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探問存在的本源、靈性的迷途與信仰的重生,結合哲思、敘事與靈性書寫。 ★第四部〈罪錄——墮落與恩典的交會〉為以現代詩文體創作的舞臺劇本,描繪靈魂與世界兩種層面的「罪」,在真實與象徵之間,寫下罪與救贖的深刻對話。 萬物各有其時,心識各有其樣。從黑暗到光明,由「起初」至「同行」,芳心與造物主相遇,走入一段震撼靈魂的旅途。本書以四部曲的詩文闡述靈魂從迷失方向到回歸本心的過程。詩人探問存在的本源、靈性的迷途與信仰的重生,結合哲思、敘事與靈性書寫。飄忽的靈魂從充滿迷霧的虛無中出發,在追尋信仰的路途中逐漸醒悟,並以信仰之光為燈塔,航行於人生這片茫茫大海,最終步入永恆的境界。其中,第四部〈罪錄——墮落與恩典的交會〉為以現代詩文體創作的舞臺劇本,描繪靈魂與世界兩種層面的「罪」,在真實與象徵之間,寫下罪與救贖的深刻對話。這不僅是一本詩集,更是一份靈魂的告白,每一首詩都是詩人對造物主的低語,是靈魂穿越荒原後,與永恆相遇的微聲。
★書末特別收錄七篇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的活動紀要,帶領讀者回顧詩歌節的精彩歷程。 詩的天空,不隨日落在觀音山與淡水河之間,詩人陳秀珍懷抱對詩歌節的深厚情感,為「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九年來的足跡留下記錄,也為自身的詩心與生活場域寫下真切註記。詩歌就像玫瑰,堅強而美麗的在淡水遍地綻放,並留下一股揮之不去的人文芬芳。詩人們到忠寮種下帶有月娘氣息的桂樹;在捷運站以詩當眾告白淡水;於石牆仔內將記憶與家鄉味揉入粿中……看遍淡水風情,陳秀珍以詩句將這一切永久留存。書末更特別收錄七篇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的活動紀要,帶領讀者回顧詩歌節的精彩歷程。跟隨著詩人的腳步,走入歷年詩歌節,嗅聞詩香;徜徉於要山有山、要河有河、要海有海的淡水;漫步於漁人碼頭與金色水岸,行過一個又一個魔幻黃昏……
★收錄詩人於夏日感染肺炎後的詩作,描繪病中的苦悶睏倦、掙扎以及對康復的殷切期盼。 本書收錄楊淇竹於夏日感染肺炎後的詩作,描繪病中的苦悶睏倦、掙扎以及對康復的殷切期盼。夏天,是詩人過往安排出遊、休息片刻的時節,卻無預期的遭到病痛打擾,甚至陷入無眠的漫漫長夜。炎熱的是夏?還是體內與病菌奮戰的燒?何時才能讓害人喘不過氣的煩悶熱度消散?當症狀逐漸好轉,那默默潛伏的後遺症仍攫住呼吸,不時提醒著詩人還未逃脫它的魔掌……在疾病籠罩的夏夜,半夢半醒之間,詩人透過音樂與詩文重新審視人生,觸及前所未有的深刻感悟。她將痛苦化為低沉和聲,將微光譜成悠揚旋律,交織出溫柔而動人的生命小夜曲。
★本書額外收錄四篇詩人於國際新書發表會與三個國際詩歌節的所見所聞,帶領讀者一同領略異國之美。詩人走入西班牙馬德里,見證第一本在西班牙出版的臺灣詩集誕生;在茉莉花香滿溢的突尼西亞,遨遊於地中海岸古蹟之中;身處水鄉澤國的越南河內,欣賞田園之美;回首詩人策蘭的羅馬尼亞,看見雅西市如夢的天空……。聖誕月,在遙遠的墨西哥,當地的聖誕樂曲與煙火令詩人大為感動,遂成一首首富含情感的詩文。而後,她恍然大悟: 詩,就是最美的聖誕禮物。 2020年,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使得出國遠遊充滿重重阻礙。詩人及時以詩為證,回顧2016至2019年行走的海外詩路,那些與雲的相遇、與山的相知、與玫瑰的緣分,她默默地訴說時間與空間的故事。全書共分為七輯,更額外收錄四篇詩人於國際新書發表會與三個國際詩歌節的所見所聞,帶領讀者一同領略異國之美。
