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妙吉祥真實名經》於藏土深受重視,既譯出印度諸論師、諸大阿闍梨之釋論,藏中諸師亦多釋論,唯漢土則較忽視此經,雖有四本異譯,而釋論則付闕如。抑且,藏土對本經有觀修之傳授,於漢土則未聞有依本經之觀修。 本系列關於《聖妙吉祥真實名經》之譯著,暫定為三本。本書為第一本,內容為依梵文譯出本經,根本頌由談錫永上師譯出,長行部份則由馮偉強譯。馮氏且依四種梵文整理本與四本漢譯對勘。譯文部份附有談上師之〈譯記〉(名為【無畏譯記】),參考漢藏諸譯而作說明。
《心經》於漢土流行甚廣,不但譯本繁多,即歷代諸家釋論亦為數不少。 近代漢土學者釋《心經》,唯依外義,即由「緣生性空」等教理說一切法空。本書則嘗試打破這傳統。談錫永上師乃指導其弟子,把三篇《心經》的印度釋論,由僅存的藏譯本譯為漢文。 八篇印度古傳《心經》譯論,本書已譯出其四,讀者藉此可窺見八世紀至十一世紀印度論師銓譯《心經》之風範。本書附錄,尚有沈?榮對《心經》漢、藏諸譯的對勘研究,是亦對《心經》於漢藏兩地的弘播與繙譯,提供更深入的認識。
談錫永上師依自宗藏傳佛教寧瑪派的傳承,立足於觀修而寫本書,具體闡明三系教法的脈絡。中觀、瑜伽行、如來藏此三系教法,亦即般若波羅蜜多的體性、修證及證果。本書先依印度論師的三篇《心經》釋論,述說般若波羅蜜多之綱領,蓋《心經》為諸部《般若》之心髓。其後,即據寧瑪派「了義大中觀」(瑜伽行中觀)之教授,依「四重緣起」義以明般若的體性。至於般若波羅蜜多的修證,則依瑜伽行古學為指南,由「三無自性性」建立「三自性相」,以明觀修識境與智境的雙運。最後談到如來藏,是為大乘教法的修證果,離諸「分別」及「障礙」,是即大乘 ── 系列文殊師利經典中的「不二法門」。 為令讀者對此三系教法有更深刻的理解,談上師且把龍樹的《法界讚》、世親的《三自性論》由藏譯漢,並依法尊法師譯龍樹《七十空性論》作疏釋,再加上其弟子邵頌雄翻譯阿底峽尊者的《中觀口訣》,都附於相關章節之後,作為參考之用。