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戲曲研究叢書 書系 ,共計118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太古傳宗.琵琶調西廂記曲譜》之研究

施德玉  著
國家  出版
2023/04/30 出版

中國戲曲音樂中,曲牌體的形式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戲曲聲腔,如海鹽腔、崑山腔,以及由明清俗曲發展而成的戲曲劇種,大多為曲牌體形式的音樂內涵。本書研究明代《太古傳宗‧琵琶調西廂記曲譜》形式、結構,將其「曲牌音樂」內容、特色一一論述。《太古傳宗‧琵琶調西廂記曲譜》是一本以絃索樂器伴奏而歌唱《西廂記》故事的曲譜,全書音樂部分以工尺譜記之,並且僅抄錄絃索伴奏曲譜,而非以唱腔為主的曲譜;唱詞部分是以曲牌聯套形式歌詠《西廂記》故事。本文從《太古傳宗‧琵琶調西廂記曲譜》的曲牌音樂內容,深入探討曲牌音樂的變奏形式及其宮調之運用情形;其次論及曲牌音樂中「套曲」結構的多種變化,《太古傳宗‧琵琶調西廂記曲譜》的音樂內容就是由多個套曲銜接而成;另外曲牌之聲韻對於音樂旋律也有非常大的影響,關係密切。凡此,也都在探討之列。從以上四方面之研究,得知《太古傳宗‧琵琶調西廂記曲譜》絃索音樂是反映明、清戲曲發展情況的一部重要音樂書籍。

9 特價14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京崑劇場述評:劇目傳承、解構與歷史紀述

劉慧芬  著
國家  出版
2022/06/10 出版

本書具備「地域性」(臺灣觀點)、「劇場性」(劇場影像)、「真實性」(歷史文獻)三大特性,作者針對京劇與崑劇在臺灣發展的劇目傳承、劇場演出歷史紀錄、經典崑劇當代詮釋與臺灣京劇教育等實務性議題展開論述,紀錄了臺灣京劇文化保存之獨特現象與歷史軌跡,亦開闢了當代臺灣京劇學研究之新領域。全書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四文,記錄、歸納並分析部分「臺灣京劇劇目傳承」的歷史現況,驗證臺灣京劇的特殊地位及價值。中篇二文,選擇青春版《牡丹亭》與《桃花扇》兩部古典戲曲,進行「古典解構、臺灣演繹」之探討;雖以明清傳奇為題,也以「臺灣觀點」分析經典古劇,面臨現代社會「改弦歌之」的創作策略,並對其實驗觀點與執行手法進行細部的分析與深入的省察。下篇四文為「臺灣戲曲文獻與歷史紀述」,撰析臺灣京劇發展的歷史軌跡與故宮珍藏之戲曲相關檔案。書中並採用數百幀珍貴的圖片以為佐證,俾於形象化地使讀者認識京劇劇目的歷史演化與傳承經過。

9 特價9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歌仔戲音樂載體之研究(外二論)

游素凰  著
國家  出版
2022/01/20 出版

本書從戲曲的宏觀視野著手,再回歸集中於歌仔戲本身的定位和現象,逐次逐層、循序漸近地呈現歌仔戲音樂之歌樂間的關係,從音樂理論、作曲與歌唱角度,皆能直接透視曲體詳實面貌。作者於戲曲音樂之探討深入而有創見,堪稱立下令人矚目之里程碑。全書分上、下篇共八章,外加二議題。〈緒論〉中先將「關鍵詞」予以明確的詮釋和定位,以便讀者對「學術語言」具共識。再論大陸邵江海所創之【都馬調】和臺灣曾仲影之「新調」,以及傳統南管與北管音樂被歌仔戲吸收後之運用情形;分析歸納其載體「聚眾成群」而為重頭、雜綴、子母、曲組、集犯之類型及其各自之音樂表現質性。同時以「曲牌八律」為構成歌樂曲體之極致,反視檢驗歌仔戲音樂載體歌謠小調、【都馬調】、新調等所達成之藝術境地;亦論及【七字調】、【雜念調】、【都馬調】之歌詞語言與曲體旋律的關係。另也說明讓人困惑的「地方腔調」與「歌者唱腔」之分野及其相互依存關係,從而舉例說明歌仔戲在歌仔陣、醜扮落地掃和老歌仔戲三階段中,實以「歌謠小調」為音樂主要載體,並以此為發展基礎。再以《山伯英台》為範例,分析說明「老歌仔戲」音樂載體所表現的藝術特質。附論二章,則是探討「本地歌仔」現況與歌仔戲的教育問題。

