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容華貴、美麗優雅的高雄仁愛之家董事長張雅玲,如珍珠般亮麗含光的人生,完全是由愛所串起!因著愛這個國家、愛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她不吝傾其所有,毫無怨悔的付出。武俠大師金庸說過:「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從她身上,我們看到了今之大俠。
幼年痛失雙親,感恩外婆和親人養育成長;少年拜師學藝,感恩長兄安排隨師傅受教; 白手起家創業,感恩賢妻相助及貴人提攜;熱心社團公益,感恩朋友相挺與鄉親支持; 從雲林麥寮鄉下的窮苦小孩成為國策顧問,這一路上,譚量吉充滿無限的感恩,感恩眾人牽成,造就這位庄腳囝仔精采的一生!
江丙坤,是台灣對外經貿發展的長期推動者和領航者,也是近年兩岸關係領域舉足輕重的人物。 曾任中華民國經濟部部長、經建會主任委員、立法院副院長、國民黨副主席、海基會董事長……,在近六十年的公職歷程中,一路展現「拚命三郎」的幹勁! 江丙坤先生常掛在嘴邊的便是「安居樂業」一詞,「為政者的共同目標就是讓人民安居樂業」、「兩岸和平與經濟創造雙贏,是為後代子孫奠定安居樂業的基礎」、「台灣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增進經貿交流,是為追求台灣民眾的安居樂業」、「兩會協商最終目標是讓民眾安居樂業」、「安居其實就是兩岸和平、樂業就是兩岸繁榮」,都是信手拈來的例子。 身為台灣經濟轉折的關鍵人物、兩岸和平發展的前鋒,高瞻遠矚與心思縝密兼備的江丙坤,勛猷卓越,在歷史上絕對會被書上一筆,青史留名。
一九二二年夏至過後數日,育達教育集團創辦人王廣亞,出生在四面環山、綿亙起伏的河南省鞏縣「大峪溝」山區的「海上橋」村窯洞。一九三七年,透過嫁給官家當媳婦的姑姑介紹,十五歲的王廣亞,與出身官家門第、大他三歲的妻子張坤俊結連褵。一九四七年的十月初,二十五歲的王廣亞,從上海搭太平輪,穿過黑水溝、東渡夢想開發之地──台灣。一九四九年,創業開補習班時,王廣亞才二十七歲;他白天在審計部工作,晚上忙著籌備辦學,一天二十四小時,多半的時間都花在工作上。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六日下午六時三十分,「私立育達商業會計補習學校」,點燈張掛在開南商工校園。一九五二年,他主動請辭審計部工作,專心辦學。從向開南借教室辦學起家,「育達」從一棵種籽不斷孕育出更多的「育達」。一九四九年,從補習班跳躍成育達補校,奮鬥多年後,納入教育體系的育達商職;一九五二成立桃園育達;一九七四,為了方便學校教師小孩的托育,在台北育達之下成立育達附設幼稚園;一九九三年在大陸創辦內蒙古經貿外語學院。一九九四年,以七十歲之齡,創辦河南鄭州昇達大學;一九九九年,將台北育達移植大陸北京,創立育達高級職業學校;二○○二年,成立苗栗育達商業技術學院(現已升格科技大學;同年還設立鄭州貝斯特小學。二○○四年,在故鄉鞏義創辦成功學院,加上長期資助的泰北惠明中小學,總共是十所學校。年輕的時候,致力辦學也就罷了,七十餘歲後,還辦了三所大學,很多人都說王廣亞是在自討苦吃;但在他人眼中的苦,王廣亞卻其樂無比。「八十八歲那年,他雖然宣布退休,但是,他這個人閒不住,名義上是退休了,其實是退而不休。」與他相交數十年,相知甚深的范道鎔律師笑著說。對於辦學,王廣亞事事關心,很多人納悶他為何不享清福、卻總要自討苦吃呢?其實,王廣亞對於參與各校事務,可說是事事關心、甘之如飴呢!若問他:「辦學六十餘載,那個階段最令人難忘?」他總是回答:「每個階段有不同的挑戰,但最難忘的是草創時期,一切從零開始,沒錢、沒經驗,卻和前幾屆的學生感情很好、情同家人啊!那段時期讓我非常懷念!」從租借校舍到自闢校園;從二、三百學生,到擁有六十萬畢業生,育達已從孤單的小樹苗、變成一座茂密的森林;而王廣亞也從一個基層公務員,化身為領導數十萬師生的校長。從門外漢變成教育家,雖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但若非當初堅毅吃苦、打死不退地澆溉種籽,哪來今日枝繁葉茂的育達呢?
2009年底,世華總會長黃淑慧女士鄭重邀請作者為華冠獎得主撰寫人生故事。由於歷屆得主常在各自國度受邀分享成功的奮鬥歷程,但是受地域限制無法普及嘉惠到全球華人姐妹,因此便興起將其出書付梓的念頭。從討論書籍鋪陳方向的過程,深刻感受淑慧姐對世華姐妹的萬般疼惜,在她心目中每位都是難得與珍貴的人間奇女子。 十位受訪者無論在政經社會都有極崇高的地位和成就,在僑居國度受到尊敬愛戴,或是在事業成就斐然。由於繕寫時間有限,華冠獎得主分佈於全球各地,採訪及資料搜集亦相對困難,所幸透過各種管道與網路科技,終於能夠如期完成。 她們的共同特點就是,謙虛、友善,沒有成功者的驕氣,沒有富豪權貴的姿態。許多人只看到她們目前亮麗的外表、風光的一面,無法想像眼前的榮景,其背後都是血淚交織、屢仆屢起、甚至失敗後再從谷底爬起的層層累積。 這次出版,對她們來說,彷彿要將一罈封存在地底數十年的醬缸打開,願意將人生不曾陳述的歷程公開,這份信任與咐託,不但是作者的榮幸,更是讀者的福氣。 在受邀接受專訪時,有幾位曾經猶豫退卻,擔心掀開許多不堪回首的陳年往事,無法忍受班班血淚的錐心痛楚。但是在作者溫婉勸進後,終於在淚水交織中娓娓道出許多不曾公諸於世的生命血淚。 回憶往事,有痛苦和憤恨,也有甜蜜與滿足,難得的是,她們都以極豁達的生命高度,寬恕一切因人而產生的磨難。作者就陳述內容提出完整呈現的初稿時,收到的回應竟然都是:「不要寫得太露骨,要幫加害者留住顏面,不要因為事實的陳述而傷到任何人。」 人生沒有一票到底的富貴保險單,作者從採訪、撰寫過程,發現這些奮鬥歷程所經歷的年代、地域或有不同,但是在面對挫折挑戰、磨難考驗時,秉持的都是一樣的生命特質與韌度,和正面迎擊的勇氣與擔當。故事能夠不朽傳世,因為蘊含人生不變的真理;生命能夠持續發光,因為積蓄永生不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