詩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詩。詩人張素妹的第一本詩集中,我們看到詩人心思敏銳又能誠實面對自己,她可以在泥淖深陷裡捕獲輕巧的靈感,在滿山新綠中發現詩的語彙,在人事糾葛裡表達某種圓融,在哀愁之前勒馬迴轉,找到自我安頓之所,在生活上設想周到,避免把話框住,給世界也給自己一個有夢的轉圜空間。詩集共分為七卷,展現了詩人對從小熟悉的山形水影的省思、對周遭環境與時推移變化的觀察,以及對社會各階層人物懷抱的同理心和生命關照。從四季的交替中感受大自然與人親密連結的無限魅力,並描繪時空對愛與色彩的探索。卷七更是收錄她的「臺語詩」創作,展現她對土地的親暱深情。透過張素妹獨特的視角,看見她如何在大屯山上空以鷹隼之姿鳥瞰世間的紛雜,而以沉醉的情感醞釀詩的意象,帶領讀者一同「從心愛上詩」。
海洋,是大地的母親,更是孕育眾多生命的地球之心。 詩人楊淇竹受到紀錄片《藍色任務》(Mission Blue, 2014)影響,開始關注海洋環境議題,片中席薇亞.厄爾(Sylvia Earle)博士致力於環境保護的作為,更是讓她大受感動。 本書收錄楊淇竹為海洋保育所撰的90首詩作,她以溫暖而平和的筆觸,書寫汪洋中的美好與哀愁,表述心中對於漁業過度捕撈、廢棄塑膠垃圾與海洋資源開發等的深沉控訴。期望能以本詩集喚起世人對海洋生態議題的重視,呼喚讀者一同守護海洋居民的家鄉。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詩人為海洋保育所撰的90首詩作,她以溫暖而平和的筆觸,書寫汪洋中的美好與哀愁。
在扭曲、壓縮的時光裡,詩人何以吟詠歲月? 詩人東行繼《風鈴季歌》、《水果之詩》後,又成就一本全新詩集《時光皺褶》,法國哲學家德勒茲曾說:「皺褶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物質平面,一個是世界在靈魂中的皺褶。」在時光的皺褶裡,靈魂的呈現有了扭曲、變形與分歧等不同樣貌。透過詩,開啟生命的壓縮檔,在皺褶的扉頁中,記下現實生活靈魂的躁動。 《時光皺褶》的詩取材多樣,有對大自然的觀察與歌頌,也有對家人、朋友離合悲歡的淚人紀錄,更有對各類時事精準的靈魂叩問!另外,輯五為2015至2017年詩人參與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的紀聞,有別於一般詩集,生動記錄多位詩人齊聚一堂的盛宴。 本書特色 ★含笑詩叢由國家文藝獎得主李魁賢策畫,獨具女詩人含笑不喧的深情有意,款款動人,本詩集為此系列之一。 ★岡﨑郁子(吉備國際大學特任教授)、曾貴海(醫生/詩人)、李若鶯(學者/詩人)專文推薦,掀開作者東行多年寫作時光下的皺褶。 ★書中特別記錄2015-2017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的盛況,促進海內外詩人交流。 好評推薦 岡﨑郁子(吉備國際大學特任教授) 曾貴海(醫生/詩人) 李若鶯(學者/詩人)
