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伯頓的《憂鬱的剖析》是如雷貫耳的世界名著。由於伯頓本人曾飽受憂鬱症(或稱「躁狂抑鬱症」)之苦,所以他開始收集、整理資料,藉以分析、研究及診斷此症。其實此書是一本相當特殊的文學作品,又以哲學和科學居多,內容之廣泛無與倫比。書的全名是《憂鬱的剖析:憂鬱的所有種類、原因、徵候、癒後症狀、個別治療方法⋯⋯》。本書譯者採用企鵝版的《Some Anatomies of Melancholy》,並參照Floyd Dell 和Paul Jordan-Smith所編的無拉丁文版譯出。此書的全文在十八世紀風靡全球,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尤受浪漫主義者歡迎,到了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則受到學術界所重視,有心的讀者幸無錯過。
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對聖經《創世紀》作逐章逐節的注疏。作者羅伯特.薩克斯青年時代曾跟隨施特勞斯學習並討論《創世紀》,本書包含了施特勞斯本人對《創世紀》的理解(尤其體現在前幾章),以及作者在之後的數十年間對此的思考所得。可以說,作者在書中詳盡地發展了施特勞斯理解《創世紀》的進路。施特勞斯認為,人是《創世紀》第一章中最後的被造物,也是最後可以與其道路——正確的道路(the right way)——相分離的存在物。而從《創世紀》的文本引申出人所走向的那樣一條與上帝原初計畫所不同的分離出來的道路——薩克斯稱之為新道路(the new way),也即政治的,律法的道路——正是作者整部《創世紀》義疏的主題。
情詩聖經世間最美的情詩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聶魯達基金會官方授權作品譯自智利當詩人巴勃魯.聶魯達Pablo Neruda的Cien sonetos de amor (100 Love Sonnets)。哥倫比亞小說家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稱聶魯達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人。美國詩人兼教授Dean Rader將聶魯達冠為世界詩歌史上最偉大詩人的首位(同一篇文章李白名列第八)。凡是讀過聶魯達詩集的讀者應該都會認為這些評價並非空穴來風,聶魯達當之無愧。聶魯達一生寫了三十九本書,是當今英語世界最受歡迎的外國詩人之一。他最暢銷的兩本英譯詩集分別是《The Poetry of Pablo Neruda》和《100 Love Sonnets》。這本詩集由聶魯達創作於1955到1957之間,出版於1960年,是聶魯達獻給他的第三位愛妻瑪蒂爾德的禮物。詩集由一天中的四個時段組成:早晨、中午、黃昏、深夜,象徵生命的四個階段:青年、成熟、衰老、死亡的陰影。該詩集從聶魯達呼喚瑪蒂爾德的名字開始,到最後永恆的一吻結束。換句話說,就是從愛的誕生一直寫到死後的愛,是聶魯達生命被點燃之後的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是一趟求愛得到愛的旅程,是一百朵愛之花的綻放。聶魯達是表達愛意的大師,他將感性、抒情、想像乃至夢幻,細節的精煉、意象的豐富和獨特,完美地糅合在一起,以一百首十四行詩,將最親密無間的愛簡潔地性感地表達出來。
英國著名的左派政治哲學家柯林尼可斯《論平等》一書再度出版,承蒙留學法國的譯者宋治德先生重譯與唐山出版社的努力,能夠讓臺灣讀者獲得更佳的閱讀經驗。 林宗弘 ─ 臺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本書與平等自由主義進行了紮實精彩的對話,並將其與當代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結合起來,為馬克思主義奠定了倫理學的基礎。 萬毓澤 ─ 臺灣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從當代思潮而言,平等思想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尤其現今世界的貧富差距一直在急遽擴大),但對它的意涵亦爭論不止。首先,本書作者從思想史的角度,由17、18世紀西方重要的資本主義民主革命(英國光榮革命、美國獨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諸理想之中,追溯平等理想的思想根源。據此,作者解釋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其中主要就是迫使資本主義實現其曾作出的許諾──「人人生而平等」。其次,作者分別闡述了羅爾斯 (John Rawls)、德沃金 (Roland Dworkin)、沈恩 (Amartya Sen) 以及科恩 (G. A. Cohen) 等著名政治哲學家的相關理論碩果,認為他們對於平等自由主義(egalitarian liberalism)正義觀的辯論和發展,為平等理想提供了清晰的涵意:個人因自身無法控制的態勢(諸如社經地位和自然稟賦),而在遭受的劣勢後果之中有權獲得保護,從而擁有平等的自由去追求自身的幸福。然而,作者亦尖銳地指出,如果要貫徹平等自由主義的正義觀,它不可能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內實現。本書援引了有力的例子,說明任何真正推進社會平等的政策,必定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邏輯產生衝突而遭到挫敗。作者最後提出,我們需要復興烏托邦的想像,只有在一個按民主原則和分權化而組織起來的社會主義社會,才能真正實現平等的理想。【封面影像︱作品名稱〈天與地〉】攝影師王英達Isaac Wong,Instagram帳號:isaac_wyt。香港WYNG基金會主辦「2012映香港攝影比賽──貧窮」入圍作品。感謝王英達獨家授權及WYNG基金會協助聯繫。
*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紀念* ※英漢對照版本,各詩篇皆附有原文供讀者參考※ 本書是譯者研究和重譯莎士比亞的最新成果, 三卷合為一冊。卷首是本書的長篇導論,側重從政治維度和佛教視角詮釋莎士比亞。全書譯詩108 首。 卷一精選新譯莎士比亞54 首詩歌,包括十四行詩中的10 首最佳詩作,敘事詩的代表作或摘選、莎劇中的部分詩體臺詞、 詩篇和歌詞。 卷二是「莎士比亞背後的寫手」詩歌選譯18 首。 卷三是「英美詩人論莎士比亞詩歌」詩歌選譯36 首,不少出自莎士比亞同時代以來英美大詩人的手筆, 一部分作品是首次譯為中文。 從英漢對照中可以看出,全部譯詩注重詩的意象意境, 語言錘煉和韻律之美, 力求在翻譯的 「異化」與「歸化」之間保持平衡,風格與前人各家翻譯迥然相異。
蘭嶼最早的人類學論著 鳥居龍藏是日本對東亞民族的歷史、文化、民俗進行調查研究的創始人,是最早以民間身分對臺灣原住民進行人類學調查的日本學者。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前半期,在臺灣從事民族學人類學調查的學者,無論從所到範圍之廣、時間之長、成果之多,都無出其右者。在開始於一八九六年的五年間,先後四度的臺灣人類學調查中,鳥居龍藏徒步入山探險,足跡遍布臺灣本島及蘭嶼等地,留下了《人類學寫真集:臺灣紅頭嶼》、《東部有鯨面蕃語和苗族語言的比較》、《紅頭嶼土俗調查報告》等寶貴的田野調查記錄。尤其《紅頭嶼土俗調查報告》是研究蘭嶼最早的人類學論著,保存著雅美族群的文化原型,具有不可忽視的學術價值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