9 特價10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南戲「三化」蛻變傳奇之探討

吳佩熏  著
國家  出版
2021/07/12 出版

本書旨在論述學術意義上、體製劇種定義上的「南戲」,因為經歷「北曲化」、「文士化」與「崑曲化」的洗禮,體製規律層層蛻變,最後演化而為體製規律有別的「傳奇」。「北曲化」的背景是元代一統南北,促成南戲北劇的交會碰撞。而南戲進入「文士化」的歷史軌跡,從元末明初零星個案,到正德嘉靖年後南戲作家湧現的轉折點,筆者認為是正德末年武宗南巡欽點南戲南曲作家,環太湖流域的文人相繼投入南戲創作,抬升了南戲的藝術地位,繼而迎來了嘉靖萬曆年間吳中曲壇的盛況,也正是孕育崑山水磨調的最佳溫床。「北曲化」的體製演進在於北曲宮調、曲牌、聯套和音樂的挹注,此時南戲尚未採用北曲押韻,而是根據吳語音系來「一韻到底」。「文士化」意謂作家身分的轉變,文人書寫南戲的同時將思想情感投射到劇本,因此題材內容、曲文修辭明顯雅化,也促使「文士化關目」和「腳色分化」的體製演進。「崑曲化」圍繞在崑山水磨調的唱法改良,落實在音律論和演唱論上,促成五項體製變革:曲牌八律的成熟、聯套套式的定型、排場共性的形塑、南戲韻協官話化及一字三節的咬字行腔,而劇本的「開場」與「段落」也在萬曆年後的出版品中趨向整飭。總結上述,「體製劇種」定義上的「傳奇」是以南戲為母體,與北劇之曲牌、韻協交化之後蛻變而成的南北混血兒,這個混血兒的體製規律,和宋元明南戲已經具備關鍵性的差異,所以就學術意義而言,「南戲」與「傳奇」確為兩種「體製劇種」。

9 特價11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西比較戲劇:劇場、劇本與演出

魏淑珠  著
國家  出版
2021/05/05 出版

本書以中西比較的視角研究戲劇,分成五個單元。 第一個單元是劇場與理論。一篇比較元雜劇跟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因其開敞空曠的戲臺而施行的上戲方式。一篇以京劇為參照,討論已經失傳的英國文藝復興劇場的表演。第三篇研究李漁的戲曲「結搆」理論,輔以亞理斯多德《詩學》中的情節理論。 第二、三、四單元主要運用西方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國劇本,從元雜劇到明清傳奇,包括元雜劇中「重複」的現象和技巧,鬼神戲中撲朔迷離的效果,王昭君在不同時代的戲劇呈現,《牡丹亭》劇中鬼神和還魂的場景,杜寳的重要性,以及《桃花扇》中的扇如何表徵明朝。另有兩篇文章討論元朝詩妓:一篇搜集分析向來被史家忽略的元朝樂妓(包括雜劇演員)的詩作,一篇檢視元雜劇如何呈現詩妓。 第五個單元是當代劇評,介紹並評論六場改編或新編的好戲。最後附錄清朝才女吳藻的獨幕劇《喬影》及本書作者的英譯。

9 特價7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鄉土戲曲之調查研究

施德玉  著
國家  出版
2021/03/05 出版

民間鄉土戲曲是源生於庶民百姓,是表演者將其日常生活之經歷,轉化成表演藝術,內容不僅流露鄉土情懷,同時展現庶民所傳承的思想觀念,形成具有親和力與鄉土特色之表演。由於表演者大多是民間之鄉里民眾,所以故事情節多以各種生活情事為內容,其所呈現的文學特色是語言的豐富活潑,無論敘事、寫景、抒情等方面,都能不假造作,機趣橫生、扣人心弦。其音樂也根源鄉土,有當地純正的語言腔調,有滿心而發、肆口而成的歌謠,有隨著情感踏舞的肢體韻律。民間鄉土戲曲能與各地的歷史、地理、風俗民情相結合,也充分地流露各地群眾鮮明的思想和性格。   本書作者彙整其曾發表過有關民間鄉土戲曲研究的十六篇學術論文,再依小戲、大戲與民間音樂等表演藝術種類之屬性,歸納成八個篇章,分別是:車鼓戲、竹馬戲、草鞋公戲、牽亡歌小戲、宜蘭本地歌仔與歌仔戲、客家戲、崑劇,以及附篇─佛教音樂、弦索調、戲曲音樂在當代因應之道。期望藉此分享其多年來在臺灣民間鄉土戲曲方面的研究心得與成果,更希望這些資料對於各地戲曲劇種之現代化發展能有所助益。

9 特價13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明清崑腔音韻度曲考論

李惠綿  著
國家  出版
2020/12/25 出版

《明清崑腔音韻度曲考論》關涉「崑腔、音韻、度曲」三個關鍵詞。「崑腔」即「崑山腔」,是流傳至今並搬演於舞臺上的聲腔劇種之一。凡以崑山腔演唱的作品,稱為「崑曲」或「崑劇」。「音韻」指漢語音韻學,主要研究從古至今漢語語音系統及音變的規律。廣義的「度曲論」包括填詞作曲的「作曲論」與按板行歌的「演唱論」,二者皆與「音韻」息息相關,一併納入論述。音韻學界入度曲論,起源於元,興盛於明,傳承於清,當代學者稱曰「戲曲音韻學」。本書上溯元代度曲論,深入研究明清著名的曲學論著或選集評點,按照時代先後,依序是:明代魏良輔、沈璟、王驥德、馮夢龍、沈寵綏;清代李漁、毛先舒、徐大椿、黃旛綽。其論著皆以南曲正音「崑山腔」為論述對象,在戲曲批評史上舉足輕重,影響深遠。元明清曲學家各領風騷,並有各自成就的面向。他們跨越時空,以接力方式共同建構多元立體的音韻度曲論,為戲曲批評開墾出一片百花齊放的園林。