本書共分成五個主題,詩人陳秀珍各別以「房間」、「水黃皮」、「石頭記」、「溪」、「疫情」為靈感延伸詩意。 【輯一】從外在的房間寫到內在房間,從有形的房間寫到無影的房間,數不盡的房間形成令人心情複雜的迷宮,詩人穿梭於諸多門戶之中,尋找出口。 【輯二】某個秋日,詩人被樓窗外一棵開花的行道樹吸引,從此,朦朦朧朧的紫色花影,成了她的祕戀、她的謬斯、她的魔鏡,詩不求自來。 【輯三】石頭擁有多樣的面貌,有時被人拿來當武器或刑具;有時被人拿來砌造住屋,遮雨蔽日。它是善石或惡石,存乎人的一念。 【輯四】詩人把一條溪導進詩裡,匯入文字海。一條溪,可以像水蛇自山頭竄出;也可以像一條長舌,記憶母語甜蜜溫柔;不懈地往大海流的樣貌,可以像私奔獻身;也可以像投海自盡…… 【輯五】詩人在《病毒無公休》中寫世紀瘟疫,自2020.01.31寫到2021.06.13,但詩集出版後病毒尚未饒過人間。在病毒不斷求存變異中,在瘟疫無盡蔓延時,此輯延續《病毒無公休》的精神,繼續以文字見證災厄中人性的黑暗與光明。 本書特色 ★含笑詩叢由國家文藝獎得主李魁賢策畫,獨具女詩人含笑不喧的深情有意,款款動人,本詩集為此系列之一。 ★精選多首詩作,翻譯成西班牙、庫爾德、英、孟加拉、法等五種語言,期望更多讀者走進陳秀珍的「房間」。
走入淡水,宛如走入一座古城。 她以滬尾的舊名,遺留在航海史地圖裡的一角。 滬尾在以往是通往世界的大門,牽動著北台灣的經濟命脈; 淡水在如今是回顧歷史的入口,聯繫著台灣人的情感記憶。 詩集中收錄了詩人王亞茹對淡水的愛,以及家庭生活與長照工作的日常樣貌──她寫給淡水的情詩:「我眺望淡水河 默默/讚嘆 生命的此岸彼岸/恍若有橋相連」,真摯動人;她談婚姻、聊死亡,記錄下生活的心得點滴:「或許我們所失所得/不如意/但我們坦誠面對/成長壯大/給予我們大大擁抱/愛自己」,發人深省;身為長照工作者的她,見過許多人情冷暖,但詩中仍充滿對生命的關懷,並將工作經歷化作詩句:「請不要難過/或許順其自然/心裡就會坦然」,期望能鼓舞人心。 詩人王亞茹的文字蘊含著真實又正面的能量,其樂觀的精神貫穿全書,也是她俯瞰人生的最佳寫照。 本書特色 ★含笑詩叢由國家文藝獎得主李魁賢策畫,獨具女詩人含笑不喧的深情有意,款款動人,本詩集為此系列之一。 ★詩人王亞茹將對淡水的愛、生活感慨及居服工作經歷轉化成一首首詩,文字中蘊含真實又正面的能量。
「回家」對你來說是什麼呢?是每天都會做的事,對嗎?但對於生了重病後離不開醫院的人卻變成一場遙不可及的夢。在疫情最嚴重的時期,醫護人員堅守崗位在最前線作戰,又怕將病毒傳播出去,回家也是條困難的路;而對於戰後輾轉來台的老兵和因政治因素滯留異鄉的留學生,回家也是他們最深切盼望的。詩人戴錦綢常年從事護理工作,在醫院看盡人生百態,見識過各式各樣的「回家」,期望以詩人獨到的眼光將這些無以名狀的情緒好好記錄,並以台語蛻變詩文,盼能帶給讀者更深切的情感。 華、台語雙語詩集,同一首詩以不同的語言詮釋,打造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本書特色 ★華、台語雙語詩集,同一首詩以不同的語言詮釋,不同的閱讀語境,締造變化的閱讀氛圍。 ★回家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困難。詩人以獨到眼光書寫病房裡的生離死別。
