名人物所衍生的成語傳說。書中富含有趣的歷史變遷,以及傳承至今的風物知識,內容通俗易懂,具故事性。
在地球的東方,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它頭枕長城、腳踏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國上古聖賢堯舜禹皆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它的名字叫中國山西。本書列分傳統技藝、地方風味、樂舞社火、歲時節令以及廟會信俗幾個部分,以輕鬆、鮮活的描述方式,帶領讀者搭乘前往山西的故事列車,愉悅地享受這趟山西旅程!
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以「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為號召,激勵全國人民為實現美好「中國夢」而奮鬥。中華民族精神,這植根並表現於傳統文化中的卓越偉大的精神,是安頓中華民族生命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進步與發展的靈魂。本書《歷史視野下的中華民族精神》由此立論,以中華民族歷史變遷的過程為主線,從學術史的角度回顧和考察先秦以降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的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發展與進步,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刻內涵、歷史衍變及現狀,創造性地提煉出各個大的歷史時期所彰顯的特色精神,為如何培育與弘揚面向新形勢新挑戰的民族精神提供了十分有益的歷史借鑑與思考。
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以「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為號召,激勵全國人民為實現美好「中國夢」而奮鬥。中華民族精神,這植根並表現於傳統文化中的卓越偉大的精神,是安頓中華民族生命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進步與發展的靈魂。本書《歷史視野下的中華民族精神》由此立論,以中華民族歷史變遷的過程為主線,從學術史的角度回顧和考察先秦以降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的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發展與進步,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刻內涵、歷史衍變及現狀,創造性地提煉出各個大的歷史時期所彰顯的特色精神,為如何培育與弘揚面向新形勢新挑戰的民族精神提供了十分有益的歷史借鑑與思考。
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以「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為號召,激勵全國人民為實現美好「中國夢」而奮鬥。中華民族精神,這植根並表現於傳統文化中的卓越偉大的精神,是安頓中華民族生命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進步與發展的靈魂。本書《歷史視野下的中華民族精神》由此立論,以中華民族歷史變遷的過程為主線,從學術史的角度回顧和考察先秦以降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的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發展與進步,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刻內涵、歷史衍變及現狀,創造性地提煉出各個大的歷史時期所彰顯的特色精神,為如何培育與弘揚面向新形勢新挑戰的民族精神提供了十分有益的歷史借鑑與思考。
武漢與上海、天津、廣州、江蘇等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之一,是中國鋼鐵等重工業的主要發源地,也是中國工人運動的重要發源地。全書四冊百萬餘字,全面地梳理了一八四○至一九五三年的武漢近代工業發展的歷史,重點撰寫了清末三鎮手工業發展、一八六一年漢口開埠、一八八九年張之洞興實業、民國黃金十年和一五初期武漢近代工業的跌宕起伏。全書歷時四年,史料翔實,不少史料為潛心搜集所得,是研究中國近代史、工業史和城市發展史的力作。
武漢與上海、天津、廣州、江蘇等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之一,是中國鋼鐵等重工業的主要發源地,也是中國工人運動的重要發源地。全書四冊百萬餘字,全面地梳理了一八四○至一九五三年的武漢近代工業發展的歷史,重點撰寫了清末三鎮手工業發展、一八六一年漢口開埠、一八八九年張之洞興實業、民國黃金十年和一五初期武漢近代工業的跌宕起伏。全書歷時四年,史料翔實,不少史料為潛心搜集所得,是研究中國近代史、工業史和城市發展史的力作。
武漢與上海、天津、廣州、江蘇等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之一,是中國鋼鐵等重工業的主要發源地,也是中國工人運動的重要發源地。全書四冊百萬餘字,全面地梳理了一八四○至一九五三年的武漢近代工業發展的歷史,重點撰寫了清末三鎮手工業發展、一八六一年漢口開埠、一八八九年張之洞興實業、民國黃金十年和一五初期武漢近代工業的跌宕起伏。全書歷時四年,史料翔實,不少史料為潛心搜集所得,是研究中國近代史、工業史和城市發展史的力作。
武漢與上海、天津、廣州、江蘇等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之一,是中國鋼鐵等重工業的主要發源地,也是中國工人運動的重要發源地。全書四冊百萬餘字,全面地梳理了一八四○至一九五三年的武漢近代工業發展的歷史,重點撰寫了清末三鎮手工業發展、一八六一年漢口開埠、一八八九年張之洞興實業、民國黃金十年和一五初期武漢近代工業的跌宕起伏。全書歷時四年,史料翔實,不少史料為潛心搜集所得,是研究中國近代史、工業史和城市發展史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