9 特價10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清初蘇州崑劇劇壇研究

盧柏勳  著
國家  出版
2020/09/28 出版

清初是相當關鍵的過渡時期,崑劇藝術歷經晚明與明末之發展滋長,至此時已呈現鼎盛之態勢。而蘇州始終是崑劇藝術發展之核心重鎮,此地匯聚大批的崑劇作家、曲律家、表演藝術家,因此別具研究的價值與意義。本書延續以往對晚明蘇州戲曲的研究經驗,以劇壇研究之宏觀視角進行研究,包括靜態的劇作家、理論、劇作和相關文學作品,以及動態的優伶、劇團、職業班社、家樂戲班等各種與場上演出之相關項目,藉此來重新探究清初蘇州崑劇劇壇在戲曲史上的意義與定位。

9 特價14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儀式.信仰.文化:明清宗教戲曲景觀

林智莉  著
國家  出版
2019/08/20 出版

本書共收錄八篇論文,從「儀式」、「信仰」與「文化」角度,探討明初至晚清戲曲創作與宗教的關係。第壹、貳章以周憲王《誠齋雜劇》為研究,探討其做為宮廷儀式劇演出的目的,並指出《福祿壽仙官慶會》取代傳統大儺儀式,完成明初宮廷冬儺除祟的意義。第參、肆章探討屠隆《曇花記》與《修文記》二劇「以戲為佛事」的勸化之作,不僅呈現屠隆的宇宙觀與三教信仰,也為世人指陳一條由儒而道而佛的修行徑路。第伍章以智達《歸元鏡》為討論,分析明末清初禪淨之爭在戲曲界的影響及淨土劇作的特色。第陸章藉由湯顯祖/達觀、屠隆/管志道及智達/信徒三個戲曲與宗教對話,考察「以戲為佛事」在當代引起的爭論與影響。第柒章分析丁耀亢《化人遊》與《赤松遊》兩劇在作者面對改朝換代的國家巨變時,如何藉由宗教書寫表述心志與自我療癒。第捌章則以晚清慈善家余治的《庶幾堂今樂》為素材,探討余治如何透過戲曲以助其慈善事業,並影響戲曲創作風格。

9 特價7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西廂記 表演研究:從明清崑弋到當代崑劇

洪逸柔  著
國家  出版
2019/08/20 出版

《西廂記》自元代問世以來,不僅成為戲曲文學的經典之作,更在場上源遠流長,明清至當代盛演不衰。期間演變受到劇本體製轉換、聲腔劇種交流、崑劇家門成熟、演劇環境與審美習慣變遷,以及歷代演員的傳承與創造等因素影響,致使南北《西廂》由全本到摘錦,逐漸發展成以家門表演為重、娛樂性大於抒情性的崑劇折子戲。本文前兩章分別耙梳該劇「表演文本」與「表演體系」的嬗變脈絡,前者探究自元代至清代南北《西廂》在場上流行劇目與臺本內涵的演變與交融,了解乾嘉時期「臺本發展相對穩定」的意義,並以明清宮廷中的《西廂》演劇作為補充及對照;後者則梳理乾嘉時期至近現代表演體系的發展歷程、師承脈絡與演變法則,釐清該劇場上表演樣態「變」與「不變」的原則與規律,以此掌握該劇「表演傳統」之精髓,提供當代《西廂記》折子戲在傳承與創新中的參考。第三章則在前兩章的研究成果下,總結出《西廂記》案頭與場上分歧發展的傾向,以此觀察當代崑劇全本《西廂記》不易成功的原因。並實際分析四部當代全本《西廂記》在愛情主題與表演傳統之間的權衡取捨,探討其間成果與得失,總結出當代崑劇全本《西廂記》可以嘗試的新方向。

9 特價10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目連戲研究

朱恆夫  著
國家  出版
2017/10/11 出版

本書是海內外第一部目連戲研究專著。作者將傳統的考證方法與現代的理性思維相結合,在佔有大量資料的基礎上,探索了目連故事的源流演變歷史,考證和評析了《佛說盂蘭盆經》、目連變文、現存的古今目連戲劇本以及由目連故事引發的風俗,揭示了目連戲所表現出來的三教合流的思想,追溯了「雙下山」等故事的源頭和它的文化意義,從社會學和文藝心理學的視角,對戲中的主要人物目連、劉氏、劉賈等藝術形象進行了審美觀照,總結了它的超邁千古的藝術經驗。因而,本書不但有助於人們深入瞭解戲曲史上一些重大問題,還能夠得到振興戲曲的許多有益的啟示。

9 特價81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蘇州滑稽戲和蘇劇論稿

顧聆森  著
國家  出版
2017/09/01 出版

《蘇州滑稽戲和蘇劇論稿》是作者在蘇州市戲曲藝術研究所供職期間發表於專業刊物上的論文。結集於本書的文章包括一些史論和劇目評論。由於種種原因,蘇州滑稽戲和蘇劇就其孕育前身而言,雖然歷史悠久,卻都缺乏理論構建,在學術界也顯得非常寂寞。但又鑑於當下的蘇州滑稽戲和蘇劇都被評選成為了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這些論稿的結集出版,冀希望於拋磚引玉,引發戲劇藝術理論界對這兩個蘇州地方劇種的關注。