阿母在生時 從來毋捌唸過我寫的詩予伊聽 因為華語伊聽無 自細漢伊教我的話語 佇逢強制袂使用了後 就無機會將阿母的話記錄落來 經過十外冬的時間 咱漸漸將話語權揀返來 我慢慢學用台文來寫詩 《唸予阿母聽的詩——謝碧修台語詩集》是詩人的第一本台語詩集,以早雖然加減有寫一寡仔,近年來,心內一直希望出一本用母語寫的詩集,終於完成付梓!每首詩都另有一首華語對照,希望熟悉華語的讀者也能親近台語詩。 本書收錄詩人對故人的思念、台灣風景的描繪、過往時代的感嘆,每首台語詩皆有華語詩做對照,透過樸實的詩句,讀者能夠體會詩人對親人、故鄉以及母語的熱愛。 〈生命的流轉〉(歌詞版) 我惦惦看妳安詳的面容白蒼蒼 親像你看我囡仔嬰睏甜甜的幼紅 你用一片一片的尿苴仔 層層疊出我的年紀 我卻一片一片抽出 妳那來那弱的氣絲 我嘴內唸唱的「阿彌陀佛」 親像妳對我喃喃的「搖囝仔歌」 佇月眉光下 妳輕輕擛手離開 希望妳會化作一隻尾蝶仔 定定來阮的小花園 相會 本書特色 含笑詩叢為台灣女詩人作品集匯,各具特色,而共通點在於其人其詩,含笑不喧,深情有意, 款款動人。 策畫/李魁賢
陳秀珍在大肚山的童年,圍繞身邊不乏興旺的禽畜;紅土旱田主要作物甘薯、甘蔗、花生、蘿蔔;野地上蔓延馬櫻丹、菅芒、相思花、懸鉤子等,此一草木鳥獸構成的鄉野風情,已成被翻頁的歷史,唯記憶仍舊頑固停駐。身為農家女,幼時就跟隨大人下田上山幫忙農務,夏日烈陽下彎腰拔花生,拔到腰無法挺直,勉強直立時則眼冒金星;到雜草叢生罕見人跡的山谷牧九頭牛,風吹草動充滿魔幻。她因此能夠深刻體會,四體勤勞收入微薄的農人其汗水何其鹹苦。 《人間天國──陳秀珍詩集》以詩抒發母親住院所帶來的焦慮;以詩招魂童年,使記憶復活。讀者閱讀詩句,感受大肚山炙熱的陽光,與詩人對母親深刻的愛。 本書特色 含笑詩叢為台灣女詩人作品集匯,各具特色,而共通點在於其人其詩,含笑不喧,深情有意, 款款動人。
「女性是我關懷焦點,特別是她們如何在社會家庭中繼續生活。」 《母親與聲音》收錄50首詩作,回顧歷史背後之下,遭人遺忘的遺孀和子女心境轉折。詩人嘗試從時間角度追回有關女性的青春、情感和自我性格;聚焦二二八事件,以詩紀錄受害者女性親屬的聲音,用歷史觀察的角度來探尋西拉雅母性與島嶼之間的關聯。 書寫,是楊淇竹面對外在的一種對話方式。本詩集書寫基隆與南港二二八慘劇、受害者遺孀的心聲,從歷史脈絡去認識自我生長的台灣,豐富情感都在詩語中,表達對母土的熱愛。 本書特色 ★聚焦二二八事件,楊淇竹以詩紀錄受害者女性親屬的聲音。 ★書寫基隆與南港二二八慘劇,從歷史脈絡去認識自我生長的台灣。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們會有無數次的啟程,也許是很短時間的旅程,也許是很長時間的旅程。如果是一段永遠不會回頭的旅程,當面臨啟程的時刻,我們會以什麼樣的心情去面對?是悲傷嗎?是平靜嗎?是憤怒嗎? 當我們面對生離死別,當我們面對悲歡離合,我們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得到的結果都不同,與其沉浸哀痛,不如用平靜和喜悅的心情去面對。 《啟程》詩集中有對疾病的描述,有患病者和家屬的苦痛;有對醫護人員的鼓勵;有以一個家屬面對親人踏上沒有回程之旅的心情寫照;有在台灣及世界各地旅遊的所見所聞以及旅遊中的思鄉情懷。詩人以正面的思考去取代負面的情緒,為她對本詩集最大的期許。 本書特色 含笑詩叢為台灣女詩人作品集匯,各具特色,而共通點在於其人其詩,含笑不喧,深情有意, 款款動人。
