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經典劇目《三趕呂洞賓》編著成教學教材,內容含蓋了劇本、劇情介紹、人物介紹、身段分析、曲譜整理,以及舞台走位圖等。以指導學生學習道具功法為目標,教導生行研習摺扇、旦行學習手絹,透過詳細的文字解說和圖像資料,使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參考教材。劇中繁複而富變化的身段編排,讓學生可以專注在身段、唱腔和功法上的學習,透過劇中一生一旦你來我往、針鋒相對的表演節奏,以及機智雋永的對白唱段,和優美細緻的身段表現,來訓練演員開展藝術技巧,提昇表演能力。
京劇這項融唱、念、做、打於一體的傳統表演藝術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環顧現今表演藝術界,年輕一代的看京戲人口稀少是不爭的現實,保護、傳承和創新京劇劇藝是每位京劇演員責無旁貸的重任。筆者同是小生坐科出身,爾後繼續進修,一面演出於京劇舞台,一面側身於京劇教育崗位,未曾須臾或離。台上一分鐘,台下甲子功;深知京劇演員在舞台上的每一個動作,都要經過千錘百煉。
以楊德昌七又四分之一部電影所延伸創作的舞台劇《臺北好男好女》(2014) 學年製作演出為例,說明作者藉由戲劇與人生相映襯的角度反思戲劇哲學的精神思維與現今時代/社會/觀眾連結。內容包含導演與編劇合作及導演創作過程與方法架構;從創作理念、劇本解析、舞台時空處理、場面調度乃至導演本等,呈現完整製作樣貌。以增強本校學生對製作演出之整體概念與技術實務教學相長之效能,亦提供對編導有興趣者參考。
「扮仙戲」在台灣傳統戲曲演出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舉凡各地廟會慶典、迎神賽會、年節慶賀、宗教科儀等等演出,總要以「扮仙戲」開場,或配合儀典進行,「福祿壽」三仙到場獻寶,祈祝國泰民安、富庶安樂,祝福「請主」福壽康寧、吉祥如意。
歌仔戲,是台語文與戲曲表演藝術的結合,與人們的生活亦曾有緊密的情感聯結。 長期致力於傳統戲曲教學領域,實有感歌仔戲人才培育繁難,及教材匱乏之困隘。民間團體在經費、劇本、音樂資源短缺的困窘下,無法有足具規模之作品呈現;而職業劇團則礙於版權、演出戲劇品質…等考量,雖有獨樹一格之佳作,卻難共享資源,終究僅能孤芳自賞。 有鑑於此,故而規劃製作本教學保存用折子戲特輯,以書冊(劇本、劇照、樂譜)及影音光碟(示範演出DVD)之形式完整呈現。【楊宗保與穆桂英】全劇由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養成的孩子,也是目前在舞台上正在發光發熱的傑出校友及在學學生聯合演出,故特聘專業導演指導排練,及專職攝影公司以高品質收錄、製作,更提供有心向學、力求精進之學子仿傚之樣範。 此外,製作本教材不僅為本校之專業教材;亦提供於各非商業演出性質之民間社團、研 習班,做為技藝研修之示範,以達推廣之效益。藉此,期盼能注入更多不同族群、不同年齡層的戲曲新苗,透過觀賞、學習而了解其中精髓,進而願意進入劇場,享受我們所熟悉的語言、精緻的音樂、與專業的戲劇氛圍。 文化的傳承除了有心播種,更需有力支持才能逐漸成長茁壯、與時俱進;惟有無限熱忱戲曲表演者與廣大的觀眾群並存,才能讓歌仔戲開枝散葉、綿延不絕。
此教材劇目是改編自中國古代東晉時,浙江上虞祝家有一女祝英台(又名:祝九妹),女扮男裝到杭州遊學,途中遇到會稽來的同學梁山伯,兩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終不知祝英台是女兒身。後來祝英台中斷學業返回家鄉。梁山伯到上虞拜訪祝英台時,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紅妝,欲向祝家提親,此時祝英台已許配給馬文才。之後梁山伯在鄞當縣令時,因過度鬱悶而過世。祝英台出嫁時,經過梁山伯的墳墓,突然狂風大起,阻礙迎親隊伍的前進,祝英台下花轎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墳墓塌陷裂開,祝英台投入墳中,其後墳中冒出一對彩蝶,雙雙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