9 特價81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福建戲曲音樂史稿

孫星群  著
國家  出版
2017/09/01 出版

福建於唐會昌三年(843)就有〈木人賦〉的偶人表演描述,至今有提線、掌中、鐵枝、杖頭、串頭、皮影等木偶戲。福建戲曲音樂的歷史,宋代是雛形期,元代是過渡期,明代是發展期,清代是興盛期,民國是嬗變盛衰期,新中國是恢復發展期。它的特點,一、劇種古老:莆仙戲、梨園戲是中國南戲傳世脈系,四平戲是中國四平戲的活化石;二、劇種林立:至今活躍的有三十多個劇種,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三、聲腔獨立:興化腔、泉腔、閩劇逗腔、歌仔腔都是獨立的、獨創的、嶄新的聲腔,十分珍貴;四、源流交流:漳州「錦歌」、「車鼓弄」傳到臺灣形成歌仔戲又傳到廈漳,形成源—流—源;五、方言鄉音:一種聲腔由於運用不同的方言鄉音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不同的劇種;六、珍貴刊本:龍彼得輯錄的《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是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本,藏於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德國薩克森州立圖書館,收入259首弦管散曲;七、傳播各國:許多劇種早在明代就傳播到臺灣、東南亞及閩人客居的諸國。

9 特價10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戲曲藝術與傳播接受論集

趙山林  著
國家  出版
2017/04/19 出版

第一編「戲曲觀念與研究」。梳理戲曲觀念古今演變,回顧二十世紀前期戲曲研究,進而討論曾永義先生小戲研究的特點及啟示。 第二編「元明戲曲探賾」。論證金詞在詞曲演變中的過渡性特徵,揭示元人「家長里短劇」及明嘉靖本《荔鏡記》的獨特價值。 第三編「『四夢』的內涵、魅力與接受」。從桃源情結的獨特視角探討「四夢」內涵,指出《牡丹亭》藝術魅力在深情、妙賞、奇事、美文四端。 第四編「清代戲曲探勝」。通過戲曲活動,探究文人心態。論述《桃花扇》「桃源夢」與「天台夢」紐合的特點,以及《吟風閣雜劇》的文人情韻。 第五編「南北融合與戲曲」。以諸葛亮、關羽等人物形象演變及元明清戲曲繁榮為例,論證戲曲與南北文化融合之關係。 第六編「近代京崑探索」。探討近代崑劇與京劇的互動,探究梅蘭芳、楊小樓的藝術精神。 第七編「戲曲民俗與觀眾變遷」。通過鄉村、城市劇目解剖,討論觀眾審美趣味和審美層次的差異性。對於崑曲觀眾現狀的分析,依據有關調查,包括作者本人調查所獲材料,力求言之有據。

9 特價12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佛教與中國古代戲劇形態

康保成  著
國家  出版
2017/04/19 出版

全書八章,主要觀點如下: 第一,佛教對於我國戲劇來說,雖然不是源,但卻具有源的意義。 第二,「戲場」一詞最早出於佛經,後世戲場基本上全都設在佛寺中,宋元時期將佛經中指僧舍、寺院的「瓦舍」及佛教伎樂演藝場所「勾欄」轉而指世俗遊藝場所,這就不能不歸結於佛教的巨大影響。 第三,現存金元雜劇的劇本中,保存著從敷演佛經到敷演戲曲的衍變痕跡。 第四,從戲曲腳色名稱看,「腳色」,連同「淨」、「末」、「捷譏」等,也都與佛教有關。 第五,不僅佛曲進入戲曲,而且佛經的念誦方式,也對戲曲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六,明清時期,與變文類同的佛教藝術――寶卷,對戲曲產生了極大影響。戲曲的表演身段,也從佛教造像和佛教舞蹈中受到啟發。 第七,藏戲不是儺戲,而是典型的佛教戲劇。 第八,古天竺機關木偶製作技術,隨佛教傳入我國,推動了我國木偶戲的發展。佛陀的「以影說法」,及印度「照影」、「弄影」之類的伎藝,提供了影戲成熟的契機。