本詩集分別書寫2019年與始於2020年的世界大事。2019年香港發生撼動全球的反送中事件,香港人站上街頭,努力爭取自由與人權,不願向強權低頭。許多人冒著生命危險,甚至寫下遺書留給父母。遠在台灣的詩人陳秀珍,透過新聞報導,被他們奮勇抗戰的精神感動,以詩記錄下自己的觀察、關切與反思。 2020年則發生影響全球的大事件──武漢肺炎。詩人陳秀珍在一開頭即寫下:「星期一/病毒奪走詩人生命/世上少了好幾本詩集/星期二/病毒奪走建築師生命/世上少了幾座經典建築/……/星期六/病毒奪走男人和女人生命/世上多了一些孤兒/主日/病毒並未休息」的詩句,揭露病毒的殘酷無情。作者不僅書寫國內面對疫情的情況,例如:在藥局外排隊買口罩的人龍、媽祖繞境的爭議、假訊息的傳播等;也記錄下國外面對疫情的慘痛經驗,希望透過溫暖的詩句療傷。人都是健忘的,詩人陳秀珍以詩為證,作為大時代的見證人。 本書特色 ★含笑詩叢系列詩叢之一,獨具女詩人含笑不喧的深情有意,款款動人。 ★詩寫2019年香港反送中與始於2020年武漢肺炎疫情,記錄滿目瘡痍的世界,期盼透過溫柔筆觸療癒人心。
生老病死離我們很近也很遠,我們做好準備了嗎?詩人王亞茹身為一名長照工作者,接觸不少身心障礙、失智老人或重症患者,看透世間百態,深有感觸。她將自己多年長照的工作經歷,轉化成一首首扣人心弦的詩,表達內心深處的情感。 作者文字樸實,富有故事性,多首描繪與被照護者的互動,相當動人,例如:「浴缸裡裝水/老大人疑惑望著/兩位小姐,妳們做什麼/阿嬤,這是浴缸/放熱水給妳洗澡泡澡/不!我不愛洗身軀/好!不洗/阿嬤,我們來捉魚捉蝦/好嗎?/好!」即描寫照護員費盡心思,透過遊戲的方式誘使阿嬤洗澡;當然,她也設身處地以被照護者的立場思索生命的意義,例如:「我想死/病痛折磨自己/我只能無意義存活/盼望死亡到來/妳們不是我/沒辦法理解我」便精準陳述重症患者內心的吶喊。或許沒有人能為生老病死做好準備,但我們可以讀一讀長照工作者面對生老病死的感悟。 本書特色 ★含笑詩叢系列詩叢之一,獨具女詩人含笑不喧的深情有意,款款動人。 ★身為居服員的詩人王亞茹,將工作經歷轉化為一首首溫柔詩篇,傾訴生命的重量。
詩人楊淇竹繼《生命佇留的,城與城》、《夏荷時節》詩集,再以《森》詩集闡述生命中的物換星移,不同時期的記憶片段或情緒萬縷,皆透過精煉的文字轉化為一篇篇詩作,進而永恆保存。另精選出二十首漢英詩作,冀望以不同語言,傳達出華語詩作的美麗與深刻。 詩集主題包羅萬象,小從〈蟬〉、〈荷〉,大至〈生命〉、〈結束〉,從簡約詩句中,探討著深刻議題,情感絲絲入扣,令人讀來尾韻流連忘返。 本書特色 1. 闡述生命中的物換星移,不同時期的記憶片段或情緒萬縷,皆透過精煉的文字轉化為一篇篇詩作,進而永恆保存。 2. 簡約詩句中,探討著深刻議題,情感絲絲入扣,令人讀來尾韻流連忘返。
如果我們所讀的詩句 竟然不幸 來自苦難的地獄 我無法和海 談論心中的自由 創作能量充沛的詩人林鷺,繼《星菊》、《遺忘》、《為何旅行》後,再度成就一本嶄新的詩集——《變調的顏色》。在過去三百多個日子裡,作者一面旅行,一面進出醫院,咀嚼著這世界的生生死死;遊走幾個意外的國度,認識一些意想不到的朋友,真正體會旅程帶來的「一生一會」通常涵蓋因緣聚合的兩極;隨行認識一些國家的歷史,豁然發現人類享受的自由,不管在哪個國家,都無可避免隱藏一些不忍揭露的傷痕。 人生走過半個多世紀,詩人認為世界仍然是新鮮有趣,慶幸可以在詩中自由自在地呼吸。想要活得精采,就必須在高低起伏的道路持續旅行。期盼本詩集可以帶給人們學習接受心與心的距離,讓仰賴心靈的天線對到彼此共通的頻率。 本書特色 含笑詩叢為台灣女詩人作品集匯,各具特色,而共通點在於其人其詩,含笑不喧,深情有意, 款款動人。
