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錄了作者趙剛從一九八八年到二00四年,十七年之間的一些社會與文化批評、紀錄、與隨筆。其中,有小部分的文章曾收入已絕版了的《小心國家族:批判的社運與社運的批判》(唐山,1994),大多數的文章都是之後寫的,特別是在二00三與二00四這多事的兩年之間。 若說本書是《小心國家族》的續編,並無不可,因為這兩本集子所收的文章,無論是在精神氣質上,或是在寫作緣起上,皆殊無二致,率為時勢所驅,或持其志而發,或暴其氣而作。由於二十年來不改本初,從而也不存在所謂悔其少作的問題。今天將這些雜文、隨筆集結出書,固非因其立論高超,也非因其文采斐然,若此者其實均無甚可觀,無若希望它們能剪下來這個時代的某些側影與見證,不管是個人的,或是歷史的。
本書選錄了作者趙剛從一九八八年到二00四年,十七年之間的一些社會與文化批評、紀錄、與隨筆。其中,有小部分的文章曾收入已絕版了的《小心國家族:批判的社運與社運的批判》(唐山,1994),大多數的文章都是之後寫的,特別是在二00三與二00四這多事的兩年之間。 若說本書是《小心國家族》的續編,並無不可,因為這兩本集子所收的文章,無論是在精神氣質上,或是在寫作緣起上,皆殊無二致,率為時勢所驅,或持其志而發,或暴其氣而作。由於二十年來不改本初,從而也不存在所謂悔其少作的問題。今天將這些雜文、隨筆集結出書,固非因其立論高超,也非因其文采斐然,若此者其實均無甚可觀,無若希望它們能剪下來這個時代的某些側影與見證,不管是個人的,或是歷史的。
本書認為台灣的學術生產機制之所以面臨空前調整,乃是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壓力下的反應,學界唯有積極的透過廣泛討論,凝聚共識,提出新的思考方向,才能夠建立具有主體性的學術文化。在此意義下,本書所展現的正是台灣學術史上,學界第一次自發性的集結,以公共論壇的形式,對於學術體制進行批判性的反思,同時對於學術全球化等於英文化、美國化、SSCI化的方向提出質疑,並且具體主張:學界不應該再使用T/SSCI作為評鑑依據。在重視世界各種語言平等的前提下,更應充分認知中文作為國際書寫語言的重要性。本書的出版代表著一個思想文化運動的持續與擴大,它將成為探討華文世界、亞洲區域乃至於全球性學術生產的重要參考著作及論述資源。
本書認為台灣的學術生產機制之所以面臨空前調整,乃是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壓力下的反應,學界唯有積極的透過廣泛討論,凝聚共識,提出新的思考方向,才能夠建立具有主體性的學術文化。在此意義下,本書所展現的正是台灣學術史上,學界第一次自發性的集結,以公共論壇的形式,對於學術體制進行批判性的反思,同時對於學術全球化等於英文化、美國化、SSCI化的方向提出質疑,並且具體主張:學界不應該再使用T/SSCI作為評鑑依據。在重視世界各種語言平等的前提下,更應充分認知中文作為國際書寫語言的重要性。本書的出版代表著一個思想文化運動的持續與擴大,它將成為探討華文世界、亞洲區域乃至於全球性學術生產的重要參考著作及論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