9 特價11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原音韻-北曲創作論與度曲論之研究

李惠綿  著
國家  出版
2016/10/21 出版

周德清(一二七七〜一三六五)《中原音韻》,內容包含「韻譜」和「正語作詞起例」兩大部分。「韻譜」有十九韻部,為北曲押韻之依據。「正語作詞起例」有二十七條,前二十五條屬「正語起例」之性質,闡釋中原音系及審音辨字等要義;最後兩條屬「作詞起例」之性質,論述創作北曲之原理、評點度曲之奧義等。是第一本曲學專著,也是戲曲音韻學開山之作。 周德清強調必以中原之音為「正語」之依據,方能以「正語」創作樂府。故探討其創作論,必以〈正語作詞起例〉為理論背景,深入掌握「正語」體系的建構,方能進入創作論之堂奧。既以「樂府」為北曲之總稱,又強調作樂府切忌傷音律,則成為案頭之作,必當可歌可吟;而歌者之唱念亦必以中原之音為依準。 本書即以「正語」為論述基礎,共十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至第九章分別從「正語概念之背景、正語體系之建構、四海同音之體現、曲牌格律之要素、務頭術語之源流、文律雙美之演繹、度曲評點之形成、填詞度曲之圭臬」等不同面向探索《中原音韻》北曲之創作論與度曲論。第十章結論「開啟先河與引領後進之曲學成就」,再從「曲韻、曲論、曲譜、曲選、曲評、曲唱」等層面,既觀照元明曲學史的演變與發展,又闡述周德清曲學之成就貢獻與深遠影響。 本書是《中原音韻箋釋》的研究成果,全面運用「韻譜」和「正語作詞起例」的內容,涉及的音韻義理皆必須深入探究,使本書成為跨戲曲和音韻領域的學術著作。《中原音韻》呈現的音韻語料,除可做為近代音之文獻研究,亦可從北曲創作與唱念的視角觀照。因此各章論述大量運用現存元曲為例,意在回歸元曲文本,使《中原音韻》的語料和字例,得以和現存元曲形成實際的對話和印證,從而彰顯音韻學在元曲文學藝術中具有生機活潑的語言意義。

9 特價10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錄影留聲名伶爭鋒——戲曲物質載體研究

王安祈  著
國家  出版
2016/09/21 出版

本書討論「唱片、廣播、錄音、錄像、電影、電視、光碟、音配像」等物質載體和戲曲藝術的關係。以京劇為主要例證,兼及越劇、黃梅戲與歌仔戲,通過《鎖麟囊》、《滿江紅》、《空城計》、《穆桂英掛帥》等於不同載體之呈現,觀察比較「藝術、商業、紀錄、政治、權力」在其間的角力運作,並與國族、離散、行旅、遷徙大環境的社會變遷與政治動盪交互關涉,網狀呈現兩岸戲曲的各自發展與糾結纏綿。本書作者最初是通過黑膠唱片與收音機廣播開始親近戲曲,而後隨科技進步,一路伴隨錄音、錄像、光碟的科技轉換,引發聽戲看戲不同的感受。書中所記或為親身看戲記憶,或為錄音錄影的蒐羅訪求經驗,這些正是作者進行戲曲學術研究的內在情志與基礎動力。因此本書研究方法不限於一,文獻判讀、文本解析之外,更有劇場感受、田野調查與伶人訪談,具有人類學與文化心理的向度。研究範圍不僅是通過此載體所留下的名伶精彩表演,更是伶人與此新鮮的載體初相遇時的乍喜猶驚、欲拒還迎,及至逐漸發現其強大的傳播力之後,轉為主動擁抱、積極爭取,以擴大影響力、建立地位,與其他名伶相互爭逐角力的過程與心理。故以 「錄影留聲 名伶爭鋒」為主標題,鮮明點出物質載體研究的內涵。

9 特價7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李漁戲曲學三論

高美華  著
國家  出版
2016/04/28 出版

本書收入李漁戲曲相關研究論文共十篇,著重文本的細讀和理論的闡釋,依主題分別納入結構論、批評論、藝術論與附編。其內容與觀點不乏創發之處,具有學術參考價值。 作者在「結構論」中,以創作的角度,理析李漁的戲曲結構理論,肯定他強調構想面兼顧執行面自成體系的架構,指出他內在結構與外在結構的交疊之處。再透過其小說和劇曲的創作,分析其內在結構受外在結構影響而改變的事實。最後以文體學的視角,提出李漁在戲曲外在結構制約下的求新之道。 「批評論」中,細讀了李漁《評鑑傳奇二種》,提出李漁在「專業角度的批評」與「鑑賞角度的引導」的二種批評態度。再以《十醋記》為例,探求李漁參與《閱定傳奇八種》的情況,提出題序與編者同為李漁的大膽假設。 「藝術論」中,主要以李漁傳奇的「淨丑」藝術出發,闡述他對淨丑的看法,融入他對人生的體悟,分析劇作中的情節人物和排場,並提出作戲和游戲為戲曲核心的藝術實踐。其次,藉淨丑人物在婚媒形像中的塑造,略談其人物塑造的不足之處。最後歸結到「歡喜心、游戲筆」,論述李漁「游戲神通」總體精神的呈現。 「附論」是李漁《耐歌詞》的探討,可作為李漁詞曲互涉的觀察和補充。

9 特價81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客家戲之研究

鄭榮興  著
國家  出版
2016/04/28 出版

臺灣的客家採茶戲是民間文化的一部分,自二十世紀初崛起以來,隨著大環境的外緣影響以及市場需求,由三腳小戲漸漸發展成大戲。作者生長在傳統的客家音樂、戲曲家庭中,五、六十年來,從耳濡目染到親身參與舞臺實踐,復進修於民族音樂學殿堂,結合戲曲實務與理論,進而以立於傳統的角度鑽研、整理,並以當代思維製作、搬演,來傳承推廣客家戲曲,累積一甲子的客家戲曲經歷,特著此書,與眾分享並冀能流傳。 本書首先探討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之來源、形成與表演特色;其次,論述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之變遷,包含其從榮華到隱沒到再興的各種現象;其三,論析客家三腳採茶戲之代表劇目;其四,敘述客家大戲的成立、發展與現況;其五,論析客家大戲的代表劇目;最後,結論提出客家戲曲在傳承、推廣與發展方面的具體落實方法。 從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起,客族意識抬頭,經過多方努力,最終於2001年,在國立臺灣戲曲學院設立「客家戲」科系。作者期望透過本書來彰顯臺灣特有的客家戲曲文化,建構其學術體系。客家採茶戲於臺灣的存在價值是無庸置疑的,也是臺灣多元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期待它能受到更適切的重視與推展。