陽光下 美麗的容顏展露甜美的笑靨 一隻蜜蜂飛過來 用力傾聽 花 說了什麼? 她什麼也沒說 本書為莊紫蓉的首部詩集,蘊含詩人本身質樸感性、柔和不喧嘩、內斂而真摯的特色,從生命時序&個人特質來看,取名為《秋的低語》十分合適。題材採擷日常生活的所見所思,分為四輯: 輯一:「親情」/深刻述說祖孫間互動的溫馨幸福與可親可貴的手足情義,另從各種藝術活動的參與,成就來自內心感觸的文字。 輯二:「友情」/從國中老師退休的莊紫蓉,一筆一筆寫下朋友間的相聚與送別、歡樂與哀思,她樂於與人互動,分享友情的溫度。 輯三:「漫遊」/足跡可近可遠,除遊走台灣中南部景點,也遠赴離島。從這些記錄生活的詩裡,可以一窺詩人完整的樣貌,感受和煦的生命深度。 輯四:「靜思」/莊紫蓉以訪談者的客觀角度,表達她心中所感受的受訪者身影,留給讀者足夠的空間去理解與探索。 本書特色 含笑詩叢為台灣女詩人作品集匯,各具特色,而共通點在於其人其詩,含笑不喧,深情有意, 款款動人。
被廉價的慈悲出賣的 手 夜夜守在湖泊 垂釣游失的尊嚴 《放生》集結利玉芳近年來在文學詩刊發表過或隱藏在抽屜裡的聲音,期待把有些蓬鬆與厚度的創作壓縮,輯印成結實的篇章。當詩的創作成為詩人生活上的動力時,審視周邊的美麗與動靜、自我擦拭心鏡,調整步伐成為寫詩的態度,勇於接受時代交流的國際視野、伸出社會關懷的手、批判與觀照是她寫詩敏感的格調。 掌握瞬間直覺的精準與見景生情的銳利,是她詩的魅力所在。詩集分成五個系列【創作詩頁】、【心靈曠野】、【客語南方】、【旅行足跡】與【閱讀與討論】,大致以「信仰」和「旅遊」為兩大主題,外加富含原生元素的全母語詩寫,是利玉芳璀璨詩人生涯嶄新的一頁,頗為值得關注。 本書特色 含笑詩叢為台灣女詩人作品集匯,各具特色,而共通點在於其人其詩,含笑不喧,深情有意, 款款動人。
詩人楊淇竹繼《生命佇留的,城與城》詩集,以不同城市的移動經驗,將記憶流轉於地圖和詩句後,再以《夏荷時節》詩集抒發不同人生階段的身體經驗與情感。本詩集分為〈致新生,詠物三十〉、〈童言童語〉、〈女人,成長記事〉、〈北投‧家‧組詩十〉四輯,記述女性懷孕、生產到養育幼子成為母親的心情,淚在喜悅中,綻放出生命花朵;仔細聆聽,多雨夏季,透過詩,已暈染一池荷花。 本書特色 1.含笑詩叢系列詩叢之一,獨具女詩人含笑不喧的深情有意,款款動人。 2.以女性生命角色的重要轉變為題,隱喻現實、抒發情緒,湧現豐沛的生命力。
在感覺如此惶惑的時節 聽說達蘭薩拉仍然下著雨 在蒙古國爬上草原高處的高處,極目草原之外還有草原的遼闊 在巴拿馬離島目睹中國移民後代身分認同上的困頓與無奈 在印度首都德里經歷絕對是這輩子在一天之內碰到最多的騙子 在達賴喇嘛流亡政府所在地的德蘭薩拉切身感受流亡藏族的身心焦慮 走出世界不一定是愉悅的,悲喜交錯才足夠讓人思索短暫的一生。詩集收錄〈印北紀行〉、〈詩遊古巴〉、〈吟唱智利〉等篇章。空寂的沙漠與乾地、遼闊的草原和戈壁,以及那無邊的平原與海域。 為何旅行?活著就別向束縛中死去。 本書特色 含笑詩叢為台灣女詩人作品集匯,各具特色,而共通點在於其人其詩,含笑不喧,深情有意,款款動人。 策畫/李魁賢
