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名列聯合國世界遺產有四個:最早登錄的兩處屬自然遺產,分別是姆魯山國家公園(Gunung Mulu National Park)、京那巴魯公園(Kinabalu Park);其後登錄者,包含兩個城市的聚落型文化遺產──馬六甲海峽歷史城市:馬六甲與喬治市(Melaka and George Town, Historic Cities of the Straits of Malacca);最新登錄的一處玲瓏谷史前遺址(Archaeological Heritage of the Lenggong Valley)為考古遺址。本書僅介紹前面三處世遺點。
希臘共和國簡稱希臘,地處歐洲東南角、巴爾幹半島南端的共和制國家。全國由半島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和愛琴海中的三千餘座島嶼共同構成。希臘為連接歐、亞、非的戰略要地,本土從西北至正北部分別與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共和國、保加利亞三國相鄰,東北與土耳其國境接壤,周圍則自東而西分別瀕臨愛琴海、地中海、伊奧尼亞海。目前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共有十六處,本書介紹雅典週邊十一處世界遺產。
196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了「努比亞行動計劃」,將阿布辛貝神廟和菲萊神廟等古蹟切割、拆卸、重新裝配,避免水庫將其淹沒。這個搶救遺址的行動於1968年9月竣工,最重要的是,促使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Th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祕書處(The Secretariat)的產生,可說是世界遺產保存的嚆矢。目前埃及共有七個世界遺產點,五個均在第一批被指定的名單中,也是本書的報導重點:包括開羅歷史區、孟菲斯及其墓地遺跡、古底比斯及其陵墓群、阿布辛貝至菲萊的努比亞文物遺址、阿布米納城。
本次會議活動邀請南華大學客座教授韓國首席宮廷樂舞舞者沈淑慶教授,講授專題『朝鮮樂舞』,以及邀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謝啟民副教授講授專題『組織動作的藝術』、天津音樂學院吳少卿老師分享『學院派中國民間舞』。另甄選多篇研究生發表論文,其中包含探討舞作的創作理念分析、舞者身體之應用及表現特質,此外還有對舞蹈教學與課程之研究等多面向探討,藉由此研討會提供學生學習與紮根之目標,為舞蹈的學術研究累積新智慧。
以「演奏與詮釋」為主題,緊扣「詮釋」的觀點與方法,對於作品的理解與詮釋,進行研究與探討。論文為:從中廣國樂團變遷至中廣新國樂團之探討-1975~2007 年、以京胡演奏手法在二胡曲《黑頭與花旦》中運用之探討、王正平琵琶作品《滿江紅》分析與詮釋、琴碼中音孔位置對於二胡空弦聲量的影響-以油煎琴碼與王根興制二胡為例、吳華《牡丹亭組曲》笛子協奏曲〈遊園〉之研究…等,共計五篇,另有一篇關於潮州箏弦藝術之專題演講。
李柏毅2014年為臺灣公共電視的年度藝術家,2013年獲得第51屆十大傑出青年獎,創作的質與量皆具備專業畫家水準,近年來各國的藝術中心與畫廊邀約不斷,含括美國紐約市聯合國總部大樓等等重要國際都市及藝術指標平臺,都可以欣賞柏毅的繪畫;藝術觀念的改變引導藝術發展,為藝術世界增添更多豐富色彩與創作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