9 特價9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明雜劇論題三編

陳貞吟  著
國家  出版
2016/01/01 出版

本書以明雜劇為研究對象,共有十篇論文,分為三編。甲編有五篇論文,主要是元明雜劇同題材劇目之比較分析,有關於元明科舉題材的比較、有呂洞賓度樹精、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鄭元和與李亞仙、唐伯虎一笑姻緣等同題材劇本之分析比較。科舉題材在元明雜劇呈現很大的不同,元雜劇表現出對科舉功名的期待與幻想,中舉帶來戲劇圓滿的收結。明雜劇則多寫科舉過程的艱辛與黑暗,道盡文人心酸的功名追求。論文研究採元雜劇一百六十多本劇本,明雜劇約三百本劇本為研究,觀察其中之差異。乙編為明雜劇作家之專論,有賈仲明、康海、葉憲祖等劇作家深入的分析。賈仲明雜劇的體製新變及女性形象,為其特殊處。康海之研究主要從《對山文集》著手,認識其人格特色,可與其散曲、雜劇相呼應,對康海有較為深入之探論。葉憲祖劇作豐富,南北曲兼善,本書對其南北曲之運用有細密之觀察分析。丙編為明雜劇北曲聯套之彙整分析,北曲聯套在元代有較為規則的聯套方式。本書以《全明雜劇》為觀察,歸納北曲在各宮調的聯套情形,見其與元代之不同,如南北合腔、合套,尤其般涉調的獨立組套,都是元雜劇所無。重視聲情與劇情的關係,是本書頗為著力的研究觀點。

9 特價81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兩岸戲曲音樂論:形態.結構.傳播

王耀華  著
國家  出版
2016/01/01 出版

本書題為《兩岸戲曲音樂論》,含:兩岸戲曲音樂形態論、結構論、傳播論。作者自幼喜愛戲曲,及長又興趣於兩岸戲曲音樂的音樂形態研究,因此,在《兩岸戲曲音樂論》中,選取了〈歌仔戲【七字調】的形成與發展〉、〈歌仔戲【七字調】唱腔旋律音調特點及其考源〉、〈閩劇唱腔風格的形成〉、〈莆仙戲是宋元南戲支流的例證〉、〈庶民戲音樂與四平腔〉、〈福建戲曲各曲牌體系內部的貫穿聯繫〉、〈宋代的福建戲曲與戲曲音樂〉、〈戲曲藝術流派的形成、現狀及其啟示〉、〈中國現代戲曲音樂創作的三維特徵〉等多篇文章,試圖為研究兩岸戲曲音樂的歷史形態、現當今形態提供參考。在《中國傳統音樂結構學》的寫作中,對於中國傳統音樂結構層次分析的許多體悟都來自以上的戲曲音樂學習實踐。因此,在本書的第二部分「結構論」中,作者特將該書中的「腔韻」、「腔調」、「腔套」和「中國傳統音樂的特點結構及其哲學基礎」加以改寫,儘量突出各層次中所體現的戲曲音樂的特點,使它們成為分析戲曲音樂相關結構層次的參考。本書的第三部分「傳播論」,主要來源於作者上世紀八○年代中期以來對古代琉球音樂的研究。書中選取了〈中國《打花鼓》在琉球的傳播〉和〈琉球《打花鼓》新考〉,〈「江戶朝貢史料」中的五首曲調尋源〉、〈琉球音樂對中國曲調的受容、變易及其規律〉等文章,以期從各個側面證明,戲曲及其音樂是中國音樂對古代琉球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藝術規律和傳播途徑、傳播方式,值得引起研究者的重視和進一步往縱橫兩個方面的深入和開拓。

9 特價9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李漁考論

黃 強  著
國家  出版
2015/11/16 出版

本書主要收入著者一九九七年以來考辨戲曲家李漁生平與著述的論文。書中文獻資料的挖掘頗有收穫,共輯出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漁全集》所收者以外的李漁書信九通,詞一首,考辨李漁交遊二十六人,拈出他人寫給李漁或述及其遊蹤的詩詞文十二首,友朋致李漁尺牘六通,涉及李漁的研究資料七則。各篇的考辨結論大多可以成立,有其研究價值。例如:確認李漁的詩文以其第二次入都的康熙十二年夏為界,分載於《初集》與《二集》之中,使得李漁大量詩文的寫作年限有了一個最基本的參照;以確鑿的證據澄清了李漁與蒲松齡交往的傳說;對《顏氏家藏尺牘》中保存的彌足珍貴的李漁自列書目進行考辨,梳理出其所包含的已知李漁撰著的豐富資訊,並主張其乃判定李漁撰著真偽的主要依據,證實李漁自言傳奇「前後八種」是指曾將八種中的「前四種」與「後四種」分別匯刻行世,所謂《笠翁新傳奇三種》、《續刻笠翁傳奇五種》並非李漁撰著。本書可供李漁研究者和李漁文化愛好者參考。