破殼新生 怯生生探出頭 躍進這陌生的世界 一步兩步 跌跌撞撞 終於 在鼓勵中邁開大步 蛋生即是誕生,就如一個新生命的開始,蛋就如零,零是一切的開始。 醫院工作頻繁面對生命的開始、疾病、老化甚至離開,讓詩人多有感觸,不管是對愛情、親情或是萬事萬物,不是一味的美好幻想;也不是悲觀以待。 《蛋生》為戴錦綢第一本詩集,詩中描寫生活偶感、工作見聞、旅行記事以及各式情感,舉凡男女愛情、夫妻情感、父母子女親情、朋友間友情、人與寵物間的感情,皆多有著墨。人生的悲歡離合是常態,生命的增長有失也有得,端看以什麼角度看待。 本書特色 含笑詩叢為台灣女詩人作品集匯,各具特色,而共通點在於其人其詩,含笑不喧,深情有意, 款款動人。
含笑詩叢為台灣女詩人作品集匯,各具特色,而共通點在於其人其詩,含笑不喧,深情有意, 款款動人。 策畫/李魁賢 此地充滿愛,詩人所建構花園,盛開玫瑰,刻骨銘心。 《不確定的風景》集結陳秀珍2015年的詩作,詩風從意象主義轉為浪漫,但仍然從現實出發。對於詩的念茲在茲,任何題材都能用文字包容,用詩凝固隨時間流變的萬事萬物。一如書名,凡眼睛所見、心靈所感應,若不及時以文字捕捉,將瞬時成為無法確定,或是遺忘的風景。 這片栽種花海,充滿詩人對愛情,耕耘,努力不懈。如何開始,愛,早在詩的芬芳,散發玫瑰氣味了。
文學和真相之間有著謎樣的距離 收錄作者詩作七十餘首,依成詩先後排序,紀錄生命歷程與社會變遷。 作者的詩都是有為而作,是事件的再現,但詩以意象為主要表現手法,勢不能如散文之意義明晰,故語言與語言之間,遍佈必須讀者參與的謎題。以「謎.事件簿」為名,表達作者對詩適度曖昧性的尊重。 本書部分詩作選自作者2008年出版之詩集《寫生》,是為了完整呈現作者感情思想的延續性與社會觀察的寫實性,其中蘊藏作者對人生與社會關懷之面向。 本書特色 含笑詩叢為台灣女詩人作品集匯,各具特色,而共通點在於其人其詩,含笑不喧,深情有意, 款款動人。
書寫對我來說只是想分享內心的感受與感動! 而這些詩篇就像生活中的小火花,帶來小確幸! 本書作品主要是作者於2012~2015年間之詩作,受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所觸動,有感而發。就像小小的火金星,雖不似煙火那般燦爛,但也能在黑夜中帶來些許亮光。 本書特色 含笑詩叢為台灣女詩人作品集匯,各具特色,而共通點在於其人其詩,含笑不喧,深情有意, 款款動人。 策畫/李魁賢
新詩集《燈籠花》取名親近我們生活的植物扶桑大紅花,台語叫做「籃仔花」客語叫它「燈籠花」,本集客語詩有一首〈臨暗〉約略提到花的亮度與暗喻。 《燈籠花》詩集共分為三輯: 輯一/現代詩集,收入近年來的華文創作,多數書寫台灣近代人文史蹟及地景,觀察社會動態與理念,少數則種樹剪花蒔草,連結女性內心的思維。 輯二/旅遊詩,足跡分別走過日本、智利、蒙古國等等,外國文學的氣質久久存念心頭未消散,即使走過草原與沙漠也給予空靈幻覺的況味。 輯三/母語詩,我的出生地講客語,進入社會嫁到別區域開始講台語,自認多學一種語言就多一分情感,以寫詩來挽留鄉音純粹的情懷,熟悉的地方、生態風景、人情世故等都是我不能捨且樂於捕捉的題材。 本書特色 含笑詩叢為台灣女詩人作品集匯,各具特色,而共通點在於其人其詩,含笑不喧,深情有意, 款款動人。 策畫/李魁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