9 特價81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龔和德戲曲文集

龔和德  著
國家  出版
2015/11/16 出版

本書是作者一九八一年以來發表戲曲研究文章的選集。共二十五篇,分為上、中、下三輯。上輯:舞臺美術研究。有史有論。史的方面是對中國戲曲舞臺美術的歷史積累作了宏觀描述。論的方面既總結了戲曲舞臺美術的古典精神,又把當代舞臺設計的一種新趨向,概括為「有個性的中性處理」,並論述了它的基本品格和個性化途徑。中輯:戲曲理論探討。作者把戲曲的藝術特徵判斷為多層次動態結構,即抽象的總體特徵的穩定性和延續性,總是寄託在具體的感性特徵的變易性和多樣性之中。作者還從娛樂與教育、距離與共鳴、欣賞與創造、適應與引導四個角度,探討了戲曲與觀眾之間建立的審美關係。且有文章論述西方對中國戲曲的關注及參照意識的歷史性變化。  下輯:劇種研究與創作評論。重點研究了京劇、越劇的形成及其意義。論及近代上海不僅給它們以廣闊的生存空間,還促進其藝術面貌和藝術性質的演進。在創作評論中,肯定了戲曲現代建設的多元性及其藝術形態的現代化與古典化的並存、媲美。

9 特價11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弋陽腔發展史

蘇子裕  著
國家  出版
2015/11/16 出版

由浙江南戲流播到江西弋陽縣演變而來的弋陽腔,產生於元末,七百多年來時有盛衰,但一直綿綿不絕。其流行時間之久長、流行地域之廣袤、繁衍支派之 眾多,堪稱戲曲史之最。弋陽腔在長期的流傳和發展過程中繁衍出樂平腔、四平腔、徽州腔、青陽腔、徽池雅調、京腔等支派,史稱弋陽諸腔,現代戲曲史界稱為弋陽腔腔系。本書對弋陽腔在元、明、清三代的發展歷史,分為三個部分進行論述:第一編從南戲到弋陽腔——弋陽腔的產生。從南戲四大聲腔的形成入手,論述了弋陽腔產生於元代末期;又從江西的文化歷史闡述了弋陽腔產生的文化土壤;進而論述杭州南戲傳入江西弋陽縣演變為弋陽腔。第二編弋陽腔的流播——明代弋陽諸腔的產生,論述了弋陽腔流行大江南北,繁衍出樂平腔、四平腔、徽州腔、青陽腔、徽池雅調等支派,形成弋陽腔腔系的歷史進程。  第三編弋陽諸腔的繁衍——清代各地高腔的盛行,論述了弋陽諸腔繁衍出清代各地高腔的情況。

9 特價10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溫州近百年戲劇史

沈不沉  著
國家  出版
2015/08/08 出版

溫州在中國戲劇史上有其獨特的地位,它是中國南戲的誕生地,也是地方戲劇品種最多的地區,曾出現高腔、崑曲、亂彈、和調等多種聲腔。溫州崑曲雖名為「崑」,但與蘇州崑曲大異其趣;改名「甌劇」的溫州亂彈聲腔在全國獨一無二;中國第二個京劇科班在溫州誕生;溫州多位劇作家和劇人為抗日戰爭時期的話劇運動作出特殊的貢獻;溫州平陽、泰順的木偶戲在全國名列前茅。   溫州戲劇自成體系,它在城鄉廟臺上成長,宗教與民俗活動是溫州戲劇的催化劑。溫州觀眾的社會認知、道德評判、審美情趣與欣賞習慣,是溫州戲劇從孕育到發展的直接推動力,溫州戲劇在與觀眾的交流與互動中使自身得到不斷的豐富與完善。本書幾乎涵蓋了「戲劇」概念的全部內容與所有元素。作者以大半個世紀的光陰與精力搜集本地區的戲劇史料,是許多戲劇事件的直接經歷者與見證人,史料翔實可靠。其中的一些圖片絕大多數都已絕版,彌足珍貴。

9 特價13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古典戲曲作家與作品論集

戴不凡  著
國家  出版
2015/08/08 出版

本書是已故戲曲史研究專家、文藝評論家戴不凡先生研究古典戲曲作家與作品的論文結集。全書共分六編:〈論古典名劇琵琶記〉、〈論崔鶯鶯〉、〈關漢卿簡論〉、〈現存金人雜劇試訂〉、〈明清曲家及作品論〉及〈案邊瑣記〉。   書中對《琵琶記》、《西廂記》、《桃花扇》等中國古典名劇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或結合時代背景,探討作者寫作的意圖,或從戲劇文學的角度,分析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或以校勘發覆的方法,在材料的基礎上,按照戲曲本身的特點,對傳唱不衰的場上之曲進行考證,對一些學術界有爭鳴的問題也提出自己的觀點。書中還對關漢卿、李漁、湯顯祖等著名戲曲作家的生平及其戲曲作品的思想藝術價值進行探討。

9 特價11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湯顯祖與牡丹亭

黃芝岡  著
國家  出版
2015/05/31 出版

近代民俗學家、戲劇史家黃芝岡──《湯顯祖與牡丹亭》一書,彙集了近年來整理者所收集到黃芝岡有關湯顯祖研究的論文,以及其留存在手稿、日記、書信中與此相關的文字內容。其中包含了他在江西考察時所採集的第一手資料(如湯顯祖原籍臨川、譚綸原籍宜黃、清源師廟記考、儺戲等),並附錄了多篇當今學者有關黃芝岡的研究文章。是其代表作《湯顯祖編年評傳》之外,能較為全面地反映他在此領域研究深耕的成果。   書中有部分文章是曾於刊物上發表過的,但多數材料以往都分散於各處,而很少被人重視;更有一些資料如手稿、來信、日記摘錄等,更是從未能示人,不為人所知的。因此,多年來黃芝岡的湯顯祖研究工作,很少為人所瞭解,並使一些有關的評論中產生了矛盾的情況。為了有助於廣大的研究工作者瞭解這一課題,特摘取這些材料以供參考。       由於本書篇幅所限,所收集的黃芝岡湯顯祖研究的材料還有很多,它們只能隨著我們整理工作的進展,逐步奉獻給大家。

9 特價7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崑曲唱演與劇論:《聆森崑曲論集》續編

顧聆森  著
國家  出版
2015/05/31 出版

本書是《聆森崑曲論集》的續集,共分為三編,即:唱演論、劇論、散論。其中「演唱論」選取的是關於崑曲唱與演的一些基礎理論闡說,同時也選擇了對於如張繼青、蔡正仁、石小梅、李鴻良等幾位著名表演藝術家唱演所在行當的典型折子戲的評論;「劇論」多取劇作評論,其中幾篇古代傳奇的文學本評論是作者在研究崑曲「蘇州派」過程中陸續發表的論文,這些論文稍後都收在專著《李玉與崑曲蘇州派》中,已由廣陵書社出版。「散論」中〈難以扶正的偽命題:崑曲六百年〉一文,乃是《聆森崑曲論集》之中〈何來崑曲六百年?〉的續篇,可以互為印證參考。「散論」中尚有些文論是作者在任江蘇省演藝集團藝術顧問期間,省崑經歷了「改企」的艱辛,作者目睹這個表演團體從奄奄一息的生存狀態到開創每年演出五、六百場的欣欣向榮的局面後,有所思考後所撰寫的評論。 

9 特價81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國戲曲研究的新方向

國家  出版
2015/02/20 出版

本書係2010年11月6日至7日,由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語文系所舉行之「中國戲曲研究的新方向」工作坊的論文結集。該工作坊,係由王靖宇教授發起且主辦;在兩天的工作坊中,來自中國大陸、臺灣與美國的戲曲學者,除了發表自己最新的研究心得,也透過工作坊的討論,熱情交流,激盪出不少共識。   整體言之,本書論文依其論旨所涉,無論是從宏觀或微觀,從歷時性發展或共時性考察角度來探討,大體皆有助於以下幾個戲曲研究之新方向的推進:其一,戲曲發展之傳承與新變;其二,戲曲之跨文類互涉,與其互文性;其三、戲曲的評點、詮釋、接受與傳播;其四、戲曲與物質文化;其五、舞臺表演與演出本之參照;其六、戲曲之跨文化改編與演繹。在這些新議題中,由於作者們的細膩論述與深刻分析,亦使得各篇論文,成為了彰顯未來戲曲研究新方向之最佳例證。   尤值一提者,當代戲曲研究者,除了探討戲曲傳統的經典意義,其實無法迴避「戲曲現代化」的問題,而因應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還須考量「跨文化」、「跨媒介」等因素的加入;在此意義上,本書所論對於「戲曲現代化」歷程中「現代意涵」應如何詮釋,以及戲曲藝術呈現與審美之「現代化」應如何考察,亦更有其值得重視與參考的價值。  

9 特價7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劇史沉思

徐亞湘  著
國家  出版
2015/02/20 出版

戲劇史述在史料文獻與戲劇志書、史論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位置,而一有價值的戲劇史述必須在議題的開發、文獻的挖掘、詮釋的準確、視野的高度、見解的提出、論述的嚴謹、延伸的可能等方面兼及與深化。近二十年來,臺灣戲劇史述成果雖有積累,但質與量似尚未為臺灣戲劇史的完整建置做好準備,本書收錄作者近年發表的十一篇相關論文,即是其在先行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反思的成果。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以臺灣戲曲史為關懷主題,六篇分別涉及劇種史、戲班史、戲曲史料、戲曲政策及演出劇目分析,篇篇皆以戲曲史的高度進行關照審視。時間跨度自日治時期而至當代,劇種則含京劇與四平戲,其中京劇又集中於臺灣民間京劇傳統的論述,能發前人所未言。下編則以戲曲傳播、戲曲當代適應及戰後臺灣話劇史、兩岸戲劇交流史為主,五篇論文皆具新創性,選題同時把握臺灣戲劇與戲曲史,對既有學界研究現況有所突破。   本書作者長期關注臺灣戲劇史,並以史為經,在一定時間長度的關照下,力圖對主流說法進行批判與反思,以地為緯,在關照不同地理空間戲劇交流影響的同時,以臺灣為主體並兼及戲劇與戲曲。本書於此已有充分的展現。

9 特價7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4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